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通用10篇)
中國古代建筑 篇1
課時:一課時
課型:欣賞課
教學目標 :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藝術的重要成就及其特點,有所了解,有所認識,達到開拓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欣賞藝術的能力,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對中國結構建筑體系的介紹以及對北京故宮總體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頂形式和色彩的運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的主要特色。
2、通過中國古代園林的典型實例的欣賞,了解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對建筑藝術的欣賞內容的局限,多尋找一些例子來充實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同學們去過北京嗎?北京不僅是我們中國的首都,而且是一個歷史文化古城,他有相當多的名勝古跡,比如故宮、長城、天壇、圓明園等等。(可由學生舉例)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
我國古代建筑有悠久的歷史,在世界上曾經有過許多優秀建筑體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只有同歐洲建筑和伊斯蘭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稱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尤其是和歐洲古代建筑延續的時間最長,流傳最廣,成就更為輝煌。
二、講授新課:類型很多,主要包括:故宮(宮殿)、天壇(壇廟)少林寺(寺觀)、佛塔、江南民居(民居)和蘇州拙政園(園林)等(出示類別,學生舉例,并指出成就最為突出的兩種),尤其以宮殿和園林建筑的成就最為突出。
1、(板書)帶問題觀看錄象《故宮記錄片》:(1)故宮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2)故宮在布局上采用什么形式?(3)故宮外部色彩主要是哪兩種?(出示圖片,簡介故宮)故宮是我國古代明清的皇宮,是保存的最完整,最宏偉,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宮殿建筑,現存的大部分為清朝所建,但在總體布局上仍保持著原來的面貌。是一個龐大的建筑群,縱深961米,寬753米,擁有9900多間房子,分中、東、西三路和幾十個院落,旨在表現封建等級觀念和皇權至上的威嚴氣勢。其中中路也是舊北京城貫穿南北的中軸線。故宮的主要建筑都布置在這條中軸線上,如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即被稱為"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還有皇帝和皇后,太子等生活的地方稱為"后朝三大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其御花園等。從而形成了以南北縱向排列的中路的建筑群。這些建筑體量雄偉,外形壯麗,主次分明,建筑形象統一而又有變化。如前朝三大殿,體量不同,且分別采用不同的屋頂形式:太和殿是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為四面坡單檐攢尖頂,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頂。這不僅是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如重檐廡殿頂只能用于最高等級的宮殿建筑上,而且是為了使這三座緊密相聯的宮殿在建筑形象上有明顯的區別,使它們在相互對比中顯得更鮮明。北京故宮主要建筑的豐富多姿的屋頂形式是外觀上極顯著的特征之一。游完了故宮以后,我們再回到剛才的三個問題。(出示問題,學生回答)
2、欣賞故宮圖片著重分析的特點:
(1)具有獨樹一幟的木結構體系。(見中國建筑木構架)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先在石頭的基礎上建立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架上梁,再在梁上數層瓜柱和梁,最上層立脊瓜柱,構成了一組木構架。這種木結構體系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承重和圍護結構分工明確,使建筑物上的重量都由柱子承受,而墻壁只起圍護和分割的作用。由此門窗的配置不授限制,具有"墻倒屋不塌"之妙,除此之外,這種結構還有其他優點,如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隨意安排房屋的高度、屋面的材料、窗戶的變化);減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各接點有一定的收縮余地);材料提供方便。
(2)庭院式的組群布局。(見示意圖分析特點)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主要表現兩種方式:一種是三合院(在縱軸線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兩側安排次要建筑相對峙,形成H形或T形)和四合院(在三合院的基礎上,在主要建筑對面建造次要建筑,構成矩形的形式,通常用走廊圍墻將四座建筑連接起來,成為封閉性較強的整體);一種是廊院,(在縱軸線上造主要建筑,并在對面造次要建筑,然后用走廊連起來)。(見故宮全景)讓學生來回答故宮是屬于哪種形式,并講出原因。
(3)色彩的運用是古建筑的一個顯著特點。色彩是的主要裝飾手段。這是木結構體系所決定的。本來是為了木頭防止腐爛,發展到建筑彩畫,形成了俗話所講的"雕梁畫柱"。(見故宮和璽彩畫)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的柱子,門窗,屋檐下處于陰影部分的彩畫用青綠色略加點金,在白色臺基的襯托下,各部分輪廓分明,使建筑物顯得更加富貴堂皇。在建筑上使用如此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這在世界上也不多見。這種以龍鳳為主題,以青綠色為主要底色,并使用大量的瀝粉在彩畫上畫突起的線條,上覆大量明亮的色彩和貼金,立體感非常強,達到富麗堂皇的效果,稱為"和璽彩畫"。不過,在封建社會當中,色彩的使用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問什么顏色最尊貴,皇帝用什么色(黃),次之是什么色(綠)?回憶一下,故宮的兩種顏色(紅黃)。正是這種封建制度的等級制度,在山明水秀的江南,因為非帝王所在地,另外,為了與自然環境協調,多用白墻,灰瓦和黑、墨綠等色的梁架、柱、裝修,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江南民居欣賞(見圖片)
3、觀看《故宮記錄片--片段》觀看的同時教師總結的三個特點,鞏固知識。
4、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與同樣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藝術成就,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中國古代園林他不僅具悠久的歷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獨樹一幟,自成體系,與歐洲,阿拉伯園林并稱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園林最早見于史籍記載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的靈囿("囿"是中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游樂的一種園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它的主要特點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自然山水式園林。中國古代園林是把自然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為一體的游賞環境。他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面積較大,氣派宏偉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頤和園);一種是規模較小的私家園林(蘇州的拙政園、網師園);還有一種是城郊風景區和山林名勝(西湖、北雁的觀音洞)。(出示園林名,學生指出類型,并說出哪兩種藝術成就最高)其中是前兩種藝術成就最高,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特點和精華。
欣賞圖片并分析特點(由教師簡介圖片,引導學生在圖片中找出特點):
(1)(拙政園)是蘇州古典園林建筑中最大的一個園林。主要以水景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顯得非常活潑,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緊貼在水面的浮廊倚墻起伏而行,猶如游龍戲水,浮在水面。園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創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體現了中國古人尊重自然并與自然相親近的觀念。所以,在園林的布局上強調自由曲折。這在面積較小的江南私家園林中表現得尤其突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2)(頤和園)頤和園同學們比較熟悉,原名"清漪圓"。建造于乾隆十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是,該園幾乎被付之一炬。1888年修復后改名為頤和園。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毀壞。現存的雖不是原來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國古代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大規模皇家園林。圖中的萬壽山和聳立在萬壽山前山的佛香閣,以及山前的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景區。該園巧妙地運用了"借景",所謂"借景" 則更是中國古代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一種傳統手法。它把園林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園林中來,成為園景的一部分。見圖,他借用了萬壽山右面的玉泉山,和后面遠處層層疊疊的西山,似乎他們都是頤和園的一部分。與圓內的景物結合的渾然一體,使游人的觀賞范圍大大擴大,頤和園的規模和氣魄顯得更加宏大壯麗。(見圖)例如江蘇無錫寄暢園"借"附近錫山的景。其實我們拍照也是借景。該園的另一特點是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筑等,將全園劃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區。如宮殿區、前山前湖區、后山后湖區和西湖區四大景區。這四個景區性格各異,組成相得益彰的整體。其中前山前湖區是它的重點景區和精華所在。正是這種重點景區構成了每個園林的主要特色。-----合理劃分,善于借景
(3)(網師園)是蘇州的一個有名的園林。因為當時園林所在底巷名為"王思巷" 取名"網師園"是其諧音,并托漁隱之意。其中,亭中橫匾"月到風來",取自唐代韓愈的詩句"晚年秋將至,長月送風來"; 游人在這里秋夜賞月,對景品味橫匾題詞,便可以引發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感受。正是由于文人參予園林的建設,中國古代的園林充滿了文人氣息和詩情畫意。"詩情畫意"是中國園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為達到這一目的。造園藝術家常利用古人詩文與造景的結合。蘇州拙政園"與誰同座軒":取蘇軾詞"與誰同座,明月清風我"之句為名。蘇軾詞的原意是標榜清高不群,這里只借以寫景,使意境更為豐富。蘇州網師園殿春:其得名是由這一景區庭院內種植芍藥花而來,因為芍藥花開在春末,宋代詩人蘇東坡有詩云:"多謝花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殿春"即春末,是與閣相連的小屋。所以,將庭院內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詩情畫意的。-----寓情于景,觸景生情。
小結:所以中國園林藝術是由建筑、山水、花木、文學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藝術。
三、課堂總結:今天,我們了解了,這些建筑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范圍,都是最偉大,最優秀的建筑,都永遠令我們驕傲,可以看得出,我們中國幾千年的輝煌。以音樂《中國魂》結束本課
四、板書:
一、 宮殿建筑(故宮)
(1)獨特木結構體系;
(2)庭院式組群布局;
(3)完美的色彩運用。
二、 園林建筑
(1)雖為人作,宛如天開;(圓明園、頤和園)
(2)合理劃分,善于借景;(蘇州的拙政園、網師園)
(3)寓情于景,觸景生情。(西湖、北雁的觀音洞)
中國古代建筑 篇2
課時:一課時
課型:欣賞課
教學目標 :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藝術的重要成就及其特點,有所了解,有所認識,達到開拓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欣賞藝術的能力,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對中國結構建筑體系的介紹以及對北京故宮總體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頂形式和色彩的運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的主要特色。
