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的西歐和日本(精選2篇)
戰后的西歐和日本 篇1
四、
課標要求:
以西歐、日本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英國混合市場經濟的含義、撒切爾政府推行的經濟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國計劃指導型經濟的特征、內容;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的特征、內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導型經濟的含義、政府主導作用的表現及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概況。
。2)過程與方法:比較英、法、聯邦德國和日本四國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共同點;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實質;探究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努力學習、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發展經濟的經驗,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采取的政策以及效果。
難點: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通過對二戰后英、法、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模式的介紹,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通過學習,讓學生深入理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經濟領域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策的差異;明白當今世界各國應根據本國的國情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道理。
一、在課前讓學生思考: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哪些經驗教訓?(歸納總結:二戰后美國經濟政策的不斷變化和調整實際上是對新政的繼承和發展。)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中,各國結合自己的國情逐漸形成了適合各自特點的經濟運行模式,以此引入新課。
二、第一目“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是本課的重點,主要講述英國混合市場經濟的形成、變革及影響。具體內容包括:(1)1945——1979年混合市場經濟的形成。著重講述五個方面內容:①工黨與保守黨政府輪流執政。②理論依據: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國家不采用經濟計劃的方式,而采用經濟政策進行調控。③兩黨各自采取經濟措施。④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的特征。⑤該經濟模式的效果。教師要幫助學生搞清英國混合市場經濟的含義。(2)1979——1990年撒切爾政府的經濟改革。這是本目的重點。要求了解:①改革的背景(經濟滯脹);②理論依據(貨幣主義理論);③政策措施:國有企業私有化、用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控經濟,減稅、緊縮銀根抑制通貨膨脹、削減社會福利,減少財政赤字。④成效(通貨膨脹率下降,經濟發展)。利用教科書中p107“學習思考”撒切爾政府的政策與工黨的政策有何不同?讓學生加深對改革措施的理解,探討改革成功的原因。(3)20世紀9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趨勢:“多市場、少政府”。教師要幫助學生搞清含義。
三、第二目“法國的計劃指導型經濟”,主要從四個方面講述:(1)形成:1946年開始的法國三黨聯合政府時期。(2)特征:國有化和制定經濟計劃。(3)主要內容(書上三點):①擴大國有經濟成分;②政府制定經濟計劃,對經濟發展實行計劃指導和調節;③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為大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4)效果:1990年,法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列世界第四。本目不需要展開講,教學中只需向學生強調兩個問題:①法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中惟一有政府明確頒布的經濟發展計劃的國家,法國經濟具有濃厚的國家主導色彩。②法國的經濟計劃是指導性的,而非指令性的,不帶有強制性質。法國仍然是私有制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國家,而非社會主義國家。
四、第三目“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教科書中從四個方面講述,即:(1)形成:1949年上臺的阿登納政府建立介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社會市場經濟”。(2)特征:讓市場充分發揮調節作用;同時,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內容:①限制壟斷行為,保護競爭秩序。②實行穩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③用收入政策來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4)效果: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60年代中期位居歐洲第一。關于“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要結合教科書中“資料卡片”(路德維希•艾哈德語)內容理解。聯邦德國的具體政策內容不必展開,但在講完本目后,要將聯邦德國模式同英、法對比,找出其個性:沒有對德國經濟進行大規模的國有化改革。
五、第四目,主要從四個方面講述:(1)政府主導型經濟的確立: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要明確“日本的政府主導型經濟”的含義: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竟爭機制,但政府始終掌握制定社會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的決策權,形成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2)特征?梢越Y合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進行相互比較,得出日本的特征: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遠遠大于市場調節。(3)政府的主導作用的體現。對教科書的要點進行歸納:①實施產業政策,促使資源流向有發展前途的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②制定經濟計劃,引導企業決策和行為。③采用財政和金融政策調控經濟。(4)效果。利用教科書中的數據、圖片和“資料卡片”,使學生有一個直觀印象,歸納為:①1987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②20世紀90年代,盡管出現“泡沫經濟”,速度有較大下降,但是日本作為經濟強國的地位沒有動搖。
