《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精選15篇)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1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引文與正文之間的關系。
2、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領會文章“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的主題。
3、珍視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劇重演。
【學習重點】理解文章中心。
【學習難點】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知識鏈接】
1、走近作家:聶華苓,女,美國華裔作家,1925年生于武漢,原籍湖北廣水。著有長篇小說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流長》和短篇小說集《臺灣軼事》《一朵小白花》,散文集《夢谷集》、《三十年后》,以及翻譯作品《百花齊放》、《遣悲懷》等。
2、寫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滅絕人性的德國法西斯屠殺了成千上萬的無辜平民。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德國納粹匪徒血腥殺害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個孩子。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從1945年起,每年的10月21日這一天,人們都要在這里舉行悼念活動,控訴納粹的暴行,銘記歷史。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參加悼念活動,此情此景使她聯想到中國的南京大屠殺。面對法西斯滅巨人性的野蠻與兇殘,她向世界人民發出了要正視歷史、消滅戰爭、捍衛和平的呼喚。
【自主學習】
1、你知道“六一”國際兒童節的來歷嗎?
2、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眼花繚亂 銳不可擋 荒謬 寒噤
b、響徹云宵 頭發斑白 制裁 拂曉
c、蕩然無存 高屋建瓴 贓物 殺戮
d、月明風清 張皇失錯 鞠躬 健忘
3、自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行蹤與情感,為課文的每一部分內容擬定一個小標題。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4、下列文句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人潮仍沿著山路瀉下。”不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還運用了夸張的修辭。
b、“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這句話抒發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薩特的一段話,可以看作本文的一個綱,“沉重”與“美麗”兩個主題詞是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對照,就是很好的反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評。
5、課文表達的主題是什么?以“親愛的爸爸媽媽”為標題有什么妙處?
【合作探究】
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薩特說他的“記憶”既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試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薩特這樣說的原因。
2、凄風。苦雨。天昏。地暗。(這里連用四個句號,起到了什么表達效果?這里僅僅是在描寫天氣嗎?)
3、“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師、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詞強調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4、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你怎樣理解這看似矛盾的議論?)
5、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聯系上下文,說說這幾句話的內涵。)
6、明赫白仍然雙手撐著頭流淚。我和安格爾走過去和他握手。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聯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眾人的寬恕和尊重。)
【延伸拓展】
選擇一道題,按照題目要求,寫一個片斷作文。
1、想象在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發生的這場殺戮的具體情景,如:塞爾維亞人民的頑強抵抗、孩子們臨死前的情景、納粹的殘忍兇暴等,寫一個200字左右的片斷。
2、想象巴法爾給他父親寫信時的情景,把巴法爾的信擴展成200字左右的片斷。
3、你對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論有什么看法?寫一則感想或評論,200字左右。
【我的感想】
活著是幸福的,尤其生活在今天這個和平安寧的環境里更是幸福的!想想那些曾被戰爭奪去生命的人們,想想那些因戰爭而失去親人成為孤兒的孩子,我們還會為個人的一點小得失,生活里的小挫折而抱怨哀愁嗎?歷史的沉痛讓我們更覺今天的和平、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團結起來吧,全世界有良知的人們!讓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2
五《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 ssslll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重點詞語,把握全文的情感脈絡;
2、理清文本思路,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主題,體會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并體會文中語言的深層含義;
(三)德育目標:
領會文章“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的主題,教育學生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學媒體:多媒體、錄音機
三、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納粹暴行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從“六一”兒童節的來歷導入 :
提問:有人知道“六一”兒童節的來歷嗎?
1942年6月 ,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并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并焚毀了這個村莊。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從這兩段資料里,我們知道了這個令當今兒童歡欣鼓舞的一個節日,居然是來源于二戰期間,成千上萬無辜兒童的被毒害這么一個悲慘的事實。在我了解了“六一”兒童節的來歷之后,今后再遇到這一節日時,應該不能僅僅把它當作一個節日來看待,還應 把它當做一個紀念日來對待,悼念那些在二戰中死難的無辜兒童。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會來到一個叫做克拉庫耶伐次的地方舉行這么一個悼念活動——悼念半個世紀前,被德國法西斯在一天之內殘殺的300個孩子。這個悼念活動的場面如何?那半個世紀前的殘酷歷史是怎樣的?我們將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揭題解題
作者簡介:聶華苓,美國華裔女作家;代表作有《臺灣軼事》等小說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譯集。
(三)識記重點字詞
注音:殺戮(lù) 悼念(dào) 屹立(yì) 肅穆(sù mù) 恍惚(huǎng hū)
荒謬(miù) 憧憬(chōng jǐng) 健忘
2、詞解: 響徹云霄 憧憬 荒謬 恍惚
(四)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概括課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文章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引文
墳地見聞 呼喚和平,面向現實,
記述各種紀念活動 回顧歷史,反對戰爭。
記錄作家座談會
摘錄遺言 “形散神不散”
(五)合作探究
1、尋讀,析一析“歷史”與“現實”
(1)分別尋找文中寫“歷史”寫“現實”的內容,并聯系起來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參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會,悼念二戰中被納粹殺死的3000個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為現實。而莫馬·迪密為作者作的回顧和解釋基本展現了幾十年前的歷史。作者以凄風、苦雨、靜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來烘托集會的沉重,讓人感受到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慘,同時借莫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發指的歷史,二者的交錯出現使那些悲慘、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時讓人體味現實,反思歷史,形成了立體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視鏡頭的來回切換,把歷史與現實溝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義。
(2)為什么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竟然以優等種族自居,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2、聽讀,析一析“沉重”與“美麗”
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屠殺,這個記憶是“沉重”的,但是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這又是“美麗”的。
3、圈讀,析一析“引文”與“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他們還年幼,還在小學念書,他們的生命才起步,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夢想。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造人生的業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2)結尾引述死者的遺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遺言,是人性中最美麗的體現,讓人據此想像被殘殺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關系?
“引文”是純客觀的記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六)品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
1、提問:第一層的第一句話“凄風。苦雨。天昏。地暗。”這里為什么一個詞就是一句話,起到了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使閱讀速度放慢,讀兩個字就停頓一下,想象一個畫面,從而達到一個詞就產生一個畫面;讓人感到無限悲哀的氛圍,渲染氣氛
2、提問:第三層,分析對比西德與日本兩位作家的發言,思考:面對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態度、表現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戰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論)
【明確】
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罪惡感
“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意在告訴人們,至今還有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 人不愿正視歷史,還在為
安格爾的反駁 侵略辯護,這潛伏著新的
稱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鄙棄 危險。
3、提問:第四層,為什么用這么一大塊的篇幅摘抄遺言?
【明確】“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
最后摘錄的被殘殺者留下的只言片紙,就是拾取人性中最為閃光的幾個瞬間,控訴了泯滅人性的戰爭。
(七)拓展延伸
致命的母愛
劉墉
敵兵沖進民宅,以槍口對準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僅存的食物,并占據了他們惟一的房間。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敵兵紛紛睡去,月光灑進窗口,照在渾身泥沙、滿臉倦容的敵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歲,還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還要母親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為了別人爭權奪利,被強迫遠離家鄉,多么可憐。”瑟縮在墻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離家的孩子,一股母愛和同情油然從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軍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緩緩站起,輕步走到敵兵身邊,惟恐自己的腳步會驚醒那年輕人的故鄉夢。
“你的夢里或許正有著疼愛你的母親呢!”女主人彎下身,拾起軍毯為年輕人蓋上。
突然,那敵兵張開雙眼,吃驚地渾身震動,如同野獸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閃著寒光。
接著又一聲槍響,沖過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輕的敵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媽啊!幸虧我被驚醒,也幸虧您在夢中保護,否則我就再也看不見您了!”