2、通過中國古代園林的典型實例的欣賞,了解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對建筑藝術的欣賞內容的局限,多尋找一些例子來充實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同學們去過北京嗎?北京不僅是我們中國的首都,而且是一個歷史文化古城,他有相當多的名勝古跡,比如故宮、長城、天壇、圓明園等等。(可由學生舉例)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
我國古代建筑有悠久的歷史,在世界上曾經有過許多優秀建筑體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只有同歐洲建筑和伊斯蘭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稱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尤其是和歐洲古代建筑延續的時間最長,流傳最廣,成就更為輝煌。
二、講授新課:類型很多,主要包括:故宮(宮殿)、天壇(壇廟)少林寺(寺觀)、佛塔、江南民居(民居)和蘇州拙政園(園林)等(出示類別,學生舉例,并指出成就最為突出的兩種),尤其以宮殿和園林建筑的成就最為突出。
1、(板書)帶問題觀看錄象《故宮記錄片》:(1)故宮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2)故宮在布局上采用什么形式?(3)故宮外部色彩主要是哪兩種?(出示圖片,簡介故宮)故宮是我國古代明清的皇宮,是保存的最完整,最宏偉,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宮殿建筑,現存的大部分為清朝所建,但在總體布局上仍保持著原來的面貌。是一個龐大的建筑群,縱深961米,寬753米,擁有9900多間房子,分中、東、西三路和幾十個院落,旨在表現封建等級觀念和皇權至上的威嚴氣勢。其中中路也是舊北京城貫穿南北的中軸線。故宮的主要建筑都布置在這條中軸線上,如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即被稱為"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還有皇帝和皇后,太子等生活的地方稱為"后朝三大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其御花園等。從而形成了以南北縱向排列的中路的建筑群。這些建筑體量雄偉,外形壯麗,主次分明,建筑形象統一而又有變化。如前朝三大殿,體量不同,且分別采用不同的屋頂形式:太和殿是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為四面坡單檐攢尖頂,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頂。這不僅是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如重檐廡殿頂只能用于最高等級的宮殿建筑上,而且是為了使這三座緊密相聯的宮殿在建筑形象上有明顯的區別,使它們在相互對比中顯得更鮮明。北京故宮主要建筑的豐富多姿的屋頂形式是外觀上極顯著的特征之一。游完了故宮以后,我們再回到剛才的三個問題。(出示問題,學生回答)
2、欣賞故宮圖片著重分析的特點:
(1)具有獨樹一幟的木結構體系。(見中國建筑木構架)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先在石頭的基礎上建立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架上梁,再在梁上數層瓜柱和梁,最上層立脊瓜柱,構成了一組木構架。這種木結構體系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承重和圍護結構分工明確,使建筑物上的重量都由柱子承受,而墻壁只起圍護和分割的作用。由此門窗的配置不授限制,具有"墻倒屋不塌"之妙,除此之外,這種結構還有其他優點,如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隨意安排房屋的高度、屋面的材料、窗戶的變化);減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各接點有一定的收縮余地);材料提供方便。
(2)庭院式的組群布局。(見示意圖分析特點)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主要表現兩種方式:一種是三合院(在縱軸線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兩側安排次要建筑相對峙,形成H形或T形)和四合院(在三合院的基礎上,在主要建筑對面建造次要建筑,構成矩形的形式,通常用走廊圍墻將四座建筑連接起來,成為封閉性較強的整體);一種是廊院,(在縱軸線上造主要建筑,并在對面造次要建筑,然后用走廊連起來)。(見故宮全景)讓學生來回答故宮是屬于哪種形式,并講出原因。
(3)色彩的運用是古建筑的一個顯著特點。色彩是的主要裝飾手段。這是木結構體系所決定的。本來是為了木頭防止腐爛,發展到建筑彩畫,形成了俗話所講的"雕梁畫柱"。(見故宮和璽彩畫)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的柱子,門窗,屋檐下處于陰影部分的彩畫用青綠色略加點金,在白色臺基的襯托下,各部分輪廓分明,使建筑物顯得更加富貴堂皇。在建筑上使用如此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這在世界上也不多見。這種以龍鳳為主題,以青綠色為主要底色,并使用大量的瀝粉在彩畫上畫突起的線條,上覆大量明亮的色彩和貼金,立體感非常強,達到富麗堂皇的效果,稱為"和璽彩畫"。不過,在封建社會當中,色彩的使用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問什么顏色最尊貴,皇帝用什么色(黃),次之是什么色(綠)?回憶一下,故宮的兩種顏色(紅黃)。正是這種封建制度的等級制度,在山明水秀的江南,因為非帝王所在地,另外,為了與自然環境協調,多用白墻,灰瓦和黑、墨綠等色的梁架、柱、裝修,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江南民居欣賞(見圖片)
3、觀看《故宮記錄片--片段》觀看的同時教師總結的三個特點,鞏固知識。
4、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與同樣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藝術成就,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中國古代園林他不僅具悠久的歷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獨樹一幟,自成體系,與歐洲,阿拉伯園林并稱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園林最早見于史籍記載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的靈囿("囿"是中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游樂的一種園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它的主要特點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自然山水式園林。中國古代園林是把自然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為一體的游賞環境。他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面積較大,氣派宏偉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頤和園);一種是規模較小的私家園林(蘇州的拙政園、網師園);還有一種是城郊風景區和山林名勝(西湖、北雁的觀音洞)。(出示園林名,學生指出類型,并說出哪兩種藝術成就最高)其中是前兩種藝術成就最高,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特點和精華。
欣賞圖片并分析特點(由教師簡介圖片,引導學生在圖片中找出特點):
(1)(拙政園)是蘇州古典園林建筑中最大的一個園林。主要以水景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顯得非常活潑,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緊貼在水面的浮廊倚墻起伏而行,猶如游龍戲水,浮在水面。園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創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體現了中國古人尊重自然并與自然相親近的觀念。所以,在園林的布局上強調自由曲折。這在面積較小的江南私家園林中表現得尤其突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2)(頤和園)頤和園同學們比較熟悉,原名"清漪圓"。建造于乾隆十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是,該園幾乎被付之一炬。1888年修復后改名為頤和園。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毀壞。現存的雖不是原來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國古代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大規模皇家園林。圖中的萬壽山和聳立在萬壽山前山的佛香閣,以及山前的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景區。該園巧妙地運用了"借景",所謂"借景" 則更是中國古代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一種傳統手法。它把園林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園林中來,成為園景的一部分。見圖,他借用了萬壽山右面的玉泉山,和后面遠處層層疊疊的西山,似乎他們都是頤和園的一部分。與圓內的景物結合的渾然一體,使游人的觀賞范圍大大擴大,頤和園的規模和氣魄顯得更加宏大壯麗。(見圖)例如江蘇無錫寄暢園"借"附近錫山的景。其實我們拍照也是借景。該園的另一特點是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筑等,將全園劃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區。如宮殿區、前山前湖區、后山后湖區和西湖區四大景區。這四個景區性格各異,組成相得益彰的整體。其中前山前湖區是它的重點景區和精華所在。正是這種重點景區構成了每個園林的主要特色。-----合理劃分,善于借景
(3)(網師園)是蘇州的一個有名的園林。因為當時園林所在底巷名為"王思巷" 取名"網師園"是其諧音,并托漁隱之意。其中,亭中橫匾"月到風來",取自唐代韓愈的詩句"晚年秋將至,長月送風來"; 游人在這里秋夜賞月,對景品味橫匾題詞,便可以引發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感受。正是由于文人參予園林的建設,中國古代的園林充滿了文人氣息和詩情畫意。"詩情畫意"是中國園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為達到這一目的。造園藝術家常利用古人詩文與造景的結合。蘇州拙政園"與誰同座軒":取蘇軾詞"與誰同座,明月清風我"之句為名。蘇軾詞的原意是標榜清高不群,這里只借以寫景,使意境更為豐富。蘇州網師園殿春:其得名是由這一景區庭院內種植芍藥花而來,因為芍藥花開在春末,宋代詩人蘇東坡有詩云:"多謝花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殿春"即春末,是與閣相連的小屋。所以,將庭院內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詩情畫意的。-----寓情于景,觸景生情。
小結:所以中國園林藝術是由建筑、山水、花木、文學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藝術。
三、課堂總結:今天,我們了解了,這些建筑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范圍,都是最偉大,最優秀的建筑,都永遠令我們驕傲,可以看得出,我們中國幾千年的輝煌。以音樂《中國魂》結束本課
四、板書:
一、 宮殿建筑(故宮)
(1)獨特木結構體系;
(2)庭院式組群布局;
(3)完美的色彩運用。
二、 園林建筑
(1)雖為人作,宛如天開;(圓明園、頤和園)
(2)合理劃分,善于借景;(蘇州的拙政園、網師園)
(3)寓情于景,觸景生情。(西湖、北雁的觀音洞)
中國古代建筑 篇3
作者:徐少艷
教材版本:高級中學美術課本(試用版)
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
年級:二年級
教學課時:1
教學目的:1、了解的特點
2、欣賞
教學重點:對的欣賞
教學難點 :理解的等級性體現
教材分析:本課的內容是,主體是對故宮的欣賞,通過欣賞來讓同學們了解中國古代建筑中所體現的等級性。在教學中要完成三個部分的教學:1、對的了解;2、中國古代建筑的等級性體現(以故宮為例);3、中國古代園林。
教學準備:在網上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圖片,閱讀了有關故宮和中國園林的書籍;準備了教學用的多媒體設備、多媒體課件、幻燈機、幻燈片和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5分鐘)
引入:展示圖片(故宮平面圖)
(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同學回答:是故宮。)
(問?)有沒有同學去過故宮,給同學們講一講你的感受?(同學回答,講述。)
(教師歸納)引入:剛才這位同學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宮的形象,描述的很具體,證明他很注意觀察生活。但故宮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還有很大內容同學們沒有接觸到,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故宮來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二、講授新課:(30分鐘)(板書)
