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通用16篇)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1
{過程設計}
【導入 新課】
音樂《藍色多瑙河》貫穿整堂課,音樂背景《天鵝湖》,展示圖片并講解。(通過美與不美的強烈對比,使學生在意識上對環境問題具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由此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第五課
1、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預習思考題:
1、 (1) 什么是環境?
(2) 構成環境問題的要素有哪些?
(3) 環境是怎樣進行分類的?
2、 環境問題及其表現是什么?
3、 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設置預習的環節,主要是由于是借班教學,學生對老師的授課內容可能沒有做好充分的預習,分成三個環保小分隊作為預習小組,一個是明確今天上課的三個方面的知識點,另外,通過裁判組的掌聲評判,對同學們的預習工作予以肯定,并能起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
1、 人類環境
(1) 定義:人類環境是指(2) 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講解定義,注意把握三個知識點,通過不同顏色的字體,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大家對它的理解。)
(3) 構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大氣 、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通過不同的顏色字體,區分前八種的天然屬性與后六種的人為屬性)
(4) 環境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可以把環境分為不同的種類。
① 從環境構成要素的特點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社會環境:指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幫助學生找到兩個關鍵字眼“天然”、“人工改造”。以此作為劃分依據)
② 從人們對環境要素的依賴和利用程度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生活環境:指人們居住、生活、生產和學習的場所。(相對于生態環境而言,依賴程度更高,利用更直接)。
生態環境:指生活環境以外的各種自然要素。
(平時我們相對更多地注重保護我們身邊的生活環境,而不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我們今后應當克服的。)
2、 環境問題
圖示:遠古時代 ——————保持原始狀態的協調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 ——基本協調
進入工業社會以后 ——開始變得不協調
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
結合圖示與錄像資料,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人類目前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而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得出這么兩個結論:
1、 環境問題是人的活動造成的;
2、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1) 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的自然協調。
(2) 環境問題涵義:指(3) 人類不(4) 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
在把握這個定義的時候,應注意兩個內容:一個是“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這是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一個是“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這是環境問題的兩種表現。
(5) 環境問題的表現:
① 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污染環境;
請同學們舉身邊發生的例子,展示一組圖片。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什么叫污染環境,并領會到我們周圍環境被污染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圖片中得到直觀的感受
②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
請同學們舉身邊發生的例子,并展示一組圖片。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什么叫破壞環境,并看看環境被破壞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圖片中得到直觀的感受)
(重述兩個環境問題的表現,以加深印象。)
3、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危害?
(1) 威脅生態平衡
(結合動畫圖示,從大草原的故事引入,使學生能很輕松地總結出環境問題的第一個危害。)
生態平衡是指生物與環境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強調“相對穩定”這個關鍵詞)
生態平衡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 生態系統內部生物種類的組成與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結合剛才的草原故事,加深理解)
② 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保持相對穩定。
(結合常見的普通電冰箱、環保冰箱,講空氣中臭氧的比例失去平衡狀態的例子)
(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們得到直觀感受)
(2) 危害人類健康
危害特點: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
(展示圖片“垃圾豬”和本世紀以來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兩則錄像,使學生明白環境的第二大危害。)
(3) 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展示一段錄像,并結合“七一講話”精神,明白環境會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明白我們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
發展與人口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關鍵是給學生點明:我們現代人需要在生活上滿足自己的需求,需要發展。但是發展要有前提,要有基本條件。這個前提和基本條件,就是環境的狀況。環境的狀況水平,直接制約著發展的程度和期限。)
【鞏固新課】
(重現預習提要,復述本課知識要點,明確環境問題的危害,實際上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因此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該提高環保意識,切合實際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持整潔、有序的環境,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布置作業 】
(通過布置環保小分隊的課后社會實踐,使學生們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得到一次升華,并從書本中回到現實生活中,增強同學們的環保意識,也為下節課學習青少年該如何保護環境打個基礎。)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2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⑴識記:我國幾個主要的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⑵理解:①簡要說明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②列舉實例,表明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⑶活動:①根據各自的體驗,分析一個自己感觸最深的環境問題,對國家和個人應如何依法保護環境發表看法。
②對學校周邊的環境問題進行調查,并向有關部門提出治理環境的建議。
2.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用發展的觀點理解依法保護環境的極端重要性;初步學習用對比的方法理解環境違法與環境犯罪的區別,以及對它們處罰的不同,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學習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認識環境問題,提高其參與環保活動的能力。
3.思想覺悟目標
要求通過有關環境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通過對有關環保法律的學習,增強其依法治理環境的法律意識;通過對依法治理環境的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在環境問題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觀念;要求培養初步的在環境問題上的學以致用、知行統一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2.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3.青少年應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教學難點 ]
依法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導入 新課]
請同學們閱讀第五課的內容,閱讀的要求是粗讀,即只讀課題、框題、目題。(閱讀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課的知識總體框架結構。)請同學們閱讀下列材料,了解人類環境的狀況。
材料一:從本世紀30年代至40代發生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一周內死亡60人)、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多諾拉煙霧事件(全鎮45%人口患病、死亡17人)、倫敦煙霧事件、水俁病汞污染事件等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進入80年代以后,又發生了規模更大、影響范圍更廣、危害更為嚴懲的博帕爾泄漏事件(3300人死亡,20萬人致殘)、菜茵河污染事件(160千米河段魚死亡,483平方千米范圍內井水不能飲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等等。
材料二:世界森林面積急劇減少,(近200年來,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毀抻,進入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萬平方千米,熱帶雨林每年消失11萬平方千米)、土壤侵蝕嚴重、物種資源減少、水資源匱乏(世界上有80個國家,20億人口在缺水的邊緣)、礦產資源枯竭等等。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設計此問題的目的是啟發學生對環境問題思考)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上述材料說明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之一,引起當代人的深思,究竟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及環境問題最終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這正是本節課我們要搞清楚的問題。
一、人類面臨嚴懲的環境問題(板書)
1.人類環境(板書)
⑴環境的含義及環境要素的內容(板書)
提問:環境是指什么?環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
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理解這里的環境,要掌握三層意思:①以人類為中心,指人類周圍的情況和條件;②它指人類周圍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其范圍是很廣泛的;③它主要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要素,這些要素中,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
地球是人類生命的搖籃,人類又是自然環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人的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導致當代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板書)
⑴環境問題的含義及其主要表現(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9頁內容后回答上述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所謂環境問題,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它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指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污染環境;二是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環境問題在我國同樣嚴重存在。
請同學們看下列材料:
a.我國森林覆蓋率解放初為13%,現在僅為8.9%.目前我國沙化面積約90萬平千米,至今仍以每年5000平方千米加速擴張。水土流失面積增至357萬平方千米以上,占國土總面積的40%。中華大地4條江河每年把50多億噸表土匯入汪洋大海,隨之流失的氮、磷、鉀相當于4000萬噸化肥,超過全國化肥施用量和年產量。
b.全國5000余座城市,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被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1996年我國78%的城市河段不適宜作飲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業較發達的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我國七大水系中的遼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材料說明:我國森林減少,沙化面積、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擴大、土壤質量退化、大氣污染、水污梁現象十分嚴重。總之,我國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必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
⑵環境問題的危害(板書)
第一,威脅生態平衡(板書)
[案例]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北邊有一個大草原,草原上有很多鹿,這里草肥水美,本應該繁殖更多的鹿,然而獵人們發現,鹿的數目并不增加,總是保持在4000頭左右,獵人們認為,鹿是被狼和山獅吃掉了,于是,捕殺狼和山獅的活動持續了10年,狼和山獅被殺得一頭不剩。鹿果然多了起來,即由原來的4000頭增到10萬頭,這簡直是爆炸性的增長。獵人們高興極了,可是他們卻沒有想到,草原上的草根本不夠10萬頭鹿吃,饑餓奪去了鹿的生命,僅僅兩個冬天,就餓死了6萬頭,后來只剩下一萬頭。這時,草原上的草連1萬頭鹿也養不活了,龐大的鹿群踐踏草皮,“綠色地毯”被破壞的殘敗不堪,不少地方已經變得寸草不生了,多少年過后,這里仍未再現當年的風光。
提問:這段資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解。)
說明了人類破壞環境已威脅到生態平衡。生態系統是由人類、環境中的無生命要素、生物要素構成。生態平衡是指生物與環境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和功能牌相對穩定的狀態。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生態系統內部生物種類組成、數量比例保持相對穩定;空氣、陽光、水等生物環境保持相對穩定。
請同學們看下列材料:
據調查,西雙版納天然林面積大幅度下降,從1952年的105萬公項降至30萬公項。天然林下降后產生了嚴懲的后果。
森林生態呈現退化趨勢,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農業和森林病蟲害大增,惡性雜草大量繁殖等等。
很多物種消失,科學研究顯示,天然林每減少1萬畝,就使一個物種消失,并對另一個物種的生活環境構成威脅.照此計算,50年來,西雙版納天然林減少1千多萬畝,更新換代的牿數量是非常驚人的.
