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通用13篇)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1
《》(公開課教案提綱)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過程與方法:運用案例分析、視頻、辯論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自覺履行依法納稅的義務。 二、教學重點1、 稅收的作用2、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三、教學難點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四、講授過程(一)導入 新課:廣告說稅(讓學生直觀感受稅收) (二)學習新課:1、什么是稅收? 2、稅收的特征 ①強制性 (例:兩年偷稅958萬,四川瀘州一名企業老總被判刑五年)②無償性 (與水電費比較) ③固定性 (個人所得稅稅率) (辯論擂臺)正方:公民納稅,對國家有利,對公民有益。反方:公民納稅,對國家有利,對公民無益。(FLASH欣賞) 假如國家沒有稅收通過辯論讓學生明辯稅收與公民的關系,引出稅收的作用。3、稅收的作用: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①稅收收入用于國防建設、興辦教育、舉辦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上,最終還是人民受益。②稅收能調節經濟增長。(例:我國稅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③稅收能調節貧富差距。(例:2003年內蒙古地震賑災情況)(案件追蹤)全國最大走私牛皮案開審,累計偷逃稅款3.2億元。案例導出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4、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① 自覺履行依法納稅的義務討論:中學生與稅收的關系(目的:增強學生的納稅意識)②公民有監督政府如何使用稅款的權利 (三)課堂鞏固(輕松一刻) 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通過FLASH音樂復習稅收知識(創意空間) 每年四月是我國稅收的宣傳月,我們都來為稅收宣傳月寫些標語! (四)課堂小結 略 (五)課后作業 上網查找關于稅收宣傳月的資料,每個小組交一份關于稅收宣傳的圖片并配上文字說明。我們再把優秀的作品送到稅務局供他們參考。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2
第一部分: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在教學結構中,教材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本節課內容是公民在經濟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權利與義務,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樹立納稅意識,增強義務觀念的重要內容,對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教科書,我做了這樣的處理:有以前的“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結合具體班級的特點,把教材順序打亂、重組(如:先學習稅收的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分析稅收的特征等),從教科書提供的問題線索入手,利用其豐富的資源,但又不局限與其中,力求問題的設置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行動者,實施者。
同時,由于當前青少年思想還不成熟,接觸社會時間少,缺乏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意識與責任觀念,對很多問題的認識不能采取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極易產生偏激的想法,作出過激的行為,因此,我把教學目標 、重難點設計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學探究,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了解我國稅收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學生的分組探究中,使學生體驗普通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義務觀念,同時學會運用辨證法觀點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文素養,倡導主動參與、與人合作,樹立依法納稅觀念,以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4、教學重點:
。
5、教學難點 :
學生依法納稅意識的真正形成。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本節課主要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的培養。
走進新課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在是知識的先知先覺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則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的需求為主線,在探究設計中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和求知的熱情,為此,我的教學過程 設計如下: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大的資源庫。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只有選擇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最能促進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的背景內容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因此,結合初中生性格活潑,情感豐富,意氣風發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充滿時代感的歌曲《越來越好》(多媒體播放),讓學生在歌聲中發現問題,展開探究:近年來,中華大地發生了哪些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使用的資金從哪里來?這與我們每個公民有什么密切關系?這時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激發了學生極大的探究熱情,在探究中,學生逐漸發現了知識的個人意義,倍受激勵,教師借機導課。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有關“稅收”的話題,親切而自然。
二 、自主發現,探究新知。
1、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
2、直觀分析《國家財政構成圖》。
3.走進《智慧廣場》。
從學生的年齡和成長規律上看,他們的表現欲都很強,喜歡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喜歡用創新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我驕傲地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與舞臺,設計了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學生欣喜地暢談自己家鄉發生的深刻變化,如:“沿江高速公路”、“保稅區的建設”等,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贊揚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發展,由此引導學生理解稅收的基本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感性問題入手,上升到理性思維,以實現關注孩子思維的成長,教師進而多媒體展示“國家財政收入構成圖”,使學生從圖示上感受: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教師再一次設疑:稅收是不是可交可不交?是不是有借有還?是不是可多可少?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發生跳躍,在內心被自信充滿,熱情被快樂點燃的愉悅中走進《智慧廣場》。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逐漸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課本知識回歸生活,我做了如下設計:
1、法制追蹤:《劉曉慶涉稅案》
2、小小爭論臺:稅===費嗎?
第四部分:實踐鞏固,創新升華。
1、壯志在我心:〈〈攜手進小康,你該做什么?〉〉
2、明察秋毫:〈〈納稅人的錢該怎么用?〉〉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上一環節的延伸,是整節課的升華,中學生擁有最真摯的情感,是可塑造的,因此,在樹立學生的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這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上要使學生從心底里認識到“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這也是2003年稅收宣傳月的主題,體現了知識上的“與時俱進”。為此,我又設計了以下探究話題:
1、壯志在我心:〈〈攜手進小康,你該做什么?〉〉
2、明察秋毫:〈〈納稅人的錢該怎么用?〉〉
以此讓學生學會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使學生能夠清楚公民在履行納稅義務的同時,享有“監督政府科學使用稅款,稅務工作者要依法行政”的權利,體會到自己就是創造“和諧,民主、法制”社會的小主人。至此,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整個課堂形成“民主、和諧、愉快”的探究氛圍,學生參與探究的全過程,達到最優的學習狀態,自我體驗,自我感悟,達成共識,共享成功。
第五部分:歸納總結,互致心語,布置研究性作業 。
1、一句話演說:《稅收與我》。
2、教師寄語。
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并布置研究性作業 :
社會調研: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到本區稅務局、稅務所,走進社區,進行實地采訪,一周后,寫出調研報告,在全班交流。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與鍛煉。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3
一、 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冊,第二課《公民在經濟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中的第四框題。公民要依法納稅,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義務。教材主要介紹了稅收的概念及特征,闡明了稅收的重要性,指出納稅是光榮的,偷稅、欠稅、騙稅的行為是可恥的、是違法行為。同時還闡述了納稅人與政府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平等的。這點是修訂后新增的。
(二)、教學理念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
(三) 、教學策略
1、確定主題,分組調查。
學生在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分成若干小組,合作調查老師布置的以“稅收”為主題的小報告。內容有:(1)收集近兩年來我國和福州市財政收入情況;(2)整理、分析稅收在我國建設或福州市政建設中的作用;(3)收集學校、社區周邊企業、個體戶及個人的納稅情況;(4)收集就近時期,積極納稅或偷稅漏稅人的事跡或案件;(5)對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提出可行性的建議與措施;(6)設計一些便于公民監督政府如何使用稅款的形式與方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訓。
