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的“沉”與“浮”(精選13篇)
物體的“沉”與“浮” 篇1
活動過程
1、 感覺游戲。
鼓勵幼兒同老師一起到水池玩水(個別膽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兒暫不強求,允許他們在水池邊玩)。引導幼兒看看水中的小腳丫或涼鞋;試試用雙手捧水;體會把手掌平放在水中與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覺;體驗水中走路的感受。幫助幼兒回憶、再現過去所學知識,如:能看見水中的小腳丫,是因為水透明、無色,捧著的水一會兒沒有了,是因為水會流動等等;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發現,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 聽覺游戲。
請幼兒將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讓幼兒聽一聽、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聲音的大;再試一試、聽一聽、比一比不同材料從高處、低處投入水中聲音的大小。幼兒反復對比實驗,相互討論,得出結論:從高處將材料投入水中比低處將材料投入水中聲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輕的材料投入水中聲音大。讓幼兒閉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聲音;回憶的故事《咕咚來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聲音,理解小兔為什么會嚇得驚慌失措。
3、觀察、比較、歸納游戲。
觀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現象;比較材料的輕、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輕、重、厚、薄和“沉”、“浮”的關系;歸納那類材料會沉于水中,那類材料會浮于水中。
4、觸覺游戲。
用手觸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會爛,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請幼兒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無雜物。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一一保護水資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種游戲中,均讓幼兒充分討論、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發現等。以此提高幼兒的交往技能,體驗分享的快樂,體驗“發現學習”的驚喜、樂趣。
活動延伸
請幼兒把玩水材料帶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發現”告訴爸爸媽媽。請家長作好記錄,次日交給老師。以便老師及時了解孩子“水中發現”的多與少、深與淺;了解孩子的表達能力;了解孩子對這種活動方式的興趣及認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個體差異,如聽覺、觸覺、記憶等。以便教師根據幼兒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從中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擴散或尋找新的教育活動內容。
活動目標
1、利用幼兒園玩水池為幼兒提供玩水的機會,感知水的特點,鞏固對水的認識。
2、引導幼兒用各種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體的“沉”與“浮”現象。培養幼兒觀察、比較、歸納的能力。
3、讓幼兒感受水中發現的樂趣,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4、培養幼兒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質。
活動準備
1、提前幾天告訴幼兒星期下午我們到“玩水池”玩水。老師、幼兒及家長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積木、樹枝、冰糕棍、樹葉等;紙制品:硬紙殼、皺紋紙、報紙、作業紙、紙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塊、鵝卵石、小鐵塊等。并讓幼兒用塑料袋將材料裝好,作上標記,放在玩具柜里。
2、活動前,檢查水池的安全、衛生。池底是否有異物,池水是否清潔,池水高度是否適當。
活動重難點
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
物體的“沉”與“浮” 篇2
設計意圖:
我設計這節課,是因為9月份我給孩子上過一節科學活動《漂浮的雞蛋》,孩子特別感興趣,但那節課孩子對物體的沉浮掌握的不是很透徹。所以,這節課,我準備了更豐富的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更深一層的去發現,去了解,水具有浮力,物體的沉浮與水的浮力有關,并去主動探索物體沉與浮的方法。
活動名稱:科學
活動內容:水中游戲----物體的沉與浮
活動目標:
1. 通過動手操作,能明白水具有浮力。
2. 感知物體的沉浮與水的浮力有關。
3. 能主動探索使物體由浮至沉,由沉至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1. 裝水的容器?曜,釘子,瓶子,硬紙板,石頭,鐵片,木板,硬幣,一次性塑料杯,電池,月餅盒。
2. 教師需準備一個裝有水的魚缸,一枚釘子,一個月餅盒。
3. 幼兒16名,活動時分為4組,一組4人。
活動過程:
一, 導入活動。
1. 師幼相互問好,共同進入場地,幼兒圍著老師坐,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魚缸,讓幼兒觀看,并提問:
。1) 魚缸里裝有什么?
。2) 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用來喝,洗衣服,做飯等)
2.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月餅盒,釘子讓幼兒認識,并逐一將其放進魚缸,讓幼兒觀察,提問幼兒發現了什么?(月餅盒浮在水上,釘子沉在水底)
3. 好玩嗎?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玩呢?
二, 幼兒自己動手操作。
1. 教師帶領幼兒參觀材料,看看都有什么?
2. 幼兒分組活動,分為4組,一組是4個人。
3. 在幼兒操作期間,教師一邊觀察,一邊根據情況,不斷提出問題:
例如:釘子能沉在水底,怎么樣能讓釘子浮在水上呢?
筷子能浮在水上,怎么樣能讓筷子沉在水底呢?
4. 鼓勵幼兒主動探索沉與浮的方法。
三, 交流經驗,師幼小結。
1. 教師:小朋友,在操作的時候,你們發現了什么?哪些東西是浮在水上的?哪些東西是沉在水底的?哪些東西通過小朋友想的辦法,既可以浮在水上,又可以沉在水底?