引起氣候變化,一年四季溫差加大,使該地區年降雨量平均減少50到60毫米,相對濕度下降.
提問:請同學們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森林資源減少的嚴重后果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西雙版納天然林大幅度下降從現象上看,導致水土流失,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病蟲害大增、物種減少、氣候變化等;從實質上看,森林的破壞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失調,致使環境質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態危機,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請同學們接著看一組材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第三世界與水有關的疾病,每8秒鐘就會使一個孩子死去.由被污染的飲水引發的疾病每年至少造成1500萬人死亡.
在我國,惡性腫瘤成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平均死亡率為127/10萬人,大城市高達135/10萬人。環境污染是致病的原因。在占全國煤資源70%的山西,因土法煉焦等落后的開發方式使該地區癌癥發病率、新生兒死亡率和畸形率高,成了污染的犧牲品。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材料說明:環境污染是全球性的問題,我國的環境污染也同樣十分嚴重,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第二、危害人類的健康。(板書)
提問:你生活的地區有環境污染嗎?請同學們舉例說明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致使人們呼吸被污染的空氣,飲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受噪音的折磨,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
第三、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板書)
請同學們看下列材料:
我國海南天然林面積由1956年的86.6萬公項減至目前的2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26%降至7.2%,若照此速度發展下去,用不到20年的時間,天然林蕩然無存.
我國石油探明儲量占世界第9位,但人均僅2.9噸,居世界第49位.專家預測,若按目前的開采方式和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它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歸納.)
上述材料說明:人類環境中的森林、石油等資源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可以無限使用.破壞性的開發利用,最終將導致資源的枯竭,那時人類連生存都將遇到困難.還談什么發展!
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使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的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世界各國普遍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人類發展模式的根本變革。
提問:什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其基本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
“可持續發展”戰略即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發展與人口和資源、環境的承戴能力相協調,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呼吁人類善待地球母親為我們“天造地設”的生態環境,停止污染和破壞。
對此,我國積極響應,全民動員,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口號,并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2010年遠景目標”之中。那么環境問題是如何危害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呢?讓我們來看一個童話故事。
[故事梗概]在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地里,居住著可愛的土精靈。有一天,山里來的野豬當上了村長,他要求大家種十二季稻,認為能賺原來的十二倍的錢。為了讓莊稼長得更快,田里裝上了強光燈,野豬村長還命令大家往田里噴灑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幾個月后,村民們賺到了幾年才能賺到的錢。村民發了財,土精靈卻被化肥、農藥害得生了病。奇怪的是村民要到別村買單季稻來吃,因為十二季稻不香。一年過去了,過度的耕種,使最強壯的土精靈也得了嚴重的營養不良癥。除夕那天,最后一批土精靈離開了這片故土。從此,這塊土地再也不能種莊稼了,村民們后悔極了……
下面請同學分組討論,并回答這則故事的含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需要的發展途徑,達到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協調。像故事中那樣如果過度開墾、種植、濫施化肥,就會使土地板結,失去營養,破壞生態平衡。
這樣,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也將受到限制,長此以往,就會危及人類的生存。
提問:目前嚴重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首先,我國人口眾多,總人口已接近13億,致使人均資源相對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積、森林面積、草原面積、礦產資源以及淡水資源分另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3、1/6、1/2、1/2、1/4。其次,我國環境形勢相當嚴峻,城市環境污染在加劇,并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這些,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初步掌握了環境的含義,環境要素的內容,環境問題的含義、表現以及危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同學們要深刻認識我國環境形勢的嚴峻性以及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緊迫性。
[課后作業 ]
調查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設計一些好的措施。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3
一、 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功能是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要求,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達到如下目標:
1、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 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 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 課前準備
1、 確定主題,選擇伙伴:教師要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提供若干與本課教學密切相關的選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選題的同時選擇伙伴。在主題下,又細化為“大氣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動篇”等;教師在學生選擇之后是個調整過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組。
2、 接受培訓,指定計劃: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如:在“人類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主題的研究中,學生個人或小組在接受如何查閱文獻、網絡資源,如何進行訪談調查、問卷調查、社會調查,如何進行數據歸類、統計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識和指導和培訓之后,選定研究方法、明確分工、制定詳盡研究進度。
3、 收集材料,實施研究:學生運用各種研究方法,搜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如“大氣組”可以采用統計、比較數據的方法,將江陰市2002年;2004年某兩個月同期的大氣質量比較分析,并橫向聯系生物、地理等學科相關知識;“水組”可以來用實地考察和對地理教師進行訪談的方法,分橋江陰市水資源豐富但鄉間河流污染嚴重的現狀,并提出建議;“土地組”可以采用上網、剪報等方式搜集有關“沙塵暴”問題的知識、資料、圖片等信息。
4、 形成成果,交流完善: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注意與相關學科教師建立聯系,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三、 課件制作
1、充分利用網上已有資源,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站,利用校園網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
2、師生均采用FRONTPAGE或POWER-POINGT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 、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及音像資料的剪接上。
3.教飾將師生作品、重要環保網站、網上信息進行鏈接,便于課堂上充分合理利用。
四、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作好鋪墊,明確主題。
一上課就組織學生觀看“綠色奧運”的電腦畫面提問:“體育盛會為何冠以綠色?”
學生觀一邊看電腦畫面,一邊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分析“綠色奧運”原由,明確本節課主題——環保問題。
(二)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師導生學共同理解“人類環境的含義”和掌握環境的分類的依據。
第一步:教師展示“環境要素”的課件,圖片:長江、泰山、白云、森林、長城、北京故宮、鐵礦石、東北虎、水杉、銀杏樹、臥龍保護區、蘇州工業園區等。然后讓學生在A、B兩個大圈中進行分類。
第二步:學生觀看畫面,積極思考、討論,并利用電腦進行人類環境分類的練習,并說出理由是什么?學生根據不同的標準把環境進行了分類,最后歸納為幾大類: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礦產資源、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
第三步:教師再對這幾種類型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出環境的內涵:作用于人類這一客體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對人類來說,環境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
(三)交流討論,經驗共享。
同學討論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表現、危害
1、 教師通過電腦畫面,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一個過程。 播放錄像《中國沙漠化》、《水的呼喚》、《地球母親的皮膚怎么了?》使學生直觀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2、 安排學生分組匯報有關對大氣、水、土地等具體環境問題的研究成果;適時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說出不同的意見和見解。
(四)實踐創新的精神,及時補充相關材料。
學生: 觀察電腦畫面,領悟懂得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個過程,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體現。然后: 各小組代表調出網上資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別匯報有關大氣、水、土地等方面環境問題的原因、表現、危害;其他同學注意借鑒,同時能夠補充、質疑。
(五)總結歸納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 通過概括敘述匯報成果,總結歸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對難點進行“借助成語——具體事例——理性認識”的重點分析。
學生:借助教師提示,參與分析、討論列舉具體事例,真正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直接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六)聯系實際,鞏固遷移。
教師:引導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增強環境意識及保護環境的緊迫性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建議。
五、課例點評
1、 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奧運會”和“綠色”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通過“環保”這一概念把它們結合起來。本節課以學生的小組調查作為教學切入點,并適時選用學生身邊的經常接觸的事例,使問題產生于真實的情景,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師順勢提出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所以情景學習環境最適宜于轉向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
2、 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概念形成模式的學習中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教師以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各種環境材料為依托,層層深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既體驗了環境概念,又強化了對環境問題形成的過程的理解。這樣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去思考。這樣,教師的注意力就不僅僅放在學生的回答上,還要更加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真實反映、思維過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學生不同的認識風格、思維方式、探究能力等個別特征。同時,把學生搜集到的環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為教學資源,進行充分交流,以進一步驗證已有的認知。在這里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體驗、理解思維,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 中。因此,這堂課給學生提供了開放、融洽的心理氛圍,為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思維以及他人互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課堂上的學習比較接近生活中真實、復雜的學習,使學生自己有可能去尋求對各種現象的理解。
3、 運用探究結論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性。本節課在注重學生體驗事實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注重通過學生獨立或合作運用知識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克服了以往僅僅把思想政治課當作一門知識課的偏差,強調行為養成訓練,既深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發展了實踐能力,并有效地將知識、能力內化為心理素質的提高。
4、 善于開發教學資源,注重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行為方式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在本節課中,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實際開發學習資源,并通過引導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材料的準備,教學問題的探究、解決等整個教學過程 ,既訓練了學生搜集處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為日后進一步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4
【導入新課】
音樂《藍色多瑙河》貫穿整堂課,音樂背景《天鵝湖》,展示圖片并講解。(通過美與不美的強烈對比,使學生在意識上對環境問題具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由此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第五課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1、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預習思考題:
1、(1)什么是環境?
