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電勢差(精選9篇)
1.5電勢差 篇1
教學三維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理解電勢差的概念;會計算點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從電場中一點移動到另一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二)過程與方法知道電勢和電勢差的關系;(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概括、歸納、類比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1、重點:電勢差的概念,電勢能的改變與電場力做功的關系,電功計算。2、難點:電勢差的定義(比值)及“在電場中電場力對電荷做功引起電荷的電勢能的減少”的認識。教學過程:一、新課教學:1、電勢差:(又叫電壓)(1)定義:電荷q在電場力作用下由a點移到另一點b的過程中,電場力做的功wab與電荷量q的比值,叫a、b兩點之間的電勢差uab。(2)定義式: (3)單位:伏特 符號:v 1v=1j/c(4)物理意義:電勢差的值即為電場力作用下兩點間移動一庫侖的正電荷電場力做的功。例如:uab=10v,移動1庫侖正電荷電場力做功為10j,移動1庫侖負電荷電場力做功-10j。 2、電勢與電勢差的比較:(1)電勢差是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的差值, (2)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的大小,與選取的參考點有關;電勢差的大小,與選取的參考點無關。(3)電勢和電勢差都是標量,單位都是伏特,都有正負值;電勢的正負表示該點比參考點的電勢大或小;電勢差的正負表示兩點的電勢的高低。3、應用 計算時,相關物理量用正、負值代入,其結果:>0,電場力做正功; <0,電場力做負功;>0, > ; <0, < 二、典型例題分析:【例1】教材p24頁 例1【例2】將一個電量為-2×10-9c的點電荷從電場中的n點移到m點,需克服電場力做功1.4×10-8j,n、m兩點間的電勢差unm為多少?若將該電荷從m移到n,電場力做什么功?umn為多少?【解析】(1)wnm=-1.4×10-8j, (2)wmn=1.4×10-8j, 說明:應用 計算時,注意各物理量用正負值代入。【例3】一個電荷量為1×10-5c的電荷,從電場外某點移到電場內的一點a時,克服電場力做功0.006j,則a點的電勢為 600 v;如果此電荷從電場外移到電場內的另一點b時,電場力做功0.002j,則b點的電勢為 200 v, uab= 400 v;若有另一電荷量為0.2c的負電荷從a移到b點,電場力做正功,大小為 80 j。 三、課堂小結: 1、電勢差和電勢的概念; 2、電勢差和電勢的區別; 3、應用 計算時的注意事項。四、隨堂精練:1、若帶正電荷的小球只受到電場力作用,則它在電場中( )a、一定沿電場線由高電勢處向低電勢處運動;b、一定沿電場線由低電勢處向高電勢處運動;c、不一定沿電場線運動,但一定由高電勢處向低電勢處運動;d、不一定沿電場線運動,也不一定由高電勢處向低電勢處運動。2、一個帶正電的質點,電量q=2.0×10-9c,在靜電場中由a點移到b點,在這過程中,除電場力外,其他力作的功為6.0×10-5j,質點的動能增加了8.0×10-5j,則a、b兩點間的電勢差ua-ub為( )a、3×104 v b、1×104vc、4×104 v d、7×104 v 參考答案: 1、d; 2、b教后記:1、 在講解電勢差和電勢的關系時還應該采用類比法(和高度,高度差相比),因怕學生混淆概念,沒有敢講,結果效果并不理想。在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變化的關系講解上給了學生一些有用的結論,學生判斷較熟練。
1.5電勢差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定性、定量關系.對于公式 要知道推導過程.
2、能夠熟練應用 解決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對勻強電場中電勢差和電場強度的定性、定量關系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從不同角度認識電場、分析尋找物理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究精神,體會自然科學探究中的邏輯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前面幾節的內容是研究描述電場的各個物理量,本節內容是研究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注意電場強度是描述電場力的性質,電勢是描述電場能的性質、電勢差是跟電場力移動電荷做功相互聯系(如下圖),電場強度與電勢差的關系、電場力與電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這兩個關系之間的內部邏輯.教師在講解時需要把握其內部聯系.
教法建議
本節課是通過分析推理得出勻強電場的電勢差與電場強度之間的關系的,教學中重視啟發學生聯想,分析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要使學生不僅知道結論,并會推導得出結論,在一定的條件下正確應用結論.
教學設計示例
電勢差與電場強度關系
一、課題引入:
教師出示圖片:
講解:場強是跟電場對電荷的作用力相聯系的,電勢差是跟電場力移動電荷做功相聯系的.那么場強與電勢差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以勻強電場場為例來研究.
問題1:如圖所示勻強電場E中,正電荷q在電場力作用下從A點沿電場方向移動到B點,已知A B兩點之間的距離為d,分析電場強度E與電勢差 之間有什么關系?
AB間距離為d,電勢差為 ,場強為E.把正電荷q從A點移到B時,電場力 所做的功為 .利用電勢差和功的關系,這個功又可求得為 ,比較這兩個式子,可得 ,即:
這就是說,在勻強電場中,沿場強方向的兩點間的電勢場等于場強和這兩點間距離的乘積.如果不是沿場強方向的呢?(學生可以進行討論分析)
如圖所示(教師出示圖片)并講解AD兩點間電勢差仍為 U,設AD間距離s,與AB夾角 ,將正電荷從A移動到D,受電場力方向水平向右,與位移夾角 ,故電場力做功為 , ,所以 .利用電勢差和功的關系, ,比較這兩個式子可得 .d為AB兩點間距離,也是AB所在等勢面間距離或者可以說是AD兩點間距離s在場強方向的投影.
關于公式 ,需要說明的是:
1、U為兩點間電壓,E為場強,d為兩點間距離在場強方向的投影.
