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復習資料三
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課標:(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一、背景
1、北魏崛起并統一黃河流域(前提)
2、統治階級漢化改革的奠基(有利條件)
3、民族和階級矛盾激化,北魏統治面臨危機(必要性)
4、馮太后與孝文帝接受了漢文化(推動者)
二、目的:緩和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三、性質: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確立封建制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四、內容: (以遷都洛陽為界分為前期和后期)
①前期:馮太后主持;改革重點是建立新的制度②后期: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
措施 內容 作用
前期 建立新制 制定官俸制 俸祿由國家籌集、懲治貪污 吏治有所好轉
推行均田制 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 推動北方經濟恢復與發展
設立三長制 鄰長——里長——黨長 健全基層政權完善行政體制
推行租調制 向政府交納一定數量的租調 改變了賦稅征收混亂的現象
后期 漢化 遷都洛陽 (理由?) 保證了改革的深入
移風易俗 易服裝 鮮卑貴族一律改穿漢裝 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化。
講漢話 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改漢姓 改漢姓,定門第等級
通婚姻 政治聯姻把兩族利益聯在一起
改籍貫 以洛陽為原籍
采納漢族的典章制度
尊儒崇經,興辦學校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恢復漢族禮樂制度
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1)經濟: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3)民族: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封建統治,促進民族融合,為統一奠定基礎。
(局限性:改革不加選擇,全盤漢化,沒有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難點解析: 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間在民族遷徙、雜居相處、長期交往、矛盾斗爭的過程中,不同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是民族之間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又有漢族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吸收。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對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核心發生。從經濟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由游牧經濟轉向農耕經濟的過程;從文化風俗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從整體社會發展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個“漢化”或封建化的過程。從本質上看,體現了生產關系必需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