學生運用社會調查、訪談、剪報、上網查訊等方法,收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4、設計頁面,制作課件。
師生均采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 、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學生主要是各小組自己發言時,小組頁面的設計制作。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增強依法納稅的意識,培養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學流程:
(一)、教學過程 :
基本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明確主題 由“稅徽”這一特定的標志物,引出稅收問題。 學生了解“稅徽”,并舉例自己身邊人的納稅情況,明確本課主題——稅收問題。
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稅收的含義、稅收的特征 1、 展示農行存折的利息,讓學生了解利息所得稅,引出稅收的含義。2、 引導學生把利息所得稅與電話費作比較,歸納出稅收的特征。 1、 根據《個人所得稅收》第三條第5點規定的,利息所得稅的稅率為20%,算出所繳納的所得稅,明確稅收的含義。2、 觀看電腦畫面,通過對比,積極思考、歸納出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征。
匯報成果經驗共享 稅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納稅意識的建議與措施,監督政府正確使用稅款的形式與方法。 1、 介紹我國近幾年稅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稅收對一個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作用。2、對比“毛阿敏稅案”與“劉曉慶稅案”。一個在稅務部門內部行政處罰,另一被依法逮捕,說明國家加大依法打擊偷、漏稅的力度,提出如何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3、 設問:如果公民積極納稅但政府亂花稅款,那么公民除了納稅的義務外,有沒有監督政府如何正確使用稅款的權利呢? 1、 觀看電腦畫面,領悟、加深對“稅收”問題的理解。2、 由三名學生主持人分別主持人各小組代表對三個數字內容的匯報,及調出各小組自己設計的小組頁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寫上自己通過上網、訪談、剪報等方法調查的結果。
交流體驗公享感悟 增強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 概括學生匯報成果,并進行歸納總結,肯定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建議的多樣性、方法的可行性,要求學生現場交流學習這節課的體會及收獲。學生經過思考、感受從課前的收集材料過程及課堂中的交流與學習,可以從不同角度暢談自己對這節課的體會及收獲。
聯系實際推薦作業 課后延續:2003年4月是我國第十二個稅收宣傳月,今年宣傳主題是:“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 歸納學生的體驗及感悟,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爭做積極宣傳稅法的好公民。 1、 制定一個方案,幫助稅務部門進行更有效的稅法宣傳。2、 向你周圍的人做一件宣傳稅法的事。
(二)、案例描述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將課堂單一的傳授知識功能,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方向發展。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學生通過課前準備“稅收調查”小報告,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揮創新思維,在調查過程中感受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展示研究成果體驗收獲的喜悅,在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就會自覺養成平等、團結的團隊精神,自覺探究的鉆研精神。事實證明,學生是非常愿意參與其中的,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更有說服力。
像這樣上課,其實是每單元課后的實踐活動的要求。第一次上課學生可能會花較多時間準備,但第二次做,學生有經驗就輕松多了。同時,可以把學生每次的論文報告當作單元成績,側重對學生“行”的考評。當然,教師平時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相關的知識,滿足教學的需要。
五、精彩點評:
本課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及新課標所涉及的課程觀、教師觀、評價觀。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以主體的地位自主上網、訪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設計頁面來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探究的喜悅。在教學內容的重組上,更多地重視教材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的聯系,以拓展學科的育人價值。
教法新穎,能應用多媒體手段(課件制作精彩)教學設計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稅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講活,找到課堂與社會結合點,具有實效性與實用性。
寓德于教,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稅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讓學生懂得。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4
第一部分: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在教學結構中,教材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本節課內容是公民在經濟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權利與義務,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樹立納稅意識,增強義務觀念的重要內容,對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教科書,我做了這樣的處理:有以前的“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結合具體班級的特點,把教材順序打亂、重組(如:先學習稅收的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分析稅收的特征等),從教科書提供的問題線索入手,利用其豐富的資源,但又不局限與其中,力求問題的設置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行動者,實施者。
同時,由于當前青少年思想還不成熟,接觸社會時間少,缺乏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意識與責任觀念,對很多問題的認識不能采取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極易產生偏激的想法,作出過激的行為,因此,我把教學目標 、重難點設計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學探究,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了解我國稅收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學生的分組探究中,使學生體驗普通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義務觀念,同時學會運用辨證法觀點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文素養,倡導主動參與、與人合作,樹立依法納稅觀念,以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4、教學重點: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5、教學難點 :
學生依法納稅意識的真正形成。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本節課主要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的培養。
走進新課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在是知識的先知先覺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則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的需求為主線,在探究設計中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和求知的熱情,為此,我的教學過程 設計如下: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大的資源庫。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只有選擇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最能促進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的背景內容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因此,結合初中生性格活潑,情感豐富,意氣風發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充滿時代感的歌曲《越來越好》(多媒體播放),讓學生在歌聲中發現問題,展開探究:近年來,中華大地發生了哪些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使用的資金從哪里來?這與我們每個公民有什么密切關系?這時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激發了學生極大的探究熱情,在探究中,學生逐漸發現了知識的個人意義,倍受激勵,教師借機導課。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有關“稅收”的話題,親切而自然。
二 、自主發現,探究新知。
1、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
2、直觀分析《國家財政構成圖》。
3.走進《智慧廣場》。
從學生的年齡和成長規律上看,他們的表現欲都很強,喜歡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喜歡用創新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我驕傲地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與舞臺,設計了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學生欣喜地暢談自己家鄉發生的深刻變化,如:“沿江高速公路”、“保稅區的建設”等,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贊揚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發展,由此引導學生理解稅收的基本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感性問題入手,上升到理性思維,以實現關注孩子思維的成長,教師進而多媒體展示“國家財政收入構成圖”,使學生從圖示上感受: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教師再一次設疑:稅收是不是可交可不交?是不是有借有還?是不是可多可少?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發生跳躍,在內心被自信充滿,熱情被快樂點燃的愉悅中走進《智慧廣場》。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逐漸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課本知識回歸生活,我做了如下設計:
1、法制追蹤:《劉曉慶涉稅案》
2、小小爭論臺:稅===費嗎?
