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教學設計
陟罰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罰,懲罰;臧,善;否,惡。臧、否用作動詞。合起來即罰臧否,獎善懲惡。 異同:偏義詞,意即“不一致”。昭:表明,顯示。形容詞(明顯)活用為動詞。2 分析這一段的結構層次。板書:三、講讀第3—5段。1 齊讀后指名學生講述大意。2 教師重點點撥有關詞句:此皆良實:良,善良;實,誠實。這里指善良、誠實的人。形容詞作動詞。 以遺陛下:以之遺陛下,省略句。 裨補闕漏:裨、補,同義詞,補助、彌補。闕漏,缺點和疏漏之處。闕,同“缺”。 有所廣益:廣和益都是形容詞作動詞,擴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詢問。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來問他們。所:處所。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就是西漢興旺發達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傾頹:衰敗,垮臺。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遺憾。這里包含著必須吸取前代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的反面教訓。作者不便提及劉禪的“親小人”,因而稱引先帝,以先帝的“嘆息痛恨”來引起劉禪深思。3 分析這三段的結構層次。板書: 四、討論問題。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明確: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親賢臣,遠小人”。其理由是:(1)“開張圣聽”“嚴明賞罰”是對劉禪“親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為劉禪創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強調親賢遠佞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3)親賢遠佞思想是貫穿全篇的。結尾部分,要劉禪聽取賢臣的“興德之言”。五、布置作業。1、熟讀2—5段。2、預習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課后記 第三課時一、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第5段。二、自讀第6段,完成下面的練習。1 選擇題。(1)“卑鄙”的意思是( )A (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B 見識淺陋。C 地位低下。D 低微而鄙俗。(2)“爾來”的意思是( )A 從那時以來 B 你來 C 算來 D 從來(3)下列句中“顧”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A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B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C 將軍宜往駕顧之D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4)下列句中“以”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一兒以日初時遠,而日中時近也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今以蔣氏觀之E 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 )A 不謀求聽到關于諸侯的事情B 不謀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C 不謀求讓人知道我到諸侯那里去了D 不想與諸侯商量大事(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全句的意思是(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術當年三顧之遇,表明忠于蜀漢的歷史原因C 先帝恩寵備至,自己感恩戴德D 贊揚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評后主不器重自己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 將“咨”字組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將“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縮為一個成語。合成詞: 成語: 4 翻譯“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參考答案: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詢 三顧茅廬 4 (略)三、指名學生說說第7段的大意。教師重點講解有關詞句:以傷先帝之明:以致損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庶,差不多。四、討論問題。1 北伐中原的條件是什么?明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 “受命以來……深入不毛”這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應該怎樣認識?明確:這句話概括了作者“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說明他時刻以“報先帝”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顧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準備工作。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層次。板書: 六、布置作業。背誦第三部分,預習第四部分。課后記: 第四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二、講讀8、9段。1 學生朗讀這兩段課文,并指名講述大意。2 教師重點點撥: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表示目的,譯為“來”。3 分析結構層次。板書: 三、歸納中心思想。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認識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