通過探討“學習思考”日本經濟成功的經驗是什么?深入理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認識到當今世界各國應根據本國的國情制定經濟發展戰略。
六、講完本節四目內容后,讓學生根據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資料,以及平時積累的知識,進行分析歸納,對比西歐和日本的經濟運作模式,并探究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從而深化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還要了解,二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的共同特征——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并存。
七、本節是本專題最后一節,可以通過解決課后的“自我測評”、“材料閱讀與思考”、“專題學習小結與測評”作為小結,總體概括,使本專題知識結構完整、系統。
戰后的西歐和日本 篇2
6.4 戰后的西歐和日本 教案
一. 本周教學內容:
第四章,第二節:戰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二. 重點、難點
重點: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難點:資本主義世界美、歐、日三足鼎立的影響
【課堂教學】
第二節 戰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本節內容:第一,二戰后至90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變化。美國經濟經歷了一個發展、放緩、衰退、“滯脹”、復蘇、繁榮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的曲折過程。第二,二戰后至五六十年代西歐經濟經過了恢復、發展、繁榮和區域經濟聯合的發展歷程。其中,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尤其迅速。第三,二戰后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上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第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既有緩和又有矛盾,社會危機難以消除,德日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幽靈仍在徘徊。
。ㄒ唬┟绹
1. 戰后經濟穩定發展的原因
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美國憑借巨大的經濟優勢,在大戰后期開始謀求世界經濟霸權的地位,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掌握了國際金融的控制權;通過《關貿總協定》的貿易原則為美國商品輸出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通過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使受援國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成為美國商品的輸出市場。隨著市場的擴大,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日益深入,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國際經濟聯系空前緊密,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美國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第三,科技革命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因素。這場新技術革命不僅使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而且使資本主義傳統的產業部門得到改造而煥發生機,使一大批新的工業部門應運而生,如:原子能的運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明應用等。
第四,美國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不斷調整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礎工業和公用事業中推行國有化政策;推行比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以保障社會的安定。一戰后的政府的宏觀管理,發展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組織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資本主義,不能把它理解為由國家來進行壟斷的資本主義,而是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在經濟領域聯合或融合。
2.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
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戰后西歐經濟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挑戰。戰后“馬歇爾計劃”實施和西歐國家社會改革和政策調整,使西歐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歐洲共同體和七國自由貿易區等組織形式的出現,增強了西歐貿易的競爭力,隨著西歐、日本與美國貿易競爭的不斷加強,西歐和日本想改變與美國的從屬關系,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這樣在激烈的競爭中,力量的對比變化朝著有利于西歐和日本,而不利于美國的方向發展。
第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解體的主要原因:一是70年代,依賴于美援和扶植的法國、西德、日本等國,經濟發展速度均高于美國,西歐和日本的商品大量涌人美國,美國的貿易逆差擴大。二是戰后美國在經濟上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和軍事上的擴張政策,使財政赤字逐年擴大,美元貶值,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解體。
第三,石油危機的沖擊。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兩次提高石油價格,從而導致了西方的石油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引發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打擊下,美國經濟衰退,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3. 經濟的“滯脹”
1973年~1975年的經濟危機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開始恢復并有所發展,但已不再出現高速增長的局面。美國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同時通貨膨脹與之并存。
