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為孩子營造健康的家庭氛圍
有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成人更為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沖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系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沖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了解我們的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一、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30年國際心理衛生委員會的成立宗旨是:“完全從事于慈善的、科學的、文藝的、教育的活動。尤其關心世界各國人民的心理健康,保持和增進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療和預防,以期增進全人類的幸福。”這一宗旨為世界各國的有志之士所接受,因此心理健康逐步被提到和生理健康一樣重要的位置,使心理衛生工作的目標從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療效果,擴大到強調精神疾患的預防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各個方面。這樣,保持心理健康就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追求,而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⑴軀體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標準,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的標準,根據國內外最新資料以及心理衛生工作者的經驗,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一)、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所闡述的全面健康三要素的一項重要條件,也是國內外公認的一條重要心理健康標準。
人不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會性,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一個健康的人必然要適應社會,特別是當今改革開放年代,一個健康的人更應適應充滿矛盾、紛繁多變的大千世界。缺乏社會適應性心理必然不會健康,無法適應現代化社會,更無法為四化建設作出貢獻。
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具備適應各種自然環境的能力;
2、具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適應能力;
3、具有能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
(二)、人格的完善
人格完整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 人格的結構要素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能正確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和周圍的環境,并能作出適當的反應;
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動;
4、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征。
(三)、善于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核心作用,它對人的活動常起著推動或阻抑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于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作為一個健康的人,更為重要的是情緒穩定,能具有自制、自控、保持與周圍環境動態平衡的能力。
(四)、智力正常
智力又稱智能,是大腦活動的整體性功能表現。智力主要由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五種能力綜合體現,其核心是思維力。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保證青少年和一切社會成員學業成功、事業成功的必備心理基礎。
(五)、意志健全和行為協調
意志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標、支配行動、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每個人都有四種年齡。即實際年齡、心理年齡、生理年齡、社會年齡。由于每個人所處地理環境、營養條件、心理健康狀況及社會經歷不同,因而造成實際年齡、心理年齡、生理年齡、社會年齡存在差異,對于大多數心理健康者來說,要求心理、社會、生理及實際年齡基本一致,既不能“少年老成”,也不能“老人幼稚化”。
以上各條標準是對所有的人來說的,是廣義的;對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來說,也應具有自己年齡的特征,主要具有以下幾項要求:
1、 樂于學習,追求進步;
2、 自我意識清晰,觀念明確;
3、 情緒穩定,樂觀開朗;
4、 人際關系和諧,善于與人友好相處;
5、 遵守社會道德行為規范,具有良好的行為方式和習慣;
6、 有理想有目標。
三、當前中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困惑
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嚴重,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競爭的程度加劇,心理問題會越來越多,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為越來越多的家長所關注。初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如下。
1、 焦慮
指人對生活中即將發生可能會引起危險、災禍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況時表現出的緊張、憂慮和不安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坐立不安、來回走動、情緒不定、心悸頭暈等癥狀。
2、 抑郁
情緒低落,對學習、生活失去興趣,對人冷漠無情、缺乏熱情、有自卑感,言語減少、不思飲食,抑郁是導致青少年的自殺原因之一。
3、 憤怒
指各種輕重不等的易怒傾向,如受某種恐嚇或排除某種阻礙而激動發怒,作出過激的行為;如行兇、斗毆、罵人,做事不考慮后果等。
4、 自卑
在多次受挫而無力克服之后,往往會產生自卑感。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作遼過激的行為;如行兇、斗毆、罵人,做事不考慮后果等。