2. 師幼共同交流經驗,收集好的方法并加以試驗。
3. 小結:為什么物體可以在水里沉?
因為水具有浮力。浮在水上的物體,是因為它本身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像,月餅盒,筷子,硬紙板,木板等,它們的重量都小于水的浮力,所以,才會浮在水上。沉在水底的物體,是因為它本身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像,釘子,石頭,電池等,它們的重量都大于水的浮力,所以,會沉在水底。
4. 小朋友們,我們知道了物體沉浮的原因,知道水具有浮力,剛才大家也有許多好的方法,讓物體既可以浮在水上,又可以沉在水底,F在,老師請小朋友再去自己操作,自己可以想更好的辦法,也可以按照別人的方法,讓物體又能沉,又能浮,看誰的辦法多,誰的辦法好。
四.幼兒再次操作,活動結束。
物體的“沉”與“浮” 篇3
教材解讀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沉和浮》單元的第一課。在水中,木頭是浮的,石頭是沉的;泡沫塑料是浮的,鐵塊是沉的……沉和浮是學生們都曾親眼見過的十分熟悉的現象。所以,學生對于“沉和浮”有感性認識,但同時,對于“沉和浮”他們也有著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在水中,木頭是浮的,木頭做的船也是。辉谒,鋼鐵是沉的,但鋼鐵做的船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系呢?……在這里主要涉及物體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一內容在《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一課中具體展開觀察研究活動。
學生們觀察研究物體沉浮的活動,從小紙片、小鐵蓋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開始。因判別小紙片、小鐵蓋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出現矛盾,引出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問題。這里,需要選擇一種沉浮結果不容易產生分歧的觀察方法,然后用這種方法來觀察各種物體的沉浮狀況,這是后續研究活動的基礎。
物體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試著做出一些解釋或推測: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和物體的大小有關……這里,學生頭腦中的輕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們這種推測與實際的觀察結果肯定會發生矛盾。當學生的認知發生沖突時,恰恰是我們教學的最佳時機。
設計理念
“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獲得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探究學習中,教師通過材料的選取和組合以及交給學生時的次序,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為了使材料的結構更清楚,讓孩子們更容易看出其結構,學具的發放有時需要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輕重”的關系時,因為每組材料之間都有極強的先后邏輯順序,因此材料就必須分階段發放。從而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中,隨著探究活動不斷深入,使學生在逐漸復雜的問題中思維活動主動地發展和有效地推進,繼而給人以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動力,促使學生去進一步發現。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觀察、研究物體的沉浮現象和發現物體沉浮與各因素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推測——發現——否定——再推測——再發現——再否定——再推測”的科學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鼓勵學生能從實驗現象和已有的經驗的沖突中不斷發現問題,并進行大膽猜測,以及想辦法驗證猜測,得出結論。
重點難點:探求導致物體沉或浮的幾個因素。
材料準備:鐵蓋、水槽、泡沫塑料、胡蘿卜、橡皮、回形針、牙簽、蠟燭頭、石頭、橡皮塞、同樣大小但不同重量的球、同樣重量但不同大小的圓柱體。
教學過程
一、引題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現象:在水中,木頭是浮的,木頭做的船也是。辉谒,鋼鐵是沉的,但鋼鐵做的船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這些現象有沒有引起過你的思考呢?
你想到了什么?有沒有什么問題值得我們研究的?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考慮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科學學習活動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他們對于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因此科學探究的內容要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以便于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因而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出本節課的探究活動,貼近生活,并指向學習內容。]
二、初步感知沉浮
1、出示鐵蓋
把鐵蓋放入水中是沉還是?
。▽W生猜測)
2、教師演示兩種方法,觀察是沉還是浮
、侔谚F蓋放在水面。(。
、诎谚F蓋放入水底。(沉)
為什么同一個鐵蓋放在水中會出現沉和浮兩種情況?
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現不同的現象。
3、選擇方法
你認為研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用哪種方法比較好?
(用鐵蓋引出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現不同的現象。學生猜測鐵蓋在水中是沉的,教師先演示是浮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再演示是沉的,讓學生引起思考:為什么會有兩種不同的現象,與原先的判斷鐵蓋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出現了矛盾,引出觀察物體沉浮的兩種方法,同時,需要選擇一種不容易產生分歧的觀察,從而為本課的后續活動作好鋪墊。)
三、探究活動一(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
1、認識各種材料并猜測沉浮
請你猜測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說你的理由。
根據學生的猜測把物體分為三類:
①可能沉的 ②可能浮的 ③推測結果有爭議的
2、驗證
學生實驗
你的推測結果正確嗎?
3、交流
你是根據什么來推測這些物體是沉還是浮的?
4、猜測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么有關?
。ㄓ^察泡沫塑料、胡蘿卜等物體,學生開始猜測,這些材料有的會沉,有的會浮。通過實驗發現有些物體猜測錯誤,讓學生模模糊糊意識到物體的沉浮可能與大小和輕重有關,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埋下伏筆。)
四、探究活動二(探究物體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1、根據前面學生的猜測把物體沉浮可能的因素分為兩類:
、倏赡芘c大小有關 ②可能與輕重有關
2、比較:泡沫塑料與回形針
你們認為物體沉浮可能與大小有關,大的物體容易沉,小的物體容易浮,那為什么泡沫塑料大,反而浮,回形針小反而沉?這是為什么?