(八)作業 練習:
1、生字、詞解;
2、完成課后練習
3、作業 本
【附教學后記】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3
訓練重點:
理解文章中心,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本文是對法西斯的控訴詞,抓住一組組矛盾統一的事物進行分析探究。(歷史——現實,美麗——沉重,懺悔——狡辯,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喚——罪惡的槍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步驟:
1、導入
朗讀課外文章《致命的母愛》,讓學生談體會。
致命的母愛
敵兵沖進民宅,以槍口對準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僅存的食物,并占據了他們唯一的房間。
夜深了,精疲力盡的敵兵紛紛睡去,月光灑進窗口,照在渾身泥沙、滿臉倦容的敵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歲,還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還要母親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為了別人爭權奪利,被強迫遠離家鄉,多么可憐。”瑟縮在墻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離家的孩子,一股母愛和同情油然從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軍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緩緩站起,輕步走到敵兵身邊,惟恐自己的腳步會驚醒那年輕人的故鄉夢。
“你的夢里或許正有著疼愛你的母親呢!”女主人彎下身,拾起軍毯為年輕人蓋上。
突然,那敵兵張開雙眼,吃驚地渾身震動,如同野獸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閃著寒光。
接著又一聲槍響,沖過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輕的敵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媽啊!幸虧我被驚醒,也幸虧您在夢中保護,否則我就再也看不見您了!”
感慨:文章將偉大的母愛放在戰爭面前,讓罪惡的戰爭撕碎了溫馨的人間至情,讀后令人驚心動魄。世間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2、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正音、解詞):
呵h…護 殺戮l” 納粹 肅穆m” 恍惚 木然 荒謬mi” 憧憬chngj‹ng 繚繞 健忘 片紙只字赤裸裸lu
3、問題探究
⑴“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第二題。
⑵ 引用迪桑卡詩句的作用?結尾引用死者遺言的作用?
⑶你認為那個日本人的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⑷“引文”與“正文”的關系怎樣?
“引文”是純客觀的紀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作者郵箱: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4
一、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納粹暴行的資料。
二、導入 新課
課題《親愛的爸爸媽媽》所包含的動人感情。
三、出示目標
1、領會文章的主題。
2、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3、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四、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概括課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文章表達的主題是什么?五、合作探究
閱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并說說你的理解。六、研讀賞析
課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長的描寫和議論,說說它們的含義和作用:1、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2、“他們殺孩子、老師、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3、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七、拓展延伸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回答問題:
1、對于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態度和表現有何不同?
2、你對這兩位作家的行為是如何評價的?請以“歷史告訴我們”為題作文,說說你學完本文后的感想。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5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實錄)
第二課時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請坐。回想一下,上節課我們學的課文題目是什么?
生齊:《親愛的爸爸媽媽》
師:作者是誰?
生:聶華苓。
師:我們已經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的主題,誰還記得?
生1:回顧歷史,面對現實,呼喚和平。
師:非常好。這是一篇以和平為主題的文章,課文以作者參加的一系列紀念活動為線索,一共分為四個部分。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寫了作家來到墳地的所見所聞。現在我們來學習第二部分。
請男同學齊讀第二部分,其中引用的詩句由女同學來讀。
生讀課文。
師:第二部分記述了作家參加朗誦、合唱等演出活動的情況。其中有一句話,是對這一場面的高度概括。請找出來。
生2:人,是健忘的。
師:哦,那既然“人,是健忘的”,南斯拉夫人民為什么還要年年搞紀念活動呢?這些紀念活動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3:“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師:很好,這句話在整個第二部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當于中心句。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歷史與現實,悲哀與美麗,真實與荒謬,這是三組意思相反的詞語,它們怎么能統一于一體,該如何理解?
生4:歷史是指南斯拉夫人民慘遭殺害的事件已經是歷史了;現實是指眼前的紀念活動。二者此刻融合了。
生5:悲哀是指人民舉行紀念活動時很悲哀;美麗是指……
師:人民舉行紀念活動時肯定是悲哀的,但這種悲哀最主要的是來自于什么?
生6:悲哀是因為歷史上的悲慘事件。
師:對,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美麗則表現在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是美麗的。悲哀與美麗融合在一起了。真實與荒謬怎么理解?
生7:歷史事件是真實的,今天的紀念活動是荒謬的。
師:是嗎?歷史事件是真實發生的,今天的紀念活動難道不真實嗎?無論歷史上的罪行,還是今天的紀念活動,都是真實的。絕不能認為今天的紀念活動是荒謬的。那么,在這一歷史事件中,究竟什么是荒謬的呢?
生沉默。
師:這一歷史事件中最荒謬的因素在于納粹殺害了無辜的南斯拉夫人民,甚至包括300名兒童。無辜而慘遭殺害,這是最荒謬的!
師:作者引用南斯拉夫女詩人迪桑卡的詩是為了表達什么?
生8:表達孩子們不久以后就被殺害了。
師:你說的不錯,但這一點又是為了表達什么呢?
生9:表達“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對死亡的恐懼,對親人的呼喚”。
師:非常好,你讀書讀得很認真。其實作者在文章里已經告訴我們了。作者用這些詩句表達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作者越是歌頌孩子的可愛和希望,越是對納粹罪行的控訴。
師:塞爾維亞人用這樣的紀念活動來表達什么?
生10:表達他們的歷史感: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師:這也是這篇文章的主題,希望世間消滅戰爭,永遠和平。作者由此聯想到了什么?
生11:南京大屠殺。
師:兩個歷史事件有著驚人的相似。作者最后說:“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不能忘記的是什么?
生12: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歷史教訓。
師:說得非常好。人,再健忘,也不能忘記歷史。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這樣的悲劇發生。
師:文章第二部分以回顧歷史為主,而第三部分則過渡到面向現實。我們先來讀一下這部分內容。
師指定數名學生朗讀。
師:這部分有一句話表明了由歷史到現實的過渡,誰注意到了?
生踴躍舉手。
生13:歷史是沉重的。現實呢?
師:不錯,正是這句話。文章第三部分寫作家們參加座談會的情景。來自世界各地的六十多位作家應邀參加了1988年南斯拉夫人民紀念克拉庫耶伐次事件的活動,作家們圍繞“放逐與文學”的話題展開了討論。文中寫了幾國作家的發言?
生有說3國的,有說4國的。
討論后明確:4國。美國、中國、西德、日本。
師:寫美國作家安格爾時,作者引用了他的一行詩——“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如何理解這句詩?
生14:黑色是人們為了紀念死者,說明死的人很多。
師:思路非常好。“這兒”指哪?
生15:南斯拉夫。
師:不夠準確。再想想。
生16:克拉庫耶伐次。
師:對,是指發生過災難的小城。黑色往往和什么有聯系?
生17:死亡、悲哀、痛苦。
師:對。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詩人是說,視線里滿是人們為紀念死者而穿的黑衣或者戴的黑紗,所以顯得明亮,而且是太明亮。就是明亮到有些刺目的程度。詩人對南斯拉夫人民懷著怎樣的情感呢?