5、 社交恐怖
表現在與他人交往中舉止拘謹,面紅耳赤、心跳加快、語無倫次、手足發抖,出汗惡心等。
6、 注意缺損
這在青少年中最常見,表現為多動癥,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課,不能認真完成作業 ,即使是看電視、做游戲也是有始無終,不能專心致志。
以上僅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問題,其他還存在智能、行為、情感等方面的缺陷。
當前中學生心理困惑的主要方面是:
當前中學生存在著各種心理困惑、焦慮和迷惘,需要家長、教師的關心與幫助,經我校心理健康輔導站調查主要困惑如下。
1、期望寬松的學習環境
有44.7%的學生提出此類問題:“不知怎樣才能學好功課,能取得優良成績”?有的同學說:自己已經盡了最大努力,父母還嫌我不用功,天天盯著我,非考上重點高中不可。有的孩子經常在父母打罵下被迫讀書,不知用什么方法可以改變父母的教育方式,又不知自己該如何才能提高成績。
2、希望建立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
有23%的同學在處理人際關系上缺乏經驗和應有的素養,他們在班上感到“孤獨”,同學之間關系“緊張”,不知今后怎么辦才好,有同學說:“我性格內向,膽子又小,不善于交際,沒有一個同學愿意和我來往,我感到孤獨。”
3、盼望有個溫馨的家庭
9%的學生感到煩惱苦悶的是家庭矛盾。有的學生家庭關系復雜,經常被同學恥笑,不少孩子經常在家里遭到毆打,他們既得不到慈母愛撫,又不能獲取嚴父的教誨,心情十分苦悶。
4、探索人生奧秘
2.8%的學生對自己心理、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產生疑惑,熱切希望探索人生奧秘。
當然還有各種心理困惑,這里不一一列舉。
四、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質
(一)、家庭須形成一個心理健康的氛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孩子個性形成的主要外部條件。家長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心理品質、言行舉止,均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心靈,影響著子女的心理。父母應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文明的言行舉止、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家庭形成一個融洽和諧的氛圍,這對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質是十分有益的。
“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諧的關系之中”,這是一句十分重要的話,若孩子經常置身于父母沖突的環境中,情緒苦悶、低落,會產生心理障礙,形成不良性格,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二)、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
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軀體健康,更應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與子女要改變傳統的家庭關系,建立真誠融洽的朋友關系,使子女深感家庭的溫暖及父母的關愛。父母應允許孩子有獨立見解、有自己親密的小伙伴,讓他們的個性和諧、健康地發展。
(三)、正確對待逆境、創造條件讓孩子有宣泄場所
挫折對每個人來講是經常會碰到的,正確面對挫折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具體反映。孩子在緊張繁重的學習生活、紛繁復雜的人際交往中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當孩子悲觀、失望時,應讓他們有一個宣泄的場所。讓孩子們把飽含愁苦離奇的經歷、各種秘密和困惑在家中得到宣泄,使孩子獲得父母的同情與理解,在感情上得到一種撫慰,從而解除困惑、消除煩惱、明確方向,并更加成熟起來。
(四)、家長對子女應期望恰當、要求合理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對他在學習等方面提出合理要求,期望要恰當,不要“拔苗助長”,提過高要求,造成子女盡了最大努力尚遠離父母提出的目標的狀況。此時家長應主動調整要求。倘若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應正視孩子所犯的錯誤,注意批語的時機和場合,要講究批語的藝術性,使孩子心悅誠服。當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應及時鼓勵,使孩子保持心情舒暢學好功課,完成父母交予的各項任務。
五、 悲劇的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一直處于應試教育狀態中。學校的一切工作均環繞著升學指揮棒轉,這是教育界內部存在著的一個弊端。繁重的學習生活使青少年感到焦慮與困惑,如不加以及時疏導,容易形成心理障礙,嚴懲者產生心理疾病,一些令人痛心惋惜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周圍。
前幾年發生了兩件震驚全國的事件,一件是在上海長陽中學高三年級的高材生孫榮,就在18歲生日前12天,因其母親到鄰居家搓麻將而貽誤了參加孩子填報高考志愿的家長會,晚上10點當他母親回家時,見到的竟是孩子懸梁自盡的一幕慘劇。孫榮的行為給活著的人們留下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他的絕命書寫著:“人是如此軟弱,一件小事可以讓人痛不欲生,少年的心更軟弱。支撐點的倒塌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你,我的母親促使了它的倒塌,你僅僅為了一點小事就拿我的前途開玩笑,本來我可以去學校填志愿,明天我怎么有臉去學校。”因為明天不屬于孫榮,因此他把“明天我怎么有臉去學校”這句話涂掉了。這位長陽中學的高材生,僅僅為了一件小事而結束了短暫的生命,這場悲劇對天下的父母有些什么教訓?又有些什么啟示呢?
1993年新年伊始,武漢又發生一起令人震驚的、親外孫女用鐵錘砸死外婆的兇殺案。黃亞爍是華中師范大學附中高三學生,她外表文靜柔弱、性格內向,學習努力、成績優秀,為了星期日能安靜溫課,迎接期末考試,以優秀成績向居住外地的父母匯報,與住在隔壁房內把電視音量擰得太響的外婆產生矛盾。老人脾氣古怪,平時與外孫女關系緊張,此時更是引起了黃亞爍的滿腔怒火,她思索著要“采用一種能讓老家伙永遠閉嘴”的辦法,結果在廚房里找到一把鐵錘,悄悄走到外婆身后,趁其不備對著她的頭部猛擊了十幾下,直到外婆不再吭聲為止。外婆死后,黃亞爍掩蓋了她的尸體繼續安穩地溫課考試,直至她寒假探望父母時才吐露真情,使父母萬分震驚!這件震驚全國的兇殺案,值得黃亞爍父母反思,也應引起所有的家長和老師的重視!黃亞爍的心理固然是病態的、是畸型的,但為什么長期以來沒被老師與家長所發現呢?我們的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活起居、文化學習的同時,是否還需重視孩子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呢?