(教師講解):世界上曾經存在過多種建筑體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國建筑、歐洲建筑和伊斯蘭建筑一直延續至今,被稱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其中尤以中國建筑和歐洲建筑延續時間最長,流傳最廣,成就更為輝煌。故宮是中國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于北京舊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萬余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達10多米的城墻和寬52米的護城河相圍繞,城墻的四角還分別建有角樓,組成一座森嚴的城堡。它是最能體現中國古代建筑風格的作品。
1、的特點(板書)(5分鐘)
(1)木結構(板書):中國建筑體系與其他建筑體系相比,具有獨樹一幟的木結構體系。這種木結構體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從立柱和縱橫的梁枋組合成的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筑上部荷載均經由梁架、立柱傳遞到基礎。墻壁只起圍護,分割的作用,不承受荷載。所以,門窗等的配置,不受墻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墻倒屋不塌”(板書)之妙。這種木結構體系的基本原則有許多是同現代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基本原則相一致的。
(2)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板書):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組成一個院落。除園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橫兩條軸線進行布局,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例:北京四合院(板書)
2、中國古代建筑(板書)(15分鐘)
提示: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故宮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書),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1)、故宮的總體規劃(板書)(錄象片)(圖示)
(問?)請同學們觀察,故宮的總體布局有什么特征?
(學生回答:中軸線式布局,左右對稱(板書)。)
(問?)請思考:這樣布局體現了什么樣的思想?
(學生回答:體現了等級制度嚴格和皇權威嚴(板書),封建時代一切以皇帝為中心的思想。)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故宮由于是皇宮,所以一切都以皇帝為中心,體現嚴格的等級制度,除了整體布局以外,其他的裝飾也是這樣,我們接著欣賞。
(2)、故宮的屋頂樣式的等級區別(板書)
(教師講解):中國古代的屋頂樣式繁多,而且有嚴格的等級區別,根據房屋的重要性來靈活運用。其中中國古代五大屋頂等級的排列如下: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攢尖頂、硬山頂(板書)
欣賞: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門、太和門、等幻燈片,教師講解,學生體會建筑的重要性與屋頂樣式的關系。
太和殿:皇帝進行朝會和舉行重要典儀的地方,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廡殿頂。(幻燈片)
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舉行重要典儀前作準備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攢尖頂。(幻燈片)
保和殿:清代皇帝舉行宴會和進行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的地方,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歇山頂。(幻燈片)
午門:紫禁城的大門,它是當年封建皇帝頒布詔書和戰爭后舉行“獻俘”的地方。所以在整個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廡殿頂。(幻燈片)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門,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歇山頂。(幻燈片)
(教師講解):同學們可以看到,隨著建筑物地位的變化,建筑的屋頂樣式也隨之變化,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等級性的鮮明體現。此外,建筑的彩畫也是同樣的制作方式。
(3)、故宮中建筑彩畫的等級體現(板書)
(教師講解):中國古代建筑外觀上的另一顯著特征是色彩的運用。色彩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裝飾手段。這是由木結構體系的特點所決定的。從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為防腐措施,發展到建筑彩畫,形成俗話所說的“雕梁畫棟”,北京故宮主要建筑的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的柱子、門窗,檐下處于陰影部位的建筑彩畫用青綠色略加點金,在白色石臺基的襯托下,各部分輪廓鮮明,使建筑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在建筑上使用這樣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見。當然,在封建社會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級制度的限制。黃色是最尊貴的顏色,綠色次之。所以,主要宮廷建筑的用色十分嚴格。這在建筑彩畫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建筑彩畫的分類:(板書)
A、和璽彩畫:用在主要宮殿,以龍為主要題材,其中又分為金龍和璽、龍風和璽、龍草和璽等。其中金龍和璽使用大量瀝粉(用膠、油、粉調成膏,在彩畫上畫凸起線,上覆明亮的顏色,以加強彩畫立體感、層次感的手法)貼金,最為富麗。(幻燈片)
B、旋子彩畫:以旋子花為題材,按照疊暈(用同一顏色調出二至四種色階,依次排列繪制裝飾色帶的手法)和貼金的多少,分為六個等級,用在不同等級的建筑上。(幻燈片)
C、蘇式彩畫: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壽字等為題材,比較靈活,多用在園林建筑中。(幻燈片)
欣賞:北京天安門和璽彩畫(幻燈片)
故宮寧壽宮西廡的旋子彩畫(幻燈片)
故宮遂初堂廂房的蘇式彩畫(幻燈片)
3、中國古代園林(板書)(10分鐘)
(教師講解):中國園林最早見于史籍記載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的靈囿(“囿”是中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游樂的一種園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它的主要特點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自然山水式園林。由于文人參予園林的建設,中國古代的園林充滿了文人氣息和詩情畫意。“詩情畫意”(板書)是中國園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為達到這一目的。造園藝術家常利用古人詩文與造景的結合。其中,蘇州園林是我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作品(板書)。
欣賞:(電腦多媒體:POWERPOINT課件)
蘇州拙政園“與誰同座軒”:取蘇軾詞“與誰同座,明月清風我”之句為名。蘇軾詞的原意是標榜清高不群,這里只借以寫景,使意境更為豐富。
蘇州網師園月到風來亭和濯纓水閣:其中,亭中橫匾“月到風來”,取自唐代韓愈的詩句“晚年秋將至,長月送風來”;“濯纓水閣”是引用《孟子》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蘇州網師園殿春:其得名是由這一景區庭院內種植芍藥花而來,因為芍藥花開在春末,宋代詩人蘇東坡有詩云:“多謝花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殿春”即春末,是與閣相連的小屋。所以,將庭院內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詩情畫意的。
三、課后回顧(8分鐘)
(問?):剛才同學們已經欣賞了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故宮和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中的蘇州園林,下面,請同學們用兩分鐘的時間回顧一下,中國古代建筑和園林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
(同學們討論)
(同學們回答)
四、小結:(2分鐘)
(教師總結):是以木結構為主,平面鋪開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響,在建筑中大量的體現帝王至高無上的思想,體現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級制的運用,無論是屋頂的建筑樣式還是建筑彩畫的圖案,都著重體現皇權威嚴的主題;而中國古代園林由于有文人參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詩情畫意和建筑的結合,這也是中國園林的獨特之處。
同學們以后在欣賞中國古代建筑時要有意識的結合本課所學的知識來欣賞,同時也要注意中國古代建筑中是如何體現民族性特征的。
板書設計 (略)
教案設計說明:按高中美術大綱的規定,本課的內容主要是對故宮的欣賞,所以,在教案設計中,我把故宮欣賞這一節的時間安排為15分鐘。先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的兩大特點:木質結構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然后進入本課的主體:欣賞故宮,欣賞完后讓學生總結故宮建筑的特色,體會故宮在總體布局、屋頂樣式和裝飾彩畫中所體現的封建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接著將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簡略講解一下,并欣賞相關的幻燈片,讓學生明白中國古代園林的精髓是詩情畫意和建筑的結合。講述時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講解。在教學中,為體現美術教學的特點,我在教案的設計中大量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多媒體課件、錄象帶、幻燈機等;同時穿插傳統的教學手法,如板書、出示掛圖等,使課堂上的教學形式更多樣,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中國古代建筑 篇4
年級:二年級
教學課時:1
教學目的:1、了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點
2、欣賞中國古代建筑藝術
教學重點: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欣賞
教學難點 :理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等級性體現
教材分析:本課的內容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主體是對故宮的欣賞,通過欣賞來讓同學們了解中國古代建筑中所體現的等級性。在教學中要完成三個部分的教學:1、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了解;2、中國古代建筑的等級性體現(以故宮為例);3、中國古代園林。
教學準備:在網上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圖片,閱讀了有關故宮和中國園林的書籍;準備了教學用的多媒體設備、多媒體課件、幻燈機、幻燈片和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5分鐘)
引入:展示圖片(故宮平面圖)
(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同學回答:是故宮。)
(問?)有沒有同學去過故宮,給同學們講一講你的感受?(同學回答,講述。)
(教師歸納)引入:剛才這位同學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宮的形象,描述的很具體,證明他很注意觀察生活。但故宮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還有很大內容同學們沒有接觸到,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故宮來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二、講授新課:(30分鐘)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板書)
(教師講解):世界上曾經存在過多種建筑體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國建筑、歐洲建筑和伊斯蘭建筑一直延續至今,被稱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其中尤以中國建筑和歐洲建筑延續時間最長,流傳最廣,成就更為輝煌。故宮是中國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于北京舊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萬余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達10多米的城墻和寬52米的護城河相圍繞,城墻的四角還分別建有角樓,組成一座森嚴的城堡。它是最能體現中國古代建筑風格的作品。
1、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點(板書)(5分鐘)