生18:今天我對南斯拉夫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現的感情,完全理解。
師:對,美國作家對南斯拉夫人們充滿了理解與同情。我們再來看西德作家明赫白的表現如何?
請同學齊讀第27自然段。
生19:認錯了。
師:對,西德作家是承認錯誤了。但這種認錯不同于我們同學犯了一個小錯誤之后的認錯。你用的詞語還不夠準確。程度不夠。誰再換個詞?
生20:懺悔了。
師:對,這個詞就準確了。而且應該說這是一種真誠的懺悔。為什么?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位西德作家親手殺死了那些孩子?
生:不是。
師:那他為什么說“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殺害了那些孩子”?
生21:因為他是西德的作家,正是他的國家的人當年殺害了那些無辜的孩子。
師:對,所以我們說他是真誠的懺悔,他是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所犯的錯誤在做懺悔。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他說“你們允許我和你們在一起,我非常感激”,為什么?
生22:因為他是一個西德人,歷史上西德人制造了南斯拉夫人們的慘案。他是殺人者的國家的人,而其他作家很多是受害者的國家的人。
師:對,按常理來說,這兩個國家的人是不會坐到一起的。尤其是在戰爭的年代里。而現在,西德作家和南斯拉夫作家坐到了一起,所以,明赫白為此而感激。我們再來看看日本人的表現吧。請一位同學朗讀日本人的發言。
師:南京大屠殺是歷史的事實,日本人在這里也承認了,但我們知道,日本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并不承認這一事實,日本的歷史教科書里也沒有侵華戰爭這段歷史。日本人說“我們也有原子彈”,這是怎么回事?
生23:二戰期間,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結果,美國就向日本投放了兩枚原子彈,一枚在廣島,一枚在長崎,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了。
師:非常好,這個同學對歷史了解得很多。所以說,日本人民雖然也是受害者,但日本政府對率先發動了非正義的戰爭。日本和德國在二戰中同屬于法西斯陣營。但日本人和德國人今天對待戰爭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師:如果說西德作家是真誠的懺悔,那么,日本人這算什么?
生24:狡辯。
師:太好了。你用的詞非常恰當。上節課六班同學用的詞語是“辯護”。我認為不太準確。因為“辯護”一詞是個中性詞,可以是為好的事情而做解釋。用在這里感情色彩顯然不夠明確。這里,我們必須說,日本人是一種狡辯,而且是自私的狡辯。
師:而且,大家注意到沒有,作者對西德人和日本人的稱呼不同。他稱“西德人”為“作家”,卻稱“日本人”為“日本人”,為什么?
師:參加座談會的這些人,身份都是作家,西德人是作家,日本人也是作家,他肯定不是個掃地的。(眾生笑)那為什么作者稱“西德人”為“作家”,卻稱“日本人”為“日本人”呢?作者是有意而為之的,不同的稱呼表達了他的愛憎感情。表現了他對西德作家的尊敬和對日本人的鄙夷。
師: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發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再來看最后一個細節。“明赫白仍然雙手撐著頭流淚。我和安格爾走過去和他握手。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這個細節描寫說明什么?
生25:世界各地的許多作家原諒了西德作家。
生26:作家們對西德人的尊敬。
生27:人們同情并支持西德作家。
師:大家理解得很好,再深入想一想,這也表明了人們對日本人的什么態度?
生28:對日本人的輕視。
生29:作家們對日本人的討厭。
師:非常對,充分表達了作家們對那個日本人的反感和他的孤立。許多人和明赫白握手,卻沒有人答理那個日本人。
師:最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場悲劇中最感人的部分——孩子們在最后的時刻留下的片紙只字。
生齊讀第四部分。
師:人們臨死之前留下的話應該叫什么?
生:遺言。
師:這些遺言中,有一句跟這篇文章的題目有關,是哪一句?
生:親愛的爸爸媽媽最后一次了。
師:有一句表現了這一事件的性質,是哪一句?
生30:“永別了美莎……”
師:再想想,還有沒有更貼切的?
生31:“永別了我所有的親人我最最親愛的我就要死了雖然我無罪”。
師:對。還有一句,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是哪一句?
生32:“孩子們為父報仇”。
師:可以說這些臨死的人用自己英勇的行動為孩子們上了最后一課,就如同那位英勇不屈的南斯拉夫教師一樣。他們用自己的悲劇向世界昭示了“世上再也不要有戰爭和屠殺了”,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呼聲。
師: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作業 是整理本課字詞。
師:下課!
課后反思:
這是一節我2004年9月23日上的一節常規教學課。當時恰逢何平校長來八年五班檢查聽課。我就按照教學計劃上了《親愛的爸爸媽媽》第二課時。
這節課在整體上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發言踴躍,發言次數和發言人數都比較多,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為重要。要達到這一境界,平等的對話是前提。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要實現和學生的平等對話,就必須鼓勵孩子每一個思想的火花,不輕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維的過程。當學生的思維火花被激活時,情感的體驗就很容易實現了,方法能力的培養也盡可以貫穿其中。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6
[實用教案]
創意說明:這篇文章是一篇對法西斯的控訴詞,細讀文章不難發現,文中充滿了一組組看似矛盾對立實則統一的事物:歷史與現實、美麗與沉重、懺悔與狡辯、引文與正文、人性的呼喚與罪惡的槍聲,閱讀時如能抓住這些矛盾并對之進行分析探究,你會走進一片別樣的風景。
教學步驟:
一、尋讀,析一析“歷史”與“現實”
1.分別尋找文中寫“歷史”寫“現實”的內容,并聯系起來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參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會,悼念二戰中被納粹殺死的3000個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為現實。而莫馬·迪密為作者作的回顧和解釋基本展現了幾十年前的歷史。作者以凄風、苦雨、靜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來烘托集會的沉重,讓人感受到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慘,同時借莫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發指的歷史,二者的交錯出現使那些悲慘、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時讓人體味現實,反思歷史,形成了立體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視鏡頭的來回切換,把歷史與現實溝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義。
2 .為什么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竟然以優等種族自居,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二、聽讀,析一析“沉重”與“美麗”
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屠殺,這個記憶是“沉重”的,但是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這又是“美麗”的。
三、圈讀,析一析“引文”與“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他們還年幼,還在小學念書,他們的生命才起步,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夢想。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造人生的業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2.結尾引述死者的遺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遺言,是人性中最美麗的體現,讓人據此想像被殘殺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關系?