你覺得它們之間可以比較嗎?為什么?
3、討論:你認為怎么樣的物體才可以比較?
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材料來研究物體是沉還是。
4、交流選擇材料。
。ㄍㄟ^兩組對比實驗,使學生意識到物體的沉浮好像與大小和輕重沒有關系,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產生了沖突,從而產生了矛盾和疑問。在進一步的討論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從矛盾開始步步深入,繼而給人以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動力,促使學生去進一步發現,因此自然而然引出了關于可比性和選擇材料的討論,進入下一環節的探究活動。)
5、研究物體的沉浮是否與輕重有關
出示一組材料: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4個球(這里有四個大小相同的球)。
比較輕重:用天平稱一下4個球,比較輕重。
猜測:把它們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
驗證:學生分組實驗,把4個球放入水中,觀察現象。
交流: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當物體大小相同的情況下,越重的越容易沉,越輕的越容易浮。
6、研究物體沉浮是否與大小有關
出示一組材料:同樣重量但不同大小的圓柱體。
推測:哪個會沉,哪個會?
驗證:分組實驗。
交流:你從剛才的實驗中發現了什么?
小結:當物體的輕重相同時,越大的容易浮,越小的容易沉。
[后續材料的分發,循序漸進地增加問題的復雜性。學生的思維活動由矛盾開始步步推進,通過利用兩組材料的實驗,到最后認識到物體的沉浮與大小和輕重是有關的,形成非常清晰地關于“沉浮和大小的關系”、“沉浮和輕重的關系”的概念。]
物體的“沉”與“浮”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樹葉、小碗、磁鐵、筆、紙)若干。
2、幼兒每四人合用一張操作臺,另備水槽、托盤各一只。
重點與難點:
探索、發現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欲望。
二、幼兒嘗試
(一)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么?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三、幼兒嘗試
(二)教師提出嘗試題: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么符號表示呢?(插塑、紙、梳子、牙刷、電池、鉛筆、小刀、橡皮)。
各組幼兒進行嘗試猜測,并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為沉,有的幼兒認為浮)通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四、幼兒嘗試
(三)教師提出嘗試題: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往空瓶里裝水,把鉛筆拴在石頭上。可以讓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積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釘子放在積木上,可以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釘子浮上來。
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兒嘗試
(四)教師提出嘗試題:
1、故事:小明在樹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樹洞里去了,樹洞很深,小明夠不上來,他多著急呀,誰來幫他想個辦法呢?
幼兒嘗試回答:往樹洞里灌水球就浮上來了。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2、有一堆摻有麥糠的小麥,怎樣盡快的把麥糠和麥粒分開?
幼兒嘗試回答:把它們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麥糠,沉入水底的是麥粒。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六、幼兒嘗試
(五)教師提出嘗試題: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幼兒嘗試回答:救生圈的應用、淘米做飯時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
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導入:有個小朋友玩乒乓球時把球掉進樹洞里了,該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來?(灌水)乒乓球真的會浮嗎?一起來觀察一下(演示:1、放水面2、放水底)真的會浮唉!看來沉浮知識真管用,我們這堂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教師出示吹好的氣球,提問:
"小朋友,氣球娃娃來找你們玩來了,大家快跟它打個招呼吧!氣球娃娃想考考你們,'我的肚子為什么是鼓鼓的?'
引導幼兒說出氣球里是空氣,教師"空氣從哪里來?我們去捉空氣好不好?"
活動反思: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學生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特別是我們農村小學更是為培養學生科學科學素養和能力在不斷地探索。
就拿《沉與浮》這一課教學來說,在教學中我結合“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采用“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方案→得出數據→得出結論→再運用到實踐中”這六個環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得很順利。得出的結論證實了有的同學的猜想是對的、有的同學的猜想是錯的。但是我感覺這個探究過程更像是驗證過程了。而且學生在匯報實驗數據時我只讓兩個小組上來匯報,沒有收集所有小組的實驗數據,這樣我在帶領學生進行數據分析時就不容易把數據轉化為證據。
整節課的環節是由學生先猜測,然后我們大家一起動手做實驗證實,從而發現物體沉與浮的秘密,通過各種不同的材質,讓學生不斷的大膽想象,最后再集體歸類總結,有哪些東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東西會沉的。
本次活動通過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幾個步驟,經歷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樂趣中體驗,動手中發現,達到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活動中,學生做實驗的實間偏長,導致后來在做總結的時候就弄得有點倉促了,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合理安排整個活動過程。
物體的“沉”與“浮” 篇5
【學習目標】
1、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
2、了解浮力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重難點】
重點: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物體浮沉的判斷方法及其應用。
一、引入新課:
1.浮力的計算
。1)稱重法: F浮= __________。(2)阿基米德原理: F浮=__________。
2.影響浮力的因素:(1)__________;(2)__________。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
【探究1】物體的浮沉條件:
1、從受力情況分析物體的浮沉
觀察:雞蛋在清水和濃鹽水中運動情況,了解物體的浮與沉究竟取決于什么?
