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案-《天地之間的歌》(精選2篇)
音樂教案-《天地之間的歌》 篇1
課堂人數: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課 題
《天地之間的歌》
教具
鋼琴、錄音機、磁帶
教 學
目 的
1、介紹中國民歌的種類及音樂風格。
2、讓學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國民歌的概況,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熱愛家園,建設家園的崇高思想。
重 點
中國民歌的體裁,種類及分布。
難點
中國民歌的音樂風格
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檢查學生上課出席情況。
二、發聲練習。
1=C 3/4
1 3 5 6 5 3 | 1 3 5 6 5 3 | 1—— ||
mi ma
連音練習,要求上行下行聲音連貫一致,唱得柔和流暢。
三|、檢查復習
1、 冼星海和《黃河大合唱》
2、演唱歌曲《保衛黃河》
四、簡介民歌
《中國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在人們一代代口頭相傳中, 不斷得到加工與完善。
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練,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彩,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國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現實主義的巨著《詩經》,到浪漫
主義的偉大詩篇《楚辭》開始,走過了漫漫長路。 到現在,每當我們又一次聽到那還在傳唱的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不論是“西部歌王”王洛賓深情的“半個月亮爬上來”,還是有著藍藍的天,圓圓的月,靜靜的城的“康定情歌”,還有那高亢凄涼的陜北信天游,以及柔美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你會再次沐浴在美的光芒中,怎不欣喜若狂。
中國民歌有多種分類方法。按體裁形式分類大致可分為號子(搬運號子、船工號子和作坊號子等)山歌(一般山歌、放牧山歌和田殃山歌等)小調(謠曲、時調、風俗儀式歌曲、舞歌等)
民歌的特點:
1、 詩與樂的高度結合:從詩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緊貼人民生活、主題明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特點。民歌的歌詞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屬歌謠體,短短數句歌詞使主題思想得到鮮明突出的體現。
2、 長于抒發人的內心世界:民歌運用短小的結構,凝練的音樂語言,極為經濟的音樂素材來表達深刻的思想感情。
3、 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即興性和變異性:
號子的作用:消除疲勞、協調勞動、提高效率、步調一致。
山歌的特點:音調高亢嘹亮、節奏較自由、樂段結構較簡單。
小調的特點:音調輕柔婉轉、節奏較規范、樂段結構變化較多。
五、欣賞音樂
《澧水船夫號子》《牧歌》《茉莉花》
六、課堂小結(略)
音樂教案-《天地之間的歌》 篇2
第八課《天地之間的歌》
一、 教學內容
1、唱 《天地之間的歌》
2、做 唱唱旋律 完成旋律
3、聽 《彼得與狼》
二、 教學目的
1、通過教唱《天地之間的歌》,激發學生對探求天地之間奧秘的欲望,從而引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習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領唱與合唱互相協作,配合默契。
2、進行二聲部合唱的訓練,做到聲部清晰、和諧。繼續鞏固6/8拍知識,通過完成旋律練習,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培養。
3、通過欣賞,比較音色、音區、節奏、速度、力度、和聲等不同的音樂表現手段,進一步提高音樂的綜合欣賞能力,感受音樂形象。
三、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引導學生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領唱與合唱互相諧調配合。
2、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勇攀科學高峰。
四、 教具準備
錄音機、磁帶、八孔豎笛
五、 課時安排
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唱《天地之間的歌》 教學目標: 通過學唱《天地之間的歌》,激發學生對探索天地之間奧秘的欲望,從而引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習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領唱與合唱相互協作,配合默契。 教學重點難點: 節奏與合唱 教學準備: 磁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交流 師:天地之間,萬事萬物,我們就從航天員楊利偉開始說起吧。(自由交流) 二、學唱歌曲 教材分析:
《天地之間的歌》是電視系列片《天地之間》的主題歌,通過對天地萬物的神奇壯觀的描述,激發少年們用腦用手探索這些奧秘的志向。這首歌曲為二段體,a段由五個樂句組成,呈對稱型;b段為副歌,由兩個樂句構成。歌曲曲調輕快活潑,切分節奏的運用,領唱合唱的交替,前半拍休止的運用,使得全曲顯得生氣勃勃,恰當地表現了少年們立志攀登科學高峰的決心,也是學習此歌的重點、難點。 1、 初聽歌曲,感受情緒 師:從這樣一首《天地之間的歌》,你感受到什么呢 聽范唱,體會歌曲是情緒、節奏、速度。(輕快、活潑)
