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細胞教案
第二節(jié) 細胞
教學目標:
認識(掌握)細胞的基本結構(光學顯微鏡水平)及功能;
能識別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知道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了解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了解顯微鏡的結構,初步學會使用光學顯微鏡和制作簡單的裝片;
初步學會繪制簡單的生物圖
教學重點: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臨時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教學難點: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顯微鏡的使用;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的制作;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教學過程:
一、細胞的發(fā)現(xiàn)
人類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依靠肉眼來觀察自然界的各種事物。由于人眼不能看清直徑小于100μm的物體,人類一直設法利用工具來放大物體,探究生物體是由什么細微結構構成的。
16世紀中期,瑞士博物學家格斯奈用放大鏡觀察和描述了蝸牛殼和原生動物。
1590年,荷蘭科學楊森首創(chuàng)顯微鏡。
16xx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根據望遠鏡倒射時由放大物體的特點,也制成一臺顯微鏡,對昆蟲進行了觀察。
1665年,英國物理學羅伯特.胡克用自己設計和制造的顯微鏡觀察了軟木(櫟樹皮)的薄切片,看到了一些小孔洞,類似蜂巢的極小的封閉小室。他取名為cell,翻譯為細胞。后來,他又觀察了葉片的表皮和樹枝和樹枝的橫切面,發(fā)現(xiàn)活的植物體也是由細胞構成的。
二、細胞的大小
細胞很小,直徑一般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但是,如果我們用肉眼活放大鏡觀察用手扳開的熟透了番茄、西瓜、蘋果的果肉,可以觀察到一個個亮晶晶的小顆粒,這就是細胞。這些細胞由于儲藏了充足的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直徑可達1000μm.
小資料:細胞的大小
細胞的大小和功能往往是相適應的。如鳥類的卵細胞之所以大,主要是由于細胞質中由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以保證脫離母體后卵的胚胎發(fā)育;而哺乳動物是胎生的,胚胎在母體內發(fā)育,受精卵的發(fā)育可以從母體取得營養(yǎng),因此他們的卵細胞比卵生動物小得多。
細胞的大小和生物體身體的大小沒有相關性。
三、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
“細胞的形態(tài)”教學上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后描述實驗課中看到的洋蔥表皮細胞、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形態(tài),然后教師可利用媒體展示或掛圖,介紹生物體中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細胞(如紅細胞、色素細胞、肌細胞、神經細胞、精子、卵細胞、根毛細胞)及形態(tài)可以改變的細胞(白細胞和變形蟲)。
“細胞結構和功能”先講解動物細胞結構功能再講植物細胞。可以先讓學生畫個口腔上皮細胞圖,然后老師一邊講結構一邊畫出動物細胞結構模式圖并注上名稱,講清細胞膜、細胞質、細胞的特點和主要功能并板書。用同樣方法講清植物細胞的結構功能(可以將雞蛋的結構與細胞結構類比)。講解二類細胞后,讓學生總結出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板書可采用圖文式板書。
注:葉綠體和液泡是屬于細胞質的結構,不能把植物細胞說成由6部分組成
1. 細胞壁:是植物細胞餓細菌細胞的特由結構。主要是由纖維素等構成的,比較堅硬,能維持細胞的形狀,對細胞由保護和支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