結論: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其浮沉取決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當浮力大于重力時上;當浮力小于重力時下沉;當浮力等于重力時物體漂浮或懸浮。即:
(1) 漂浮 → F浮________G (2) 上浮 → F浮________G
(3) 懸浮 → F浮________G (4) 下沉 → F浮________G
問題: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從密度的角度認識物體的浮與沉
思考:你能用公式推導的方法總結出物體的浮沉與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的關系嗎? (1) 漂浮 → ρ液__________ρ物 (2) 上浮→ ρ液__________ρ物
(3) 懸浮 → ρ液__________ρ物 (4) 下沉→ ρ液__________ρ物
觀察下面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會沉下去呢?(鐵釘、蠟塊、小石頭、木頭。)
三、浮沉條件的應用
【探究2】浮沉條件的應用(閱讀課本P179-180)
、 密度計:密度計是測量__________的工具。把密度計放入液體中,密度計始終是
__________狀態,密度計工作原理: F浮__________G
、 鹽水選種:把種子放在濃度適宜的鹽水中,干癟、蟲蛀的種子,由于ρ__________ρ鹽水,會__________ ;飽滿的種子,由于ρ__________ρ鹽水,會__________ 。
、 潛水艇:工作原理:靠改變__________來實現上浮和下沉。
⑷ 熱氣球、孔明燈、許愿燈:改變球內氣體__________來控制浮沉。
四、習題演練
1、把乒乓球浸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會__________;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塊會__________,氫氣球放手后會__________;充滿空氣的氣球放手后會__________。由此可見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其浮沉取決于它所受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大小。當__________時,物體上;當__________時,物體下沉;當__________時,物體處于懸浮或漂浮狀態。
2、密度計是用來測量__________的儀器,密度計的重心在密度計的__________,所以在測量液體的密度時,密度計能直立在液體中,這時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它所受的重力。
液體的密度越大,密度計露出液面的體積就__________,因此密度計的刻度約往上越__________。密度計的刻度分布__________,而且上面的刻度線偏__________,下面的刻度線偏__________; 密度計__________部的玻璃泡內裝有小鉛丸,其作用是__________。
3、用鹽水選種是把種子放在濃度適宜的鹽水中,干癟、蟲蛀的種子會上浮直至漂浮是因為_____ ___________,而飽滿的種子則會下沉到容器的底部是因為_______ __________
4、潛水艇浸沒在水中排開的水的體積__________,受到水的浮力__________,要實現上浮和下沉,只能改變潛水艇自身的__________。因此當壓力艙充滿空氣,閥門關閉時,潛水艇將__________,當打開閥門,海水進入壓力艙時,潛水艇將__________,當壓縮空氣打入壓力艙,將海水排出時,潛水艇將__________。
5、一個均勻圓柱體懸浮在液體中,如果把圓柱體截為大小不等的兩部分,在放入該液體中,則 ( )
A、兩部分都上浮 B、兩部分都懸浮
C、體積大的上浮,體積小的下沉 D、體積小的上浮,體積大的下沉
6、魚鰾是魚體內可以脹縮的氣囊,是魚類的浮沉器官。魚鰾主要是通過改變下列哪一個因素來實現浮沉的 ( )
A、魚的重力 B、魚的質量 C、魚排開水的體積 D、魚受到的壓力
7、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 )
A、和物體本身的重力大小有關 B、和物體的體積大小有關
C、和物體的密度大小有關 D、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4.你煮過餃子嗎?生餃子放入鍋中,便下沉到鍋底,煮熟的餃子就浮起來,如果把涼的餃子放入鍋中,又沉到鍋底,這是為什么?
物體的“沉”與“浮” 篇6
教學目標:
1、讓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1、各種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樹葉、小碗、磁鐵、筆、紙)若干。
2、幼兒每四人合用一張操作臺,另備水槽、托盤各一只。
重點與難點:
探索、發現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欲望。
二、幼兒嘗試(一)
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么?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有的物體漂(。┰谒嫔,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教師總結: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三、幼兒嘗試(二)
1、教師提出嘗試題: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么符號表示呢?(插塑、紙、梳子、牙刷、電池、鉛筆、小刀、橡皮)。
2、各組幼兒進行嘗試猜測,并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3、教師總結(演示課件),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為沉,有的幼兒認為浮)通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四、幼兒嘗試(三)
1、教師提出嘗試題: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2、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往空瓶里裝水,把鉛筆拴在石頭上?梢宰尭≡谒娴目掌孔雍头e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釘子放在積木上,可以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釘子浮上來。
3、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兒嘗試(四)
教師提出嘗試題:
1、故事:小明在樹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樹洞里去了,樹洞很深,小明夠不上來,他多著急呀,誰來幫他想個辦法呢?
幼兒嘗試回答:往樹洞里灌水球就浮上來了。
2、有一堆摻有麥糠的小麥,怎樣盡快的把麥糠和麥粒分開?