“引文”是純客觀的記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還可以析一析“西德”與“日本”,“景物”與“心情”“描寫”與“議論”“戰爭”與“和平”等。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步驟:
初讀,理思路。
全文結構清晰,四個部分內容依次如下:參加紀念活動途中——開展紀念活動——紀念活動的討論——摘錄血腥悲劇中的片紙只字。
精讀,品美句。
結合課后習題二對文中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進行品析。
回讀,探主旨。
鼓勵與眾不同,可以參考的說法:
①控訴戰爭的殘忍。②歌頌愛的偉大。③jie露非正義戰爭維護者的自私嘴臉。④我們應該不停地反思歷史。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7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親愛的爸爸媽媽》,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敘說:
●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第五課,本單元以戰爭為主題組元,課文以敘事作品為主,本文則是譴責非正義戰爭的殘酷,通過記述作者在南斯拉夫參加的一次悼念活動,再現了半個世紀前一段殘酷的歷史,表達了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呼聲:世間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本文選材精當,語言優美流暢,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
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節和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領會文章的主題。借助閱讀文本和有關資料,篩選、歸納、整合信息,進行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培養閱讀創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語言。
② 過程與方法目標
搜集、整理有關戰爭,特別是二戰中戰領國對被占領國實行殘暴統治的有關資料,為閱讀文本,貯蓄情感做準備。通過聽錄音和朗讀相結合的方式,在聽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再現歷史的畫面和重溫歷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的恨和對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對生活熱愛的由衷敬佩,真正領悟和平與幸福的重要。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理念。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難點是對有深意句子的理解
● 說教法與學法
采用情境描繪法、矛盾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說明] 采用情境描繪法和矛盾分析法有利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共鳴,從而更容易理解本文主題,而自主合作探究則是學生基本的學習方式
在學法上,由于本文是一篇充滿感情的文章,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采用邊聽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的方法。聽:聽錄音,引起感情共鳴,看:看課文,從中發現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并回答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教學前的準備 做好課件,從農遠資源網和互聯網下載相關資料,指導學生預習并收集相關材料,多媒體設備,投影儀
●說教學程序
一、采用廣告設計導入:
如果我是導演,我想攝制這樣一個公益廣告:
第一個畫面:(同時播放音樂《親愛的爸爸媽媽》)一群孩子郊游歸來,快樂地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揮舞著衣服、帽子奔向父母,父母們扔下東西,張開手臂,高興地將孩子抱起,轉圈,天地響徹一片歡笑聲,笑聲久久回蕩。
第二個畫面:一群悲哀無助的孩子恐懼地面對一排黑壓壓的槍口,發出最后的深情呼喊“親愛的爸爸媽媽”,而回應他們的卻是法西斯滅絕人性的槍聲,槍聲也久久地回蕩、回蕩。
你們知道這樣的廣告,要表達什么嗎?(學生會有自發的討論)
請看美國華裔女作家聶華苓的文章——《親愛的爸爸媽媽》(板書課題)。
二、學生介紹交流作家和背景情況。
1、作家:聶華苓,女,美國華裔作家。小說集《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流長》、《臺灣軼事》;散文集《三十年后》、《夢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這個小城,德國納粹匪徒殺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個孩子。47年來,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這里舉行悼念活動,控訴納粹的暴行。
[說明]前提是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并收集相關材料,正音釋詞則在課前進行。
三、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再現了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主要是為了告訴人們一個什么心聲(主題),請你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2、課文正文四個部分記述了紀念活動的哪四個片斷,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分別給各部分加個小標題。(紀念地見聞;看紀念演出;參加座談會;參觀紀念館。)
四、引導學生抓住一組組矛盾統一的內容分組討論并分析。
人性的呼喚——罪惡的槍聲
歷史——現實
沉重——美麗
(德)懺悔——狡辯(日)
五、合作探究一:本文是如何選材的?
1、齊讀課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感受孩子們的可愛與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
2、引用迪桑卡詩句的作用?(反襯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
3、朗讀課文中最感動你的遺言,說說結尾引用死者遺言的作用?(反襯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
4、讀引文,說說引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綱)
5、六十幾位作家聚在一起討論,發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記下了三四個的的發言,為什么特別記下西德作家與日本人的發言?
6、結合文章主題,體會本文在選材上的妙處。
六、合作探究二:理解文中有深意的語句。
1、“研討與練習”第一題。引文薩特的話:“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的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結合課文內容,說說為什么說記憶是“沉重”的,但又是美麗的?
2、課后練習第二題分組自選探討。各組派代表品析句子含義。
七、文章小結(在學生課前閱讀相關材料的基礎上進行)
文章將偉大的母愛放在戰爭面前,讓罪惡的戰爭撕碎了溫馨的人間至情,讀后令人驚心動魄,無不感慨:世間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八、拓展延伸 (開放式作業)
1、你認為那個日本人的說法正確嗎?如何批駁他?
2、在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中出演還珠格格的趙薇,是同學們最喜歡的影視名星之一,可她曾因穿著了一件似用日本太陽旗做的服裝拍照,結果引起了社會強烈的譴責,你知道這個事件嗎?這個事件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震動呢?
3、關注歷史,請你查一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的資料;關注時事,請你留意日本軍國主義不顧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對,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的舉動,然后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板書設計:
5 親愛的爸爸媽媽
聶華苓
人性的呼喚——罪惡的槍聲
笑聲,笑聲 歷史——現實 “世間永遠不能 親愛的爸爸媽媽
槍聲,槍聲 沉重——美麗 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德)懺悔——狡辯(日)
●說應用和教學反思
1.利用遠程教育設施獲得相關教育資源和相關學習資料,方便學生擴大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和問題的理解,因為本文內容發生的時間和學生相隔較長,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本文的教學目標。
2.運用遠程教育設施和相關教育資源,使學生對當時的歷史史實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比如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日本先后發動制造的一系列侵華史實和事件,二戰的納粹罪行,同時利用圖片讓學生對納粹罪行有個直觀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容易地理解本文的主題,也就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至于本文難點也就是有深意語句的理解,則可以利用投影儀同時呈現多位同學的理解,在這樣地討論比較中解除難題,理解語意。
3.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遠程教育設施和相關教育資源,從視覺聽覺等不同途徑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如聽朗讀,看文字或圖片資料,促使學生能夠更積極地學習,真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的應用。
4.當然,由于時間關系和學生的具體差異,在拓展拓展延伸上有一些學生更多地處于被動狀態,也不能讓一些自主學習能力好的學生把自己的資料參與其中,如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關于日本731部隊揭秘后的觀后感,又如看中央電視臺伊拉克戰事報道后的感想。
我的說課內容說完了,謝謝!!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8
親愛的爸爸媽媽
臨澤縣平川中學 寒冰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是一篇對法西斯的控訴詞,細讀文章不難發現,文中充滿了一組組看似矛盾對立實則統一的事物:歷史與現實、美麗與沉重、懺悔與狡辯、人性的呼喚與罪惡的槍聲,閱讀時如能抓住這些矛盾并對之進行分析探究,你會走進一片別樣的風景。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領會文章的主題。
3、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搜集、整理有關戰爭,特別是二戰中戰領國對被占領國實行殘暴統治的有關資料,為閱讀文本,貯蓄情感做準備。
2、借助閱讀文本和有關資料,篩選、歸納、整合信息,進行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培養閱讀創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再現歷史的畫面和重溫歷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的恨和對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對生活熱愛的由衷敬佩,真正領悟和平與幸福的重要。
教學重點:
1、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領會文章的主題。
3、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情感
4、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教學難點 :
1、培養閱讀創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語言。
2、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節和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教學方法:
“三單元”教學法
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二戰期間納粹暴行的資料。
教學過程 :
認知閱讀
一、激情導入 ,積蓄情感。
1、在進入課文之前,同學們先欣賞歌曲《我愛我家》。
(點擊課件:《我愛我家》視頻。)
同學們,你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聽了這首歌曲之后的心情或感受。
2、我們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感受著愛的陽光。可是,64年前,在南斯拉夫的美麗小城克拉庫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毀滅性的殘酷殺戮。一天之內,就有7000多人被殺,那場屠殺中還有300個孩子,面對孩子們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是冰冷的槍聲,多么撕心裂肺。(聲音哽咽)今天,我們就跟著華裔作家聶華苓去重溫那沉重而美麗的記憶。
3、出示課題。
4、簡介作者。
聶華苓,美國華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漢人。
薩特,法國哲學家、作家、評論家。著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
5、展示教學目標 。
6、檢查預習情況。
理解閱讀
二、速讀,析一析內容與主題。
1、自由朗讀,把握文章內容并復述。
(提示:抓住問中的記敘要素梳理情節)
2、快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默讀,概括歸納。)
提示:第一個是墳地所見所聞;第二是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動;第三是記錄作家座談會;第四是摘錄遺言。
3、文章的主題。
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三、尋讀,析一析“沉重”與“美麗”。
1、參觀完這個遺址,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點擊課件:薩特的話。)
2、從這段文學中你能發現薩特著重用哪幾個詞表達自己的觀感呢?為什么?