(1)木結構(板書):中國建筑體系與其他建筑體系相比,具有獨樹一幟的木結構體系。這種木結構體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從立柱和縱橫的梁枋組合成的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筑上部荷載均經由梁架、立柱傳遞到基礎。墻壁只起圍護,分割的作用,不承受荷載。所以,門窗等的配置,不受墻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墻倒屋不塌”(板書)之妙。這種木結構體系的基本原則有許多是同現代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基本原則相一致的。
(2)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板書):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組成一個院落。除園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橫兩條軸線進行布局,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例:北京四合院(板書)
2、中國古代建筑(板書)(15分鐘)
提示: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故宮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書),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1)、故宮的總體規劃(板書)(錄象片)(圖示)
(問?)請同學們觀察,故宮的總體布局有什么特征?
(學生回答:中軸線式布局,左右對稱(板書)。)
(問?)請思考:這樣布局體現了什么樣的思想?
(學生回答:體現了等級制度嚴格和皇權威嚴(板書),封建時代一切以皇帝為中心的思想。)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故宮由于是皇宮,所以一切都以皇帝為中心,體現嚴格的等級制度,除了整體布局以外,其他的裝飾也是這樣,我們接著欣賞。
(2)、故宮的屋頂樣式的等級區別(板書)
(教師講解):中國古代的屋頂樣式繁多,而且有嚴格的等級區別,根據房屋的重要性來靈活運用。其中中國古代五大屋頂等級的排列如下: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攢尖頂、硬山頂(板書)
欣賞: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門、太和門、等幻燈片,教師講解,學生體會建筑的重要性與屋頂樣式的關系。
太和殿:皇帝進行朝會和舉行重要典儀的地方,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廡殿頂。(幻燈片)
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舉行重要典儀前作準備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攢尖頂。(幻燈片)
保和殿:清代皇帝舉行宴會和進行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的地方,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歇山頂。(幻燈片)
午門:紫禁城的大門,它是當年封建皇帝頒布詔書和戰爭后舉行“獻俘”的地方。所以在整個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廡殿頂。(幻燈片)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門,其屋頂樣式采用重檐歇山頂。(幻燈片)
(教師講解):同學們可以看到,隨著建筑物地位的變化,建筑的屋頂樣式也隨之變化,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等級性的鮮明體現。此外,建筑的彩畫也是同樣的制作方式。
(3)、故宮中建筑彩畫的等級體現(板書)
(教師講解):中國古代建筑外觀上的另一顯著特征是色彩的運用。色彩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裝飾手段。這是由木結構體系的特點所決定的。從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為防腐措施,發展到建筑彩畫,形成俗話所說的“雕梁畫棟”,北京故宮主要建筑的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的柱子、門窗,檐下處于陰影部位的建筑彩畫用青綠色略加點金,在白色石臺基的襯托下,各部分輪廓鮮明,使建筑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在建筑上使用這樣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見。當然,在封建社會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級制度的限制。黃色是最尊貴的顏色,綠色次之。所以,主要宮廷建筑的用色十分嚴格。這在建筑彩畫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建筑彩畫的分類:(板書)
A、和璽彩畫:用在主要宮殿,以龍為主要題材,其中又分為金龍和璽、龍風和璽、龍草和璽等。其中金龍和璽使用大量瀝粉(用膠、油、粉調成膏,在彩畫上畫凸起線,上覆明亮的顏色,以加強彩畫立體感、層次感的手法)貼金,最為富麗。(幻燈片)
B、旋子彩畫:以旋子花為題材,按照疊暈(用同一顏色調出二至四種色階,依次排列繪制裝飾色帶的手法)和貼金的多少,分為六個等級,用在不同等級的建筑上。(幻燈片)
C、蘇式彩畫: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壽字等為題材,比較靈活,多用在園林建筑中。(幻燈片)
欣賞:北京天安門和璽彩畫(幻燈片)
故宮寧壽宮西廡的旋子彩畫(幻燈片)
故宮遂初堂廂房的蘇式彩畫(幻燈片)
3、中國古代園林(板書)(10分鐘)
(教師講解):中國園林最早見于史籍記載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的靈囿(“囿”是中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游樂的一種園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它的主要特點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自然山水式園林。由于文人參予園林的建設,中國古代的園林充滿了文人氣息和詩情畫意。“詩情畫意”(板書)是中國園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為達到這一目的。造園藝術家常利用古人詩文與造景的結合。其中,蘇州園林是我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作品(板書)。
欣賞:(電腦多媒體:POWERPOINT課件)
蘇州拙政園“與誰同座軒”:取蘇軾詞“與誰同座,明月清風我”之句為名。蘇軾詞的原意是標榜清高不群,這里只借以寫景,使意境更為豐富。
蘇州網師園月到風來亭和濯纓水閣:其中,亭中橫匾“月到風來”,取自唐代韓愈的詩句“晚年秋將至,長月送風來”;“濯纓水閣”是引用《孟子》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蘇州網師園殿春:其得名是由這一景區庭院內種植芍藥花而來,因為芍藥花開在春末,宋代詩人蘇東坡有詩云:“多謝花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殿春”即春末,是與閣相連的小屋。所以,將庭院內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詩情畫意的。
三、課后回顧(8分鐘)
(問?):剛才同學們已經欣賞了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故宮和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中的蘇州園林,下面,請同學們用兩分鐘的時間回顧一下,中國古代建筑和園林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
(同學們討論)
(同學們回答)
四、小結:(2分鐘)
(教師總結):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是以木結構為主,平面鋪開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響,在建筑中大量的體現帝王至高無上的思想,體現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級制的運用,無論是屋頂的建筑樣式還是建筑彩畫的圖案,都著重體現皇權威嚴的主題;而中國古代園林由于有文人參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詩情畫意和建筑的結合,這也是中國園林的獨特之處。
同學們以后在欣賞中國古代建筑時要有意識的結合本課所學的知識來欣賞,同時也要注意中國古代建筑中是如何體現民族性特征的。
板書設計 (略)
教案設計說明:按高中美術大綱的規定,本課的內容主要是對故宮的欣賞,所以,在教案設計中,我把故宮欣賞這一節的時間安排為15分鐘。先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的兩大特點:木質結構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然后進入本課的主體:欣賞故宮,欣賞完后讓學生總結故宮建筑的特色,體會故宮在總體布局、屋頂樣式和裝飾彩畫中所體現的封建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接著將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簡略講解一下,并欣賞相關的幻燈片,讓學生明白中國古代園林的精髓是詩情畫意和建筑的結合。講述時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講解。在教學中,為體現美術教學的特點,我在教案的設計中大量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多媒體課件、錄象帶、幻燈機等;同時穿插傳統的教學手法,如板書、出示掛圖等,使課堂上的教學形式更多樣,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中國古代建筑 篇5
杭師院附高 羅雪峰
(1課時)
教學目標 :
使學生了解的成就及特點,有所了解,有所認識,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欣賞的能力,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教學重難點: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特點及園林建筑的主要特色。
教學準備:教學光盤
教學過程 :
導入 :(直接導入 )圖片展示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建于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筑群。至于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
中國建筑與歐洲建筑和伊斯蘭建筑并稱世界三大建筑體系。
內容一:中國建筑體系的特點?(提問學生)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展示中國古代建筑木架構圖片,從結構提問學生,教師小結(教參圖1、圖2)
一、 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木結構體系。
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因為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
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于房屋的墻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筑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展示中國建筑圖片:宮殿、寺觀、壇廟、民居和園林等,請學生從布局來總結特點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于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 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教師講解,結合圖片
三、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屋頂圖片)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后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墻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墻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后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 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筑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筑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襯托性建筑的應用
襯托性建筑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筑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筑。最早應用的并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筑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于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后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
