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孝文帝遷都示意圖(平城→洛陽)圖略
(1)在地方行政體制方面,北魏曾實行過哪兩種政治制度?
(2)根據材料一分析,對于第二種制度北魏政府內部有哪幾種觀點?原因是什么?
(3)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遷都洛陽達到了什么目的?產生了哪些影響?
專題三練習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漢服;改漢姓;說漢話;與漢人通婚;學習漢族典章制度;遷都洛陽。3、漢族先進文化;鮮卑民族傳統。均田制影響了中國土地制度數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鮮卑漢化,促進了民族融合。
2、答案要點:(12分)
⑴漢族和鮮卑之間存在著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漢姓、改語言、改服飾、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漢化措施。
⑵改革面臨著阻力;孝文帝推進改革的堅強決心。
⑶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唐朝大一統和文化繁榮(為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3、(1)改革或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均田制。影響: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3)共同點: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都改變了原有的生產關系;都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都獲得了成功。
4、(1)措施:孝文帝實行均田制、三長制和新的租調制,重視興修水利。(2)說明:商業的活躍;鮮卑族接受了漢族的生活方式。(3)說明問題:孝文帝改革促進了鮮卑族的漢化、北方民族大融合。(4)影響:北方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北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為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5、(1)宗主督護制 三長制(2分)
(2)緩行此法的實施對國家個人有好處,擔心人民埋怨; 不能實行 實行此法會發生叛亂; 立即執行 賦稅有了保證,避免隱瞞戶籍。(6分)
(3)從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位置來分析。(4分)
(4)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加強了對黃河流域的控制,洛陽成為北方政治經濟中心,促進了民族融合。(3分)
專題二習題答案
1、(1)因為要發展農業生產,增強經濟實力;“利其田宅”,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免除徭役;經過幾年的努力,秦國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
(2)是商鞅變法實行的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等獎勵軍功措施的結果;使三晉之人為秦所用,而秦得以專心應敵于外。
2、(1)贊揚態度。
(2)“連坐”與什伍相結合。直接目的是強化對基層民眾的管理與統治。
(3)商鞅認為“六虱”是其推行耕戰政策和富國強兵的大敵,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實質是一種文化專制政策。
(4)使秦朝法律嚴苛、文化專制嚴重,從而激化了階級矛盾,是導致秦亡
3、(1)按軍功賞罰;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剝奪舊貴族特權;法不阿貴;廢井田,開阡陌。
(2)社會秩序安定,國力增強;奴隸制度被廢除,社會各階層的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
(3)否定。該觀點是錯誤的,因為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一種進步的社會運動。
4、(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倫:公民參與司法。(2分)
(2)條件:商鞅:軍功;梭倫:財產。(2分)共同作用:打破貴族壟斷官職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軍隊戰斗力;梭倫:有利于工商業奴隸主參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