幼兒嘗試回答:把它們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麥糠,沉入水底的是麥粒。
六、幼兒嘗試(五)
教師提出嘗試題: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幼兒嘗試回答:救生圈的應用、淘米做飯時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物體的“沉”與“浮” 篇7
執教:杭州上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美向陽
時間: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節
內容:三年級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課前談話:
中午我到你們教室里面,很多同學很熱情,有學生問我貴姓。板書:姜,杭州。看到這三個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題考考大家。一個啤酒瓶的蓋和一個塑料球,請你比較一下,哪個重?哪個輕?
塑料球重,鐵蓋輕。
那我問:塑料和鐵比較,哪個重?
鐵。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鐵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樣大小的塑料和鐵哪個重?同樣大小的木塊和鐵哪個重?
那誰來猜猜看,今天我們學什么?
黑板上寫著。
1404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你們會觀察嗎?
會。
怎么觀察?
一生上臺演示。
他是怎么觀察的?
生:他是將物體扔下去觀察的。
你認為他這種觀察好嗎?
生:不好。
為什么?
扔下去可能會將水濺出來,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蓋到底是沉還中?
教師演示:沉,浮。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觀察?
生:豎的讓它下去。
今天我們觀察的是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所以我們將物體放下去的時候要讓盡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蓋在水中是沉的。
剛才還有一個塑料塊,那怎么來觀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還是浮的?
浮的。
像鐵蓋那樣,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塊這樣,不接觸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給你們提供水,你能觀察判斷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鐘時間來觀察判斷。)
學生:能。
為了讓大家節省記錄的時間,我建議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組長上臺領取材料。
請大家抓緊時間。
你們都整理好了,請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剛才到各個小組收集一些判斷比較快的同學,每個小組選擇了一個。
你剛才是根據什么來判斷的?
生1:根據重量。重的沉下去,輕的浮起來。
生2:我用手去感覺。
大多數同學都是用輕重來判斷的。只有一種判斷大家是一致的,看到這個結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們在水中到底是沉的還是浮的,看來還是要將它們放入水中,然后分成兩堆。(實物投影:把這些物體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觀察,然后把它們按沉浮分為兩堆。)
1419請你們將地下的水拿上來。
請你們將物體按沉的和浮的分成兩堆,然后將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議卡A:觀察:沉的物體和浮的物體有什么特點?浮的物體有什么特點?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的大小、輕重?思考:怎樣的物體沉?怎樣的物體?
1425怎樣的物體是沉的?怎樣的物體是浮的?
生:比較大的,比較重的都是浮的;比較小的,比較輕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組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齊:沒有。
現在有很多同學又舉起手來了?
生1:彈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頭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來了。
生3:那鐵的……
有人提出疑問了?
生1:如果木塊是很小很小的,它也會浮起來的。
如果一塊很大很大的鐵,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師:跟輕重有沒有關系?
現在我們又有新的說法了??
物體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沒有關系的?物體的輕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沒有關系的?可不能都是有關系的?
1430比如說,我們撇開物體的輕重,那到底是大的物體沉呢?還是小的物體沉?
生:做實驗。
師:做實驗是一種好方法。請大家討論一下。
投入出示:我們用怎樣的物體來繼續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1433同學們,我們先靜下來。
木塊是大的,石頭是小的,回形針是小的,
如果我們將回形針做成木塊一樣大?那他的沉浮還是一樣嗎?或者說我們從木塊上取下一塊跟回形針一樣大小的,那它的沉浮還會一樣嗎?
一樣,不一樣爭論不休。
如果老師再為你們提供一套材料,那你們認為會有什么變化嗎?
我這兒正好準備了一套材料,它們的大小都是一樣,就是輕重不一樣,大家先比較一下,然后再來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先請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來。
1437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巡視。
1440我們用怎樣的物體來繼續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你們剛才觀察的結果是怎樣的?
……(重的是沉的,輕的是浮的)
根據剛才你們的觀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剛才那樣幾塊一樣大的物體在一起,我想看輕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們沉浮的。重一些的物體容易沉,輕一點的物體容易浮。
生2:一些物體在大小一樣的情況下,他們的輕重和沉浮是有關系的。重的是沉,輕的是浮。
師:根據剛才的材料,我們通過觀察以后發現是不是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是在什么情況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況下。
師:老師這兒還有一些球,看上去他們大小是一樣,輕重一樣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通過掂說明他們的輕重不一樣。我把這些球放入水中,會是什么樣呢?
生:兩沉兩浮。
教師演示,兩個沉下去了。
剩下的兩個球會怎么樣呢?哪個會浮起來一點,哪個會沉下去一點?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下節課再見。
板書:
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 ↑
重 輕
小 大
輕 重
物體的“沉”與“浮” 篇8
學習目標
1.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
2.通過浮沉條件的實際應用,了解物理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中的應用;
3.知道密度計、鹽水選種、潛水艇、熱氣球的原理。
一、引入新課
1、故事:神秘的“死!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傳說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下令處決俘虜來的奴隸。奴隸們被投入死海,并沒有沉到水里淹死,卻被波浪送回岸邊。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將俘虜扔進海里,但是奴隸們依舊安然無恙。狄杜大驚失色,以為奴隸們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只好下令將他們全部釋放。
2、興趣實驗:浮子演示
2、新課學習
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
我們可以從浸在液體里的物體的受力情況去分析,設計如下圖的實驗來驗證.