3、再在全文中找一找,哪些是沉重的記憶,哪些是美麗的記憶嗎?
(同學們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閱讀成果,推舉一個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提示:納粹殺了很多人,特別是有300個孩子,這是沉重的記憶。
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寧死不屈的。他們不做民族的叛徒,他們懷著對生命強烈的愛不向劊子手乞憐。他們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這真是個美麗的記憶。
4、不論是“沉重”的記憶,還是 “美麗”的記憶,作家聶華苓用文字記下的參加紀念活動的過程中,這里哪一個情節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提示:我從這幾位知名作家之間的談話中感受匪淺。其中身為德國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國犯下的滔天惡行,身感痛心而淚流滿面。他這種行為是美麗的。日本人就壞多了,還狡辯
四、圈讀,析一析“西德”與“日本”。
1、圈出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發言
2、具體說說面對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態度、表現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
3、在座談會上,人們為什么都和西德作家明赫白握手呢?
身為德國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國犯下的滔天惡行,身感痛心而淚流滿面。所以,人悶對他表示理解,尊重,諒解。
4、作者對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現持一種什么態度?說說理由。
那個日本人只記得自己的痛苦,卻忘記帶給別人的痛苦,這就是忘記歷史,這是自私的。我從“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對照,就是很好的反駁。”一句話中可以想象會場上一定沒有人理那個日本人。
拓展閱讀
五、多角度探究情感體驗。
同學們的發言太精彩了。還有很多同學似乎意猶未盡,躍躍欲試,我們課后再交流。是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就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記住這段歷史就是記住歷史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聶華苓在文中也同樣發出了這樣強烈的呼喚。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樣的文字。
六、善用資料,升華文本的情感。
戰爭帶給人們的心靈的創傷,帶給國家的苦痛,帶給世界的災難,是永遠無法彌合的流血的傷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學們搜集整理的資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對幸福生活,對和平世界的強烈呼喚。
(學生展示資料,并適當講解。)
(教師展示二戰中日本轟炸珍珠港的電影剪輯片段)
七、總結。
(配以背景音樂《和平之歌》)
我知道同學們準備的資料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還有很多的地方銷煙彌漫,母親們痛苦的眼淚,孩子們驚恐的哭叫,那一雙雙流露著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們呼喊:不要戰爭,保衛和平。同學們,希望我們都是和平的維護者,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9
●教學目標
1、領會“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這個主題;2、學習揣摩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3、學習本文是如何精心選材的;4、聯系現實,樹立自強意識,防止悲劇重演。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本文是如何精心選材的
難點:體會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教學方法 情境描繪法、矛盾分析法、合作研討法。
●教學內容及流程:
第一課時
一、廣告設計導入 :
如果我是導演,我想攝制這樣一個公益廣告:慢鏡頭播放。
第一個畫面:一群孩子郊游歸來,快樂地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揮舞著衣服、帽子奔向父母,父母們扔下東西,張開手臂,高興地將孩子抱起,轉圈,天地響徹一片歡笑聲,笑聲久久回蕩。
第二個畫面:一群悲哀無助的孩子恐懼地面對一排黑壓壓的槍口,發出最后的深情呼喊“親愛的爸爸媽媽”,而回應他們的卻是法西斯滅絕人性的槍聲,槍聲也久久地回蕩、回蕩。你們知道這樣的廣告,要表達什么嗎?我的靈感來自聶華苓的這篇文章——《親愛的爸爸媽媽》。
(板書課題)
二、學生介紹交流作家和背景情況。
1、作家:聶華苓,女,美國華裔作家。小說集《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流長》、《臺灣軼事》;散文集《三十年后》、《夢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這個小城,德國納粹匪徒殺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個孩子。47年來,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這里舉行悼念活動,控訴納粹的暴行。
三、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引導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再現了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主要是為了告訴人們一個什么心聲(主題),請你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2、課文正文四個部分記述了紀念活動的哪四個片斷,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分別給各部分加個小標題。(紀念地見聞;看紀念演出;參加座談會;參觀紀念館。)
四、引導學生抓住一組組矛盾統一的事物進行簡要分析。
人性的呼喚——罪惡的槍聲
歷史——現實
沉重——美麗
(德)懺悔——狡辯(日)
五、合作探究一:本文是如何選材的?
1、齊讀課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感受孩子們的可愛與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
2、引用迪桑卡詩句的作用?(反襯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
3、朗讀課文中最感動你的遺言,說說結尾引用死者遺言的作用?(反襯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
4、讀引文,說說引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綱)
5、六十幾位作家聚在一起討論,發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記下了三四個的的發言,為什么特別記下西德作家與日本人的發言?
6、結合文章主題,體會本文在選材上的妙處。
六、合作探究二:理解文中有深意的語句。
1、“研討與練習”第一題。引文薩特的話:“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的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結合課文內容,說說為什么說記憶是“沉重”的,但又是美麗的?
2、課后練習第二題分組自選探討。各組派代表品析句子含義。
七、拓展延伸
1、德國人和日本人的態度有何不同?你認為那個日本人的說法正確嗎?可如何批駁他?
2、在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中出演還珠格格的趙微,是同學們最喜歡的影視名星之一,可她曾因穿著了一件用日本太陽旗做的服裝拍照,結果引起了社會強烈的譴責,你知道這個事件嗎?這個事件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震動呢?
3、關注歷史,請你查一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的資料;關注時事,請你留意日本軍國主義不顧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對,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的舉動,然后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八、課外作業 :補充閱讀《致命的母愛》,并自擬題目寫下體會(200字以上)。
致命的母愛
敵兵沖進民宅,以槍口對準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僅存的食物,并占據了他們的房間。
夜深了,精疲力盡的敵兵紛紛睡去,月光灑進窗口,照在渾身泥沙、滿臉倦容的敵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歲,還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還要母親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為了別人爭權奪利,被強迫遠離家鄉,多么可憐。”瑟縮在墻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離家的孩子,一股母愛和同情油然從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軍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緩緩站起,輕步走到敵兵身邊,惟恐自己的腳步會驚醒那年輕人的故鄉夢。
“你的夢里或許正有著疼愛你的母親呢!”女主人彎下身,拾起軍毯為年輕人蓋上。
突然,那敵兵張開雙眼,吃驚地渾身震動,如同野獸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閃著寒光。
接著又一聲槍響,沖過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輕的敵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媽啊!幸虧我被驚醒,也幸虧您在夢中保護,否則我就再也看不見您了!”
