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教學目標
1、能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論點,并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
2、通過了解“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理論”的形成過程,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由于本節的內容比較抽象,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圖以及板塊運動的課件,多舉實例幫學生去理解。
板塊構造理論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德】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19xx年)
1、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的。
2、魏格納認為二三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塊聯合古陸,周圍是一片廣闊的海洋。后來,在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的作用下,這一塊聯合古陸開始分離。由較輕的硅鋁層組成的陸地,像冰塊浮在水面上一樣,在較重的硅鎂上漂移,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看課件)
二、“七巧板”——板塊
1、地球的巖石圈好像是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板塊)
他們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
實例:
○1大洋中脊(海嶺)可對應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或大西洋中的冰島;
○2消亡邊界可對應日本及以東的太平洋或馬里亞納海溝;
○3地縫合線對應我國的雅魯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的發生碰撞和張裂。
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
相撞相擠壓的地方,常形成山脈。
○1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較大,位置較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往往形成海溝,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形成島嶼和海岸山脈。
如: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島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
○2在兩個 大陸板塊相撞處,則形成巨大的山。
如: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產生的。
○3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東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看課件)
三、關于書上的實驗
生長邊界互相擠壓,消亡邊界互相拉扯。可以讓學生自己擠壓書或者先把兩本書簡單的用透明膠粘起來,然后用力拉,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同時可以提醒有意識的去體驗火山和地震的感覺。)
四、課堂練習(p153練習1、2)
第二題有點難度,可適當的提醒。
五、課外作業:作業本
最后,有條件的話可以叫幾個學生上來把六個板塊拼成一整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