結論:
1.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取決于物體所受的_____力和_____力的大小.即通過改變重力或浮力的大小,可以改變物體的浮沉狀態。
2.當 F。綠 時,物體上浮
當 F。糋 時,物體下沉
當 F。紾 時,物體處于懸浮或者漂浮狀態
兩個過程:
F。 G物 F。綠物
物體下沉 物體上浮
三個狀態:
F浮=G物 F浮= G物 F浮<G物
物體漂浮 物體懸浮 物體下沉到水底
... ... ...
想一想:
把銅塊和木塊浸沒在水中,銅塊沉入水底,木塊漂浮在水面上。通過查閱密度表,你發現銅塊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塊的密度有什么關系?
那么,我們能否用比較物體的密度和液體的密度來判斷物體在某種液體里是上浮,下沉,懸浮還是漂。
上浮: 下沉:
F浮> 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V物
∴液>物 ∴液<物
懸。 漂浮:
F浮= 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V物
∴液=物 ∴液>物
浮沉條件
(1) 漂浮 F浮=G V排物
(2) 懸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4) 下沉 F浮<G V排=V物 ∴液<物
簡單的說,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的浮和沉,取決于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況。還可以通過改變液體和物體密度來改變物體的浮沉狀態。
懸浮與漂浮有何不同?
懸浮物體全部浸入;漂浮物體部分浸入。
... ... ...
浮沉條件的應用
(一)密度計
1.密度計是一種什么儀器?
它的刻度有什么特點?
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刻度是上
小下大,上稀下密.
2.密度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物體漂浮在液面上的條件F。紾
3.密度計浸入液體中越深,
說明液體的密度是越大還是越?
越小
。ǘ}水選種
是沉底的種子好還是浮出水面的種子好呢? 為什么?
。3)潛水艇
潛水艇是如何實現下潛、上浮、懸浮在水中的呢?
看實驗
。ㄋ模釟馇
熱氣球的升降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與熱氣球體積及熱氣球內部氣體的密度變化有關。當熱氣球的巨大氣袋充滿空氣(忽略體積變化)時,用噴嘴加熱氣袋中的空氣,熱氣球內部氣體的溫度升高,密度減小。當熱氣球內部氣體的密度比其外部氣體的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時,熱氣球便上升了。
二、課堂練習
1.鐵釘在水中下沉,是因為受到的浮力___重力,在完全沉沒下沉過程中,鐵釘受到的浮力_____。(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用手將其慢慢壓入水中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浮力將___,施加的壓力將___。(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重力的關系是F浮_____G物 ,那么液體的密度和物體的密度會有什么關系呢?液_____物。(均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 質量相等的甲、乙、丙三個實心球,放入某種液體中靜止時的情況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F甲、F乙、F丙之間的關系應為:F甲__F乙__F丙; 它們的密度甲、乙、丙之間的關系是:甲__乙__丙。(均選填“>”“<”或“=”)
5. 質量相同的銅、鐵、鋁三塊金屬,投入水銀中后受到的浮力分別為F1、F2、F3,這三個力的大小關系是( )
A. F1>F2>F3 B. F1=F2=F3
C. F1<F2<F3 D. 無法判斷
6.密度計是用來測量___的儀器,同一支密度計分別放置在甲、乙兩種液體里均靜止不動,則密度計在兩種液體中所受的浮力F甲__F乙。兩種液體的.密度甲__乙。(均選填“>”“<”或“=”)
三、小結
1.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
2.通過浮沉條件的實際應用,了解物理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中的應用;
3.知道密度計、鹽水選種、潛水艇、熱氣球的原理。
四、板書設計
物體的浮與沉
1、受力分析
2、物體的沉浮條件
3、應用
五、作業布置
課后練習1、2、3
物體的“沉”與“浮” 篇9
課題:《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物體開始,研究觀察物體沉浮的現象。
2、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方法,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
3、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實驗法等。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份:木塊、石頭、小紙片、鐵蓋;泡沫塑料、回形針、牙簽、橡皮塊、胡蘿卜、蠟燭頭等;5個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物體;5個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
教師準備上述材料一份,教學課件等。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入,感知水的浮力。
師:一群小朋友在空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皮球掉到空地邊一個又窄又深的枯井里(邊講邊出示量筒里裝乒乓球的模擬裝置或者大屏幕出示一幅生動的圖),無論怎樣都取不出來,同學們能用一個巧妙的方法幫助他們取出皮球嗎?