(感慨:文章將偉大的母愛放在戰爭面前,讓罪惡的戰爭撕碎了溫馨的人間至情,讀后令人驚心動魄。世間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板書設計 : ●教學后記:
5 親愛的爸爸媽媽
聶華苓 美國華裔作家
人性的呼喚——罪惡的槍聲
歷史——現實
(殘酷)沉重——美麗(英勇)
(德)懺悔——狡辯(日)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思想內容。
2、通過引文和正文的關系整體把握文章;能概括文章思想內容;能聯系上下文,體會意味深長的句子的深層含義。
3、感受作者強烈的對和平呼喚的心聲以及對法西斯野獸行徑的憤慨,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引文,對應正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仔細體味文中意味深長的描寫和議論的句子。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熟悉課文,借助工具書給不認識的字注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師準備二戰有關背景資料。
設計思路
文章篇幅較長,分為引文與正文兩大部分,正文分四個部分。整體把握全評論人引文和正文的關系入手。
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總體把握全文,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課時,體味描寫和議論的文字,深入理解課文。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941年10月21日,順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這個不城,德國納粹分子殺死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個孩子。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學生的歷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那里舉行悼念活動,控訴納粹暴行。作者參加了一產供銷,并記述了她的所見所聞所感。下面跟隨作者,我們也來“參加”那次悼念活動吧。(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請八個同學分兩級分別朗讀正文的四個部分。
(朗讀交流,師生及時點評。)
2、正音:
3、薩特說他的“記憶”既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結合剛才所讀正文四個部分,說說薩特這們說的原因。
要點歸納:
歷史定格的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小城克拉庫耶伐次,德國納粹殺死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個孩子,回憶這一血腥*令人悲哀且憤怒。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每年的悼念活動中,人們控訴納粹暴行,抒發和平心聲,慘痛的歷史更給了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之心。(僅作參考。)
三、語言揣摩。
請試著找出文中有深刻含義的描寫句和議論句,說說它們的意味。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總體把握全文,有感情地朗讀了文章。這一節課,我們要深入地理解文章。從一些有意味的描寫句和議論句中,我們可以體味其深刻含義,進而可以深入對文章的理解。
二、語言揣摩。
文中有一些描寫和議論的句子,它們或渲染氣氛,或抒發情感,或闡述觀點,請分別找出一個,說說你對它們的理解。(可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討論歸納:
1、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提示:兩字一句,渲染悼念活動的悲哀氣氛,烘托人們此刻沉痛的心情。
2、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提示:歷的血腥*令人悲哀憤慨;記取歷史教訓,熱愛和平,追求美好,責任在肩。“歷史”的又是“
現實”的,“悲哀”的又是“美麗”的,“真實”的又是“荒謬”的。
三、探究思考。
1、300個孩子,如果沒有被*,他們的生活會怎樣呢?
學生交流發言。
2、悼念會上,女詩人迪桑卡的詩描繪了孩子們的生活情景,請說說小詩的作用。
討論歸納:
詩人以簡練的文字組合了孩子們被*前的生活片段,突現了他們的天真淳樸以及他們的夢想和秘密,由此反襯了法西斯的野獸暴行,更是對納粹野獸暴行聲淚俱下的控訴。
四、總結歸納。
生活在現在的如你們一般的孩子真是幸福,讓我們不忘歷史,記取教訓,莫讓悲劇重演,追求美好,熱愛并維護和平吧!
五、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既要抓住重點,又要力求全面。課文重點是控訴法西斯的罪行,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了!課文特點是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標題是如此,引用詩句是如此,第四部分引述死者遺言也是如此,要讓學生據此想像被殘殺者生前的形象,從而體會法西斯的殘酷。
整體感知又要全面,對塞爾維亞民族的英勇,對塞爾維亞人民的歷史感,對德國、日本對侵略戰爭的不同態度,都應該包括在感知的范圍內,不應忽視。
要把文前的引文與正文聯系起來。薩特的一段話,可以看作本文的一個綱,特別是“沉重”與“美麗”是兩個主題詞,看課文怎樣寫出“沉重”,怎樣寫出“美麗”,就容易從主要方面把握課文內容了。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積累“肅穆、荒謬、健忘”等詞語,理解其詞義并用詞造句。
⑵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⑶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在聯系,理清文章敘事脈絡。
⑵把握引文與正文的聯系,力求從主要方面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如何
快速準確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領會語言的深層含義,增強語感,提高
理解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文章控訴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戰爭。學習本文,讓學生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把握引文與正文的四個部分之間聯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揣摩含義豐富的語句,領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探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這句話,這種稱呼一般會出現哪里?出現在什么情況下?從中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由學生們快速閱讀全文,學生給課文各部分取上小標題。
(一)來到紀念地
(二)看紀念演出
(三)參加座談會
(四)參觀紀念館
三、問題探究
1。由學生齊讀引文,圍繞薩特在引言中說他的記憶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這句話展開問題。同時明確關鍵詞為“沉重”“美麗”
問題1:為什么說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從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麗”的詞語或句子來。
“沉重”:在那場悲劇中,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個被殘殺的人,其中還有300個孩子。這是一次慘絕人寰的*,是沉重的歷史回憶。
景物描寫:使人感到沉重。“氣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寫天氣,也是寫心情。景物描寫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們在紀念地的悲痛心情。
語言描寫:“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內,全殺光了!尸首染紅了三百五十多英畝土地。”突出了*的殘酷和悲慘。
神態描寫:兩位老人“頭發斑白,臉色肅穆,定定望著籠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長眠的死者在這一刻是相通的。
“美麗”:面對這場*,塞爾維亞人表現出“整個民族的英勇”,又是美麗的。
場面描寫——人們的抗爭是美麗的:如有一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表現出塞爾維亞人的英勇。
紀念的人群是美麗的:“人已滿山滿谷。……站在47年前300個孩只發出最后一聲呼喚的地方:‘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們對生的渴望是美麗的。
在雨中的朗誦和合唱是美麗的:人們用詩和音樂來表達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執著。通過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反襯敵人的*兇狠。
西德作家的發言表達了整個民族的反省是美麗的。
遇難者的遺言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親人的愛,對生命的渴望和留戀,這份愛是美麗的。
問題2:對照歷發生的事情,現在的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呢?
分析: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作者強調不能忘記歷史,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
問題3:面對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態度、表現有何不同?
分析: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犯罪感;(“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安格爾的反駁;稱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棄)
意在告訴人們,至今還有人不愿正視歷史,還在為侵略辯護,這潛伏著新的危險。
四、總結
這確實是一個沉重而美麗的記憶。我們崇敬塞爾維亞人的英勇,認同他們的歷史觀,讓我們用良知、用正義和著作家的心聲一同呼吁: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了!
五、拓展與作業
1、在正文中中,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聶華苓為什么不反駁那個日本人?如果是你在場,你會對日本作家說什么?又會對明赫白說什么?
板書設計
親愛的爸爸媽媽
引文正文
↓↓
沉重法西斯的殘酷
美麗塞爾維亞民族的英勇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12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執著( ) 荒謬( )
憧( )憬 蜿( )蜒
恍惚( ) 肅穆( )
殺戮( )
2.填空。
①文章開頭有一段引文,引用了薩特的一段話,話里說記憶是“沉重”的,這是因為________,又說“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這是因為________。
②文章第二節開頭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句中的“悲哀”指的是________,“美麗”指的是________,“真實”指的是________,“荒謬”又指的是________。
③文中第二節最末一段說“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不能忘記”的是________,“不能忘記”的原因是________。
(一)語段點將
我們一共六十幾位作家,從世界許多地區應邀在南斯拉夫討論“放逐與文學”。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庫耶伐次山谷中重現的半個世紀前的一段歷史。歷史是沉重的。現實呢?