孫榮和黃亞爍是青少年心理障礙的兩個典型的事例。孫榮是有明顯的性格缺陷的。為什么他不能主動與父母溝通思想,盡早改變不良性格?黃亞爍的病態心理為什么不被父母所認識?他們為什么得不到及時的矯正和治療呢?這種典型的事例正是無數個目前還沒被家長與老師所察覺、而隱藏在學生心靈深處的隱患所發展起來的。
據有關部門調查,目前我國五千萬青少年中約有20%心理發育不全或心理不健康;18%~35%存在學習困難、厭學、恐學、逃學和學習適應不良問題;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小學生約為13%、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大學生約為25%;12%的學生患有精神疾患,5.9%的學生患有各種神經癥和其他心理疾病。
以上令人震驚的事例和統計數字清晰地告訴廣大家長,應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在重視孩子的文化素質培養時應實事求是,應從孩子實際出發,不應對子女濫施壓力。父母與子女應經常溝通思想、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父母對子女還應給予更多的心理安撫,在溫馨的家庭中留有一塊情感宣泄和情緒釋放的凈土,使孩子在情感交流過程中及時得到父母的撫慰與體諒,得到明智的指點和引導,最終達到解除困惑、消除煩惱,健康成長的目的。
六、你了解你的孩子嗎?你的孩子健康嗎?
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也是生理上發育的高峰期。長期以來,由于青少年生命力旺盛,抵抗疾病能力較強,人們往往容易忽視健康的真正含義,只以為軀體長得健壯結實“無病即健康”。這是一種片面的健康觀念,他們只重視孩子的生理衛生,而忽視了心理衛生;只重視身體鍛煉,而忽視心理保健。這種狀況不同程度影響了人們的學習、工作,有的癥狀未被自己和他人所知,已嚴重地發展為各種心理疾病。
一位初三畢業生小李,平時學習努力成績優秀,為了迎接高考,她又連續幾個月投入緊張的溫課迎考。父母對孩子充滿希望,一心希望她進入一所重點中學,因而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她。由于父母期望過高、照顧太細,給孩子帶來更大的精神壓力,臨考前小李連續幾個晚上無法入睡,進入考場便出現了頭暈腦脹、心悸、出汗現象、腦子一片空白。雖然她作了充分準備,但因精神負擔過重,導致在考場上無法自如發揮。小李父母對孩子在溫課迎考中作了各種充分物質準備,但還缺少些什么呢?
女同學小張在上體育課時不小心碰撞在另一位女同學身上,這是一件極為普通事情,竟想不到遭到對方嚴厲責備。小張一時心理難以承受,飛奔地跑回教室,在紙條上寫上幾句話,悄然而去她回到家里仍然無法承受不平的情緒,竟然打開煤氣準備以死表示憤懣。幸好老師發現少了一個同學,跑到教室尋找,在課桌上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為什么我能原諒別人一千次,而別人一次也不原諒我!”老師見條后,感到蹊蹺,迅速趕到她家,才把她從死神手中拉了過來。
以上兩件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既是十分普通,但又具有代表性的,小李和小張均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小李父母錯誤地認為只要為孩子準備好吃、用,就是對孩子的關心。由于家長過高的期望而造成孩子的焦慮,產生考試綜合征的表現。小張在人際關系處理上缺乏防御機制,難以承受同學的非難,是耐挫心理較差的表現,以上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心理健康從狹義上來說,是不具有某種心理疾病或病態心理;從廣義上來說,是指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完善發展能適應客觀環境,使個人心理傾向和行為與社會現實之間有著和諧完美的統一。
每一個孩子將來都要走上社會,參與工作。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以適應競爭的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來衡量和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呢?它可以通過心理衛生檢查、觀察、測試得到證實。心理測試中所獲得的數據處于中間大多數范圍,通過觀察、自我感受不具有心理疾病的異常表現,其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為所在社會、文化所能接受者,心理素質就是較為良好和健康的。
家庭必須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氛圍,全面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發現孩子的表現、行為與其他孩子相比有異樣,應引起家長的關心和重視,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心理咨詢,及時解除心理障礙,使子女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發展的孩子。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為他一生的人格健康奠定基礎的。所以,與身體健康相比,孩子的心理健康成為一個新課題,引起了眾人的關注。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發展,而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加劇,使青少年也面臨著種種挑戰,并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家長要多多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為孩子營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圍,發揮家庭教育親情感化、心理保護、情感撫育等獨特功能,并通過這些特有功能引導孩子以健康的心理,面對生活、學習的困難和社會壓力,順利渡過青春期,成長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