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懷古》教學實錄
生:撐
生:笑、唱。
師:誰在唱?
生:春。
生:雪在唱。
師:雪不是已經融化了嗎?
生:水在唱。
生:水流在唱。
師:就說是溪流歡唱好不好?
生:好。
師:還有比喻的修辭呢,在哪兒?
生:(齊答)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師:將什么比作什么?
生:將春泥喻為棉被。
師:新翻的棉被有什么特點?
生:柔軟、溫暖、蓬松。
生:還有一股香味呢。
師:你嗅覺很靈敏。排比的修辭在哪句中?
生:“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融融的春泥”中三個“唱入”構成排比。
師:它們呈現一種怎樣的順序?
生:自上而下。
師:所有這些給我們勾勒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境?
生: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圖。
師:如果把它們串連成完整的一段話,應該是這樣的,大家看投影,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朗讀一下?
生讀:
(投影三) 這一小節以“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的中心句作為開頭,從視覺、聽覺、觸覺的角度,采用了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寫了春雪、春水、春泥,給我們勾勒了一幅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圖。“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一聲,將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分明是冰雪覆蓋轉為消融而至溪流歡唱,泥土酥軟。著一“撐”字、一“笑”字、一“唱”字,擬人的手法使無形的“春”變得活靈活現、嬌俏可愛。三個“唱入”又構成排比,自上而下,寫出了春水潺潺、滋潤萬物的多情。“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將春泥喻為新翻的棉被,于是春天泥土的柔軟、芬芳便可感可知了。
師:謝謝,你的朗讀吐字清晰,聲音響亮。大家看老師的賞析是從哪些方面進行的?生:角度、修辭。
生:還有勾勒的意境。
師:請大家也模仿這樣的方法來分別賞析2到6節中你最欣賞的一節、一句或一詞,我們來比一比誰的賞析最精彩!
(寫賞析)
師:讓我們來展示一下各自的賞析。一位同學在讀它的賞析時,其它同學定要專心致志地聽,準備評價他的賞析。
生:我賞析的是第五小節,這一小節通過寫鳥開始丈量天空但不敢宣布統計數字寫出了天的藍度、透明度和深度是無法丈量的。體現出春天一切都是新的,都有是變化著的,都是無法用數字去表達的
師:同位點評一下。
生:他的賞析是從內容這方面進行的,突出了春天的天與其它季節的不同。
師:好的,其它同學繼續你的點評吧!
生:我也欣賞第五節,春天,鳥活潑地為藍天作出貢獻。從“吱吱喳喳”可以看出鳥給春天增添了春天的氣息。作者把小鳥生動、形象地比擬成一位數學家,也把小鳥原有的特征當成是測量天的行為,令人耳目一新。
師:大家說說她是怎么賞析的?
生:她抓住了關鍵詞“吱吱喳喳”,另外還從修辭方面進行了賞析。
師:分析得不錯。
生:我欣賞第六小節中的“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這句話,它用了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把“蝴蝶”“ 蜜蜂”“風”寫活了,“點數”“編冊”“縱寵”一系列動詞的運用便是明證。
生:我欣賞第二小節中的“一陣杜鵑啼,可以逗急一城杜鵑花”這句話中的“逗急”一詞,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春天百花爭研,百鳥齊鳴,在杜鵑鳥聲聲清脆的啼叫聲中,滿城杜鵑花競相開放的美景,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生:我欣賞的是“千千萬萬雙在溪畔江畔浣紗的素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這一句話,這句話是說水暖和了,與第一節中的“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相聯系,使我想到了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一句詩:春江水曖鴨先知,我覺得春天真是太美了。
師:你還注意到了上下文的聯系,不錯,散文的化詩入文的絕妙也被你的一雙眼發現,你很有眼光!大家的點評越來越精彩了。
生:我喜歡第一節中的“哭”“急”“吟”三個字,因為“哭”字寫出了綿綿細雨籠罩大地的景象, “急”字寫出了杜鵑花們爭奇斗艷、競相開放的情景,“吟”寫出了柳條漫天飛舞、柳絮紛飛的情景。
師:你點評的語言同樣優美,不過“柳條漫天飛舞”這個景象用在春天似乎不太貼切,能改一下嗎?
生:柳絲輕拂。
師:太好了。
……
師:(小結)作者大量采用的修辭手法,化平淡為生動,栩栩如生,形象可感。美不勝收,以此傳達出作者對美好春景的期盼。大家一定對張曉風這位作家充滿好奇了,想認識她嗎?
生:想。
師:老師這兒有關于她的一點介紹,請大家齊聲朗讀一下吧。
生齊讀:
(投影四) 張曉風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皆評價甚高。
師:讀得很整齊,“字字若瓔珞敲冰”中的“瓔珞”是 什么東西?根據偏旁來猜測一下
生:王字旁,“王”是玉的意思,瓔珞應該是一種玉吧。
師:對了,瓔珞是成串的珠玉,珠玉敲冰的聲音有什么特點?
生:清脆悅耳。
師:張曉風有一枝生花妙筆,在她的筆下,萬物都有了人的靈性,自然就能很好地表現春天來臨的話題。它們舒展自己的姿態,忘情地感受春天,享受春天,而我們讀者也隨之而行。我們看到了一個清新、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