“滯脹”的具體表現是生產停滯、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物價上漲和外貿增長趨緩等。最顯著的特征是生產停止和通貨膨脹并存,互相交織。要刺激經濟增長,就要冒通貨膨脹的危險;要抑制通貨膨脹,就有加劇經濟衰退的危險。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滯脹”,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仍然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反映,是經濟危機周期規律的特殊體現。
4. 經濟的復蘇和繁榮
80年代和90年代美國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結果。里根提任總統后取消國家干預、控制貨幣增長,漸趨預算平衡,削減社會福利的政策。這樣,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的局面。80年代后期,由于蘇聯經濟的衰退,美蘇爭霸進入了相對緩和的時期,這也有利于美國經濟的發展。90年代,美國政府吸收了一系列新經濟理論學派的觀點,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美國經濟增長加快,通貨膨脹率下降,就業率上升,財政赤字逐年減少。在此期間,美國充分吸納世界尖端人才,并充分利用新技術成果,特別是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這些都成為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
。ǘ┪鳉W
1. 西歐社會經濟恢復、發展和繁榮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是西歐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
其發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第一,西歐各國進行社會改革和政策調整。進行社會改革:推行福利制度,適當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進行政策調整:將一些私人壟斷企業國有化,并建立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部門。這些政策的推行,促進了西歐經濟穩定持續的高速發展,從而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第二,馬歇爾計劃的實施,解決了西歐戰后經濟發展的啟動資金,西歐的重工業在短期內完成了新的裝備,并有能力購買足夠的工業原料。美援使西歐國家經濟賴以生存的進出口貿易穩步發展,有利于西歐經濟的復興?傊,馬歇爾計劃對恢復戰后西歐經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鞏固了西歐資本主義秩序,防止了革命爆發。
第三,戰后西歐廣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戰果,并對產業部門進行了改造,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2. 聯邦德國迅速崛起的原因
聯邦德國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戰后德國政局比較穩定。二戰后,占領當局鼓勵聯邦德國建立民主政黨取代法西斯政黨,在德國實行政治改革。在戰后幾十年中,基督教民主聯盟長期執政,其政黨成員具有較廣泛的社會基礎,長期執政確保了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的政治氣候,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第二,實行非軍事化。根據雅爾塔會議確定的原則,戰后德國實行非軍事化。非軍事化立國的戰后政策,使聯邦德國可以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從事經濟建設,不必為戰后東西方對抗局勢背上沉重的軍備競賽的包袱。
第三,政府扶持工業的政策。德國原有經濟基礎較好,雖然固定資產遭到戰爭破壞,但企業布局、人員素質等方面仍有巨大潛力,尤其是勞動者素質方面保持著較高的水平,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馬歇爾計劃援德資金得到了合理運用,促使德國能盡快完成經濟模式轉軌,對發展起了穩定和促進作用。
第四,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確保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西占區當局實行管制經濟和民主化改革。支持德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實施改革,推行社會市場經濟機制,建立正常運轉的貨幣秩序;取消配給制,放開價格;進行減稅改革,刺激生產和投資;外交政策堅持同西方國家聯盟。這些措施都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發展經濟。
第五,注意發展科教事業和人才培養
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能夠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并能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對二戰后德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推進作用。
3. 歐洲共同體
二戰后,盡管西歐資本主義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蘇聯的威脅日益嚴重和美國的經濟滲透、政治控制不斷加強。在這種情況下,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重新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就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西歐的聯合從經濟領域開始,1957年3月,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等六國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總稱《羅馬條約》。 1965年4月,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合并,統稱為“歐共體”。1967年7月條約正式生效。歐共體的主要目標是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歐共體的建立,擴展了歐共體內部商品勞務和資本市場,加強了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的競爭力。隨著力量的增強,歐共體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 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戰結束后,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其實力在帝國主義陣營中居絕對優勢地位,但是60年代,西歐、日本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在經濟領域與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并開始出現擺脫美國控制和獨立自主的傾向,從而使帝國主義陣營發生分化。歐共體的建立、法國戴高樂主義的提出、聯邦德國“新東方政策”的出籠,以及日本反對美國控制的斗爭,就是帝國主義陣營分化的幾個突出表現。經濟上的激烈競爭使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政治上的激烈競爭,表現出西歐和日本自主性日益增強和外交上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唯美馬首是瞻。