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筑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圖片欣賞)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筑裝飾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筑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筑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
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臺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云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筑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筑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筑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墻、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梁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 的夏天里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筑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內容二:宮殿藝術和園林藝術欣賞
中國古代建筑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筑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筑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筑和園林藝術。
一、 宮殿(故宮)
我國由于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維護其統治的威嚴,往往大興土木,營建各種宮室殿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興建的阿房宮,就已達到驚人的規模。西漢初年修建的未央宮,宮城周圍達8900米。漢高祖劉邦曾因見到這座宮殿建筑的奢華而動怒,主持這一工程規劃的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這說明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筑也可以作為鞏固其政權的一種工具。蕭何的這個看法,使以后歷代帝王更加重視都城和宮殿建筑。所以,秦漢以后,宮殿建筑始終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許多宮殿建筑都已成為遺跡。現在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宮。
顯示故宮圖片:
整個故宮規模宏大,極為壯觀。僅以宮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為例,它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占地72萬多平方米。根據宮廷建筑的一般習慣,故宮也可以分作皇帝處理政務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內廷兩大部分。故宮中的乾清門,就是外朝和內廷之間的分界線。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它的兩側是供嬪妃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后寢”的制度。而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力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外,特別強調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點突出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此,在總體布局上,“三大殿”不僅占據了故宮中最主要的空間,而且它前面的廣場面積達2.5公頃,有力地襯托出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主腦。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層的漢白玉石殿基上,每層都有漢白玉石刻的欄桿圍繞,并有三層石雕“御路”。使太和殿顯得更加威嚴無比,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氣象非凡。至于內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們從屬于外朝,故布局比較緊湊。
當然,整個故宮建筑由于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而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但是,從故宮建筑群的整個建筑藝術來說,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殊風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筑群之一。而這一杰作,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真可謂“窮天下之力奉一人”。 所以,這宏偉壯麗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二、古典園林(頤和園、避暑山莊、網師園、拙政園等)
中國現存的著名古典園林數量不少,多數是明、清兩代的遺物。而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我國建筑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于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之所以形成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從春秋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質豐裕、文化發達、山明水秀的優越條件,自晉室南遷以后直至清代,歷代貴族官僚不斷地在蘇州建造供他們享受的園林。因此,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相當可觀。在劉敦楨的《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中論述的古典園林就有十五處(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怡園、耦園、藝圃、環秀山莊、擁翠山莊、鶴園、暢園、壺園、殘粒園、王洗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為著名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和網師園,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區,至今也保存著一些著名的古典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北京地區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不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古典園林,也不論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園,盡管由于地區和園主在政治、經濟上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而在園林的規模、風格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點,但是,它們都是為滿足封建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而建造的,在園林布置和造景的藝術手法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構成了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從我們欣賞古典園林藝術的角度來講,下面的一些造園藝術手法,是應當特別加以指出的。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園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風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如詩如畫的景。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筑、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中國古典園林的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中國園林的性質決定的。因為不論是封建帝王還是官僚地主,他們既貪圖城市的優厚物質享受,又想不冒勞頓之苦尋求“山水林泉之樂”。因此,他們的造園,除了滿足居住上的享樂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達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國古典園林因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即園林的四周都有圍墻,景物藏于園內。而且,除少數皇家宮苑外,園林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小。要在一個不大的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突破空間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
一般來說,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創造豐富園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
所謂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的園林慣用的幾何形圖案的布局相對而言的。這種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積較小的江南私家園林,表現得尤其突出。它們強調幽深曲折,所謂“景貴乎深,不曲不深”,講的就是這種手法。例如,蘇州多數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游客的視線,使人們一進園門只是隱約地看到園景的一角,幾經曲折才能見到園內山池亭閣的全貌。以布局緊湊、變化多端、有移步換景之妙為特點的蘇州留園,在園門入口處就先用漏窗,來強調園內的幽深曲折。至于園內的對景,也不象西方庭園的軸線對景方式,而是隨著曲折的平面,移步換景,依次展開。有的則在走廊兩側墻上開若干個形狀優美的窗孔和洞門,人們行經其間,它就象取景框一樣,把園內的景物象一幅幅風景畫那樣映入優美的窗孔和洞門。
至于劃分景區和空間的手法,則是通過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園劃分為若干個景區,各個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著重突出能體現這一園林主要特色的重點景區。例如,蘇州最大的園林拙政園,全園包括中、西、東三個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同時,水的面積約占全園五分之三,亭榭樓閣,大半臨水,造型輕盈活潑,并盡量四面透空,以便盡收江南水鄉的自然景色。園內的空間處理,妙于利用山、池、樹木、亭、榭,少用圍墻。故園內空間處處溝通,互相穿插,形成豐富的層次。再如北京的頤和園,它的規模很大,全園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許多個景區,其中有些景區還形成大園中包小園,如諧趣園。但在這許多景區中,昆明湖與萬壽山則是它的精華所在。正是這些重點的景區構成了這些園林的主要特色。各個園林不論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區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這種藝術手法,更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一種傳統手法。它是把園林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園林中來,成為園景的一部分。這種手法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運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建園歷史最早的滄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為園門外有一泓清水繞園而過,該園就在這一面不建界墻,而以有漏窗的復廊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園內。再如北京的頤和園,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較遠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為“湖山真意”處充分發揮借景手法的藝術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如頤和園的西堤一帶,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橋點景外,沒有高大的建筑屏擋視線。昆明湖的南北長度也正適合將園內看得見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時,兩堤的桃柳,恰到好處地遮擋了圍墻,園內園外的界限無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巒、兩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結合成一體,成為園中的景色,園的空間范圍無形中擴大了,景物也更加豐富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兩堤和玉泉山為中景、西山群峰為遠景的錦繡湖山詩境畫卷。中國古典園林的這種借景手法,在《園冶》一書中,總結為五種方法,即“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實例,主要屬于借園外之景,是“遠借”。所謂“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主要是指園林之內的借景。所謂“鄰借”是指園內距離不遠的景物,彼此對景,互相襯托,互相呼應。如頤和園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橋、柳、石等互相因借,顯得協調而優美。“仰借”一般是指園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過,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蒼松勁柏、宏偉壯麗的建筑也可稱為仰借。如進入北京北海公園的正門,抬頭即可仰望出類獨秀的白塔;“俯借”則是指如憑欄望湖光倒影、臨軒觀池魚游躍等;“應時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間不同的時辰景色的變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樹蔭、秋天的紅葉、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陽余暉……等等,都可應時而借。如蘇州的以精巧幽深見長的網師園,園中的重要景區“殿春簃”就是根據宋人芍藥詩里的兩句“多謝化工憐寂寞, 尚留芍藥殿春風”,借春末的芍藥花來造景的。