師:剛才同學巧妙利用了水的浮力來替解決了難題,真是太感謝了。這一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物體在水中沉或浮的問題。相信同學們能夠突破難關,很好地掌握它。
板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探究科學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
出示:木塊、石頭、小紙片、鐵蓋
師:請小組長拿出一號盒子,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物體?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請各小組試一試,時間是三分鐘。
師:請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1、選擇科學的觀察方法。
師:我們在觀察啤酒瓶蓋是沉還是浮時,觀察方法不一樣,觀察到的結果也就不一樣。同學們觀察時要選擇一種科學方法,如在觀察啤酒瓶蓋沉浮的時候,我們用到了兩種不同的方法:(1)把物體放在水面,觀察物體是沉還是;(2)把物體放在水底,觀察物體是沉還是浮。在接下來的實驗中有個約定,我們采取第二種方法來觀察。
2、選擇不會影響觀察結果的物體。
師:我們在觀察一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最好是選擇不會影響我們觀察結果的物體。
三、小組合作觀察更多的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出示:泡沫塑料、回形針、牙簽、橡皮塊、胡蘿卜、蠟燭、螺絲帽、木塊等。
1、推測
師:現在請大家看電視屏幕,小組一起推測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并說說你們是根據什么來推測的?并填寫在實驗報告單的推測那一欄里面。小組成員之間注意分工合作。
實驗報告單(一)
(在你認為正確的方框里面打“√”)2、驗證
師:下面請每個小組的組長到老師這兒來領取實驗材料進行實驗,看看推測是否正確?并填寫在實驗報告單第二欄實驗結果里面。
3、匯報交流。
4、結論。
。ㄎ矬w在水中的沉浮與大小或輕重有關都有質疑)
四、探究物體沉或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的關系。
1、討論設計實驗
師: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體積大小有沒有關系呢?各小組討論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們的想法,F在開始。
2、小組交流
3、驗證
4、觀看錄象,得出結論:
(1)重量相同,物體越大就上浮,物體越小就下沉。
。2)大小一樣,物體越重就下沉,物體越輕就上浮。
五、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師:我們今天研究了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你們知道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沉和。颗e個例子來說一說。
板書設計: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浮沉
輕重?重量相同:大小
大。看笮∠嗤褐剌p
物體的“沉”與“浮”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并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A設:在自由發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臺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ɑ顒右c:規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準。)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ㄕf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說明是浮的。限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回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并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后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ㄕf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更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卜、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了用材料有效調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說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并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說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ㄕf明:橡皮和蘿卜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于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回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么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補充:這里也可以用質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里,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發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么結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板書設計: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磚塊 沉
木塊 浮
塑料塊 浮
猜測與沉浮相關因素: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裝好,并補充大小輕重相近的蘿卜、橡皮各一,以便下節課各組實驗使用。
教學后記:
物體的“沉”與“浮” 篇11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上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對物體浮沉條件的繼續探究。在探究內容上主要有三:一是認識浸沒在液體中物體的上浮與下沉現象;二是探究浸沒在液體中物體上浮與下沉的條件;三是通過學習,了解物體浮沉條件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教材重點
主要是通過實驗觀察浸沒在水中小瓶運動,繼而分析小瓶上浮與下沉時的所受的浮力與重力的合力,得出物體上浮與下沉的條件,進而得出物體處于懸浮或漂浮狀態的條件。
本節主要突處物體的浮沉條件,以及利用浮沉條件進行簡單的生活應用及解釋。
本節課以新物理課程標準為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參與體驗,交流合作的學習新理念,落實了三維目標,堅持了情感教育貫穿始終、文化育人貫穿始終、探究體驗貫穿始終、展示交流貫穿始終、習慣養成貫穿始終,完成了創設情景、自主學習、合作共建、知能應用、診斷評價五個環節。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用靈活的方式、方法創設與本節內容有關的物理情景,從生活走向物理。
在本課教學中,在一個飲料瓶里放一個倒置的小瓶,通過擠壓實現小瓶的浮與沉。從而創造出與物體的浮與沉相關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勵他們質疑,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二、自主學習探究,重視過程體驗。
在物體的上浮與下沉實驗探究方面,注重了讓學生用小瓶根據題目,自主探究蓋上蓋子的空小瓶浸沒于水中、裝滿水并蓋上蓋子的小瓶浸沒于水中的實驗現象,根據實驗現象及合力的知識分析歸納物體的浮沉條件。
三、小組合作共建,重視合作交流。
如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時,注重了讓學生分工合作,有的小組探究下沉條件,有的小組探究上浮條件,從不同的現象得出不同的結論。同時小組之間交流合作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觀點、方法,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創新火花。
四、知能應用,從物理走向社會。
本節課遵循著物理來自生活,最終還是應用生活。對于物體浮沉的條件,本節課進行簡單的知識應用。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生產、生活、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激情,增強學生勤奮學習、科技強國的思想。
物體的“沉”與“浮” 篇12
【學習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知道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可能出現的狀態 .
2、 通過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變量法對所提出的方法進行分析,進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論.
3、 通過探究和分析,理解物體浮沉的條件,并通過交流與合作得到其結論.