2、 模唱“啦”的旋律 3、 跟磁帶學唱 4、 解決難點
加強對歌曲中難點部分的練習。如:第9到第14小節可先讓學生掌握 的節奏型,再重點練習第9到11小節,這樣第12到14小節的難道就容易解決了。此外,第15小節的“0 5 4”處的切分節奏也要加強練習。
(1) 切分節奏(口念——拍手——詞——跟唱旋律) (2) 二聲部合唱 領唱、合唱部分的處理,應在歌曲完全學會后再進行,要注意銜接的緊密。
5、完整的演唱歌曲 副歌部分有對比性的兩個樂句,要用有氣息支持的聲音去唱。前一樂句咬字、吐字要圓潤、靈巧、富有彈性,后一樂句要連貫、飽滿、堅定。 (看指揮演唱——分角色演唱) 三、總結下課
四、作業:
復習歌曲《天地之間的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處理歌曲《天地之間的歌》。
2、進行二聲部合唱的訓練,做到聲部清晰、和諧。
3、繼續鞏固6/8拍的知識,通過完成旋律練習,對學生進行創造性培養。
教學目標: 進行二聲部合唱的訓練,做到聲部清晰、和諧。繼續鞏固6/8拍的知識,通過完成旋律的練習,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培養。 教學重點難點: 合唱與創編 教學準備: 音頻《往事難忘》 ,自備本 教學過程:
一、處理歌曲
1、復習歌曲,師生評議。
2、指導學生用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3、練習唱好二聲部合唱。
二、唱唱旋律
教材分析:
本課的唱唱旋律練習,將通過學生對樂曲的視唱,培養他們具有初步的合唱能力。視唱曲目是英國樂曲《很久以前》,短小、流暢,四個樂句中一、二、四樂句基本相似,第三樂句也是二小節的重復,視唱將是非常簡單、輕松的。
1、 聽《往事難忘》
師:(彈奏)熟悉這樣的旋律嗎?是歌曲《往事難忘》,這樣的旋律來自英國作曲家貝利的《很久以前》。
2、 模唱
師:我們跟著來輕輕唱一唱,看一看,你能發現什么?將相同的旋律編號。
當唱到(1)(3)時,輕輕的拍手用 x x x x ||伴奏;
唱到(2)時,用 x — x x ||伴奏;
唱到(4)時,用 x — x — ||伴奏。
而第二聲部都是 1 7 6 5
3、 二聲部合唱
三、完成旋律。
師:《很久以前》中有很多的旋律是重復的,我們在創編旋律的時候也可以用。1、 分析
師:那么還有個條件,我們得看看要求創編的這一旋律是幾拍子的。看(出示),那么6/8拍的含義是?
2、 創編
師:那么,你能聽出,我彈奏的是哪一節奏嗎?
6/8 x x x x x x | x . x . ||
6/8 x x x x x x | x x x . ||
現在我們先來唱一唱第一條旋律。(跟琴模唱)
那么,下面的那條節奏就讓你們來創編了,讓其成為一條完整的旋律。
3、 交流演唱評價
四、總結下課
五、 作業:
完成課后的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聽 《彼得與狼》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比較音色,音區,節奏,速度,力度,和聲等不同的音樂表現手段,進一步提高音樂的綜合能力,感受音樂形象。并感受到團結就是力量。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音區、以及不同的演奏速度、力度和不同的音樂節奏,感受其表現的音樂形象。
教學準備:
磁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聽《彼得與狼》。
1、教材分析:
《彼得與狼》是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為兒童寫的一部帶有故事朗誦的交響童話,作于1936年。這部作品內容生動有趣,在配器上發揮了各種管弦樂器的特性,以自然音響的模擬和性格化的音調,描繪了童話的故事情節和角色的動態,音樂既通俗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不但深受兒童們的喜愛,也引起了成人們的極大興趣。作品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他告訴兒童們一個普通的真理:任何貌似強大的敵人并不可怕,只要團結起來,勇敢而機智地跟它斗爭,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長笛在高音區演奏快速華麗的頓音和連音來表現:
小鴨,由雙簧管扁哨發出的音色來模仿似乎是鴨子的嘎嘎叫聲。
帽,由單簧管在低音區的頓音奏法來刻畫。
老爺爺,由大管獨特而又莊嚴、渾厚的低音區音色來塑造。
狼,由三支圓號吹奏出刺耳恐怖的和聲效果模擬陰森可怕的狼嚎。
彼得,由弦樂四重奏的形式和明快活潑的進行曲風格的音樂來表現。
獵人,由木管和小號吹奏的行進的曲調來刻畫。
2、欣賞重點:
感受音樂的形象,進一步了解西洋管弦樂曲的表現手法特點。
3、欣賞過程:
(1) 聽全曲。初步感受樂曲的情緒。
(2) 由于《彼得與狼》是交響童話,本身就有故事情節,在教學中緊緊抓住這個主題展開各種欣賞活動,樂曲欣賞重點在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感受樂曲的藝術境界。
(3) 樂器音色的聽辨,要結合樂器的觀賞和講解來進行。
(4) 在教學中注意結合音樂欣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懂得團結起來,機智勇敢地去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兇惡的敵人這樣的道理。
(5) 再次聽賞,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4、完成課后的連線題目。
二、作業:
根據情節編排一個童話劇,伴著音樂演一演。
第四課時
一、教學安排
復習八孔豎笛曲《四季歌》
二、常規練習
1、師生禮儀。
2、發聲練習。
三、復習八孔豎笛曲《四季歌》。
過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