第四部分:實踐鞏固,創新升華。
1、壯志在我心:〈〈攜手進小康,你該做什么?〉〉
2、明察秋毫:〈〈納稅人的錢該怎么用?〉〉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上一環節的延伸,是整節課的升華,中學生擁有最真摯的情感,是可塑造的,因此,在樹立學生的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這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上要使學生從心底里認識到“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這也是2003年稅收宣傳月的主題,體現了知識上的“與時俱進”。為此,我又設計了以下探究話題:
1、壯志在我心:〈〈攜手進小康,你該做什么?〉〉
2、明察秋毫:〈〈納稅人的錢該怎么用?〉〉
以此讓學生學會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使學生能夠清楚公民在履行納稅義務的同時,享有“監督政府科學使用稅款,稅務工作者要依法行政”的權利,體會到自己就是創造“和諧,民主、法制”社會的小主人。至此,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整個課堂形成“民主、和諧、愉快”的探究氛圍,學生參與探究的全過程,達到最優的學習狀態,自我體驗,自我感悟,達成共識,共享成功。
第五部分:歸納總結,互致心語,布置研究性作業 。
1、一句話演說:《稅收與我》。
2、教師寄語。
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并布置研究性作業 :
社會調研: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到本區稅務局、稅務所,走進社區,進行實地采訪,一周后,寫出調研報告,在全班交流。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與鍛煉。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5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能力目標
運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漫畫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思想覺悟目標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
教學重難點
我國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我國的公民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受哪一部法律的保護?這部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作用是什么?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國的公民作為消費者有哪些權利?
導入 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的公民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知道了這部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作用。知道了我國的消費者有哪些合法權利。我們通過講案例,知道了在商品服務市場上,公民能夠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今天我們講本課的最后一節。
四、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板書)
1.我國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板書)
“稅”由“禾”與“兌”兩字組成。“禾”指農產品,“兌”有送達的意思。兩個字組合為“稅”,其本來意義是社會成員向國家送交農產品。這個字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稅收的來源和征收內容。那么,什么是稅收呢?
(1)稅收的含義(板書)
稅收是國家依據稅法的規定,憑借政治權力,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重要手段。從稅收的含義可知,稅收是國家收到的。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向公民征稅。也就是說,是否繳稅不是公民個人說了算的,不是想繳就繳,不想繳就不繳,而是必須得繳。這說明稅收具有什么特征呢?
(2)稅收的特征(板書)
①強制性
②無償性
③固定性
(3)稅收的作用
2.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請同學們看書,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我國法律規定了哪些內容?
國家收稅是一種什么行為?
公民在納稅問題上,應該樹立什么樣的觀念?
(學生回答)
(教師帶領同學們就教材對這幾個問題的分析進行討論。)
請同學們舉例說明我國稅收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可以用到國防建設、興辦教育、修鐵路、修公路等公益事業上。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最終的受益者還是人民,所以說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們剛才講了有關稅收的一些知識。請結合我們學的有關稅收的知識,談談你對下列問題的看法:
材料一:“我一不經商,二不辦企業,三不出書,四沒拿房子出租,納的哪門子稅?”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我們都是納稅人。今年春天的《人民日報》上登了這么一則新聞:日前,沈陽的老百姓在購買“紅梅”味素時,發現新包裝上多了一行小字“國家的振興,有您納稅的貢獻,本產品含稅2.95元。”我們每個人在買東西的時候,都給國家納了稅,我們都是納稅人。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稅有:個人所得稅、炒股的印花稅、個體工商戶的營業稅、房產稅、教育費附加等。
材料二:據《生活時報》報道,顧客在購買商品付款后,得到一張購物小票是件非常簡單的事,而這張普普通通的購物小票,也能為國家創造上萬元的稅收。北京西單商場、藍島、城鄉等商場使用的這種小票將傳統的交給顧客保存的第三聯改成了一張商品質量信譽卡,正面印有“商品質量信譽卡”的字樣,反面則刊登產品廣告,這種購物小票不僅受到廣大消費者和廣告企業的好評,也為廣告公司帶來了70多萬元的收入,為國家上繳地方稅4萬余元,成為地方稅收的一個新增長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都必須自覺納稅。西單商場等商場利用購物小票為國家創稅的做法,更是值得稱道的。
材料三: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1989年因偷稅曾被稅務機關行政處罰過的歌唱演員毛阿敏,又因1994至1996年其間再度偷稅,被稅務機關立案查處,該案近日基本調查終結,毛阿敏偷稅案水落石出,毛阿敏偷稅27.11萬元,稅務機關對毛阿敏處以3倍的罰款。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國家對違反納稅法律責任的公民,規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納稅是公民的義務,現代公民要養成自覺納稅的意識,不偷稅,不漏稅,不拖欠稅款,納稅是光榮的,偷稅是可恥的。
《南方周末》報道;李發亮是云南省人,家里種了50棵石榴樹,鄉政府按照有關政策向農民征收石榴特產稅,李發亮應繳納稅款75元。8月初,鄉政府通知村民交錢,但是到了8月12日,村里大多數人都沒有把錢交清。李發亮家的石榴還在樹上長著,不能賣,稻子還不能收割,已經斷了兩三個月的口糧,全靠借糧糊口。1998年8月12日,他對鄉干部請求說:“不是我不交稅,而是拿不出錢來,等我把石榴賣了,一定把75元的稅款送到鄉政府。”
但當日晚11時左右,以鄉長等鄉干部為首的40多人將李發亮一家包圍起來,然后打李發亮一家人,將李發亮的兒子李興偉在上海、北京等地好不容易治好的視網膜又給打脫落了;搶走他家的所有值錢的東西,說:“三日內不到鄉政府交錢,將按稅款的五倍罰款,并低價拍賣這些東西。”
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納稅公民的義務,稅務機關依法收稅是正確的。但是,稅務機關在納稅人沒有按時納稅的情況下,應該依照我國稅法的有關規定執行,上面鄉長的做法是錯誤的,是違法犯罪行為。
課堂小結
這一節我們了解了公民的納稅義務,知道了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6
第十二課 第四框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
2、過程與方法:運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漫畫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
重難點分析和教法建議: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是本框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納稅應成為每個公民的共識,中學生從小接受稅收教育,對于他們以后成為合格公民有重要意義。教學中教師注重運用漫畫,運用近兩年我國稅收工作取得突出成績,說明稅收的特征及作用。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在真實可信的資料中讓學生接受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為了確保本框知識的現實性,課下可組織學生進行本地公民納稅意識調查,通過走訪稅收部門,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資料分析整理,全班匯報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守法的自覺性。
