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月相教案
教師巡視,隨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并提醒學生看到什么記錄什么。 畫完后,請幾個代表上來展臺展示,進行評價。指出錯誤的,并分析錯誤的原因。然后給出正確的記錄,并把正確的月相貼到黑板上。
加深學生對月相變化順序的了解,使學生在實驗中開動腦筋,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
下面,我們就用課件來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變化的規律。
說明:太陽光在右邊,中間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相應位置的月相。
當月球在太陽和地球的中間時,我們看到的月球時全黑的,我們把它叫做新月(朔,黑板上寫出)。然后逆時針轉過1/8圈,我們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轉過1/8圈,當日地月三者垂直時,我們看到月球的右邊是亮的,我們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東右西,所以右邊亮的我們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轉過1/8圈,我們看到右邊亮的范圍變大了,有點凸出來,我們把它叫做凸月。再轉過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條直線上,但我們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們把它叫做滿月(望,黑板上寫出)。
接下來按這個規律請學生回答——再轉過1/8圈,月球的左邊虧了一點,但還是凸出來的,叫凸月。再轉過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邊(西邊)變成一半亮了,我們叫做下弦月。再轉過1/8圈,右邊又虧了一點,又變成了峨嵋月,但是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區別開來,我們把它叫做殘月。再轉過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陽的中間,又變成了新月。
通過剛才實驗和動畫的演示,月相變化是怎么形成的?
這樣,月球繞著地球跑了一個周期,這個周期有29.53天,我們叫做農歷月,又叫朔望月。
農歷上規定,當月球是新月的時候是初一,月球滿月的時候是十五或十六。
注意觀察新月到上弦月,上弦月到滿月, 滿月到下弦月,下弦月到新月之間的月相,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
那么1、2、3、4四個位置之間的月相又是農歷多少呢?
聽老師介紹,對照多媒體的課件理解并記憶。
月球本身不發光。
月球和地球不停地公轉和自轉,日地月三者的位置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總結:月相的變化始于西緣,結束于東緣。
新月: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滿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用課件把月相的變化連續的形象的展示給大家看,化抽象為形象。
進行實地的觀察是讓學生將月相變化知識和實際事實對照,從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并體會科學探究所需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加深理解。
鞏固小結。
很好,大家這堂課都表現的很出色,下面就來考驗一下大家。
1、判斷下面各圖分別是什么月相。一個一個出現月相。
2、兩個同學在學了月相后,在郊外旅游,分別看到了如下的月相,你能說出它們分別是農歷多少嗎?
3、看日地月三者位置,得出月相;判斷接下去月球亮的部分多了還是少了;再判斷過了7天后月相又是什么? 學生回答。
根據月相規律回答。
根據“上上西,下下東”判斷。
對知識點進行變式聯系,使學生能靈活的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今天這堂課我們通過實驗知道了月相產生的原理和月相變化的規律,并能通過月相推算出當天的農歷。下面再一起來回顧一下:
【課件演示】老師帶頭,新月,朔,初一,日、月、地。然后按逆時針的方向轉動月球,學生一起回答……峨嵋月——上弦月,西邊亮,初七初八,日地月垂直-—凸月-—滿月,望,十五十六,日、地、月-—凸月-—下弦月,東邊亮,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垂直—-殘月-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