(2)構成環境問題的要素有哪些?
(3)環境是怎樣進行分類的?
2、環境問題及其表現是什么?
3、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設置預習的環節,主要是由于是借班教學,學生對老師的授課內容可能沒有做好充分的預習,分成三個環保小分隊作為預習小組,一個是明確今天上課的三個方面的知識點,另外,通過裁判組的掌聲評判,對同學們的預習工作予以肯定,并能起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
1、人類環境
(1)定義:人類環境是指(2)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講解定義,注意把握三個知識點,通過不同顏色的字體,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大家對它的理解。)
(3)構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通過不同的顏色字體,區分前八種的天然屬性與后六種的人為屬性)
(4)環境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可以把環境分為不同的種類。
①從環境構成要素的特點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社會環境:指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幫助學生找到兩個關鍵字眼“天然”、“人工改造”。以此作為劃分依據)
②從人們對環境要素的依賴和利用程度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生活環境:指人們居住、生活、生產和學習的場所。(相對于生態環境而言,依賴程度更高,利用更直接)。
生態環境:指生活環境以外的各種自然要素。
(平時我們相對更多地注重保護我們身邊的生活環境,而不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我們今后應當克服的。)
2、環境問題
圖示:遠古時代——————保持原始狀態的協調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基本協調
進入工業社會以后——開始變得不協調
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
結合圖示與錄像資料,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人類目前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而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得出這么兩個結論:
1、環境問題是人的活動造成的;
2、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1)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的自然協調。
(2)環境問題涵義:指(3)人類不(4)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
在把握這個定義的時候,應注意兩個內容:一個是“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這是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一個是“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這是環境問題的兩種表現。
(5)環境問題的表現:
①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污染環境;
請同學們舉身邊發生的例子,展示一組圖片。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什么叫污染環境,并領會到我們周圍環境被污染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圖片中得到直觀的感受
②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
請同學們舉身邊發生的例子,并展示一組圖片。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什么叫破壞環境,并看看環境被破壞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圖片中得到直觀的感受)
(重述兩個環境問題的表現,以加深印象。)
3、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危害?
(1)威脅生態平衡
(結合動畫圖示,從大草原的故事引入,使學生能很輕松地總結出環境問題的第一個危害。)
生態平衡是指生物與環境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強調“相對穩定”這個關鍵詞)
生態平衡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生態系統內部生物種類的組成與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結合剛才的草原故事,加深理解)
②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保持相對穩定。
(結合常見的普通電冰箱、環保冰箱,講空氣中臭氧的比例失去平衡狀態的例子)
(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們得到直觀感受)
(2)危害人類健康
危害特點: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
(展示圖片“垃圾豬”和本世紀以來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兩則錄像,使學生明白環境的第二大危害。)
(3)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展示一段錄像,并結合“七一講話”精神,明白環境會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明白我們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
發展與人口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關鍵是給學生點明:我們現代人需要在生活上滿足自己的需求,需要發展。但是發展要有前提,要有基本條件。這個前提和基本條件,就是環境的狀況。環境的狀況水平,直接制約著發展的程度和期限。)
【鞏固新課】
(重現預習提要,復述本課知識要點,明確環境問題的危害,實際上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因此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該提高環保意識,切合實際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持整潔、有序的環境,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布置作業】
(通過布置環保小分隊的課后社會實踐,使學生們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得到一次升華,并從書本中回到現實生活中,增強同學們的環保意識,也為下節課學習青少年該如何保護環境打個基礎。)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5
一、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功能是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要求,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達到如下目標:
1、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課前準備
1、確定主題,選擇伙伴:教師要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提供若干與本課教學密切相關的選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選題的同時選擇伙伴。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主題下,又細化為“大氣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動篇”等;教師在學生選擇之后是個調整過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組。
2、接受培訓,指定計劃: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如:在“人類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主題的研究中,學生個人或小組在接受如何查閱文獻、網絡資源,如何進行訪談調查、問卷調查、社會調查,如何進行數據歸類、統計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識和指導和培訓之后,選定研究方法、明確分工、制定詳盡研究進度。
3、收集材料,實施研究:學生運用各種研究方法,搜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如“大氣組”可以采用統計、比較數據的方法,將江陰市2002年;2004年某兩個月同期的大氣質量比較分析,并橫向聯系生物、地理等學科相關知識;“水組”可以來用實地考察和對地理教師進行訪談的方法,分橋江陰市水資源豐富但鄉間河流污染嚴重的現狀,并提出建議;“土地組”可以采用上網、剪報等方式搜集有關“沙塵暴”問題的知識、資料、圖片等信息。
4、形成成果,交流完善: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注意與相關學科教師建立聯系,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三、課件制作
1、充分利用網上已有資源,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站,利用校園網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
2、師生均采用frontpage或power-poingt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及音像資料的剪接上。
3.教飾將師生作品、重要環保網站、網上信息進行鏈接,便于課堂上充分合理利用。
四、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作好鋪墊,明確主題。
一上課就組織學生觀看“綠色奧運”的電腦畫面提問:“體育盛會為何冠以綠色?”
學生觀一邊看電腦畫面,一邊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分析“綠色奧運”原由,明確本節課主題——環保問題。
(二)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師導生學共同理解“人類環境的含義”和掌握環境的分類的依據。
第一步:教師展示“環境要素”的課件,圖片:長江、泰山、白云、森林、長城、北京故宮、鐵礦石、東北虎、水杉、銀杏樹、臥龍保護區、蘇州工業園區等。然后讓學生在a、b兩個大圈中進行分類。
第二步:學生觀看畫面,積極思考、討論,并利用電腦進行人類環境分類的練習,并說出理由是什么?學生根據不同的標準把環境進行了分類,最后歸納為幾大類: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礦產資源、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
第三步:教師再對這幾種類型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出環境的內涵:作用于人類這一客體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對人類來說,環境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
(三)交流討論,經驗共享。
同學討論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表現、危害
1、教師通過電腦畫面,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一個過程。播放錄像《中國沙漠化》、《水的呼喚》、《地球母親的皮膚怎么了?》使學生直觀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2、安排學生分組匯報有關對大氣、水、土地等具體環境問題的研究成果;適時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說出不同的意見和見解。
(四)實踐創新的精神,及時補充相關材料。
學生:觀察電腦畫面,領悟懂得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個過程,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體現。然后:各小組代表調出網上資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別匯報有關大氣、水、土地等方面環境問題的原因、表現、危害;其他同學注意借鑒,同時能夠補充、質疑。
(五)總結歸納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通過概括敘述匯報成果,總結歸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對難點進行“借助成語——具體事例——理性認識”的重點分析。
學生:借助教師提示,參與分析、討論列舉具體事例,真正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直接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六)聯系實際,鞏固遷移。
教師:引導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增強環境意識及保護環境的緊迫性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建議。
五、課例點評
1、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奧運會”和“綠色”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通過“環保”這一概念把它們結合起來。本節課以學生的小組調查作為教學切入點,并適時選用學生身邊的經常接觸的事例,使問題產生于真實的情景,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師順勢提出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所以情景學習環境最適宜于轉向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
2、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概念形成模式的學習中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教師以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各種環境材料為依托,層層深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既體驗了環境概念,又強化了對環境問題形成的過程的理解。這樣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去思考。這樣,教師的注意力就不僅僅放在學生的回答上,還要更加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真實反映、思維過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學生不同的認識風格、思維方式、探究能力等個別特征。同時,把學生搜集到的環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為教學資源,進行充分交流,以進一步驗證已有的認知。在這里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體驗、理解思維,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因此,這堂課給學生提供了開放、融洽的心理氛圍,為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思維以及他人互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課堂上的學習比較接近生活中真實、復雜的學習,使學生自己有可能去尋求對各種現象的理解。
3、運用探究結論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性。本節課在注重學生體驗事實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注重通過學生獨立或合作運用知識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克服了以往僅僅把思想政治課當作一門知識課的偏差,強調行為養成訓練,既深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發展了實踐能力,并有效地將知識、能力內化為心理素質的提高。
4、善于開發教學資源,注重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行為方式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在本節課中,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實際開發學習資源,并通過引導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材料的準備,教學問題的探究、解決等整個教學過程,既訓練了學生搜集處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為日后進一步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6