安格爾在餐桌上寫詩。只見他寫下第一行:
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
中國大陸有三位作家在座。楊旭站起來說話了:“我從南京來。1937年,日本軍隊攻進南京時,有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那一場屠殺受害者有30萬人!我們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jing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37年,我五歲,我是那一場大屠殺的幸存者。今天我對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現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儀式上有許多青年和少年。我們這些大人應該對孩子們負責:永遠不要有戰爭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緩緩地站起來,他沉重地說:“……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殺害了那些孩子。我們簡直就是禽獸!所有集中營都必須粉碎!你們允許我和你們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說不下去了,坐下來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講話之后,日本人也要講話了。
“……南jing大屠殺是事實。但是,請不要忘記:我們也有廣島yuan了彈,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爾低聲對我說:“我要問他三個問題:中國人侵略過日本嗎?中國人屠殺過日本老百姓嗎?美國在日本進攻珍珠港之前扔過炸彈嗎?他們先發動戰爭!他們先殺人!”安格爾接著問我是否應該站起來反駁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對照,就是很好的反駁。”
明赫白仍然雙手撐著頭流淚。我和安格爾走過去和他握手。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1.文段第一段末尾一句話“歷史是沉重的。現實呢?”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聯系下文,說說“現實”給人的感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記述了德國作家和日本作家對侵略戰爭的不同態度,請用簡要的語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文段的最末一段,聯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眾人的寬恕和尊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遷移過關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一些法國老戰士回到了他們的故鄉,他們當中許多人都生活得蠻不錯。弗朗科·雷勃因為中了毒氣,健康始終不曾恢復,喪失了勞動能力,生活很是貧苦。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來很強,他從不接受別人的施舍。
每年,這些老戰士要舉行一次團聚。有一天,他們在朱力斯·格蘭汀家里聚會。格蘭汀長得胖乎乎的,錢袋總是滿滿的。席間,他興致勃勃的掏出枚古金幣,滔滔不絕地介紹起這枚古幣的年代、價值和來歷。來客們坐在長桌上——傳著觀賞,溢美之詞不絕于耳。客人們在歡宴中開懷暢飲,談笑風生,話題從古金幣轉到別的上面了。忽然格蘭汀記起了金幣,但是,這枚金幣不翼而飛了。
眾座嘩然,指責的指責,否認的否認,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議。大家深表贊同,只有雷勃反對。朋友們無不為之驚訝。
“你不同意抄身?”格蘭汀問道。
雷勃漲紅著臉說:“是的,我反對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絕抄身意味著什么?”金幣的主人不客氣地追問道。
“我沒有偷金幣,所以我不允許抄身。”雷勃回答。
盡管如此,抄身照樣進行。人們一個個把袋口翻開,等著搜查。但始終不見金幣出來,于是注意力又移到雷勃身上。
“現在,你總不見得還堅持自己的意見了吧?”格蘭汀問道。雷勃默不作聲。主人氣乎乎地走出了房間,雷勃則在眾目睽睽之下,狼狽地退了出去。
從此,雷勃的聲譽一落千丈,人們有意避開他。雷勃更窮了。不久,他妻子也離開了人間。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格蘭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縫里發現了那枚光燦燦的古金幣。
真相既白,格蘭汀感到十分內疚。于是,他急忙跑進雷勃那破舊的小屋,連聲道歉。
“不過,老弟,你也太固執了,既然金幣不在你身上,當時何必反對抄身哩?”格蘭汀嗔怪道。
雷勃那滯呆的目光停落在格蘭汀的臉上。“不,我那時確實是個賊啊!幾個星期來,我們全家老少實在餓壞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裝進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讓我那可憐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頓啊。”
1.對小說第一段文字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交代雷勃的性格特點,點明雷勃決不會是偷金幣的人。
b.交代雷勃與戰友的生活貧富懸殊,暗示了雷勃的悲劇的必然性。
c.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劇的是戰爭。
d.交代了雷勃的身世,為雷勃性格發展作鋪墊。
2.文中“朋友們無不為之驚訝”的原因是
( )
a.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議。
b.大家贊同抄身。
c.大家深表贊同(抄身),只有雷勃反對。
d.雷勃自尊心素來很強,而他卻反對抄身,大家不相信是他偷了金幣。
3.文中加粗詞語“漲紅”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理活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說第一段中說:“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來很強,他從不接受別人的施舍”,這與結尾所寫的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對小說情節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故事的開端:格蘭汀的金幣不翼而飛。
b.故事的發展:格蘭汀決定抄身找金幣。
c.故事的高潮:雷勃在眾目睽睽之下,狼狽地退了出去。
d.故事的結局:雷勃告訴格蘭汀,他偷了食物。
答案:
zhuó miù chōng wān huǎng hū mù lù2.①納粹將整個城市變成一座巨大的墳墓,7000人被殘殺面對屠殺,塞爾維亞人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②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 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 眼前的一切 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要消滅劣等種族 ③歷史 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屠殺
(一)1.承上啟下 既令人欣慰,也令人失望與不安 2.西德作家:態度誠懇,把自己與整個民族看成是一個整體,表達了整個民族的反省 日本作家:承認南jing大屠殺是事實,但是他還想為日本軍國主義開脫罪責 3.明赫白反省本國的侵略罪行,認識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摯,態度非常誠懇。半世紀前的罪行是納粹強盜犯下的,明赫白是沒有責任的,他卻代上一代人受過,所以人們寬恕他,尊重他
(二)1.c 2.d 3.表現人物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4.不矛盾。他是自尊自愛的人,他之所以偷食物是迫于無奈,不得已而為之 5.c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13
[教學目標 ]
1、 繼續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3、 體會人們對戰爭的控訴和對和平幸福的向往。
[教學重點]
在整體把握中重點研讀文中意味深長的句子。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由題目導入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伴隨著“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呼
喚而來的是充滿愛意的笑臉和親切的呵護。但在這樣一篇文章中,伴隨著這聲呼喚的是滅絕人性的槍聲。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親愛的爸爸媽媽》。
二、整體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概括四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寫作者在紀念第的所見所聞和與莫馬的交談。
第二部分寫紀念地的演出。
第三部分寫作家們在一起座談。
第四部分摘錄被殘殺者的遺言。
三、問題探究
㈠ 閱讀質疑 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每人至少提出兩個問題,小組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全班交流時提出討論。
㈡ 全班交流 師生共同對問題進行歸類整理。
可以圍繞薩特在引言中說他的記憶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這句話展開問題。
問題:為什么說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從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麗”的詞語或句子來。
“沉重”:在那場悲劇中,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個被殘殺的人,其中還有300個孩子。這是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是沉重的歷史回憶。
景物描寫:使人感到沉重。“氣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寫天氣,也是寫信請。景物描寫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們在紀念地的悲痛心情。
語言描寫:“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內,全殺光了!尸首染紅了三百五十多英畝土地。”突出了屠殺的殘酷和悲慘。
神態描寫:兩位老人“頭發斑白,臉色肅穆,定定望著籠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長眠的死者在這一刻是相通的。
“美麗”:面對這場大屠殺,塞爾維亞人表現出“整個民族的英勇”,又是美麗的。
場面描寫——紀念的人群是美麗的:“人已滿山滿谷。……站在47年前300個孩只發出最后一聲呼喚的地方:‘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們對生的渴望是美麗的。
在雨中的朗誦和合唱是美麗的:人們用詩和音樂來表達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執著。通過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反襯敵人的殘暴兇狠。
西德作家的發言表達了整個民族的反省是美麗的。
遇難者的遺言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親人的愛,對生命的渴望和留戀,這份愛是美麗的。
四、作業
1、按照題目要求,發揮想象,擴寫一個片斷作文。
①想象在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發生的這場殺戮的具體情景,如塞爾維亞人民的晚清抵抗、孩子們臨死前的情景、納粹的殘忍兇暴,寫一個300字左右的片斷。
