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6)中外交往頻繁:設立專門機構鴻臚寺接待外賓;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居住、做官、通婚;對各國使者,以禮相待;都城長安不僅是國內各民族的大都會,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會。實行開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傳入中國;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經;朝鮮、日本僧人來唐游學,朝鮮、日本深受漢文化影響。
這種開放的對外政策,大大增強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為中國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強大的輻射作用,促進了亞洲各國的文明進步,尤其是朝鮮的新羅、日本的“大化改新”。
舉一反三:概述唐太宗在推動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作用。
四、通用課件:另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
五、課后練習:
1、唐太宗曾多次說過:“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a )
a.正確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
b.認真總結了隋滅亡的教訓
c.清醒地看到了身為天子的危險處境
d.及時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統治政策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納諫,其根本目的是 (d)
a.當一代賢明君主 b. 減少決策失誤
c. 籠絡人才 d. 維護封建統治
3、唐太宗認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據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 )
a.選賢任能、虛懷納諫 b. 輕徭薄賦、勸課農桑
c.力倡節儉、禁造臺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4、“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繁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這反映了唐太宗 (d)
a.民貴君輕的思想 b. 農業為本的思想
c.君治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5、下列關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 c )
a.為吐蕃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
b.表明了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強了唐政府對吐蕃的管轄
d.表明了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
6、唐太宗一反前代“貴中華,賤夷狄”的做法,而撫九族以仁,這一政策說明當時 ( b )
a.統治者放棄了對邊疆用兵 b.統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較開明
c.各族之間關系一直非常和睦 d.統治者通過冊封各族首領以鞏固邊防
7、《步輦圖》描繪了松贊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請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d )
a.采用冊封的方式迫使少數民族政權臣服唐政府
b.憑借先進的經濟文化形成對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過互派使者的方式維持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
d.通過和親的手段有效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