教學過程 :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圖片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1: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圖片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展示圖表: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圖片展示:《無節制的開采石油》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教案點評: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7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1.知識目標
⑴識記:我國幾個主要的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⑵理解:①簡要說明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②列舉實例,表明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⑶活動:①根據各自的體驗,分析一個自己感觸最深的環境問題,對國家和個人應如何依法保護環境發表看法。
②對學校周邊的環境問題進行調查,并向有關部門提出治理環境的建議。
2.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用發展的觀點理解依法保護環境的極端重要性;初步學習用對比的方法理解環境違法與環境犯罪的區別,以及對它們處罰的不同,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學習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認識環境問題,提高其參與環保活動的能力。
3.思想覺悟目標
要求通過有關環境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通過對有關環保法律的學習,增強其依法治理環境的法律意識;通過對依法治理環境的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在環境問題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觀念;要求培養初步的在環境問題上的學以致用、知行統一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2.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3.青少年應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教學難點 ]
依法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課時安排] 3課時。
請同學們閱讀第五課的內容,閱讀的要求是粗讀,即只讀課題、框題、目題。(閱讀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課的知識總體框架結構。)請同學們閱讀下列材料,了解人類環境的狀況。
材料一:從本世紀30年代至40代發生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一周內死亡60人)、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多諾拉煙霧事件(全鎮45%人口患病、死亡17人)、倫敦煙霧事件、水俁病汞污染事件等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進入80年代以后,又發生了規模更大、影響范圍更廣、危害更為嚴懲的博帕爾泄漏事件(3300人死亡,20萬人致殘)、菜茵河污染事件(160千米河段魚死亡,483平方千米范圍內井水不能飲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等等。
材料二:世界森林面積急劇減少,(近200年來,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毀抻,進入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萬平方千米,熱帶雨林每年消失11萬平方千米)、土壤侵蝕嚴重、物種資源減少、水資源匱乏(世界上有80個國家,20億人口在缺水的邊緣)、礦產資源枯竭等等。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設計此問題的目的是啟發學生對環境問題思考)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上述材料說明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之一,引起當代人的深思,究竟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及環境問題最終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這正是本節課我們要搞清楚的問題。
提問:環境是指什么?環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
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理解這里的環境,要掌握三層意思:①以人類為中心,指人類周圍的情況和條件;②它指人類周圍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其范圍是很廣泛的;③它主要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要素,這些要素中,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
地球是人類生命的搖籃,人類又是自然環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人的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導致當代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9頁內容后回答上述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所謂環境問題,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它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指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污染環境;二是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
請同學們看下列材料:
a.我國森林覆蓋率解放初為13%,現在僅為8.9%.目前我國沙化面積約90萬平千米,至今仍以每年5000平方千米加速擴張。水土流失面積增至357萬平方千米以上,占國土總面積的40%。中華大地4條江河每年把50多億噸表土匯入汪洋大海,隨之流失的氮、磷、鉀相當于4000萬噸化肥,超過全國化肥施用量和年產量。
b.全國5000余座城市,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被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1996年我國78%的城市河段不適宜作飲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業較發達的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我國七大水系中的遼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材料說明:我國森林減少,沙化面積、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擴大、土壤質量退化、大氣污染、水污梁現象十分嚴重。總之,我國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必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
第一,威脅生態平衡(板書)
[案例]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北邊有一個大草原,草原上有很多鹿,這里草肥水美,本應該繁殖更多的鹿,然而獵人們發現,鹿的數目并不增加,總是保持在4000頭左右,獵人們認為,鹿是被狼和山獅吃掉了,于是,捕殺狼和山獅的活動持續了10年,狼和山獅被殺得一頭不剩。鹿果然多了起來,即由原來的4000頭增到10萬頭,這簡直是爆炸性的增長。獵人們高興極了,可是他們卻沒有想到,草原上的草根本不夠10萬頭鹿吃,饑餓奪去了鹿的生命,僅僅兩個冬天,就餓死了6萬頭,后來只剩下一萬頭。這時,草原上的草連1萬頭鹿也養不活了,龐大的鹿群踐踏草皮,“綠色地毯”被破壞的殘敗不堪,不少地方已經變得寸草不生了,多少年過后,這里仍未再現當年的風光。
提問:這段資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解。)
說明了人類破壞環境已威脅到生態平衡。生態系統是由人類、環境中的無生命要素、生物要素構成。生態平衡是指生物與環境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和功能牌相對穩定的狀態。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生態系統內部生物種類組成、數量比例保持相對穩定;空氣、陽光、水等生物環境保持相對穩定。
請同學們看下列材料:
據調查,西雙版納天然林面積大幅度下降,從1952年的105萬公項降至30萬公項。天然林下降后產生了嚴懲的后果。
森林生態呈現退化趨勢,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農業和森林病蟲害大增,惡性雜草大量繁殖等等。
很多物種消失,科學研究顯示,天然林每減少1萬畝,就使一個物種消失,并對另一個物種的生活環境構成威脅.照此計算,50年來,西雙版納天然林減少1千多萬畝,更新換代的牿數量是非常驚人的.
引起氣候變化,一年四季溫差加大,使該地區年降雨量平均減少50到60毫米,相對濕度下降.
提問:請同學們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森林資源減少的嚴重后果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西雙版納天然林大幅度下降從現象上看,導致水土流失,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病蟲害大增、物種減少、氣候變化等;從實質上看,森林的破壞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失調,致使環境質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態危機,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請同學們接著看一組材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第三世界與水有關的疾病,每8秒鐘就會使一個孩子死去.由被污染的飲水引發的疾病每年至少造成1500萬人死亡.
在我國,惡性腫瘤成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平均死亡率為127/10萬人,大城市高達135/10萬人。環境污染是致病的原因。在占全國煤資源70%的山西,因土法煉焦等落后的開發方式使該地區癌癥發病率、新生兒死亡率和畸形率高,成了污染的犧牲品。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材料說明:環境污染是全球性的問題,我國的環境污染也同樣十分嚴重,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第二、危害人類的健康。(板書)
提問:你生活的地區有環境污染嗎?請同學們舉例說明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致使人們呼吸被污染的空氣,飲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受噪音的折磨,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
請同學們看下列材料:
我國海南天然林面積由1956年的86.6萬公項減至目前的2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26%降至7.2%,若照此速度發展下去,用不到20年的時間,天然林蕩然無存.
我國石油探明儲量占世界第9位,但人均僅2.9噸,居世界第49位.專家預測,若按目前的開采方式和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它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歸納.)
上述材料說明:人類環境中的森林、石油等資源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可以無限使用.破壞性的開發利用,最終將導致資源的枯竭,那時人類連生存都將遇到困難.還談什么發展!
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使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的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世界各國普遍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人類發展模式的根本變革。
提問:什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其基本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
“可持續發展”戰略即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發展與人口和資源、環境的承戴能力相協調,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呼吁人類善待地球母親為我們“天造地設”的生態環境,停止污染和破壞。
對此,我國積極響應,全民動員,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口號,并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2010年遠景目標”之中。那么環境問題是如何危害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呢?讓我們來看一個童話故事。
[故事梗概]在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地里,居住著可愛的土精靈。有一天,山里來的野豬當上了村長,他要求大家種十二季稻,認為能賺原來的十二倍的錢。為了讓莊稼長得更快,田里裝上了強光燈,野豬村長還命令大家往田里噴灑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幾個月后,村民們賺到了幾年才能賺到的錢。村民發了財,土精靈卻被化肥、農藥害得生了病。奇怪的是村民要到別村買單季稻來吃,因為十二季稻不香。一年過去了,過度的耕種,使最強壯的土精靈也得了嚴重的營養不良癥。除夕那天,最后一批土精靈離開了這片故土。從此,這塊土地再也不能種莊稼了,村民們后悔極了……
下面請同學分組討論,并回答這則故事的含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需要的發展途徑,達到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協調。像故事中那樣如果過度開墾、種植、濫施化肥,就會使土地板結,失去營養,破壞生態平衡。
這樣,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也將受到限制,長此以往,就會危及人類的生存。
提問:目前嚴重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首先,我國人口眾多,總人口已接近13億,致使人均資源相對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積、森林面積、草原面積、礦產資源以及淡水資源分另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3、1/6、1/2、1/2、1/4。其次,我國環境形勢相當嚴峻,城市環境污染在加劇,并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這些,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初步掌握了環境的含義,環境要素的內容,環境問題的含義、表現以及危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同學們要深刻認識我國環境形勢的嚴峻性以及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緊迫性。
調查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設計一些好的措施。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8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中特別關注學生的行為實踐和情感體驗,重在學生的小組活動與角色扮演,并對我國的環保立法、執法、環保落實情況進行展示,這樣能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而且還真正的情感體驗,這對增強環保意識和提高環保能力是非常主要的。
教學設計還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課前的環保調研、課堂展示成果到對各組的調研情況進行研究和討論,整個過程都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
注重讓學生關注生活,回歸生活,熱愛家鄉。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穿針引線,以精煉的語言點撥引導,為學生熔鑄出一個其樂融融、熱情膨脹的學習舞臺。另外,該設計在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方面應進一步完善。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9
教學設計——
{過程設計}
【導入 新課】
音樂《藍色多瑙河》貫穿整堂課,音樂背景《天鵝湖》,展示圖片并講解。(通過美與不美的強烈對比,使學生在意識上對環境問題具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由此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1、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預習思考題:
1、 (1) 什么是環境?