總之,西歐的發展和日本的崛起,對戰后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嚴重動搖了美國的霸主地位,逐漸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美蘇兩極世界格局受到重大沖擊,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ㄈ┤毡
1. 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戰后日本進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進一步廢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局部調整了社會生產關系,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動力。
第二,政府利用戰后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國防費用小的有利條件,得以把財力、物力、技術開發和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到建設上。
第三,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貿易,加快資本輸出,巨額出口貿易和資本輸出的利潤,一部分被投入到生產領域,另一部分作為外匯儲備,使日本的國際支付能力不斷加強,提高了國際競爭能力。
第四,利用戰后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大力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加快產業的更新換代,到60年代末, 日本已淘汰了40%的傳統工業產品,新技術、新產業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五,重視教育,加快培養人才。由于日本重視教育,使日本國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并為日本科技現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條件。
第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特需訂貨以及美國的援助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以上諸多經濟發展因素,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號經濟大國,80年代后,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2. 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戰后至70年代初,日本一直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務中幾乎沒有發言權。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開始界人國際事務。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后,西方國家面臨嚴重的石油危機,日本支持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領土,從中受益很大,因此從70年代中后期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過程是漸進的,但目標明確,部署全面。1978年,大平正芳組閣,提出“環太平洋連帶構想”和“綜合安全保障戰略”。此后的日本內閣不斷增加防衛預算費,極力爭取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在日美關系中,極力爭取自主性,并逐步發展成同盟關系,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伙伴。發展同西方大國的關系,并成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出席者。此外,日本還謀求成為聯合國第六大常任理事國,以實現政治大國的目標。90年代以來,隨著軍費的逐年增加,在國際合作的名義下,常常向海外派遣軍隊。日本軍事力量的膨脹,引起亞洲各國人民的高度警惕。
。ㄋ模┟芘c問題
1. 社會矛盾的緩和
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汲取歷史教訓,不同程度地推行社會福利政策。它緩和社會矛盾、促進政治安定、鞏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2. 階級矛盾的存在
矛盾存在的原因:二戰結束后,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雖有較大的提高,而資本家獲得的利潤空前提高,工人的收益與勞動生產率嚴重脫節,造成了貧富懸殊的加大,階級不滿情緒增長。具體表現是:
第一:工人罷工。
第二:美國推行反共、反民主的反動政策。
隨著1949年蘇聯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和新中國的成立,美國統治集團極為恐懼,他們大肆渲染“共產主義的威脅”,麥卡錫主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籠的,麥卡錫煽動反共,到處捕風捉影,任意指控,制造白色恐怖,法西斯式的迫害活動,被稱為“麥卡錫主義”。此后它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統治多年,麥卡錫主義作為美國政治生活中極端反共反民主的潮流而載人美國史冊。
3. 社會危機的加深
戰后美國社會危機的加深主要表現是:
第一,六十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空前高漲。富裕社會中的貧困,成為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不滿的一個重要根源。
第二,美國內部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戰后美國經濟繁榮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富裕中的貧困、無家可歸者、毒品泛濫、賭博、q###j與兇殺、青少年犯罪、同性戀和艾滋病,成為美國社會十分棘手的問題。
4. 極右勢力的泛起。二戰結束后,根據雅爾塔體系原則,聯邦德國和日本在非軍事化和民主改革的過程中,經濟發展迅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強國。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民主德國的經濟穩步增長。在蘇聯“新思維”政策和東歐各國劇變的情況下,民主德國發生急劇變化,19xx年民主社會主義黨喪失領導權,民德新政府上臺。19xx年10月,民主德國加入聯邦德國,德國實現了統一。到1994年,德國在外交和內政方面完全恢復了主權。隨著德國的崛起,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制造事端。盡管德國政府對法西斯主義有較清醒的認識,并采取了一些抑制和打擊的措施,但法西斯極右勢力依然存在,成為世界和平的不合諧音符。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包括政府要員在內的極右勢力,不能正視軍國主義的罪責,無視亞洲乃至世界人民警告,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歷史教科書,否認對亞洲人民侵略的罪行。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始終是當今世界和平的隱患。