四、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板書)
稅收是國家依照稅法的規定,憑借國家權利,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重要手段。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三個特征。依法納稅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可以用到國防建設、興辦教育、修鐵路、修公路等公益事業上。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最終的受益者還是人民,所以說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國家對違反納稅法律責任的公民,規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納稅是公民的義務,現代公民要養成自覺納稅的意識,不偷稅,不漏稅,不拖欠稅款,納稅是光榮的,偷稅是可恥的。
舉例1:廣東破獲迄今最大涉嫌偷稅案件
廣東省公安廳最近破獲迄今最大的涉嫌偷稅案件,犯罪嫌疑人偷逃稅金額近2億元。
1996年初,香港人施爭輝出資成立廣州市普耀通訊器材有限公司。會計江少麗在他的指使下,多次將開票資料提供給深圳、汕頭的不法分子,讓他們為普耀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
去年1月11日,廣東省公安廳經偵總隊在番禺將施爭輝抓獲,并抓獲江少麗等8人,依法凍結涉案銀行存款1.4億元。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新領域公司、天賦公司共取得不含稅銷售收入近13億元,應繳納各種國稅、地稅共計近2億元。目前,檢察機關正準備對施爭輝等人提起公訴。
——人民網2003年01月22日
舉例2:國企涉案金額最大騙稅案宣判 法人一審被判無期徒刑
5月22日,我國迄今涉案金額最大的國有企業最大騙取出口退稅案———葆祥河北進出口集團公司騙稅案經河北省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并作出一審判決,該公司因犯騙取出口退稅罪,被判處罰金4.8億元,其法定代表人張葆祥因犯騙取出口退稅罪、偷稅罪,數罪并罰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同時對葆祥集團下屬的河北冀馳裘革皮制品有限公司、河北葆意羊絨制品有限公司及高曉杰等5名被告人作出宣判。
法院經審理查明:1997年4月—2000年2月間,葆祥公司假借一般貿易方式和委托加工方式假報出口,共計騙取國家稅款1.93億元。葆祥公司在總經理張葆祥的策劃、組織、指揮下,通過張葆祥控制的葆祥廣東進出口有限公司與廣東潮汕地區不法人員互相勾結,利用“換票、買單”的方式獲取退稅的必需單證,假報出口,騙取退稅。
國家稅務總局有關人士指出:葆祥公司騙稅案,是國務院打擊騙取出口退稅工作組在查處廣東潮汕地區系列騙稅案時發現并重點查處的案件,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查處的涉案金額最大的國有企業騙取出口退稅個案。
——人民網2003年06月03日
小結:
這一節我們了解了公民的納稅義務,知道了關于稅收的專門法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知道了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7
第一部分: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在教學結構中,教材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本節課內容是公民在經濟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權利與義務,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樹立納稅意識,增強義務觀念的重要內容,對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教科書,我做了這樣的處理:有以前的“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結合具體班級的特點,把教材順序打亂、重組(如:先學習稅收的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分析稅收的特征等),從教科書提供的問題線索入手,利用其豐富的資源,但又不局限與其中,力求問題的設置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行動者,實施者。
同時,由于當前青少年思想還不成熟,接觸社會時間少,缺乏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意識與責任觀念,對很多問題的認識不能采取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極易產生偏激的想法,作出過激的行為,因此,我把教學目標、重難點設計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學探究,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了解我國稅收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學生的分組探究中,使學生體驗普通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義務觀念,同時學會運用辨證法觀點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文素養,倡導主動參與、與人合作,樹立依法納稅觀念,以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4、教學重點: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5、教學難點:
學生依法納稅意識的真正形成。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本節課主要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的培養。
走進新課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在是知識的先知先覺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則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的需求為主線,在探究設計中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和求知的熱情,為此,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qing導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大的資源庫。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只有選擇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最能促進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的背景內容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因此,結合初中生性格活潑,情感豐富,意氣風發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充滿時代感的歌曲《越來越好》(多媒體播放),讓學生在歌聲中發現問題,展開探究:近年來,中華大地發生了哪些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使用的資金從哪里來?這與我們每個公民有什么密切關系?這時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激發了學生極大的探究熱情,在探究中,學生逐漸發現了知識的個人意義,倍受激勵,教師借機導課。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有關“稅收”的話題,親切而自然。
二 、自主發現,探究新知。
1、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
2、直觀分析《國家財政構成圖》。
3.走進《智慧廣場》。
從學生的年齡和成長規律上看,他們的表現欲都很強,喜歡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喜歡用創新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我驕傲地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與舞臺,設計了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學生欣喜地暢談自己家鄉發生的深刻變化,如:“沿江高速公路”、“保稅區的建設”等,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贊揚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發展,由此引導學生理解稅收的基本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感性問題入手,上升到理性思維,以實現關注孩子思維的成長,教師進而多媒體展示“國家財政收入構成圖”,使學生從圖示上感受: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教師再一次設疑:稅收是不是可交可不交?是不是有借有還?是不是可多可少?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發生跳躍,在內心被自信充滿,熱情被快樂點燃的愉悅中走進《智慧廣場》。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逐漸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課本知識回歸生活,我做了如下設計:
1、法制追蹤:《劉曉慶涉稅案》
2、小小爭論臺:稅===費嗎?