(2) 構成環境問題的要素有哪些?
(3) 環境是怎樣進行分類的?
2、 環境問題及其表現是什么?
3、 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設置預習的環節,主要是由于是借班教學,學生對老師的授課內容可能沒有做好充分的預習,分成三個環保小分隊作為預習小組,一個是明確今天上課的三個方面的知識點,另外,通過裁判組的掌聲評判,對同學們的預習工作予以肯定,并能起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
1、 人類環境
(1) 定義:人類環境是指(2) 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講解定義,注意把握三個知識點,通過不同顏色的字體,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大家對它的理解。)
(3) 構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大氣 、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通過不同的顏色字體,區分前八種的天然屬性與后六種的人為屬性)
(4) 環境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可以把環境分為不同的種類。
① 從環境構成要素的特點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社會環境:指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幫助學生找到兩個關鍵字眼“天然”、“人工改造”。以此作為劃分依據)
② 從人們對環境要素的依賴和利用程度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生活環境:指人們居住、生活、生產和學習的場所。(相對于生態環境而言,依賴程度更高,利用更直接)。
生態環境:指生活環境以外的各種自然要素。
(平時我們相對更多地注重保護我們身邊的生活環境,而不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我們今后應當克服的。)
2、 環境問題
圖示:遠古時代 ——————保持原始狀態的協調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 ——基本協調
進入工業社會以后 ——開始變得不協調
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
結合圖示與錄像資料,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人類目前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而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得出這么兩個結論:
1、 環境問題是人的活動造成的;
2、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1) 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的自然協調。
(2) 環境問題涵義:指(3) 人類不(4) 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
在把握這個定義的時候,應注意兩個內容:一個是“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這是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一個是“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這是環境問題的兩種表現。
(5) 環境問題的表現:
① 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污染環境;
請同學們舉身邊發生的例子,展示一組圖片。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什么叫污染環境,并領會到我們周圍環境被污染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圖片中得到直觀的感受
②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
請同學們舉身邊發生的例子,并展示一組圖片。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什么叫破壞環境,并看看環境被破壞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圖片中得到直觀的感受)
(重述兩個環境問題的表現,以加深印象。)
3、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危害?
(1) 威脅生態平衡
(結合動畫圖示,從大草原的故事引入,使學生能很輕松地總結出環境問題的第一個危害。)
生態平衡是指生物與環境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強調“相對穩定”這個關鍵詞)
生態平衡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 生態系統內部生物種類的組成與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結合剛才的草原故事,加深理解)
② 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保持相對穩定。
(結合常見的普通電冰箱、環保冰箱,講空氣中臭氧的比例失去平衡狀態的例子)
(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們得到直觀感受)
(2) 危害人類健康
危害特點: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
(展示圖片“垃圾豬”和本世紀以來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兩則錄像,使學生明白環境的第二大危害。)
(3) 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展示一段錄像,并結合“七一講話”精神,明白環境會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明白我們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
發展與人口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關鍵是給學生點明:我們現代人需要在生活上滿足自己的需求,需要發展。但是發展要有前提,要有基本條件。這個前提和基本條件,就是環境的狀況。環境的狀況水平,直接制約著發展的程度和期限。)
【鞏固新課】
(重現預習提要,復述本課知識要點,明確環境問題的危害,實際上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因此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該提高環保意識,切合實際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持整潔、有序的環境,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布置作業 】
(通過布置環保小分隊的課后社會實踐,使學生們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得到一次升華,并從書本中回到現實生活中,增強同學們的環保意識,也為下節課學習青少年該如何保護環境打個基礎。)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10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⑴識記:我國幾個主要的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⑵理解:①簡要說明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②列舉實例,表明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⑶活動:①根據各自的體驗,分析一個自己感觸最深的環境問題,對國家和個人應如何依法保護環境發表看法。
②對學校周邊的環境問題進行調查,并向有關部門提出治理環境的建議。
2.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初步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用聯系的觀點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用發展的觀點理解依法保護環境的極端重要性;初步學習用對比的方法理解環境違法與環境犯罪的區別,以及對它們處罰的不同,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學習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認識環境問題,提高其參與環保活動的能力。
3.思想覺悟目標
要求通過有關環境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通過對有關環保法律的學習,增強其依法治理環境的法律意識;通過對依法治理環境的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在環境問題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觀念;要求培養初步的在環境問題上的學以致用、知行統一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2.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3.青少年應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教學難點 ]
依法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導入 新課]
請同學們閱讀第五課的內容,閱讀的要求是粗讀,即只讀課題、框題、目題。(閱讀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課的知識總體框架結構。)請同學們閱讀下列材料,了解人類環境的狀況。
材料一:從本世紀30年代至40代發生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一周內死亡60人)、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多諾拉煙霧事件(全鎮45%人口患病、死亡17人)、倫敦煙霧事件、水俁病汞污染事件等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進入80年代以后,又發生了規模更大、影響范圍更廣、危害更為嚴懲的博帕爾泄漏事件(3300人死亡,20萬人致殘)、菜茵河污染事件(160千米河段魚死亡,483平方千米范圍內井水不能飲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等等。
材料二:世界森林面積急劇減少,(近200年來,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毀抻,進入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萬平方千米,熱帶雨林每年消失11萬平方千米)、土壤侵蝕嚴重、物種資源減少、水資源匱乏(世界上有80個國家,20億人口在缺水的邊緣)、礦產資源枯竭等等。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設計此問題的目的是啟發學生對環境問題思考)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上述材料說明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之一,引起當代人的深思,究竟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及環境問題最終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這正是本節課我們要搞清楚的問題。
一、人類面臨嚴懲的環境問題(板書)
1.人類環境(板書)
⑴環境的含義及環境要素的內容(板書)
提問:環境是指什么?環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
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理解這里的環境,要掌握三層意思:①以人類為中心,指人類周圍的情況和條件;②它指人類周圍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其范圍是很廣泛的;③它主要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要素,這些要素中,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
地球是人類生命的搖籃,人類又是自然環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人的活動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導致當代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板書)
⑴環境問題的含義及其主要表現(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9頁內容后回答上述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所謂環境問題,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它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指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污染環境;二是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環境問題在我國同樣嚴重存在。
請同學們看下列材料:
a.我國森林覆蓋率解放初為13%,現在僅為8.9%.目前我國沙化面積約90萬平千米,至今仍以每年5000平方千米加速擴張。水土流失面積增至357萬平方千米以上,占國土總面積的40%。中華大地4條江河每年把50多億噸表土匯入汪洋大海,隨之流失的氮、磷、鉀相當于4000萬噸化肥,超過全國化肥施用量和年產量。
b.全國5000余座城市,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被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1996年我國78%的城市河段不適宜作飲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業較發達的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我國七大水系中的遼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材料說明:我國森林減少,沙化面積、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擴大、土壤質量退化、大氣污染、水污梁現象十分嚴重。總之,我國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必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
⑵環境問題的危害(板書)
第一,威脅生態平衡(板書)
[案例]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北邊有一個大草原,草原上有很多鹿,這里草肥水美,本應該繁殖更多的鹿,然而獵人們發現,鹿的數目并不增加,總是保持在4000頭左右,獵人們認為,鹿是被狼和山獅吃掉了,于是,捕殺狼和山獅的活動持續了10年,狼和山獅被殺得一頭不剩。鹿果然多了起來,即由原來的4000頭增到10萬頭,這簡直是爆炸性的增長。獵人們高興極了,可是他們卻沒有想到,草原上的草根本不夠10萬頭鹿吃,饑餓奪去了鹿的生命,僅僅兩個冬天,就餓死了6萬頭,后來只剩下一萬頭。這時,草原上的草連1萬頭鹿也養不活了,龐大的鹿群踐踏草皮,“綠色地毯”被破壞的殘敗不堪,不少地方已經變得寸草不生了,多少年過后,這里仍未再現當年的風光。
提問:這段資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解。)
說明了人類破壞環境已威脅到生態平衡。生態系統是由人類、環境中的無生命要素、生物要素構成。生態平衡是指生物與環境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和功能牌相對穩定的狀態。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生態系統內部生物種類組成、數量比例保持相對穩定;空氣、陽光、水等生物環境保持相對穩定。
請同學們看下列材料:
據調查,西雙版納天然林面積大幅度下降,從1952年的105萬公項降至30萬公項。天然林下降后產生了嚴懲的后果。
森林生態呈現退化趨勢,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農業和森林病蟲害大增,惡性雜草大量繁殖等等。
很多物種消失,科學研究顯示,天然林每減少1萬畝,就使一個物種消失,并對另一個物種的生活環境構成威脅.照此計算,50年來,西雙版納天然林減少1千多萬畝,更新換代的牿數量是非常驚人的.