【模擬試題】
一. 選擇題
1. 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與9世紀晚期相比,最明顯的不同是( )
a. 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 b. 借助原有的經濟基礎
c. 通過對外掠奪獲得資本 c. 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2. 二戰后資本主義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的根本原因是( )
a. 美國的經濟援助 b.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c.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運用 d. 美蘇爭霸勢均力敵
3. 在兩次大戰后的初期,推動西歐國家經濟恢復的一個相似因素是( )
a. 科技革命的促進 b.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現
c. 國家壟斷資本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d.美國資本的扶植
4. 二戰后聯邦德國經濟起飛的主要條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 b.政府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
c. 充分發揮計劃經濟的作用 d.工業布局的基礎良好
5.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歐和日本經濟持續發展的共同原因是( )
a. 政府都推行了一些推進經濟發展的社會改革 b. 都接受了國外的大量定貨
c. 注意引進先進科技,提高勞動生產力 d. 都注重了加快產業更新的步伐
6. 從50年代起,日本經濟發展是遇到了兩個有利的機遇,它們( )
、 新中國成立,市場廣闊 ⑵ 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幾十億美元的定貨
⑶ 越南戰爭爆發 ⑷ 中東戰爭爆發
a. ⑴⑵ b. ⑵⑶ c. ⑶⑷ d. ⑴⑷
7. 二戰后,美國利用世界霸主地位,推行的經濟政策是( )
a. 發展新興工業 b. 大力拓展世界市場
c. 保持經濟穩定發展 d. 大力革新生產技術
8. 歐洲共同體的實質是( )
a. 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國際聯盟 b. 擺脫國際霸權主義的政治聯盟
c.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 d. 資本主義生產力再發展的產物
9.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說:“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相比,美國遇到了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種種挑戰。”這種“挑戰”主要指的是( )
a. 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爭霸中處于劣勢
b. 歐共體和日本經濟發展,不再惟馬首是瞻
c. 第三世界掀起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
d. 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
10. 有人說:1973年是美國歷史上“黑色的一年”,其依據是( )
① 巴拿馬擺脫了美國的殖民統治 ② 二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開始
③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④ 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美蘇兩極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主要標志是( )
a. 70年代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恢復
b. 70年代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 美國霸主地位動搖
d. 90年代初蘇聯的解體
12. 引發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的導火線是( )
a. 中東國家提高石油價格 b.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激化
c. 紐約股票市場股價狂跌 d. 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13. 二十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滯脹”階段,其特征是( )
a. 經濟穩定發展 b. 出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c. 資本主義出現通貨膨脹 d. 經濟發展緩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
14. 20世紀西歐各國經濟相對穩定和持續發展的時期是在( )
a. 30年代中期 b. 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
c.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d. 70年代后期
15. 西歐國家推行社會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
a. 防止人民極端貧困和社會動蕩 b. 提高勞動積極性,刺激經濟發展
c. 實行社會保險制度,鞏固社會秩序 d. 實行民主社會主義,暫緩階級矛盾
二. 問答題
19世紀70年代后的40年和20世紀50年代后到20年,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兩個飛速發展時期,分析兩個飛速發展時期的歷史條件,指出其共同特點。
答案
一. 選擇題
1. d 2. c 3. d 4. c 5. a 6. b 7. b 8. c
9. b 10. b 11. b 12. a 13. d 14. c 15. c
二. 問答題
答:歷史條件:19世紀70年代以后:
、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主要國家確立。為生產力的飛躍提供政治前提。
、 第二次工業革命科技與生產相結合。
、 壟斷組織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20世紀50年代后期:
① 依靠美國幫助,西方各國迅速恢復經濟,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基礎。
② 科技應用于生產的進程大大縮短,依靠科技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
③ 資本主義世界基本處于和平環境。
、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共同特點:科學技術大大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