第四部分:實踐鞏固,創新升華。
1、壯志在我心:〈〈攜手進小康,你該做什么?〉〉
2、明察秋毫:〈〈納稅人的錢該怎么用?〉〉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上一環節的延伸,是整節課的升華,中學生擁有最真摯的情感,是可塑造的,因此,在樹立學生的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這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上要使學生從心底里認識到“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這也是2003年稅收宣傳月的主題,體現了知識上的“與時俱進”。為此,我又設計了以下探究話題:
1、壯志在我心:〈〈攜手進小康,你該做什么?〉〉
2、明察秋毫:〈〈納稅人的錢該怎么用?〉〉
以此讓學生學會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使學生能夠清楚公民在履行納稅義務的同時,享有“監督政府科學使用稅款,稅務工作者要依法行政”的權利,體會到自己就是創造“和諧,民主、法制”社會的小主人。至此,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整個課堂形成“民主、和諧、愉快”的探究氛圍,學生參與探究的全過程,達到最優的學習狀態,自我體驗,自我感悟,達成共識,共享成功。
第五部分:歸納總結,互致心語,布置研究性作業。
1、一句話演說:《稅收與我》。
2、教師寄語。
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并布置研究性作業:
社會調研: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到本區稅務局、稅務所,走進社區,進行實地采訪,一周后,寫出調研報告,在全班交流。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與鍛煉。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8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教學設計
一、 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冊,第二課《公民在經濟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中的第四框題。公民要依法納稅,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義務。教材主要介紹了稅收的概念及特征,闡明了稅收的重要性,指出納稅是光榮的,偷稅、欠稅、騙稅的行為是可恥的、是違法行為。同時還闡述了納稅人與政府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平等的。這點是修訂后新增的。
(二)、教學理念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要求,在《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
(三) 、教學策略
1、確定主題,分組調查。
學生在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分成若干小組,合作調查老師布置的以“稅收”為主題的小報告。內容有:(1)收集近兩年來我國和福州市財政收入情況;(2)整理、分析稅收在我國建設或福州市政建設中的作用;(3)收集學校、社區周邊企業、個體戶及個人的納稅情況;(4)收集就近時期,積極納稅或偷稅漏稅人的事跡或案件;(5)對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提出可行性的建議與措施;(6)設計一些便于公民監督政府如何使用稅款的形式與方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訓。
學生運用社會調查、訪談、剪報、上網查訊等方法,收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4、設計頁面,制作課件。
師生均采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 、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學生主要是各小組自己發言時,小組頁面的設計制作。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增強依法納稅的意識,培養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學流程:
(一)、教學過程 :
基本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明確主題 由“稅徽”這一特定的標志物,引出稅收問題。 學生了解“稅徽”,并舉例自己身邊人的納稅情況,明確本課主題——稅收問題。
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稅收的含義、稅收的特征 1、 展示農行存折的利息,讓學生了解利息所得稅,引出稅收的含義。2、 引導學生把利息所得稅與電話費作比較,歸納出稅收的特征。 1、 根據《個人所得稅收》第三條第5點規定的,利息所得稅的稅率為20%,算出所繳納的所得稅,明確稅收的含義。2、 觀看電腦畫面,通過對比,積極思考、歸納出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征。
匯報成果經驗共享 稅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納稅意識的建議與措施,監督政府正確使用稅款的形式與方法。 1、 介紹我國近幾年稅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稅收對一個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作用。2、對比“毛阿敏稅案”與“劉曉慶稅案”。一個在稅務部門內部行政處罰,另一被依法逮捕,說明國家加大依法打擊偷、漏稅的力度,提出如何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3、 設問:如果公民積極納稅但政府亂花稅款,那么公民除了納稅的義務外,有沒有監督政府如何正確使用稅款的權利呢? 1、 觀看電腦畫面,領悟、加深對“稅收”問題的理解。2、 由三名學生主持人分別主持人各小組代表對三個數字內容的匯報,及調出各小組自己設計的小組頁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寫上自己通過上網、訪談、剪報等方法調查的結果。
交流體驗公享感悟 增強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 概括學生匯報成果,并進行歸納總結,肯定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建議的多樣性、方法的可行性,要求學生現場交流學習這節課的體會及收獲。學生經過思考、感受從課前的收集材料過程及課堂中的交流與學習,可以從不同角度暢談自己對《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這節課的體會及收獲。
聯系實際推薦作業 課后延續:2003年4月是我國第十二個稅收宣傳月,今年宣傳主題是:“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 歸納學生的體驗及感悟,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爭做積極宣傳稅法的好公民。 1、 制定一個方案,幫助稅務部門進行更有效的稅法宣傳。2、 向你周圍的人做一件宣傳稅法的事。
(二)、案例描述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將課堂單一的傳授知識功能,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方向發展。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學生通過課前準備“稅收調查”小報告,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揮創新思維,在調查過程中感受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展示研究成果體驗收獲的喜悅,在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就會自覺養成平等、團結的團隊精神,自覺探究的鉆研精神。事實證明,學生是非常愿意參與其中的,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更有說服力。
像這樣上課,其實是每單元課后的實踐活動的要求。第一次上課學生可能會花較多時間準備,但第二次做,學生有經驗就輕松多了。同時,可以把學生每次的論文報告當作單元成績,側重對學生“行”的考評。當然,教師平時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相關的知識,滿足教學的需要。
五、精彩點評:
本課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及新課標所涉及的課程觀、教師觀、評價觀。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以主體的地位自主上網、訪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設計頁面來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探究的喜悅。在教學內容的重組上,更多地重視教材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的聯系,以拓展學科的育人價值。
教法新穎,能應用多媒體手段(課件制作精彩)教學設計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稅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講活,找到課堂與社會結合點,具有實效性與實用性。
寓德于教,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稅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讓學生懂得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9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教學設計
一、 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冊,第二課《公民在經濟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中的第四框題。公民要依法納稅,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義務。教材主要介紹了稅收的概念及特征,闡明了稅收的重要性,指出納稅是光榮的,偷稅、欠稅、騙稅的行為是可恥的、是違法行為。同時還闡述了納稅人與政府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平等的。這點是修訂后新增的。
(二)、教學理念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要求,在《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
(三) 、教學策略
1、確定主題,分組調查。
學生在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分成若干小組,合作調查老師布置的以“稅收”為主題的小報告。內容有:(1)收集近兩年來我國和福州市財政收入情況;(2)整理、分析稅收在我國建設或福州市政建設中的作用;(3)收集學校、社區周邊企業、個體戶及個人的納稅情況;(4)收集就近時期,積極納稅或偷稅漏稅人的事跡或案件;(5)對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提出可行性的建議與措施;(6)設計一些便于公民監督政府如何使用稅款的形式與方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訓。
學生運用社會調查、訪談、剪報、上網查訊等方法,收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4、設計頁面,制作課件。
師生均采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 、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學生主要是各小組自己發言時,小組頁面的設計制作。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增強依法納稅的意識,培養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學流程:
