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六 二、影響世界進程的科學巨人
思考:牛頓晚年迷戀和鉆研宗教和神秘思想,寫下大量的《圣經》評注和其他神學論文。牛頓晚年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個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由于過度疲勞及與同行間的競爭,影響了牛頓的情緒和心境,他患上嚴重的憂郁癥。②認識的局限性方面:大千世界的奧妙無窮無盡,在當時科學技術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人們的認識總是相對的。③時代的局限性方面:牛頓生活的那個時代,中世紀神學的巨大陰影還未消退,再偉大的的科學家也會受到其影響。
愛因斯坦:追尋空間和時間的本質
一、愛因斯坦的成長歷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 1879年出生于德國小鎮(zhèn)烏爾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895年到瑞士,1896年考人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師范系理論物理專業(yè)學習,19xx年畢業(yè)。1902——19xx年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任技術員,創(chuàng)立狹義相對論。加入瑞士國籍。19xx年任柏林大學教授。19xx年創(chuàng)立廣義相對論。1933年10月遷居美國,1940年加入美國國籍, 1955年逝世于美國普林斯頓。
1、童年時代
三歲時 陶醉于母親的鋼琴曲,表現(xiàn)出對音樂的早慧
四歲還不會說話;行為遲鈍,他說話所用的 時間比起別的孩子要多得多。
五歲時一次生病,父親送他一個指南針,他發(fā)覺指針無論如何只會向著同一個方向,令他開始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小時候不愿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總喜歡一個人玩,并且老是陷在沉思之中,如癡如呆。
2、中小學時代
六歲時他進入了國民學校,是一個十分沉靜的孩子,喜歡玩一些需要耐心和堅韌的游戲,例如用紙片搭房子。
十歲進入中學,學業(yè)也不突出,除了數學很好以外,其他功課都不怎么樣,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臘文,他對古典語言毫無興趣。
在整個中小學時代常常被斥為“生性孤僻、智力遲鈍”,“不守紀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
(1) 少年時代的選擇:
當時的德國學校必須接受宗教教育,開始時愛因斯坦非常認真,但當他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后,認識到宗教里有許多故事是不真實的。12歲時他放棄了對宗教的信仰,并對所有權威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信念產生了懷疑,并發(fā)展成一種自由的思想。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周圍有一個巨大的自然世界,它離開人類獨立存在,就象一個永恒的謎。他看到,許多他非常尊敬和欽佩的人在專心從事這項事業(yè)時,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于是,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就選擇了科學事業(yè),希望掌握這個自然世界的奧秘,而一旦選擇了這一道路,就堅持不懈地走了下去,從來沒有后悔過。
(2)早年被開除學籍
愛因斯坦比較孤獨,不喜歡說話。學校的運動,他不會參與。他很討厭上學,經常裝病缺席。在上課時,經常神游四方,思考一切他喜歡的問題。他甚至與老師爭執(zhí),還被老師教訓說:“你(愛因斯坦)的出席破壞了全班對我的尊敬。”最后因此而被開除學籍。
愛因斯坦之所以不喜歡上學,是因為他無法接受德國當時那種混合了威權主義和百科全書式的填鴨教育。他后來寫道:“現(xiàn)代教育事業(yè)竟然沒有扼殺了研究的好奇心,真是一項奇跡。因為這脆弱的小樹苗需要鼓勵和自由,否則它將枯萎。主張規(guī)范和責任感能引發(fā)觀察和研究樂趣的想法,真是大錯特錯。”
“一只再健康的馴獸如果不斷地用鞭子威脅它,逼它在不餓時進食,它也會喪失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