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第二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課下設五個子目,其中“玄武門之變”和“晚年的反省”二目為課外閱讀內容。其它三目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幾個方面,即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思想文化五個方面論述了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及其表現。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表現;理解唐太宗在推動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作用。
過程與方法:
從“社會”二字入手,理解貞觀之治的原因和表現。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唐太宗善于納諫、用賢的優秀品質。
二、課前導學:
“貞觀之治”是一種社會現象,而社會是由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思想文化五個方面組成的,因此,要了解“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也要從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闡述“貞觀之治”的表現,也必須從這五方面著手。我們不妨把本課的內容概括為兩個方面,即(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什么?(2)“貞觀之治”的表現有哪些?
三、教學設計
1、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建立
2、玄武門之變和李世民繼位
這兩個內容《指導意見》不作要求,由教師簡單地講述一下即可。
3、“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思想文化五個方面概括“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賢能,選官不避親仇,用人揚長避短;虛懷納諫。
(2)經濟方面:以“存百姓”思想為指導,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不奪農時,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國,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義為本;完善科舉,提高進士科地位。
(4)民族關系方面:采取“戰而后和”的策略,對不同的民族地區采取不同的統治措施,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
(5)對外關系方面:采取積極友好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針,大大增強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4、“貞觀之治”的表現
學生再次閱讀教材,依然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思想文化五個方面概括“貞觀之治”的表現。
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中外交往頻繁。
以具體的史實來論證這些表現:
(1)政治清明:重用賢能,“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如對魏征的任用;用
人揚長避短,如對房玄齡、杜如晦的任用;
善于納諫,如魏征的進諫和太宗的納諫。
(2)社會安定:囹圄常空,外戶不閉。
(3)生產發展:馬牛布野,糧價低廉,尚需要聯系必修二專題一第二、第三課
內容。
(4)文化繁榮:進士科人才濟濟,科舉制推動封建文化向高峰發展,尚需要聯
系必修三專題二有關內容。
(5)民族團結:①設置羈縻府州:東突厥歸附唐朝后,唐在當地設羈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領為都督,可以世襲。后成為唐代管轄民族地區的一種地方制度。
②冊封:西北各族首領尊請唐太宗為“天可汗”,他們的后嗣由唐冊封。
③設置機構:唐攻下西突厥后設置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
④和親: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請求與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親。文成公主帶去種子、工匠、書籍和冶金技術、中原文化。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關系。
這種民族團結政策加強了唐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管轄,也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提供有利的條件。同時有利于少數民族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