4、通過閱讀,了解物體浮沉條件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際中的應用,并激發愛國主義的激情和勤奮學習、科技強國的思想,蘇科版八年級下《10.1物體的浮與沉》教案,物理教案《蘇科版八年級下《10.1物體的浮與沉》教案》。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改變物體浮沉的方法
難點:靈活利用浮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
彈簧測力計、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幣、蠟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教學情境。
看一看:熱氣球升空
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視頻——熱氣球升空,借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說明以上內容都跟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物體的浮與沉”有關。
二、新課學習
(一)、活動10.1怎樣使物體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幣、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備的各種小物體,浸沒在水中松手后,它們如何運動?
物體的“沉”與“浮” 篇13
執教:杭州上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美向陽
時間: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節
內容:三年級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課前談話:
中午我到你們教室里面,很多同學很熱情,有學生問我貴姓。板書:姜,杭州。看到這三個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題考考大家。一個啤酒瓶的蓋和一個塑料球,請你比較一下,哪個重?哪個輕?
塑料球重,鐵蓋輕。
那我問:塑料和鐵比較,哪個重?
鐵。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鐵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樣大小的塑料和鐵哪個重?同樣大小的木塊和鐵哪個重?
那誰來猜猜看,今天我們學什么?
黑板上寫著。
1404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你們會觀察嗎?
會。
怎么觀察?
一生上臺演示。
他是怎么觀察的?
生:他是將物體扔下去觀察的。
你認為他這種觀察好嗎?
生:不好。
為什么?
扔下去可能會將水濺出來,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蓋到底是沉還中?
教師演示:沉,浮。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觀察?
生:豎的讓它下去。
今天我們觀察的是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所以我們將物體放下去的時候要讓盡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蓋在水中是沉的。
剛才還有一個塑料塊,那怎么來觀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還是浮的?
浮的。
像鐵蓋那樣,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塊這樣,不接觸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給你們提供水,你能觀察判斷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鐘時間來觀察判斷。)
學生:能。
為了讓大家節省記錄的時間,我建議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組長上臺領取材料。
請大家抓緊時間。
你們都整理好了,請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剛才到各個小組收集一些判斷比較快的同學,每個小組選擇了一個。
你剛才是根據什么來判斷的?
生1:根據重量。重的沉下去,輕的浮起來。
生2:我用手去感覺。
大多數同學都是用輕重來判斷的。只有一種判斷大家是一致的,看到這個結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們在水中到底是沉的還是浮的,看來還是要將它們放入水中,然后分成兩堆。(實物投影:把這些物體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觀察,然后把它們按沉浮分為兩堆。)
1419請你們將地下的水拿上來。
請你們將物體按沉的和浮的分成兩堆,然后將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議卡A:觀察:沉的物體和浮的物體有什么特點?浮的物體有什么特點?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的大小、輕重?思考:怎樣的物體沉?怎樣的物體浮?
1425怎樣的物體是沉的?怎樣的物體是浮的?
生:比較大的,比較重的都是浮的;比較小的,比較輕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組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齊:沒有。
現在有很多同學又舉起手來了?
生1:彈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頭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來了。
生3:那鐵的……
有人提出疑問了?
生1:如果木塊是很小很小的,它也會浮起來的。
如果一塊很大很大的鐵,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師:跟輕重有沒有關系?
現在我們又有新的說法了?
物體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沒有關系的?物體的輕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沒有關系的?可不能都是有關系的?
1430比如說,我們撇開物體的輕重,那到底是大的物體沉呢?還是小的物體沉?
生:做實驗。
師:做實驗是一種好方法。請大家討論一下。
投入出示:我們用怎樣的物體來繼續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1433同學們,我們先靜下來。
木塊是大的,石頭是小的,回形針是小的,
如果我們將回形針做成木塊一樣大。磕撬某粮∵是一樣嗎?或者說我們從木塊上取下一塊跟回形針一樣大小的,那它的沉浮還會一樣嗎?
一樣,不一樣爭論不休。
如果老師再為你們提供一套材料,那你們認為會有什么變化嗎?
我這兒正好準備了一套材料,它們的大小都是一樣,就是輕重不一樣,大家先比較一下,然后再來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先請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來。
1437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巡視。
1440我們用怎樣的物體來繼續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你們剛才觀察的結果是怎樣的?
……(重的是沉的,輕的是浮的)
根據剛才你們的觀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剛才那樣幾塊一樣大的物體在一起,我想看輕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們沉浮的。重一些的物體容易沉,輕一點的物體容易浮。
生2:一些物體在大小一樣的情況下,他們的輕重和沉浮是有關系的。重的是沉,輕的是浮。
師:根據剛才的材料,我們通過觀察以后發現是不是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是在什么情況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況下。
師:老師這兒還有一些球,看上去他們大小是一樣,輕重一樣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通過掂說明他們的輕重不一樣。我把這些球放入水中,會是什么樣呢?
生:兩沉兩浮。
教師演示,兩個沉下去了。
剩下的兩個球會怎么樣呢?哪個會浮起來一點,哪個會沉下去一點?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下節課再見。
板書:
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 ↑
重 輕
小 大
輕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