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與設計
[知識要點]
一、系統的含義
1.含義
系統是由相互依存的若干個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或者說,系統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構成的,并完成特定功能的統一體。
2.系統三要素
(1)至少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
(2)各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作用,有一定的結構。
(3)系統的功能是組成要素所不具備的。
二、系統的分類
系統不僅有大有小,而且其結構、功能、行為和環境也不盡相同,系統可按不同的標準和需要分類:
1.依系統的形成原因分為
(1)自然系統: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系統,如人體系統。
(2)人工系統:由人建造、加工而成的系統,如宇宙飛船、樓房、汽車。
(3)復合系統: 由自然系統與人造系統復合而成的系統,如村落系統。
2.依系統的存在狀態分為
(1)實體系統:由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實體為元素所構成的系統,稱為實體系統,也稱為硬系統,如排水系統、產品加工系統。
(2)抽象系統:由一些概念、原理、方法、制度、程序等為元素所構成的系統,稱為抽象系統,也稱為概念系統、軟系統,如學習計劃等。
3.依系統的狀態與時間的關系分為
(1)靜態系統:不隨時間的推移延續而變化的系統,如房屋、家庭空調的制冷系統。
(2)動態系統:結構和狀態隨條件或某種規律變化發展的系統,如城市系統、生態系統等。
4.依系統與環境間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化分為
(1)開放系統:與環境間發生聯系、交換的系統,如人休系統、商業系統。
(2)封閉系統:不與環境發生聯系的系統,如密閉容器中的化學反應達到一個平衡態。
三、系統的基本特性
1.整體性:也稱集合性,是系統的最基本屬性。系統是一個整體,具有整體的特性功能,而不是各元素的數量相加或簡單集合,系統要求它的局部服從整體,強調整體目標和效益。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棄卒保車”等。
2.相關性:也稱關聯性。系統的各元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是彼此相關的。如“木桶理論”“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3.目的性:也稱功能性。每個系統都具有特殊的功能,這是區別不同系統的主要標志。
4.環境適應性: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并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換,系統必須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如汽車在雪地上打滑而無法正常行走,因此在輪胎上加鏈條是起防滑作用。
四、系統分析
1.含義
為了發揮系統的功能,實現系統的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系統加以周詳的考察、分析、比較、試驗,并在此基礎上擬定一套有效處理步驟和程序,或對原來的系統提出改進方案的過程。
2.系統的思想
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和環境適應性構成了系統的基本思想。
3.系統分析的基本方法
運用系統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系統進行分析。
4.系統分析的三個階段
(1)闡明問題:分析的對象(系統)、系統的整體功能、系統的組成。
(2)分析研究:系統內部機理;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關聯、配合;系統與其外部環境的關系;基本的定量分析。
(3)評價比較:系統性能、品質評價,系統運行效果評價,同類系統間比較,找出優劣。
5.系統分析的主要原則
(1)整體性原則
系統分析首先要著眼于系統整體,要先分析整體,再分析部分;先看全局,后看局部;先看全過程,后看某一階段;先看長遠,再看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