(一)、教學過程 :
基本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明確主題 由“稅徽”這一特定的標志物,引出稅收問題。 學生了解“稅徽”,并舉例自己身邊人的納稅情況,明確本課主題——稅收問題。
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稅收的含義、稅收的特征 1、 展示農行存折的利息,讓學生了解利息所得稅,引出稅收的含義。2、 引導學生把利息所得稅與電話費作比較,歸納出稅收的特征。 1、 根據《個人所得稅收》第三條第5點規定的,利息所得稅的稅率為20%,算出所繳納的所得稅,明確稅收的含義。2、 觀看電腦畫面,通過對比,積極思考、歸納出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征。
匯報成果經驗共享 稅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納稅意識的建議與措施,監督政府正確使用稅款的形式與方法。 1、 介紹我國近幾年稅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稅收對一個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作用。2、對比“毛阿敏稅案”與“劉曉慶稅案”。一個在稅務部門內部行政處罰,另一被依法逮捕,說明國家加大依法打擊偷、漏稅的力度,提出如何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3、 設問:如果公民積極納稅但政府亂花稅款,那么公民除了納稅的義務外,有沒有監督政府如何正確使用稅款的權利呢? 1、 觀看電腦畫面,領悟、加深對“稅收”問題的理解。2、 由三名學生主持人分別主持人各小組代表對三個數字內容的匯報,及調出各小組自己設計的小組頁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寫上自己通過上網、訪談、剪報等方法調查的結果。
交流體驗公享感悟 增強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 概括學生匯報成果,并進行歸納總結,肯定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建議的多樣性、方法的可行性,要求學生現場交流學習這節課的體會及收獲。學生經過思考、感受從課前的收集材料過程及課堂中的交流與學習,可以從不同角度暢談自己對《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這節課的體會及收獲。
聯系實際推薦作業 課后延續:2003年4月是我國第十二個稅收宣傳月,今年宣傳主題是:“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 歸納學生的體驗及感悟,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爭做積極宣傳稅法的好公民。 1、 制定一個方案,幫助稅務部門進行更有效的稅法宣傳。2、 向你周圍的人做一件宣傳稅法的事。
(二)、案例描述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將課堂單一的傳授知識功能,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方向發展。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學生通過課前準備“稅收調查”小報告,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揮創新思維,在調查過程中感受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展示研究成果體驗收獲的喜悅,在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就會自覺養成平等、團結的團隊精神,自覺探究的鉆研精神。事實證明,學生是非常愿意參與其中的,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更有說服力。
像這樣上課,其實是每單元課后的實踐活動的要求。第一次上課學生可能會花較多時間準備,但第二次做,學生有經驗就輕松多了。同時,可以把學生每次的論文報告當作單元成績,側重對學生“行”的考評。當然,教師平時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相關的知識,滿足教學的需要。
五、精彩點評:
本課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及新課標所涉及的課程觀、教師觀、評價觀。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以主體的地位自主上網、訪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設計頁面來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探究的喜悅。在教學內容的重組上,更多地重視教材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的聯系,以拓展學科的育人價值。
教法新穎,能應用多媒體手段(課件制作精彩)教學設計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稅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講活,找到課堂與社會結合點,具有實效性與實用性。
寓德于教,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稅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讓學生懂得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10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第一部分: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在教學結構中,教材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本節課內容是公民在經濟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權利與義務,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樹立納稅意識,增強義務觀念的重要內容,對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教科書,我做了這樣的處理:有以前的“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結合具體班級的特點,把教材順序打亂、重組(如:先學習稅收的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分析稅收的特征等),從教科書提供的問題線索入手,利用其豐富的資源,但又不局限與其中,力求問題的設置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行動者,實施者。
同時,由于當前青少年思想還不成熟,接觸社會時間少,缺乏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意識與責任觀念,對很多問題的認識不能采取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極易產生偏激的想法,作出過激的行為,因此,我把教學目標 、重難點設計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學探究,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了解我國稅收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學生的分組探究中,使學生體驗普通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義務觀念,同時學會運用辨證法觀點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文素養,倡導主動參與、與人合作,樹立依法納稅觀念,以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4、教學重點: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5、教學難點 :
學生依法納稅意識的真正形成。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本節課主要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的培養。
走進新課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在是知識的先知先覺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則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的需求為主線,在探究設計中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和求知的熱情,為此,我的教學過程 設計如下: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大的資源庫。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只有選擇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最能促進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的背景內容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因此,結合初中生性格活潑,情感豐富,意氣風發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充滿時代感的歌曲《越來越好》(多媒體播放),讓學生在歌聲中發現問題,展開探究:近年來,中華大地發生了哪些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使用的資金從哪里來?這與我們每個公民有什么密切關系?這時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激發了學生極大的探究熱情,在探究中,學生逐漸發現了知識的個人意義,倍受激勵,教師借機導課。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有關“稅收”的話題,親切而自然。
二 、自主發現,探究新知。
1、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
2、直觀分析《國家財政構成圖》。
3.走進《智慧廣場》。
從學生的年齡和成長規律上看,他們的表現欲都很強,喜歡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喜歡用創新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我驕傲地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與舞臺,設計了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學生欣喜地暢談自己家鄉發生的深刻變化,如:“沿江高速公路”、“保稅區的建設”等,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贊揚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發展,由此引導學生理解稅收的基本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感性問題入手,上升到理性思維,以實現關注孩子思維的成長,教師進而多媒體展示“國家財政收入構成圖”,使學生從圖示上感受: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教師再一次設疑:稅收是不是可交可不交?是不是有借有還?是不是可多可少?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發生跳躍,在內心被自信充滿,熱情被快樂點燃的愉悅中走進《智慧廣場》。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逐漸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課本知識回歸生活,我做了如下設計:
1、法制追蹤:《劉曉慶涉稅案》
2、小小爭論臺:稅===費嗎?
