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精選2篇)
第三冊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1
一、 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功能是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要求,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達到如下目標:
1、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 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 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 課前準備
1、 確定主題,選擇伙伴:教師要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提供若干與本課教學密切相關的選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選題的同時選擇伙伴。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主題下,又細化為“大氣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動篇”等;教師在學生選擇之后是個調整過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組。
2、 接受培訓,指定計劃: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如:在“人類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主題的研究中,學生個人或小組在接受如何查閱文獻、網絡資源,如何進行訪談調查、問卷調查、社會調查,如何進行數據歸類、統計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識和指導和培訓之后,選定研究方法、明確分工、制定詳盡研究進度。
3、 收集材料,實施研究:學生運用各種研究方法,搜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如“大氣組”可以采用統計、比較數據的方法,將江陰市2002年;2004年某兩個月同期的大氣質量比較分析,并橫向聯系生物、地理等學科相關知識;“水組”可以來用實地考察和對地理教師進行訪談的方法,分橋江陰市水資源豐富但鄉間河流污染嚴重的現狀,并提出建議;“土地組”可以采用上網、剪報等方式搜集有關“沙塵暴”問題的知識、資料、圖片等信息。
4、 形成成果,交流完善: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注意與相關學科教師建立聯系,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三、 課件制作
1、充分利用網上已有資源,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站,利用校園網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
2、師生均采用FRONTPAGE或POWER-POINGT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 、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及音像資料的剪接上。
3.教飾將師生作品、重要環保網站、網上信息進行鏈接,便于課堂上充分合理利用。
四、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作好鋪墊,明確主題。
一上課就組織學生觀看“綠色奧運”的電腦畫面提問:“體育盛會為何冠以綠色?”
學生觀一邊看電腦畫面,一邊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分析“綠色奧運”原由,明確本節課主題——環保問題。
(二)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師導生學共同理解“人類環境的含義”和掌握環境的分類的依據。
第一步:教師展示“環境要素”的課件,圖片:長江、泰山、白云、森林、長城、北京故宮、鐵礦石、東北虎、水杉、銀杏樹、臥龍保護區、蘇州工業園區等。然后讓學生在A、B兩個大圈中進行分類。
第二步:學生觀看畫面,積極思考、討論,并利用電腦進行人類環境分類的練習,并說出理由是什么?學生根據不同的標準把環境進行了分類,最后歸納為幾大類: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礦產資源、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
第三步:教師再對這幾種類型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出環境的內涵:作用于人類這一客體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對人類來說,環境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
(三)交流討論,經驗共享。
同學討論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表現、危害
1、 教師通過電腦畫面,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一個過程。 播放錄像《中國沙漠化》、《水的呼喚》、《地球母親的皮膚怎么了?》使學生直觀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2、 安排學生分組匯報有關對大氣、水、土地等具體環境問題的研究成果;適時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說出不同的意見和見解。
(四)實踐創新的精神,及時補充相關材料。
學生: 觀察電腦畫面,領悟懂得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個過程,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體現。然后: 各小組代表調出網上資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別匯報有關大氣、水、土地等方面環境問題的原因、表現、危害;其他同學注意借鑒,同時能夠補充、質疑。
(五)總結歸納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 通過概括敘述匯報成果,總結歸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對難點進行“借助成語——具體事例——理性認識”的重點分析。
學生:借助教師提示,參與分析、討論列舉具體事例,真正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直接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六)聯系實際,鞏固遷移。
教師:引導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增強環境意識及保護環境的緊迫性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建議。
五、課例點評
1、 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奧運會”和“綠色”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通過“環保”這一概念把它們結合起來。本節課以學生的小組調查作為教學切入點,并適時選用學生身邊的經常接觸的事例,使問題產生于真實的情景,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師順勢提出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所以情景學習環境最適宜于轉向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
2、 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概念形成模式的學習中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教師以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各種環境材料為依托,層層深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既體驗了環境概念,又強化了對環境問題形成的過程的理解。這樣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去思考。這樣,教師的注意力就不僅僅放在學生的回答上,還要更加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真實反映、思維過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學生不同的認識風格、思維方式、探究能力等個別特征。同時,把學生搜集到的環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為教學資源,進行充分交流,以進一步驗證已有的認知。在這里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體驗、理解思維,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 中。因此,這堂課給學生提供了開放、融洽的心理氛圍,為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思維以及他人互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課堂上的學習比較接近生活中真實、復雜的學習,使學生自己有可能去尋求對各種現象的理解。
3、 運用探究結論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性。本節課在注重學生體驗事實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注重通過學生獨立或合作運用知識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克服了以往僅僅把思想政治課當作一門知識課的偏差,強調行為養成訓練,既深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發展了實踐能力,并有效地將知識、能力內化為心理素質的提高。
4、 善于開發教學資源,注重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行為方式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在本節課中,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實際開發學習資源,并通過引導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材料的準備,教學問題的探究、解決等整個教學過程 ,既訓練了學生搜集處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為日后進一步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冊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2
教學過程 :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圖片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1: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圖片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展示圖表: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圖片展示:《無節制的開采石油》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教案點評: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