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懷古》教學實錄
四、 導悟——讀懂文本,拓展延伸。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家寫此文的目的是否只為歌頌大好春光呢?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文本,去揣摩作家的心靈吧!回到開頭的問題,作者又為何要追念古代的春天呢?請同學們再次瀏覽文本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投影五)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可以讀到作家是在懷古? 2、是什么讓作家對春產生了懷古之意?你能抓住相關的詞語作點分析嗎?從中你讀出了作家怎樣的復雜情懷?
生自由讀文,思考。
生:從“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可以看出作家是在回憶古代的春天。
師:很好,同學們知道倉頡是誰?
生:黃帝的史官。
師:也有人認為他就是一位皇帝,傳說我們的漢字就是他造出來的,“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代繩”,從此以后中華民族才有自己的文字。還可以從哪兒看出作家在懷念古時的春天?生:從文章第一、三、四、六小節的首句中的“曾經”一詞可經看出。
師:對了,那究竟是什么讓作家對春產生了懷古之意呢?
生:是現代自然環境的被污染。
師:能不能抓住相關的詞語作點分析?
生:文章最后一節的“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一句就是說現在的森林因為工業的發展而遭到的越來越嚴重的污染。
師:這兒的“黑森林”還是由樹木構成的嗎?
生:不是,是林立的煙囪。
師:從最后一節文字中你讀到了作家什么樣的復雜情懷?
生:對曾經的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春天和良好自然環境的懷念。
生:還有對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批判。
生:還有對現代自然環境的不滿。
師:現在,在某些工業非理性化的發展過程中,煙囪林立,污染環境的黑森林取代了綠森林。而作家的創作無不來源于自身的體驗,身邊的一草一木,都不牽動著她敏銳的觀察和源源不斷的創作。
張曉風在《杜鵑之箋注》里曾這樣表達過她的寫作觀,她認為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在為宇宙萬物作解釋,只不過“詩人為它們作感性的釋義,科學家為它們作知性的縷析”,而她自己則想要“站在朗朗天日下,為乾坤萬象作一次利落動人的簡報”。是的,曉風用她的詩心、愛心、靈性關照著萬物,平凡處顯真意,渺小處見崇高,清麗中含柔媚,婉約里透俊朗。張曉風的散文堪稱為性情文章,在她的文字中涌動著一股綿延的真情,字字含情,句句含意。她滿懷對自然的極“人道”的關懷,成就了這篇美文,想以此喚回人們對自然的愛與關懷。
作家在文中始終懷念尋找著已經逝去的春天,如果要還春天以本來面目,我們該做些什么?
生: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生:保護鳥類,不獵殺它們。
生:我覺得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如不亂拋垃圾,看到地上有紙屑就撿起來。
師:好,也許很多大事我們還無法去做,就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吧!
五、 結束語:
師:感謝張曉風用那雙黑色的眼睛,在給我們尋找春天,我看到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美麗春天。希望同學們用我們的熱情去留往春天,讓藍天如洗,青山永綠、碧水長流,鮮花常開。有一首寫春天的詩,我特別喜歡,現在送給大家,期望它和美好的春天一道留在同學們的身邊。
生:齊讀
(投影六)向著太陽唱一首情歌 /把笑容獻給春天 /清冷的夜空下 /掩埋著一支火把/ 照亮零落滿地的 /無家可歸的夢 眼中藏著一片嫩綠的柳葉 /耐不住東風的撫摸 /碎成了一滴溫暖的淚花 笛聲吹入江南的春水中 /在細細的雨絲里 /還有一段沒有講完的童話 百花剛剛在微風中歡笑 /只一片烏云 /就擋住了它們盛開的痕跡 /惟在月光深處 /留一層層花香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