第四部分:實踐鞏固,創新升華。
1、壯志在我心:〈〈攜手進小康,你該做什么?〉〉
2、明察秋毫:〈〈納稅人的錢該怎么用?〉〉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上一環節的延伸,是整節課的升華,中學生擁有最真摯的情感,是可塑造的,因此,在樹立學生的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這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上要使學生從心底里認識到“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這也是2003年稅收宣傳月的主題,體現了知識上的“與時俱進”。為此,我又設計了以下探究話題:
1、壯志在我心:〈〈攜手進小康,你該做什么?〉〉
2、明察秋毫:〈〈納稅人的錢該怎么用?〉〉
以此讓學生學會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使學生能夠清楚公民在履行納稅義務的同時,享有“監督政府科學使用稅款,稅務工作者要依法行政”的權利,體會到自己就是創造“和諧,民主、法制”社會的小主人。至此,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整個課堂形成“民主、和諧、愉快”的探究氛圍,學生參與探究的全過程,達到最優的學習狀態,自我體驗,自我感悟,達成共識,共享成功。
第五部分:歸納總結,互致心語,布置研究性作業 。
1、一句話演說:《稅收與我》。
2、教師寄語。
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并布置研究性作業 :
社會調研: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到本區稅務局、稅務所,走進社區,進行實地采訪,一周后,寫出調研報告,在全班交流。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與鍛煉。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11
第十二課 第四框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
2、過程與方法:運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漫畫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
重難點分析和教法建議: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是本框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納稅應成為每個公民的共識,中學生從小接受稅收教育,對于他們以后成為合格公民有重要意義。教學中教師注重運用漫畫,運用近兩年我國稅收工作取得突出成績,說明稅收的特征及作用。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在真實可信的資料中讓學生接受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為了確保本框知識的現實性,課下可組織學生進行本地公民納稅意識調查,通過走訪稅收部門,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資料分析整理,全班匯報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守法的自覺性。
四、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板書)
稅收是國家依照稅法的規定,憑借國家權利,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重要手段。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三個特征。依法納稅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可以用到國防建設、興辦教育、修鐵路、修公路等公益事業上。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最終的受益者還是人民,所以說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國家對違反納稅法律責任的公民,規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納稅是公民的義務,現代公民要養成自覺納稅的意識,不偷稅,不漏稅,不拖欠稅款,納稅是光榮的,偷稅是可恥的。
舉例1:廣東破獲迄今最大涉嫌偷稅案件
廣東省公安廳最近破獲迄今最大的涉嫌偷稅案件,犯罪嫌疑人偷逃稅金額近2億元。
1996年初,香港人施爭輝出資成立廣州市普耀通訊器材有限公司。會計江少麗在他的指使下,多次將開票資料提供給深圳、汕頭的不法分子,讓他們為普耀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
去年1月11日,廣東省公安廳經偵總隊在番禺將施爭輝抓獲,并抓獲江少麗等8人,依法凍結涉案銀行存款1.4億元。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新領域公司、天賦公司共取得不含稅銷售收入近13億元,應繳納各種國稅、地稅共計近2億元。目前,檢察機關正準備對施爭輝等人提起公訴。
——人民網2003年01月22日
舉例2:國企涉案金額最大騙稅案宣判 法人一審被判無期徒刑
5月22日,我國迄今涉案金額最大的國有企業最大騙取出口退稅案———葆祥河北進出口集團公司騙稅案經河北省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并作出一審判決,該公司因犯騙取出口退稅罪,被判處罰金4.8億元,其法定代表人張葆祥因犯騙取出口退稅罪、偷稅罪,數罪并罰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同時對葆祥集團下屬的河北冀馳裘革皮制品有限公司、河北葆意羊絨制品有限公司及高曉杰等5名被告人作出宣判。
法院經審理查明:1997年4月—2000年2月間,葆祥公司假借一般貿易方式和委托加工方式假報出口,共計騙取國家稅款1.93億元。葆祥公司在總經理張葆祥的策劃、組織、指揮下,通過張葆祥控制的葆祥廣東進出口有限公司與廣東潮汕地區不法人員互相勾結,利用“換票、買單”的方式獲取退稅的必需單證,假報出口,騙取退稅。
國家稅務總局有關人士指出:葆祥公司騙稅案,是國務院打擊騙取出口退稅工作組在查處廣東潮汕地區系列騙稅案時發現并重點查處的案件,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查處的涉案金額最大的國有企業騙取出口退稅個案。
——人民網2003年06月03日
小結:
這一節我們了解了公民的納稅義務,知道了關于稅收的專門法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知道了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12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教學設計
一、 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冊,第二課《公民在經濟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中的第四框題。公民要依法納稅,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義務。教材主要介紹了稅收的概念及特征,闡明了稅收的重要性,指出納稅是光榮的,偷稅、欠稅、騙稅的行為是可恥的、是違法行為。同時還闡述了納稅人與政府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平等的。這點是修訂后新增的。
(二)、教學理念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要求,在《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
(三) 、教學策略
1、確定主題,分組調查。
學生在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分成若干小組,合作調查老師布置的以“稅收”為主題的小報告。內容有:(1)收集近兩年來我國和福州市財政收入情況;(2)整理、分析稅收在我國建設或福州市政建設中的作用;(3)收集學校、社區周邊企業、個體戶及個人的納稅情況;(4)收集就近時期,積極納稅或偷稅漏稅人的事跡或案件;(5)對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提出可行性的建議與措施;(6)設計一些便于公民監督政府如何使用稅款的形式與方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訓。
學生運用社會調查、訪談、剪報、上網查訊等方法,收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4、設計頁面,制作課件。
師生均采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 、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學生主要是各小組自己發言時,小組頁面的設計制作。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增強依法納稅的意識,培養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學流程:
(一)、教學過程 :
基本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明確主題 由“稅徽”這一特定的標志物,引出稅收問題。 學生了解“稅徽”,并舉例自己身邊人的納稅情況,明確本課主題——稅收問題。
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稅收的含義、稅收的特征 1、 展示農行存折的利息,讓學生了解利息所得稅,引出稅收的含義。2、 引導學生把利息所得稅與電話費作比較,歸納出稅收的特征。 1、 根據《個人所得稅收》第三條第5點規定的,利息所得稅的稅率為20%,算出所繳納的所得稅,明確稅收的含義。2、 觀看電腦畫面,通過對比,積極思考、歸納出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征。
匯報成果經驗共享 稅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納稅意識的建議與措施,監督政府正確使用稅款的形式與方法。 1、 介紹我國近幾年稅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稅收對一個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作用。2、對比“毛阿敏稅案”與“劉曉慶稅案”。一個在稅務部門內部行政處罰,另一被依法逮捕,說明國家加大依法打擊偷、漏稅的力度,提出如何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3、 設問:如果公民積極納稅但政府亂花稅款,那么公民除了納稅的義務外,有沒有監督政府如何正確使用稅款的權利呢? 1、 觀看電腦畫面,領悟、加深對“稅收”問題的理解。2、 由三名學生主持人分別主持人各小組代表對三個數字內容的匯報,及調出各小組自己設計的小組頁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寫上自己通過上網、訪談、剪報等方法調查的結果。
交流體驗公享感悟 增強納稅意識自覺履行納稅義務 概括學生匯報成果,并進行歸納總結,肯定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建議的多樣性、方法的可行性,要求學生現場交流學習這節課的體會及收獲。學生經過思考、感受從課前的收集材料過程及課堂中的交流與學習,可以從不同角度暢談自己對《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這節課的體會及收獲。
聯系實際推薦作業 課后延續:2003年4月是我國第十二個稅收宣傳月,今年宣傳主題是:“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 歸納學生的體驗及感悟,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爭做積極宣傳稅法的好公民。 1、 制定一個方案,幫助稅務部門進行更有效的稅法宣傳。2、 向你周圍的人做一件宣傳稅法的事。
(二)、案例描述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將課堂單一的傳授知識功能,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方向發展。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學生通過課前準備“稅收調查”小報告,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揮創新思維,在調查過程中感受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展示研究成果體驗收獲的喜悅,在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就會自覺養成平等、團結的團隊精神,自覺探究的鉆研精神。事實證明,學生是非常愿意參與其中的,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更有說服力。
像這樣上課,其實是每單元課后的實踐活動的要求。第一次上課學生可能會花較多時間準備,但第二次做,學生有經驗就輕松多了。同時,可以把學生每次的論文報告當作單元成績,側重對學生“行”的考評。當然,教師平時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相關的知識,滿足教學的需要。
五、精彩點評:
本課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及新課標所涉及的課程觀、教師觀、評價觀。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以主體的地位自主上網、訪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設計頁面來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探究的喜悅。在教學內容的重組上,更多地重視教材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的聯系,以拓展學科的育人價值。
教法新穎,能應用多媒體手段(課件制作精彩)教學設計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稅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講活,找到課堂與社會結合點,具有實效性與實用性。
寓德于教,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稅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讓學生懂得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篇13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能力目標
運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漫畫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稅收的含義、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思想覺悟目標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
教學重難點
我國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我國的公民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受哪一部法律的保護?這部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作用是什么?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國的公民作為消費者有哪些權利?