引起氣候變化,一年四季溫差加大,使該地區年降雨量平均減少50到60毫米,相對濕度下降.
提問:請同學們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森林資源減少的嚴重后果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西雙版納天然林大幅度下降從現象上看,導致水土流失,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病蟲害大增、物種減少、氣候變化等;從實質上看,森林的破壞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失調,致使環境質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態危機,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請同學們接著看一組材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第三世界與水有關的疾病,每8秒鐘就會使一個孩子死去.由被污染的飲水引發的疾病每年至少造成1500萬人死亡.
在我國,惡性腫瘤成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平均死亡率為127/10萬人,大城市高達135/10萬人。環境污染是致病的原因。在占全國煤資源70%的山西,因土法煉焦等落后的開發方式使該地區癌癥發病率、新生兒死亡率和畸形率高,成了污染的犧牲品。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材料說明:環境污染是全球性的問題,我國的環境污染也同樣十分嚴重,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第二、危害人類的健康。(板書)
提問:你生活的地區有環境污染嗎?請同學們舉例說明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致使人們呼吸被污染的空氣,飲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受噪音的折磨,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
第三、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板書)
請同學們看下列材料:
我國海南天然林面積由1956年的86.6萬公項減至目前的2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26%降至7.2%,若照此速度發展下去,用不到20年的時間,天然林蕩然無存.
我國石油探明儲量占世界第9位,但人均僅2.9噸,居世界第49位.專家預測,若按目前的開采方式和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它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歸納.)
上述材料說明:人類環境中的森林、石油等資源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可以無限使用.破壞性的開發利用,最終將導致資源的枯竭,那時人類連生存都將遇到困難.還談什么發展!
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使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的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世界各國普遍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人類發展模式的根本變革。
提問:什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其基本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
“可持續發展”戰略即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發展與人口和資源、環境的承戴能力相協調,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呼吁人類善待地球母親為我們“天造地設”的生態環境,停止污染和破壞。
對此,我國積極響應,全民動員,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口號,并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2010年遠景目標”之中。那么環境問題是如何危害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呢?讓我們來看一個童話故事。
[故事梗概]在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地里,居住著可愛的土精靈。有一天,山里來的野豬當上了村長,他要求大家種十二季稻,認為能賺原來的十二倍的錢。為了讓莊稼長得更快,田里裝上了強光燈,野豬村長還命令大家往田里噴灑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幾個月后,村民們賺到了幾年才能賺到的錢。村民發了財,土精靈卻被化肥、農藥害得生了病。奇怪的是村民要到別村買單季稻來吃,因為十二季稻不香。一年過去了,過度的耕種,使最強壯的土精靈也得了嚴重的營養不良癥。除夕那天,最后一批土精靈離開了這片故土。從此,這塊土地再也不能種莊稼了,村民們后悔極了……
下面請同學分組討論,并回答這則故事的含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需要的發展途徑,達到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協調。像故事中那樣如果過度開墾、種植、濫施化肥,就會使土地板結,失去營養,破壞生態平衡。
這樣,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也將受到限制,長此以往,就會危及人類的生存。
提問:目前嚴重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首先,我國人口眾多,總人口已接近13億,致使人均資源相對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積、森林面積、草原面積、礦產資源以及淡水資源分另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3、1/6、1/2、1/2、1/4。其次,我國環境形勢相當嚴峻,城市環境污染在加劇,并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這些,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初步掌握了環境的含義,環境要素的內容,環境問題的含義、表現以及危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同學們要深刻認識我國環境形勢的嚴峻性以及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緊迫性。
[課后作業 ]
調查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設計一些好的措施。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11
教學過程 :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由于每個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學內容,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成果的過程。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第一步:對環境及其要素進行分析。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有關環境及要素,由于這一問題地理課中曾經涉及,大家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大體歸納出以下結構圖:
第二步:對環境問題及其表現進行分析。
同學展示有關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的材料(經篩選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據統計,1994年全國廢氣排放量11.4萬億立方米,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41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萬噸。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大氣質量普遍較差,全國五百多個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嚴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羅馬尼亞西北部一個金礦污水沉淀池發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廢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薩河。據悉蒂薩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標800倍,受污染水流經之處,所有水生生物幾乎全部迅速死亡。
圖片
材料3:觀看錄像《造紙廠、化工廠排污造成大量漁業損失》。
歸納:污染環境——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
材料1:
我國森林資源約為18.69億畝,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1.68畝,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據測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的價值僅為其全部價值1/4,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則為3/4。
圖片
歸納:破壞環境——不適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第三步:對環境問題的危害進行分析。
材料1: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寂靜的春天》成為一部暢銷書,書中描寫農藥噴灑,影響到鳥類的生存,同時它們的食物鏈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種或每15分鐘有一種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們還不行動起來,阻止人為地對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萬種物種處于死亡的威脅中。
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圖片中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果:環境問題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一—威脅生態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時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爾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儲氣罐閥門破裂,45噸左右的毒氣泄漏。正在熟睡的人們被毒氣熏得難以忍受,搖晃掙扎想跑出毒霧籠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驚慌。當場就使該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醫院。最終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觀看錄像:內容大概—不同工礦企業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響江水,也影響市容衛生,并威脅著人類健康。
展示圖表: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二—危害人類健康。
材料5:
我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噸,居世界第49位。有人預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儲量。照此下去,我們當代人吃子孫飯,后人將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以談發展!
圖片展示:《無節制的開采石油》
歸納:環境問題危害三—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同步并行嗎?
討論情形:
學生甲講了“殺雞取卵”的故事,認為無節制的開采將會制約經濟的長遠發展,試圖說明不注意環境保護就會阻礙經濟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同步進行。
學生乙舉例:德國森林面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內設立了大面積的天然林保留地,嚴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樹木,每年卻從周邊鄰國進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這種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窮水盡的做法,并非經濟和環保的同步發展,由此認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發展。
學生丙發言:現在我們常聽到把開發西部旅游作為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一條途徑,而且確實有很多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師簡單歸納并概括本節課知識點。
用結構圖表示如下:
教案點評:
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學內容為線索,相關內容組分別進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獲得對全部知識的進一步了解,教師則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有計劃的推進教學內容。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12
教學設計——
{過程設計}
【導入 新課】
音樂《藍色多瑙河》貫穿整堂課,音樂背景《天鵝湖》,展示圖片并講解。(通過美與不美的強烈對比,使學生在意識上對環境問題具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由此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第五課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1、 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預習思考題:
1、 (1) 什么是環境?
(2) 構成環境問題的要素有哪些?
(3) 環境是怎樣進行分類的?
2、 環境問題及其表現是什么?
3、 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設置預習的環節,主要是由于是借班教學,學生對老師的授課內容可能沒有做好充分的預習,分成三個環保小分隊作為預習小組,一個是明確今天上課的三個方面的知識點,另外,通過裁判組的掌聲評判,對同學們的預習工作予以肯定,并能起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
1、 人類環境
(1) 定義:人類環境是指(2) 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講解定義,注意把握三個知識點,通過不同顏色的字體,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大家對它的理解。)
(3) 構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大氣 、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通過不同的顏色字體,區分前八種的天然屬性與后六種的人為屬性)
(4) 環境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可以把環境分為不同的種類。
① 從環境構成要素的特點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社會環境:指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幫助學生找到兩個關鍵字眼“天然”、“人工改造”。以此作為劃分依據)
② 從人們對環境要素的依賴和利用程度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生活環境:指人們居住、生活、生產和學習的場所。(相對于生態環境而言,依賴程度更高,利用更直接)。
生態環境:指生活環境以外的各種自然要素。
(平時我們相對更多地注重保護我們身邊的生活環境,而不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我們今后應當克服的。)
2、 環境問題
圖示:遠古時代 ——————保持原始狀態的協調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 ——基本協調
進入工業社會以后 ——開始變得不協調
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
結合圖示與錄像資料,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人類目前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而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得出這么兩個結論:
1、 環境問題是人的活動造成的;
2、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1) 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的自然協調。
(2) 環境問題涵義:指(3) 人類不(4) 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
在把握這個定義的時候,應注意兩個內容:一個是“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這是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一個是“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這是環境問題的兩種表現。
(5) 環境問題的表現:
① 向自然環境任意排放廢棄物,污染環境;
請同學們舉身邊發生的例子,展示一組圖片。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什么叫污染環境,并領會到我們周圍環境被污染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圖片中得到直觀的感受
②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
請同學們舉身邊發生的例子,并展示一組圖片。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什么叫破壞環境,并看看環境被破壞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圖片中得到直觀的感受)
(重述兩個環境問題的表現,以加深印象。)
3、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危害?
