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影
響最主要的任務是通過新聞事業影響人們政治生活,其次是影響人們經濟生活和文化娛樂生活。以報道、記錄、宣傳、批判、形成輿論為內容的新聞事業的功能,是報刊的主要任務。它滿足知識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對人們,尤其是知識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響。后來,報刊上開始登載商業廣告、娛樂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聞活動仍被人們認為是報刊的主要特征。最主要的任務是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其次是影響人們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影視總是帶有政治導向的,影響著人們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務是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消磨閑暇時光,發散剩余能量,轉換情緒,獲得休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影視中夾帶大量商業廣告,甚至出現電視商場的專題節目,引導人們消費,它對人們經濟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大。積極方面:(1)促使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其不但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部門,而且創造的社會財富占據了國民生產總值的相當大的部分;命名知識產權的保護得到空前的重視,對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知識對社會經濟的作用日益加強,促使了傳統產業不斷得到更新改造。(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們的工作方式不僅突破了空間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樂趣;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加豐富多彩,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了變化。(3)教育和學習方式的革命:互聯網不僅使傳統的學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遠程教育成為可能,從而引發了一場教育和學習的革命。(4)思維方式的變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生產、生活、社會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認識發生變化,從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消極方面:(1)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2)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3)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
二、近現代以來中國四次大的社會生活變遷
變化
時間
歷史背景
變化表現
第一次
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貨”大量涌入。在被迫開放的沿海沿江地區,人民的生活與以前相比,發生顯著變化。
第二次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很大變化。
第三次
新中國
成立新中國的建立,政府的強制運動。 一些社會丑惡現象消失。物質生活出現平均主義,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發生很大變化。
第四次
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政治環境日趨寬松。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 【學法導航】 1.課前思考:古代的大眾傳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來中國大眾傳播媒介有哪些變化和發展?報刊、影視、互聯網作為大眾傳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分別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各有什么樣的利弊?你認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們使用最多的傳媒方式? 2.通過觀看老電影和使用e-mail的實踐等活動,加深對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方式的感性認識,并正確對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對互聯網,在肯定它對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要對其弊端有充分的認識和警惕。說明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3.以“網絡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或者《我與網絡》為題,寫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網絡的現狀,并能表達出自己對網絡的看法。 4.設計一張表格,調查學生使用網絡的情況,寫一份調查報告,并根據自己的調查給同學們提幾點關于使用網絡的意見和建議。 【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