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 初中政治第四冊教案
第一部分: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在教學結構中,教材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本節課內容是公民在經濟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權利與義務,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樹立納稅意識,增強義務觀念的重要內容,對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教科書,我做了這樣的處理:有以前的“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結合具體班級的特點,把教材順序打亂、重組(如:先學習稅收的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分析稅收的特征等),從教科書提供的問題線索入手,利用其豐富的資源,但又不局限與其中,力求問題的設置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行動者,實施者。
同時,由于當前青少年思想還不成熟,接觸社會時間少,缺乏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意識與責任觀念,對很多問題的認識不能采取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極易產生偏激的想法,作出過激的行為,因此,我把教學目標、重難點設計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學探究,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了解我國稅收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的依法納稅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學生的分組探究中,使學生體驗普通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義務觀念,同時學會運用辨證法觀點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文素養,倡導主動參與、與人合作,樹立依法納稅觀念,以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4、教學重點:
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5、教學難點:
學生依法納稅意識的真正形成。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本節課主要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的培養。
走進新課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在是知識的先知先覺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則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的需求為主線,在探究設計中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和求知的熱情,為此,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qing導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大的資源庫。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只有選擇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最能促進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的背景內容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因此,結合初中生性格活潑,情感豐富,意氣風發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充滿時代感的歌曲《越來越好》(多媒體播放),讓學生在歌聲中發現問題,展開探究:近年來,中華大地發生了哪些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使用的資金從哪里來?這與我們每個公民有什么密切關系?這時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激發了學生極大的探究熱情,在探究中,學生逐漸發現了知識的個人意義,倍受激勵,教師借機導課。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有關“稅收”的話題,親切而自然。
二 、自主發現,探究新知。
1、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
2、直觀分析《國家財政構成圖》。
3.走進《智慧廣場》。
從學生的年齡和成長規律上看,他們的表現欲都很強,喜歡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喜歡用創新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我驕傲地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與舞臺,設計了談話題目:《美麗的港城——我的家》,學生欣喜地暢談自己家鄉發生的深刻變化,如:“沿江高速公路”、“保稅區的建設”等,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贊揚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發展,由此引導學生理解稅收的基本原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感性問題入手,上升到理性思維,以實現關注孩子思維的成長,教師進而多媒體展示“國家財政收入構成圖”,使學生從圖示上感受: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教師再一次設疑:稅收是不是可交可不交?是不是有借有還?是不是可多可少?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發生跳躍,在內心被自信充滿,熱情被快樂點燃的愉悅中走進《智慧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