第三,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于利用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筑物,如亭、臺、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以常見的亭、廊、橋為例,它們所構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都是獨具匠心的。如亭,不僅是造型非常豐富多彩,而且它在園林中間起著“點景”與“引景”的作用。如蘇州西園的湖心亭、拙政園別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再如加廊,它在園林中間既是引導游客游覽的路線,又起著分割空間、組合景物的作用。如當人們漫步在北京頤和園的長廊之中,便可飽覽昆明湖的美麗景色;而蘇州拙政園的水廊,則輕盈婉約,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蘇州怡園的復廊,用花墻分隔,墻上的形式各異的漏窗(又稱“花窗”或“花墻洞”),使園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見大,變化無窮,這種漏窗在江南古典園林中運用極廣,這是古代建筑匠師們的一個杰出創造。因為本來比較單調枯燥的墻面,經過漏窗的裝飾,不僅增添了豐富的變化,那一個個各不相同的漏窗圖案在墻面上成為一幅幅精美的裝飾紋樣,而且通過巧妙地運用一個“漏”字,使園林景色更為生動、靈巧,增添了無窮的情趣。蘇州的西園、獅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色。至于中國園林中的橋,則更是以其豐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藝術上大放異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玉帶橋。它們各以其生動別致的造型,把頤和園的景色裝點得更加動人。此外,江蘇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蘇州拙政園的廊橋則又是另一種風格,成為這些園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園景之一。
本課小結:請學生小結的特點及園林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 篇6
我國古代建筑,無論是單體建筑的色彩運用還是群體建筑的色彩組合搭配,都是非常成功的,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色彩系統,其特色之一便是彩畫的大量使用而使建筑色彩鮮明華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閱讀原文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
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筑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風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運用色彩的對比與調和,往往具有鮮明活潑的特點。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可以經常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的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筑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色彩就使建筑物變得活潑,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建筑,紅色的門窗,藍綠色的房檐,再配以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劇舞臺上的戲裝,華麗而生動。而它們的下面又往往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臺基和欄桿,秋冬之際,在華北平原萬里無云的蔚藍天空下,這樣的色彩效果顯得無比動人。同樣,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筑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筑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墻、灰瓦和栗、墨綠等色的梁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
當然,我國古建筑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閱讀題目15、閱讀本文,說說我國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風格有什么不同。(2分)
16、文章舉北京故宮和天壇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7、結合語境,說說文章畫線句中加點詞語的作用。(4分)
①“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刪掉,為什么?
②“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句中的“悅目”若換成“明顯”,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18、我國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鑼鼓、舞龍、春聯、翦紙等)在色彩的運用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請抓住特征介紹其中的一種,并用生動的語言說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5分)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閱讀答案15、北方的建筑色彩鮮明活潑,南方秀麗淡雅。
16、作者以故宮和天壇為例,具體地說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運用對比和調和(或鮮明活潑)的特點,以及色彩風格的形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7、①“之一”不能刪掉。“之一”說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國古代建筑諸多特點中的一個,并非唯一。這樣使語言更準確。②“悅目”突出了色彩對比帶來的視覺享受,“明顯”則只強調了對比的強度。
18、例: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紅藍黃綠,五彩繽紛。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飄舞的紅綢映著燦爛的笑臉,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中國古代建筑 篇7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中國古代建筑》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古代建筑》閱讀原文中國古代建筑大體可分為四大類型:宮殿、陵墓、寺廟和園林。
宮殿建筑以皇宮為代表,其目的是要顯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莊四大特點。故宮的天安門,為進入大清門后的第一個重點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大”是占有空間眾多,也只有空間的大,才能顯出深來。從大清門到天安門到午門到太和門最后到太和殿,正是在這由建筑的變化形成的節奏起伏的深長的時間進行中,不斷地加重著人們對帝王的敬畏情緒。“莊”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墻柱門的深紅色顯示出來的。人在對稱建筑中行進,內心會有一種肅穆之感。
皇宮顯示現世帝王的威嚴,陵墓則表現已逝帝王的威嚴。只是陵墓與另一個世界相連,不以房頂的金色表現現世的光輝,而以青土暗示永恒的寧靜。陵墓的地下因看不見而對活人的心理并無影響,但其地上形態仍顯另一種高、大、深、莊特征。唐代高宗與武后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為陵,這是“高”。圍繞地宮和主峰有似方形的陵界墻,而進入乾喚的第一道門卻在禹陵墻的朱雀門很遠的山下,這是“大,,。從第一道門到地宮墓門要經過“道門,路長約四公里,這是“深”。在這悠長的時間流動中,從梁山南傾的二峰中間開始是神道;神道兩旁有華表、飛馬、朱雀、碑各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正是神道使陵墓建筑對觀者內心進行莊嚴肅穆的心理強化。
中國寺廟建筑從最早見于記載的東漢永平十年建立的洛陽白馬寺開始,佛寺就隨著佛教的流傳和發展而漸漸在全國范圍建立起來。與宮殿和陵墓一樣,寺廟也有肅穆的要求,因此整體對稱是其特色。肅穆心理要通過時間來強化,建筑也要求在時間中展開。只要可能,寺廟進山門后一般都有四殿,而高潮一般在第三殿。名山中的寺廟則依地形而賦形,有兩殿甚至只一殿,但進山后的漫長道路本身即為寺廟的延長,心理轉移早就在進行。
中國園林可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臺池。其發展和壯大是從春秋到秦漢。園林的核心是情趣,在結構上絕沒有使人緊張起來的對稱。其情趣主要是自然情趣。其亭臺樓閣均隨地絨形,巧得天工。廊榭臺池,山石花木,一切布置都考慮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而且通過園林揭示和領悟自然之美。
中國建筑無論宮殿、陵墓、寺廟,還是園林,都不注重單個建筑的高大,而強誤鈺汰的宏偉;不追求純空間的凝固的音樂,而追求在時間中展開,在時間的流動中展現自己的旨趣。中國建筑形成群體結構時,都有一道墻,形成一種封閉一統的意蘊。而群體之士蘇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應周全,其理性秩序與邏輯或明(如宮殿)或暗(如圓卻都氣韻生動、韻律和諧。雖然處一墻之中,中國建筑又總追求超一墻之外。且不論園林就是四合院、宮殿,群體結構的屋與屋之間,總有很多空,有條件就一定要加之以亭池翠木,顯出實中之虛。中國建筑的特點是讓人不出戶,不出園,就可以與自然交流,浯宇宙盈虛,體四時變化。
《中國古代建筑》閱讀題目6. 從原文看,下列對中國建筑中有關“肅穆”的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
A. 故宮的建筑完全沿中軸線對稱排列,人在對稱建筑中行進,走過一段深長的時間,內心會有一種肅穆之感。
B. 乾陵神道兩旁的華表、石人、石馬等實物也是對稱的,觀者在神道中行走,隨若時間的流動,內心也會產生莊嚴肅穆的感覺。
C. 園林建筑的核心是自然情趣,是人與自然情感的交流,在結構上絕沒有使人緊張起來的對稱,所以肅穆的心理不會產生。
D. 寺廟建筑的特色是整體對稱,寺廟進山門后都有四殿,而高潮在第三殿,人的肅穆心理是在走進山門后逐漸被強化的。
7. 下列對中國建筑特點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宮殿建筑高、大、深、莊的四大特點在形式和實質上也完全適用于陵墓建筑。
B. 寺廟都建筑在依地勢而賦形的名山中,漫長的山路本身即為寺廟的延長。
C. 中國建筑都不注重單個建筑的高大,而強調群體的宏偉,追求在時間的流動中展現自己的旨趣。
D. 中國群體建筑結構中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應周全,其特點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8. “正是在這由建筑的變化形成的節奏起伏的深長的時間進行中,不斷地加重著人們對帝王的敬畏情緒。”下列對這句話的理解和推斷,準確的一項是
A. 建筑變化形成的節奏起伏和行走時間的深長是人們對帝王產生敬畏情緒的誘因,其根本原因是心理暗示。
B. 這句話是對中國宮殿建筑四大特點中的“深”的解說,“深”含有距離長,所走的時間長之意。
C. 敬畏情緒與肅穆之感都是人們的心理感受,實質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是兩者的側重點有差異。
D. 這句話說明建筑的空間變化與建筑的時間變化也能影響人們的情緒,可見建筑是凝固的音樂。
9. 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得出中國群體建筑是“韻律和諧”的?