②閱讀課文這段文字,“納粹在滅種呀!孩子們就從課堂里被抓走了,還有十幾位老師。有一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刻!’”香型課堂上的情景(那位老師的深情動作,納粹士兵的動作),寫一個200字左右的片斷。
③想象巴法爾給他父親寫信時的情景,把巴法爾的新擴展成300字左右的片斷。
2、交流點評。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14
[教學設計]對立探究
創意說明:這篇文章是一篇對法西斯的控訴詞,細讀文章不難發現,文中充滿了一組組看似矛盾對立實則統一的事物:歷史與現實、美麗與沉重、懺悔與狡辯、引文與正文、人性的呼喚與罪惡的槍聲,閱讀時如能抓住這些矛盾并對之進行分析探究,你會走進一片別樣的風景。
[教學步驟 ]
一.尋讀,析一析“歷史”與“現實”
1.分別尋找文中寫“歷史”寫“現實”的內容,并聯系起來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參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會,悼念二戰中被納粹殺死的3000個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為現實。而莫馬•迪密為作者作的回顧和解釋基本展現了幾十年前的歷史。作者以凄風、苦雨、靜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來烘托集會的沉重,讓人感受到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慘,同時借莫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發指的歷史,二者的交錯出現使那些悲慘、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時讓人體味現實,反思歷史,形成了立體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視鏡頭的來回切換,把歷史與現實溝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義。
2 .為什么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竟然以優等種族自居,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二.聽讀,析一析“沉重”與“美麗”
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屠殺,這個記憶是“沉重”的,但是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這又是“美麗”的。
三.圈讀,析一析“引文”與“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他們還年幼,還在小學念書,他們的生命才起步,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夢想。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造人生的業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2.結尾引述死者的遺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遺言,是人性中最美麗的體現,讓人據此想像被殘殺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關系?
“引文”是純客觀的記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還可以析一析“西德”與“日本”,“景物”與“心情”“描寫”與“議論”“戰爭”與“和平”等。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聶華苓,著名華裔旅美作家。1948年畢業于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1949年到中國臺灣。1967年聶華苓和美國詩人安格爾共同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每年邀請世界各地作家到愛荷華四個月,寫作,討論,旅行。她目前已出版小說、散文及文學評論著作22種,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聶華苓在,美獲得三個榮譽博士學位,獲得過美國五十州州長所頒文學藝術杰出貢獻獎,匈牙利政府所頒文化貢獻獎,波蘭政府的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獎等。
2.課文擴讀材料
致命的母愛
劉墉
敵兵沖進民宅,以槍口對準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僅存的食物,并占據了他們惟一的房間。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敵兵紛紛睡去,月光灑進窗口,照在渾身泥沙、滿臉倦容的敵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歲,還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還要母親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為了別人爭權奪利,被強迫遠離家鄉,多么可憐。”瑟縮在墻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離家的孩子,一股母愛和同情油然從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軍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緩緩站起,輕步走到敵兵身邊,惟恐自己的腳步會驚醒那年輕人的故鄉夢。
“你的夢里或許正有著疼愛你的母親呢!”女主人彎下身,拾起軍毯為年輕人蓋上。
突然,那敵兵張開雙眼,吃驚地渾身震動,如同野獸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閃著寒光。
接著又一聲槍響,沖過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輕的敵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媽啊!幸虧我被驚醒,也幸虧您在夢中保護,否則我就再也看不見您了!”
使用建議:魯迅說過:“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親愛的爸爸媽媽》中最后摘錄的被殘殺者留下的只言片紙,就是拾取人性中最為閃光的幾個瞬間控訴了泯滅人性的戰爭《致命的母愛》是一幕無言的悲劇,它也將偉大的母愛放在了戰爭面前,讓罪惡的戰爭撕碎了這溫馨的人間至情,可以與課文比較閱讀,探究二者在主題、構思、組材上的異同點。
《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積累“肅穆、荒謬、健忘”等詞語,理解其詞義并用詞造句。
⑵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⑶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在聯系,理清文章敘事脈絡。
⑵把握引文與正文的聯系,力求從主要方面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如何
快速準確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領會語言的深層含義,增強語感,提高
理解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文章控訴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戰爭。學習本文,讓學生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把握引文與正文的四個部分之間聯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揣摩含義豐富的語句,領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探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這句話,這種稱呼一般會出現哪里?出現在什么情況下?從中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由學生們快速閱讀全文,學生給課文各部分取上小標題。
(一)來到紀念地
(二)看紀念演出
(三)參加座談會
(四)參觀紀念館
三、問題探究
1。由學生齊讀引文,圍繞薩特在引言中說他的記憶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這句話展開問題。同時明確關鍵詞為“沉重”“美麗”
問題1:為什么說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從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麗”的詞語或句子來。
“沉重”:在那場悲劇中,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個被殘殺的人,其中還有300個孩子。這是一次慘絕人寰的*,是沉重的歷史回憶。
景物描寫:使人感到沉重。“氣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寫天氣,也是寫心情。景物描寫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們在紀念地的悲痛心情。
語言描寫:“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內,全殺光了!尸首染紅了三百五十多英畝土地。”突出了*的殘酷和悲慘。
神態描寫:兩位老人“頭發斑白,臉色肅穆,定定望著籠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長眠的死者在這一刻是相通的。
“美麗”:面對這場*,塞爾維亞人表現出“整個民族的英勇”,又是美麗的。
場面描寫——人們的抗爭是美麗的:如有一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表現出塞爾維亞人的英勇。
紀念的人群是美麗的:“人已滿山滿谷。……站在47年前300個孩只發出最后一聲呼喚的地方:‘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們對生的渴望是美麗的。
在雨中的朗誦和合唱是美麗的:人們用詩和音樂來表達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執著。通過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反襯敵人的*兇狠。
西德作家的發言表達了整個民族的反省是美麗的。
遇難者的遺言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親人的愛,對生命的渴望和留戀,這份愛是美麗的。
問題2:對照歷發生的事情,現在的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呢?
分析: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作者強調不能忘記歷史,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
問題3:面對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態度、表現有何不同?
分析: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犯罪感;(“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安格爾的反駁;稱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棄)
意在告訴人們,至今還有人不愿正視歷史,還在為侵略辯護,這潛伏著新的危險。
四、總結
這確實是一個沉重而美麗的記憶。我們崇敬塞爾維亞人的英勇,認同他們的歷史觀,讓我們用良知、用正義和著作家的心聲一同呼吁: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了!
五、拓展與作業
1、在正文中中,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聶華苓為什么不反駁那個日本人?如果是你在場,你會對日本作家說什么?又會對明赫白說什么?
板書設計
親愛的爸爸媽媽
引文正文
沉重法西斯的殘酷
美麗塞爾維亞民族的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