導入 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的公民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知道了這部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作用。知道了我國的消費者有哪些合法權利。我們通過講案例,知道了在商品服務市場上,公民能夠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今天我們講本課的最后一節。
四、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板書)
1.我國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板書)
“稅”由“禾”與“兌”兩字組成。“禾”指農產品,“兌”有送達的意思。兩個字組合為“稅”,其本來意義是社會成員向國家送交農產品。這個字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稅收的來源和征收內容。那么,什么是稅收呢?
(1)稅收的含義(板書)
稅收是國家依據稅法的規定,憑借政治權力,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重要手段。從稅收的含義可知,稅收是國家收到的。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向公民征稅。也就是說,是否繳稅不是公民個人說了算的,不是想繳就繳,不想繳就不繳,而是必須得繳。這說明稅收具有什么特征呢?
(2)稅收的特征(板書)
①強制性
②無償性
③固定性
(3)稅收的作用
2.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請同學們看書,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我國法律規定了哪些內容?
國家收稅是一種什么行為?
公民在納稅問題上,應該樹立什么樣的觀念?
(學生回答)
(教師帶領同學們就教材對這幾個問題的分析進行討論。)
請同學們舉例說明我國稅收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可以用到國防建設、興辦教育、修鐵路、修公路等公益事業上。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最終的受益者還是人民,所以說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們剛才講了有關稅收的一些知識。請結合我們學的有關稅收的知識,談談你對下列問題的看法:
材料一:“我一不經商,二不辦企業,三不出書,四沒拿房子出租,納的哪門子稅?”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我們都是納稅人。今年春天的《人民日報》上登了這么一則新聞:日前,沈陽的老百姓在購買“紅梅”味素時,發現新包裝上多了一行小字“國家的振興,有您納稅的貢獻,本產品含稅2.95元。”我們每個人在買東西的時候,都給國家納了稅,我們都是納稅人。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稅有:個人所得稅、炒股的印花稅、個體工商戶的營業稅、房產稅、教育費附加等。
材料二:據《生活時報》報道,顧客在購買商品付款后,得到一張購物小票是件非常簡單的事,而這張普普通通的購物小票,也能為國家創造上萬元的稅收。北京西單商場、藍島、城鄉等商場使用的這種小票將傳統的交給顧客保存的第三聯改成了一張商品質量信譽卡,正面印有“商品質量信譽卡”的字樣,反面則刊登產品廣告,這種購物小票不僅受到廣大消費者和廣告企業的好評,也為廣告公司帶來了70多萬元的收入,為國家上繳地方稅4萬余元,成為地方稅收的一個新增長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都必須自覺納稅。西單商場等商場利用購物小票為國家創稅的做法,更是值得稱道的。
材料三: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1989年因偷稅曾被稅務機關行政處罰過的歌唱演員毛阿敏,又因1994至1996年其間再度偷稅,被稅務機關立案查處,該案近日基本調查終結,毛阿敏偷稅案水落石出,毛阿敏偷稅27.11萬元,稅務機關對毛阿敏處以3倍的罰款。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國家對違反納稅法律責任的公民,規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納稅是公民的義務,現代公民要養成自覺納稅的意識,不偷稅,不漏稅,不拖欠稅款,納稅是光榮的,偷稅是可恥的。
《南方周末》報道;李發亮是云南省人,家里種了50棵石榴樹,鄉政府按照有關政策向農民征收石榴特產稅,李發亮應繳納稅款75元。8月初,鄉政府通知村民交錢,但是到了8月12日,村里大多數人都沒有把錢交清。李發亮家的石榴還在樹上長著,不能賣,稻子還不能收割,已經斷了兩三個月的口糧,全靠借糧糊口。1998年8月12日,他對鄉干部請求說:“不是我不交稅,而是拿不出錢來,等我把石榴賣了,一定把75元的稅款送到鄉政府。”
但當日晚11時左右,以鄉長等鄉干部為首的40多人將李發亮一家包圍起來,然后打李發亮一家人,將李發亮的兒子李興偉在上海、北京等地好不容易治好的視網膜又給打脫落了;搶走他家的所有值錢的東西,說:“三日內不到鄉政府交錢,將按稅款的五倍罰款,并低價拍賣這些東西。”
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納稅公民的義務,稅務機關依法收稅是正確的。但是,稅務機關在納稅人沒有按時納稅的情況下,應該依照我國稅法的有關規定執行,上面鄉長的做法是錯誤的,是違法犯罪行為。
課堂小結
這一節我們了解了公民的納稅義務,知道了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