(1) 威脅生態平衡
(結合動畫圖示,從大草原的故事引入,使學生能很輕松地總結出環境問題的第一個危害。)
生態平衡是指生物與環境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強調“相對穩定”這個關鍵詞)
生態平衡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 生態系統內部生物種類的組成與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結合剛才的草原故事,加深理解)
② 空氣、陽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環境保持相對穩定。
(結合常見的普通電冰箱、環保冰箱,講空氣中臭氧的比例失去平衡狀態的例子)
(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們得到直觀感受)
(2) 危害人類健康
危害特點:影響范圍大、接觸時間長、潛伏時間久等。
(展示圖片“垃圾豬”和本世紀以來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兩則錄像,使學生明白環境的第二大危害。)
(3) 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展示一段錄像,并結合“七一講話”精神,明白環境會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明白我們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
發展與人口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關鍵是給學生點明:我們現代人需要在生活上滿足自己的需求,需要發展。但是發展要有前提,要有基本條件。這個前提和基本條件,就是環境的狀況。環境的狀況水平,直接制約著發展的程度和期限。)
【鞏固新課】
(重現預習提要,復述本課知識要點,明確環境問題的危害,實際上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因此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該提高環保意識,切合實際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持整潔、有序的環境,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布置作業 】
(通過布置環保小分隊的課后社會實踐,使學生們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得到一次升華,并從書本中回到現實生活中,增強同學們的環保意識,也為下節課學習青少年該如何保護環境打個基礎。)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13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及點評
一、 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功能是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要求,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達到如下目標:
1、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 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 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 課前準備
1、 確定主題,選擇伙伴:教師要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提供若干與本課教學密切相關的選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選題的同時選擇伙伴。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主題下,又細化為“大氣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動篇”等;教師在學生選擇之后是個調整過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組。
2、 接受培訓,指定計劃: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如:在“人類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主題的研究中,學生個人或小組在接受如何查閱文獻、網絡資源,如何進行訪談調查、問卷調查、社會調查,如何進行數據歸類、統計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識和指導和培訓之后,選定研究方法、明確分工、制定詳盡研究進度。
3、 收集材料,實施研究:學生運用各種研究方法,搜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如“大氣組”可以采用統計、比較數據的方法,將江陰市2002年;2004年某兩個月同期的大氣質量比較分析,并橫向聯系生物、地理等學科相關知識;“水組”可以來用實地考察和對地理教師進行訪談的方法,分橋江陰市水資源豐富但鄉間河流污染嚴重的現狀,并提出建議;“土地組”可以采用上網、剪報等方式搜集有關“沙塵暴”問題的知識、資料、圖片等信息。
4、 形成成果,交流完善: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注意與相關學科教師建立聯系,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三、 課件制作
1、充分利用網上已有資源,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站,利用校園網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
2、師生均采用FRONTPAGE或POWER-POINGT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 、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及音像資料的剪接上。
3.教飾將師生作品、重要環保網站、網上信息進行鏈接,便于課堂上充分合理利用。
四、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作好鋪墊,明確主題。
一上課就組織學生觀看“綠色奧運”的電腦畫面提問:“體育盛會為何冠以綠色?”
學生觀一邊看電腦畫面,一邊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分析“綠色奧運”原由,明確本節課主題——環保問題。
(二)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師導生學共同理解“人類環境的含義”和掌握環境的分類的依據。
第一步:教師展示“環境要素”的課件,圖片:長江、泰山、白云、森林、長城、北京故宮、鐵礦石、東北虎、水杉、銀杏樹、臥龍保護區、蘇州工業園區等。然后讓學生在A、B兩個大圈中進行分類。
第二步:學生觀看畫面,積極思考、討論,并利用電腦進行人類環境分類的練習,并說出理由是什么?學生根據不同的標準把環境進行了分類,最后歸納為幾大類: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礦產資源、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
第三步:教師再對這幾種類型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出環境的內涵:作用于人類這一客體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對人類來說,環境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
(三)交流討論,經驗共享。
同學討論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表現、危害
1、 教師通過電腦畫面,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一個過程。 播放錄像《中國沙漠化》、《水的呼喚》、《地球母親的皮膚怎么了?》使學生直觀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2、 安排學生分組匯報有關對大氣、水、土地等具體環境問題的研究成果;適時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說出不同的意見和見解。
(四)實踐創新的精神,及時補充相關材料。
學生: 觀察電腦畫面,領悟懂得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個過程,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體現。然后: 各小組代表調出網上資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別匯報有關大氣、水、土地等方面環境問題的原因、表現、危害;其他同學注意借鑒,同時能夠補充、質疑。
(五)總結歸納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 通過概括敘述匯報成果,總結歸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對難點進行“借助成語——具體事例——理性認識”的重點分析。
學生:借助教師提示,參與分析、討論列舉具體事例,真正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直接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六)聯系實際,鞏固遷移。
教師:引導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增強環境意識及保護環境的緊迫性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建議。
五、課例點評
1、 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奧運會”和“綠色”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通過“環保”這一概念把它們結合起來。本節課以學生的小組調查作為教學切入點,并適時選用學生身邊的經常接觸的事例,使問題產生于真實的情景,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師順勢提出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所以情景學習環境最適宜于轉向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
2、 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概念形成模式的學習中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教師以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各種環境材料為依托,層層深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既體驗了環境概念,又強化了對環境問題形成的過程的理解。這樣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去思考。這樣,教師的注意力就不僅僅放在學生的回答上,還要更加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真實反映、思維過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學生不同的認識風格、思維方式、探究能力等個別特征。同時,把學生搜集到的環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為教學資源,進行充分交流,以進一步驗證已有的認知。在這里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體驗、理解思維,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 中。因此,這堂課給學生提供了開放、融洽的心理氛圍,為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思維以及他人互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課堂上的學習比較接近生活中真實、復雜的學習,使學生自己有可能去尋求對各種現象的理解。
3、 運用探究結論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性。本節課在注重學生體驗事實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注重通過學生獨立或合作運用知識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克服了以往僅僅把思想政治課當作一門知識課的偏差,強調行為養成訓練,既深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發展了實踐能力,并有效地將知識、能力內化為心理素質的提高。
4、 善于開發教學資源,注重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行為方式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在本節課中,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實際開發學習資源,并通過引導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材料的準備,教學問題的探究、解決等整個教學過程 ,既訓練了學生搜集處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為日后進一步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14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及點評
江陰市暨陽中學 張建菁
一、 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功能是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要求,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達到如下目標:
1、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 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 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 課前準備
1、 確定主題,選擇伙伴:教師要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提供若干與本課教學密切相關的選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選題的同時選擇伙伴。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主題下,又細化為“大氣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動篇”等;教師在學生選擇之后是個調整過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組。
2、 接受培訓,指定計劃: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如:在“人類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主題的研究中,學生個人或小組在接受如何查閱文獻、網絡資源,如何進行訪談調查、問卷調查、社會調查,如何進行數據歸類、統計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識和指導和培訓之后,選定研究方法、明確分工、制定詳盡研究進度。
3、 收集材料,實施研究:學生運用各種研究方法,搜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如“大氣組”可以采用統計、比較數據的方法,將江陰市2002年;2004年某兩個月同期的大氣質量比較分析,并橫向聯系生物、地理等學科相關知識;“水組”可以來用實地考察和對地理教師進行訪談的方法,分橋江陰市水資源豐富但鄉間河流污染嚴重的現狀,并提出建議;“土地組”可以采用上網、剪報等方式搜集有關“沙塵暴”問題的知識、資料、圖片等信息。
4、 形成成果,交流完善: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注意與相關學科教師建立聯系,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三、 課件制作
1、充分利用網上已有資源,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站,利用校園網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
2、師生均采用FRONTPAGE或POWER-POINGT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 、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及音像資料的剪接上。
3.教飾將師生作品、重要環保網站、網上信息進行鏈接,便于課堂上充分合理利用。
四、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作好鋪墊,明確主題。
一上課就組織學生觀看“綠色奧運”的電腦畫面提問:“體育盛會為何冠以綠色?”