《中國古代建筑》閱讀答案6.D(“都有四殿”以偏概全,名山中的寺廟則不同)
7.C(A陵墓建筑“其地上形態仍顯另一種高、大、深、莊的特征”。B“寺廟都建筑在名山中”的說法錯誤。D“虛中有實”無據)
8.B(A“心理暗示”與“加重敬畏情緒”不相符合。C“敬畏情緒”與“肅穆之感”實質有不同。D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9.①都有一道墻,形成封閉一統的意蘊;②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應周全。
中國古代建筑 篇8
建筑變化形成的節奏起伏和行走時間的深長是人們對帝王產生敬畏情緒的誘因,其根本原因是心理暗示。小編整理了《中國古代建筑》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中國古代建筑
張法
中國古代建筑大體可分為四大類型:宮殿、陵墓、寺廟和園林。
宮殿建筑以皇宮為代表,其目的是要顯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莊四大特點。故宮的天安門,為進入大清門后的第一個重點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大是占有空間眾多,也只有空間的大,才能顯出深來。從大清門到天安門到午門到太和門最后到太和殿,正是在這由建筑的變化形成的節奏起伏的深長的時間進行中,不斷地加重著人們對帝王的敬畏情緒。莊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墻柱門的深紅色顯示出來的。人在對稱建筑中行進,內心會有一種肅穆之感。
皇宮顯示現世帝王的威嚴,陵墓則表現已逝帝王的威嚴。只是陵墓與另一個世界相連,不以房頂的金色表現現世的光輝,而以青土暗示永恒的寧靜。陵墓的地下因看不見而對活人的心理并無影響,但其地上形態仍顯另一種高、大、深、莊特征。唐代高宗與武后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為陵,這是高。圍繞地宮和主峰有似方形的陵界墻,而進入乾喚的第一道門卻在禹陵墻的朱雀門很遠的山下,這是大,,。從第一道門到地宮墓門要經過道門,路長約四公里,這是深。在這悠長的時間流動中,從梁山南傾的二峰中間開始是神道;神道兩旁有華表、飛馬、朱雀、碑各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正是神道使陵墓建筑對觀者內心進行莊嚴肅穆的心理強化。
中國寺廟建筑從最早見于記載的東漢永平十年建立的洛陽白馬寺開始,佛寺就隨著佛教的流傳和發展而漸漸在全國范圍建立起來。與宮殿和陵墓一樣,寺廟也有肅穆的要求,因此整體對稱是其特色。肅穆心理要通過時間來強化,建筑也要求在時間中展開。只要可能,寺廟進山門后一般都有四殿,而高潮一般在第三殿。名山中的寺廟則依地形而賦形,有兩殿甚至只一殿,但進山后的漫長道路本身即為寺廟的延長,心理轉移早就在進行。
中國園林可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臺池。其發展和壯大是從春秋到秦漢。園林的核心是情趣,在結構上絕沒有使人緊張起來的對稱。其情趣主要是自然情趣。其亭臺樓閣均隨地絨形,巧得天工。廊榭臺池,山石花木,一切布置都考慮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而且通過園林揭示和領悟自然之美。
中國建筑無論宮殿、陵墓、寺廟,還是園林,都不注重單個建筑的高大,而強誤鈺汰的宏偉;不追求純空間的凝固的音樂,而追求在時間中展開,在時間的流動中展現自己的旨趣。中國建筑形成群體結構時,都有一道墻,形成一種封閉一統的意蘊。而群體之士蘇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應周全,其理性秩序與邏輯或明(如宮殿)或暗(如圓卻都氣韻生動、韻律和諧。雖然處一墻之中,中國建筑又總追求超一墻之外。且不論園林就是四合院、宮殿,群體結構的屋與屋之間,總有很多空,有條件就一定要加之以亭池翠木,顯出實中之虛。中國建筑的特點是讓人不出戶,不出園,就可以與自然交流,浯宇宙盈虛,體四時變化。
(選自《中國文化相無論》,有改
《中國古代建筑》閱讀題目:
6. 從原文看,下列對中國建筑中有關肅穆的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
A. 故宮的建筑完全沿中軸線對稱排列,人在對稱建筑中行進,走過一段深長的時間,內心會有一種肅穆之感。
B. 乾陵神道兩旁的華表、石人、石馬等實物也是對稱的,觀者在神道中行走,隨若時間的流動,內心也會產生莊嚴肅穆的感覺。
C. 園林建筑的核心是自然情趣,是人與自然情感的交流,在結構上絕沒有使人緊張起來的對稱,所以肅穆的心理不會產生。
D. 寺廟建筑的特色是整體對稱,寺廟進山門后都有四殿,而高潮在第三殿,人的肅穆心理是在走進山門后逐漸被強化的。
7. 下列對中國建筑特點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宮殿建筑高、大、深、莊的四大特點在形式和實質上也完全適用于陵墓建筑。
B. 寺廟都建筑在依地勢而賦形的名山中,漫長的山路本身即為寺廟的延長。
C. 中國建筑都不注重單個建筑的高大,而強調群體的宏偉,追求在時間的流動中展現自己的旨趣。
D. 中國群體建筑結構中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應周全,其特點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8. 正是在這由建筑的變化形成的節奏起伏的深長的時間進行中,不斷地加重著人們對帝王的敬畏情緒。下列對這句話的理解和推斷,準確的一項是
A. 建筑變化形成的節奏起伏和行走時間的深長是人們對帝王產生敬畏情緒的誘因,其根本原因是心理暗示。
B. 這句話是對中國宮殿建筑四大特點中的深的解說,深含有距離長,所走的時間長之意。
C. 敬畏情緒與肅穆之感都是人們的心理感受,實質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是兩者的側重點有差異。
D. 這句話說明建筑的空間變化與建筑的時間變化也能影響人們的情緒,可見建筑是凝固的音樂。
9. 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得出中國群體建筑是韻律和諧的?
《中國古代建筑》參考答案:
6.D(都有四殿以偏概全,名山中的寺廟則不同)
7.C(A陵墓建筑其地上形態仍顯另一種高、大、深、莊的特征。B寺廟都建筑在名山中的說法錯誤。D虛中有實無據)
8.B(A心理暗示與加重敬畏情緒不相符合。C敬畏情緒與肅穆之感實質有不同。D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9.①都有一道墻,形成封閉一統的意蘊;②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應周全。
中國古代建筑 篇9
杭師院附高 羅雪峰
(1課時)
教學目標 :
使學生了解的成就及特點,有所了解,有所認識,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欣賞的能力,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教學重難點: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特點及園林建筑的主要特色。
教學準備:教學光盤
教學過程 :
導入 :(直接導入 )圖片展示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建于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筑群。至于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
中國建筑與歐洲建筑和伊斯蘭建筑并稱世界三大建筑體系。
內容一:中國建筑體系的特點?(提問學生)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展示中國古代建筑木架構圖片,從結構提問學生,教師小結(教參圖1、圖2)
一、 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木結構體系。
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因為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
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于房屋的墻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筑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展示中國建筑圖片:宮殿、寺觀、壇廟、民居和園林等,請學生從布局來總結特點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于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 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教師講解,結合圖片
三、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屋頂圖片)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后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墻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墻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后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 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筑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筑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襯托性建筑的應用
襯托性建筑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筑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筑。最早應用的并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筑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于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后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
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筑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圖片欣賞)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筑裝飾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筑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筑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
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臺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云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筑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筑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筑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墻、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梁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 的夏天里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筑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內容二:宮殿藝術和園林藝術欣賞
中國古代建筑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筑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筑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筑和園林藝術。
一、 宮殿(故宮)
我國由于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維護其統治的威嚴,往往大興土木,營建各種宮室殿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興建的阿房宮,就已達到驚人的規模。西漢初年修建的未央宮,宮城周圍達8900米。漢高祖劉邦曾因見到這座宮殿建筑的奢華而動怒,主持這一工程規劃的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這說明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筑也可以作為鞏固其政權的一種工具。蕭何的這個看法,使以后歷代帝王更加重視都城和宮殿建筑。所以,秦漢以后,宮殿建筑始終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許多宮殿建筑都已成為遺跡。現在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宮。
顯示故宮圖片:
整個故宮規模宏大,極為壯觀。僅以宮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為例,它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占地72萬多平方米。根據宮廷建筑的一般習慣,故宮也可以分作皇帝處理政務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內廷兩大部分。故宮中的乾清門,就是外朝和內廷之間的分界線。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它的兩側是供嬪妃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后寢”的制度。而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力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外,特別強調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點突出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此,在總體布局上,“三大殿”不僅占據了故宮中最主要的空間,而且它前面的廣場面積達2.5公頃,有力地襯托出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主腦。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層的漢白玉石殿基上,每層都有漢白玉石刻的欄桿圍繞,并有三層石雕“御路”。使太和殿顯得更加威嚴無比,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氣象非凡。至于內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們從屬于外朝,故布局比較緊湊。
當然,整個故宮建筑由于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而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但是,從故宮建筑群的整個建筑藝術來說,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殊風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筑群之一。而這一杰作,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真可謂“窮天下之力奉一人”。 所以,這宏偉壯麗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二、古典園林(頤和園、避暑山莊、網師園、拙政園等)
