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第三節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目標:
1. 學會區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2. 了解物質具有兩種性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初步形成對物質變化和性質的興趣
3. 了解晶體與非晶體的主要區別
4. 通過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物質變化和性質
教學難點: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物質變化和性質,晶體與非晶體
教學過程:
教學分析和建議:
本節教材除了讓學生能區分物質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了解物質的主要物理性質
和化學性質,還要通過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在物質世界里時刻發生著豐富多彩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雖然 千變萬化,但就其本質而言,可以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大類。本節主要安排了兩組活動來讓學生正確而又形象地建立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顒忧耙嵝褜W生注意觀察的內容,并填寫變化情況的記錄表格。然后通過這兩個表格的比較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有無新的物質生成。
化學變化還常常伴隨著一些現象,如發光、放熱、吸熱、變色、放出氣體和生成沉淀等,這些現象有助于判斷化學反應的發生,但是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這些現象并非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化學變化是以產生新物質為依據。
還可以安排一個學生實驗:觀察燃燒著的蠟燭。通過這個實驗來探究物質的物理變 化和化學變化,并知道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雖存在著本質區別,但是也有—定的聯系,發生化學變化時物理變化同時發生。
講授物質的物理性質時,由于有些物質的物理性質(如:氧氣的無色無味等)在本冊的1、2章已經學過,有些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如:蔗糖是甜的,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常見物質的物理性質做一個歸納。對于物質的化學性質,由于學生接觸不多,可以把前幾章所講到的一些物質的性質復習一下(如;氫氣的可燃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水可以電解等)。然后歸納得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本節教材還講到固體一般可以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大類,并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晶體 和非晶體?梢越o學生觀看有關圖片,并指出晶體和非晶體的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晶體有固定的熔點,而非晶體沒有。要求能夠通過觀察物質的熔化曲線(可以結合冰的熔化曲線來講解)來判斷該物質是晶體還是非晶體。
最后本節教材中,還介紹了金剛石和石墨這兩種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礦石,它們都是碳的單質,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但是由于內部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了它們在硬度等性質上的極大差別。對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般了解,只要知道物質的性質是由物質內部結構決定的就可以了。
引入:
活動1:從冰箱里取出的冰塊,過五分鐘后發生什么了變化?
活動2:手電筒小燈泡燈絲在開閉電源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變化?
活動3:鑄鐵廠的車間里有許多砂,砂中混入了鐵屑,可以用哪種簡單的方法把它們分離開來,煉出鐵屑。請觀察在分離過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質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