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學案
第15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學案
※目標與結構
《課程標準》要求:了解經典力學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簡述進化論的主要觀點,概括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產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等為例,說明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知識網絡結構:
※精析與探究:
1.簡析17—20世紀初,在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四大成果及其標志和意義。
①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科學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總結。②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時代——電氣時代。③達爾文創立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根本上推翻了“神創說”,將“發展”和“變化”等觀念引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促進了人類思想認識的飛躍。④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和質能關系公式,深刻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物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質能轉換原理成為研發原子能的理論基礎。
2.分析近代科學誕生誕生的歷史背景。
首先,新興的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對自然科學的迫切需要。14世紀以后,手工工場發展迅速,生產中的技術改造與機器的逐步采用,向人們提出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自然科學予以解決,以促進生產力的更大發展。同時,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掌握政治權力,他們需要把自然科學作為反對宗教統治爭取思想自由的理論武器。
其次,自然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經過中世紀前期的漫長黑夜,自然科學逐漸復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向自然科學提出大量的研究課題,還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材料以及新的科學實驗條件。
最后,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的推動。文藝復興反對盲從和迷信,提倡獨立的學術研究,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統治作輿論準備,它打破了教會的精神統治,動搖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礎,為把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近代自然科學革命就是在文藝復興運動的高潮中拉開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學發起沖擊的是天文學。隨后的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科學革命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此期間,地理大發現也有重要意義,它以實踐證實了地圓學說,為建立新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奠定了基礎,對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觀念的革命,它用實踐突破了所謂經典知識界限,使人的思維方式從權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來。
※鞏固與拓展
一、 選擇題:(每題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
1. 被譽為“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書”的科技著作是
a.《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b.《天體運行論》
c.《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
d.《物種起源》
2.伽利略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主要是因為他
a.論證了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正確
b.發明了天文望遠鏡
c.開創了從實驗中認識自然的方法
d.進行了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
3.“自然界和自然規律隱藏在黑暗中:上帝說,讓牛頓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是光明。”——蒲伯。為探索自然界和自然規律帶來“光明”的科技成果是指
a.日心說 b.經典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