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
教學目標
1、知道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大類.
2、知道晶體和非晶體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質上的區別.
3、知道晶體有單晶體和多晶體.
4、知道一種物質是晶體還是非晶體并不是絕對的.
教學建議
1、本章教材并沒有全面地從力、熱、聲、光、電等方面討論固體的性質,只是以分子動理論為基礎從固體的結構特點研究了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以及晶體中的單晶體和多晶體.
2、晶體和非晶體在外形上的區別,要通過觀察晶體和非晶體實物,讓學生認識,并從而引起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
3、晶體有一定的熔點,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點,這是學生初中學過的知識,為了讓學生對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有全面的認識,在這里有必要再一次提出.
晶體內部的一些物理性質,表現出各向異性,而非晶體是各向同性的.上述結論,教材是通過實驗得出的,學生接受起來一般不會有問題.在教學中也可以舉例說明其他物理性質也具有各向異性,如方鉛礦在導電性上有明顯的各向異性;方解石在光的折射上表現出明顯的各向異性.
4、講同一種物質有晶體也有非晶體,可以防止學生在物質存在的形式上產生片面的、絕對化的認識.
教學設計方案
一、課堂引入:
1、教師講解:通過上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分子之間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又使它們分散開來,我們看到自然界中物質的三種狀態:液態、氣態和固態,便是由于分子的這兩種作用而產生的三種不同的聚集狀態。物理學上將固態和液態稱為凝聚態。
為了更好的研究微觀分子的排布對物質宏觀性質的影響,我們分別研究物質的固態、液態和氣態——固體、液體和氣體;首先,我們來研究固體。
2、教師板書:(將章節的標題寫上)
二、新課講解
1、固體材料的發展
教師出示圖片:
生活用器、生產工具的演變——固態材料的發展;(圖片的展示順序:遠古石器——商代的青銅器——春秋時期的鐵制刀劍——到今天的人造固體材料:合金;低溫超導材料;生產火箭、人造衛星的特殊材料;高強度、低密度、耐高溫的鈦合金等等)
教師講解:人類在遠古時期就開始利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與生活用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不斷革新,人們對固體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從對金屬固體材料的提煉到今天可以運用科學技術制造出多種人造材料。各種材料的性質也是千差萬別的,所有的這些固體材料性質的不同,都是與它們的分子組成和分子排列有關的。
2、固體的分類
實驗1: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幾種固體顆粒:硫酸銅、食鹽、松香、橡膠和明礬;
問題:同一種固體的顆粒形狀是一樣的么?
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顯示各個固體顆粒的圖片;或者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觀察到 具有規則的幾何形狀, 沒有規則的幾何形狀。
(硫酸銅、食鹽、明礬具有規則的幾何形狀,而松香、橡膠沒有規則的幾何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