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婆”變“笑婆”的故事
禪海珍言中有這樣的故事:京都南禪寺以前住著一位綽號“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天累月神情懊喪,面容愁苦。南禪寺的和尚問她“:你怎么總是哭呢?她邊哭邊回答: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一個賣鞋的,小的嫁給了一個賣雨傘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兒的雨傘一定賣不出去,下雨的天氣,我又想到我女兒的鞋一定沒人去買。我怎能不傷心落淚呢?”和尚勸她:“天晴時,你去想大女兒的鞋一定生意興;下雨時,你想小女兒的傘一定賣得很多”。老太太當即“頓悟”破涕為笑。此后,她的生活內容末變,但由于觀察生活的角度變了,便由“哭婆”變成了“笑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可以說不勝枚舉。一些人生活的內容差不多,可是他們的生活狀態卻大不一樣。有的樂 觀,整日笑呵呵的內心充滿歡悅和滿足;有的悲 觀,整 天愁凄凄的,內心充滿抑郁與煩惱。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他們觀察生活的解度不同。對此,英國2偉大的劇作家肖伯納說,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了,還有半瓶!彼吹降氖前肫烤,這個人便是樂觀主義者。有人嘆道:“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的是半空,這個人便是悲觀主義者。同是半瓶酒,只是觀察它的角度不同,便人樂觀與悲觀之分,這足以說明觀察生活的角度是多么重要性。
哲理分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們面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于主觀條件的制約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人們的利益不同、立足點不同、立場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認識就會不同。心境是一種由客觀而導致主觀的感受,雖說它離不開一定客觀條件,諸如工作、際遇、交流、環境及個人對物質生活狀況等,但主觀的能動性常常對心境起主導作用,并且往往能夠改變對客觀的感受!翱奁拧币颉邦D悟”而心境變了,便變成“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