中國現存的著名古典園林數量不少,多數是明、清兩代的遺物。而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我國建筑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于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之所以形成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從春秋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質豐裕、文化發達、山明水秀的優越條件,自晉室南遷以后直至清代,歷代貴族官僚不斷地在蘇州建造供他們享受的園林。因此,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相當可觀。在劉敦楨的《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中論述的古典園林就有十五處(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怡園、耦園、藝圃、環秀山莊、擁翠山莊、鶴園、暢園、壺園、殘粒園、王洗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為著名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和網師園,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區,至今也保存著一些著名的古典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北京地區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不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古典園林,也不論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園,盡管由于地區和園主在政治、經濟上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而在園林的規模、風格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點,但是,它們都是為滿足封建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而建造的,在園林布置和造景的藝術手法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構成了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從我們欣賞古典園林藝術的角度來講,下面的一些造園藝術手法,是應當特別加以指出的。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園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風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如詩如畫的景。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筑、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中國古典園林的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中國園林的性質決定的。因為不論是封建帝王還是官僚地主,他們既貪圖城市的優厚物質享受,又想不冒勞頓之苦尋求“山水林泉之樂”。因此,他們的造園,除了滿足居住上的享樂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達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國古典園林因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即園林的四周都有圍墻,景物藏于園內。而且,除少數皇家宮苑外,園林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小。要在一個不大的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突破空間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
一般來說,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創造豐富園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
所謂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的園林慣用的幾何形圖案的布局相對而言的。這種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積較小的江南私家園林,表現得尤其突出。它們強調幽深曲折,所謂“景貴乎深,不曲不深”,講的就是這種手法。例如,蘇州多數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游客的視線,使人們一進園門只是隱約地看到園景的一角,幾經曲折才能見到園內山池亭閣的全貌。以布局緊湊、變化多端、有移步換景之妙為特點的蘇州留園,在園門入口處就先用漏窗,來強調園內的幽深曲折。至于園內的對景,也不象西方庭園的軸線對景方式,而是隨著曲折的平面,移步換景,依次展開。有的則在走廊兩側墻上開若干個形狀優美的窗孔和洞門,人們行經其間,它就象取景框一樣,把園內的景物象一幅幅風景畫那樣映入優美的窗孔和洞門。
至于劃分景區和空間的手法,則是通過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園劃分為若干個景區,各個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著重突出能體現這一園林主要特色的重點景區。例如,蘇州最大的園林拙政園,全園包括中、西、東三個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同時,水的面積約占全園五分之三,亭榭樓閣,大半臨水,造型輕盈活潑,并盡量四面透空,以便盡收江南水鄉的自然景色。園內的空間處理,妙于利用山、池、樹木、亭、榭,少用圍墻。故園內空間處處溝通,互相穿插,形成豐富的層次。再如北京的頤和園,它的規模很大,全園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許多個景區,其中有些景區還形成大園中包小園,如諧趣園。但在這許多景區中,昆明湖與萬壽山則是它的精華所在。正是這些重點的景區構成了這些園林的主要特色。各個園林不論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區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這種藝術手法,更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一種傳統手法。它是把園林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園林中來,成為園景的一部分。這種手法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運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建園歷史最早的滄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為園門外有一泓清水繞園而過,該園就在這一面不建界墻,而以有漏窗的復廊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園內。再如北京的頤和園,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較遠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為“湖山真意”處充分發揮借景手法的藝術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如頤和園的西堤一帶,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橋點景外,沒有高大的建筑屏擋視線。昆明湖的南北長度也正適合將園內看得見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時,兩堤的桃柳,恰到好處地遮擋了圍墻,園內園外的界限無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巒、兩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結合成一體,成為園中的景色,園的空間范圍無形中擴大了,景物也更加豐富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兩堤和玉泉山為中景、西山群峰為遠景的錦繡湖山詩境畫卷。中國古典園林的這種借景手法,在《園冶》一書中,總結為五種方法,即“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實例,主要屬于借園外之景,是“遠借”。所謂“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主要是指園林之內的借景。所謂“鄰借”是指園內距離不遠的景物,彼此對景,互相襯托,互相呼應。如頤和園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橋、柳、石等互相因借,顯得協調而優美。“仰借”一般是指園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過,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蒼松勁柏、宏偉壯麗的建筑也可稱為仰借。如進入北京北海公園的正門,抬頭即可仰望出類獨秀的白塔;“俯借”則是指如憑欄望湖光倒影、臨軒觀池魚游躍等;“應時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間不同的時辰景色的變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樹蔭、秋天的紅葉、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陽余暉……等等,都可應時而借。如蘇州的以精巧幽深見長的網師園,園中的重要景區“殿春簃”就是根據宋人芍藥詩里的兩句“多謝化工憐寂寞, 尚留芍藥殿春風”,借春末的芍藥花來造景的。
第三,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于利用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筑物,如亭、臺、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以常見的亭、廊、橋為例,它們所構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都是獨具匠心的。如亭,不僅是造型非常豐富多彩,而且它在園林中間起著“點景”與“引景”的作用。如蘇州西園的湖心亭、拙政園別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再如加廊,它在園林中間既是引導游客游覽的路線,又起著分割空間、組合景物的作用。如當人們漫步在北京頤和園的長廊之中,便可飽覽昆明湖的美麗景色;而蘇州拙政園的水廊,則輕盈婉約,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蘇州怡園的復廊,用花墻分隔,墻上的形式各異的漏窗(又稱“花窗”或“花墻洞”),使園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見大,變化無窮,這種漏窗在江南古典園林中運用極廣,這是古代建筑匠師們的一個杰出創造。因為本來比較單調枯燥的墻面,經過漏窗的裝飾,不僅增添了豐富的變化,那一個個各不相同的漏窗圖案在墻面上成為一幅幅精美的裝飾紋樣,而且通過巧妙地運用一個“漏”字,使園林景色更為生動、靈巧,增添了無窮的情趣。蘇州的西園、獅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色。至于中國園林中的橋,則更是以其豐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藝術上大放異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玉帶橋。它們各以其生動別致的造型,把頤和園的景色裝點得更加動人。此外,江蘇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蘇州拙政園的廊橋則又是另一種風格,成為這些園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園景之一。
本課小結:請學生小結的特點及園林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 篇10
中國建筑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風格。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說明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說明文閱讀原文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筑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風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運用色彩的對比與調和,往往具有鮮明活潑的特點。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可以經常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的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筑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色彩就使建筑物變得活潑,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建筑,紅色的門窗,藍綠色的房檐,再配以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劇舞臺上的戲裝,華麗而生動。而它們的下面又往往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臺基和欄桿,秋冬之際,在華北平原萬里無云的蔚藍天空下,這樣的色彩效果顯得無比動人。同樣,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筑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筑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墻、灰瓦和栗、墨綠等色的梁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
當然,我國古建筑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說明文閱讀題目1、閱讀本文,說說我國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風格有什么不同。(3分)
2、文章舉北京故宮和天壇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3、“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句中的“悅目”若換成“明顯”,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4、我國的民俗文化(如秧歌、年畫、春聯、翦紙等)在色彩的運用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請選取一種,用生動的語言說明它的色彩美。(40字以內)(3分)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說明文閱讀答案1.北方的建筑色彩鮮明活潑,南方秀麗淡雅(3分,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兩點得3分)。
2.作者以故宮和天壇為例,具體地說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運用對比和調和(或鮮明活潑)的特點(2分),以及色彩風格的形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分)。
3.“悅目”突出了色彩對比帶來的視覺享受(2分),“明顯”則只強調了對比的強度(1分)。(意思對即可)
4.例: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紅藍黃綠,五彩繽紛。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飄舞的紅綢映著燦爛的笑臉,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能突出色彩美得2分,語言通順生動得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