學生觀一邊看電腦畫面,一邊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分析“綠色奧運”原由,明確本節課主題——環保問題。
(二)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師導生學共同理解“人類環境的含義”和掌握環境的分類的依據。
第一步:教師展示“環境要素”的課件,圖片:長江、泰山、白云、森林、長城、北京故宮、鐵礦石、東北虎、水杉、銀杏樹、臥龍保護區、蘇州工業園區等。然后讓學生在A、B兩個大圈中進行分類。
第二步:學生觀看畫面,積極思考、討論,并利用電腦進行人類環境分類的練習,并說出理由是什么?學生根據不同的標準把環境進行了分類,最后歸納為幾大類: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礦產資源、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
第三步:教師再對這幾種類型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出環境的內涵:作用于人類這一客體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對人類來說,環境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
(三)交流討論,經驗共享。
同學討論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表現、危害
1、 教師通過電腦畫面,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一個過程。 播放錄像《中國沙漠化》、《水的呼喚》、《地球母親的皮膚怎么了?》使學生直觀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2、 安排學生分組匯報有關對大氣、水、土地等具體環境問題的研究成果;適時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說出不同的意見和見解。
(四)實踐創新的精神,及時補充相關材料。
學生: 觀察電腦畫面,領悟懂得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個過程,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體現。然后: 各小組代表調出網上資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別匯報有關大氣、水、土地等方面環境問題的原因、表現、危害;其他同學注意借鑒,同時能夠補充、質疑。
(五)總結歸納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 通過概括敘述匯報成果,總結歸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對難點進行“借助成語——具體事例——理性認識”的重點分析。
學生:借助教師提示,參與分析、討論列舉具體事例,真正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直接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六)聯系實際,鞏固遷移。
教師:引導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增強環境意識及保護環境的緊迫性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建議。
五、課例點評
1、 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奧運會”和“綠色”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通過“環保”這一概念把它們結合起來。本節課以學生的小組調查作為教學切入點,并適時選用學生身邊的經常接觸的事例,使問題產生于真實的情景,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師順勢提出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所以情景學習環境最適宜于轉向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
2、 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概念形成模式的學習中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教師以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各種環境材料為依托,層層深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既體驗了環境概念,又強化了對環境問題形成的過程的理解。這樣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去思考。這樣,教師的注意力就不僅僅放在學生的回答上,還要更加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真實反映、思維過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學生不同的認識風格、思維方式、探究能力等個別特征。同時,把學生搜集到的環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為教學資源,進行充分交流,以進一步驗證已有的認知。在這里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體驗、理解思維,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 中。因此,這堂課給學生提供了開放、融洽的心理氛圍,為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思維以及他人互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課堂上的學習比較接近生活中真實、復雜的學習,使學生自己有可能去尋求對各種現象的理解。
3、 運用探究結論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性。本節課在注重學生體驗事實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注重通過學生獨立或合作運用知識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克服了以往僅僅把思想政治課當作一門知識課的偏差,強調行為養成訓練,既深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發展了實踐能力,并有效地將知識、能力內化為心理素質的提高。
4、 善于開發教學資源,注重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行為方式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在本節課中,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實際開發學習資源,并通過引導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材料的準備,教學問題的探究、解決等整個教學過程 ,既訓練了學生搜集處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為日后進一步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15
較好地實踐和詮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該教學設計特別關注學生的行為實踐和情感體驗。例如,課前把同學分成三個活動小組,分別就我國的環保立法、執法、環保落實情況進行調研,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而且還通過親自調研帶來的第一手材料獲得了難得的、真正的情感體驗,這對增強環保意識和提高環保能力是彌足珍貴的。
2.非常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從課前的環保調研、課堂展示調研成果到對各組的調研情況進行研究和討論,整個過程都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
3.注重挖掘和整合本地教育資源,讓學生關注生活,回歸生活,熱愛家鄉。例如“七嘴八舌話水城”活動中,通過環保行動落實調研組對城西“周公河污染狀況及原因”、“東昌湖近幾年治理情況”的調研成果的展示,讓他們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震撼:自己不再是環保的局外人,自己應當也能為家鄉的環保事業做出點什么。──這也恰恰是本課時教學應達到的真正教育目的所在。
4.該設計使教師的定位恰到好處,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穿針引線,以精煉的語言點撥引導,為學生熔鑄出一個其樂融融、熱情膨脹的學習舞臺。
另外,該設計在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方面應進一步完善。
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篇16
一、 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功能是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要求,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中要貫徹的指導思想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達到如下目標:
1、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
2、 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 能和求知欲望,培養收集和利用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 課前準備
1、 確定主題,選擇伙伴:教師要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提供若干與本課教學密切相關的選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選題的同時選擇伙伴。在《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主題下,又細化為“大氣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動篇”等;教師在學生選擇之后是個調整過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組。
2、 接受培訓,指定計劃:教師在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如:在“人類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主題的研究中,學生個人或小組在接受如何查閱文獻、網絡資源,如何進行訪談調查、問卷調查、社會調查,如何進行數據歸類、統計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識和指導和培訓之后,選定研究方法、明確分工、制定詳盡研究進度。
3、 收集材料,實施研究:學生運用各種研究方法,搜集、整理、綜合分析利用信息,盡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和結論。如“大氣組”可以采用統計、比較數據的方法,將江陰市2002年;2004年某兩個月同期的大氣質量比較分析,并橫向聯系生物、地理等學科相關知識;“水組”可以來用實地考察和對地理教師進行訪談的方法,分橋江陰市水資源豐富但鄉間河流污染嚴重的現狀,并提出建議;“土地組”可以采用上網、剪報等方式搜集有關“沙塵暴”問題的知識、資料、圖片等信息。
4、 形成成果,交流完善:學生在依據研究方案進行實踐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關注、適時指導;注意與相關學科教師建立聯系,并積極提供條件,組織交流。
三、 課件制作
1、充分利用網上已有資源,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網站,利用校園網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
2、師生均采用FRONTPAGE或POWER-POINGT制作演示文稿;教師側重在教學難點 、課堂流程、主菜單的設計制作及音像資料的剪接上。
3.教飾將師生作品、重要環保網站、網上信息進行鏈接,便于課堂上充分合理利用。
四、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作好鋪墊,明確主題。
一上課就組織學生觀看“綠色奧運”的電腦畫面提問:“體育盛會為何冠以綠色?”
學生觀一邊看電腦畫面,一邊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分析“綠色奧運”原由,明確本節課主題——環保問題。
(二)參與實踐,探索新知。
師導生學共同理解“人類環境的含義”和掌握環境的分類的依據。
第一步:教師展示“環境要素”的課件,圖片:長江、泰山、白云、森林、長城、北京故宮、鐵礦石、東北虎、水杉、銀杏樹、臥龍保護區、蘇州工業園區等。然后讓學生在A、B兩個大圈中進行分類。
第二步:學生觀看畫面,積極思考、討論,并利用電腦進行人類環境分類的練習,并說出理由是什么?學生根據不同的標準把環境進行了分類,最后歸納為幾大類: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礦產資源、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
第三步:教師再對這幾種類型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出環境的內涵:作用于人類這一客體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對人類來說,環境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
(三)交流討論,經驗共享。
同學討論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表現、危害
1、 教師通過電腦畫面,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一個過程。 播放錄像《中國沙漠化》、《水的呼喚》、《地球母親的皮膚怎么了?》使學生直觀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2、 安排學生分組匯報有關對大氣、水、土地等具體環境問題的研究成果;適時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說出不同的意見和見解。
(四)實踐創新的精神,及時補充相關材料。
學生: 觀察電腦畫面,領悟懂得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個過程,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體現。然后: 各小組代表調出網上資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別匯報有關大氣、水、土地等方面環境問題的原因、表現、危害;其他同學注意借鑒,同時能夠補充、質疑。
(五)總結歸納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 通過概括敘述匯報成果,總結歸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對難點進行“借助成語——具體事例——理性認識”的重點分析。
學生:借助教師提示,參與分析、討論列舉具體事例,真正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直接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六)聯系實際,鞏固遷移。
教師:引導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增強環境意識及保護環境的緊迫性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建議。
五、課例點評
1、 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奧運會”和“綠色”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通過“環保”這一概念把它們結合起來。本節課以學生的小組調查作為教學切入點,并適時選用學生身邊的經常接觸的事例,使問題產生于真實的情景,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師順勢提出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所以情景學習環境最適宜于轉向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
2、 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概念形成模式的學習中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教師以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各種環境材料為依托,層層深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既體驗了環境概念,又強化了對環境問題形成的過程的理解。這樣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去思考。這樣,教師的注意力就不僅僅放在學生的回答上,還要更加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真實反映、思維過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學生不同的認識風格、思維方式、探究能力等個別特征。同時,把學生搜集到的環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為教學資源,進行充分交流,以進一步驗證已有的認知。在這里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體驗、理解思維,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 中。因此,這堂課給學生提供了開放、融洽的心理氛圍,為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思維以及他人互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課堂上的學習比較接近生活中真實、復雜的學習,使學生自己有可能去尋求對各種現象的理解。
3、 運用探究結論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性。本節課在注重學生體驗事實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注重通過學生獨立或合作運用知識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克服了以往僅僅把思想政治課當作一門知識課的偏差,強調行為養成訓練,既深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發展了實踐能力,并有效地將知識、能力內化為心理素質的提高。
4、 善于開發教學資源,注重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行為方式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在本節課中,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實際開發學習資源,并通過引導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材料的準備,教學問題的探究、解決等整個教學過程 ,既訓練了學生搜集處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為日后進一步學習、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