2、由 ,得 ,可得場強的另一個單位:
.
所以場強的兩個單位伏/米,牛/庫是相等的.注:此公式只適用于勻強場.
二、例題講解(具體內容參考典型例題資料)
三、教師總結:
場強表示單位電量的電荷所受的電場力,而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表示單位電量的電荷在這兩點間移動時電場力所做功的大小,由于力和功是互相聯系的,所以場強與電勢差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在非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與場強的關系要復雜的多,但是電場中兩點間距離越小時的電勢差越大,則該處場強就越大.只能是定性判斷
1.5電勢差 篇3
§1.6 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第11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u=ed,并且能夠推導出這個關系式。
2、會用關系式u=ed進行有關的計算。
3、理解電勢與場強無直接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推導電場強度與電勢差的關系,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從不同角度認識電場強度與電勢、電勢差的關系,使學生在遇到具體問題時要注意分析,不要武斷地下結論,使學生養成多角度多方面看問題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u=ed及其成立條件。
教學難點:
電勢與場強無直接的關系;會用關系式u=ed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復習引入:
1、你學過哪些描述電場性質的物理量?
答:電場的兩大性質:①力的性質,由電場強度描述,可用電場線形象表示;②能的性質:由電勢、電勢差描述,可用等勢面形象表示。
2、等勢面有哪些特點?
答:等勢面的特點:①沿等勢面移動電荷電場力不做功;②等勢面與電場線垂直,且電場線從高電勢指向低電勢;③任兩個等勢面不相交。
3、既然場強、電勢、電勢差都描述電場的性質,它們之間一定存在關系、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就來推導它們間的關系。
二、質疑討論
質疑討論1:場強與電勢差有何定量關系?
引導學生討論在勻強電場中它們間的關系.
右圖是一個勻強電場,場強大小為e,a、b是沿電場方向上的兩點,其電勢差為u,a、b之間相距為d。現將一個電量為q的電荷由a移到b,你可以用幾種方法計算電場力所做的功?
(1)w=fd=qed
(2)w=qu
即得:u=ed 或 e=u/d
質疑討論2:a、b不在同一條電場線上:
如右圖根據電勢差的定義式,得
uab=
用d表示a、b在場強方向上的距離ab′,則上式可寫為:uab =ed
總結結論:勻強電場中兩點間 的電勢差等于電場強度與這兩點沿電場方向的距離的乘積。
質疑討論3:上式是在勻強電場中推出的,它適用于非勻強電場嗎?
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不適用。因為在非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移至b的過程中,受的電場力為變力,w電場不能寫成fs.
電場強度與電勢差的關系:uab =ed
注意:①只適用于勻強電場
②d:沿電場方向的距離
質疑討論4:由uab=ed,得到: ,這個式子表示什么含義?從式子中可看出e的單位是什么?
學生:在勻強電場中,電場強度在數值上等于沿電場方向每單位距離上的電勢差。
由 ,可得e的單位為v/m,即1 v/m=1 n/c。
三、反饋矯正
例1.在電場中,a、b兩點的電勢差uab>0,那么將一負電荷從a移到b的過程中
( b).
(a)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增加 (b)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增加
(c)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少 (d)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減少
例2:將一電量為l.6×10-8c的負電荷在電場中從a點移動到b點,克服電場力做功為6.4×10-6j,則ab兩點間電勢差為___400___v.
例3:如圖,在勻強電場中的m、n兩點距離為2 cm,兩
點間的電勢差為5 v,m、n連線與場強方向成60°角,則
此電場的電場強度多大?答案:500 v/m.
例4:圖中,a、b、c三點都在勻強電場中,已知ac⊥bc,
∠abc=60°,bc=20 cm.把一個電量q=10-5c的正電荷從a移到b,靜電力做功為零;從b移到c,靜電力做功為 j,則該勻強電場的場強大小和方向是( d )
a.865 v/m,垂直ac向左 b.865 v/m,垂直ac向右
c.1000 v/m,垂直ab斜向上 d.1000 v/m,垂直ab斜向下
四、鞏固遷移
1、關于電勢差與場強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cd ).
(a)u=ed關系式適用于任何電場
(b)在勻強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正比于兩點間的距離
(c)u=ed公式中的d是指兩點所在等勢面間的距離
(d)v/m和n/c兩單位相等
2、如圖所示是一勻強電場的等勢面,每兩個相鄰等勢面相距2cm,由此可確定電場強度大小是__100____n/c.
3、如圖所示,在場強為e=4.0×103 n/c的勻強電場中有相距5.cm的a、b兩點,兩點連線與電場強度成30°角。求a、b兩點間的電勢差。
答案:1.7×102 n/c
4、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源兩端電壓u=10v,a、b兩板間距離為2cm,c點離a板5mm,d點離b板4mm,則ec=______v/m,ed=______v/m,uc=______v,ud=______v.
答案:500,500,-7.5,-2
5、如圖所示,l1、l2、l3為等勢面,兩相鄰等勢面間電勢差相同,取l2的電勢為零,有一負電荷在l1處動能為30j,運動到l3處動能為10j,則電荷的電勢能為4j時,它的動能是(不汁重力和空氣阻力)( ).
(a)6j (b)4j (c)16j (d)14j
答案:c
五、課堂總結:
一、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u=ed
①只適用于勻強電場
②d:沿場強方向的距離
二、有關于計算場強的三個公式:
(適用于任何電場)
(只適用于點電荷)
(只適用于勻強電場)
1.5電勢差 篇4
“電勢”“電勢差”的--浙江臺州廣播電視大學 陳學雄
一、設計思想
物理知識與一般的文化知識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如能把物理概念整合到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就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對包含“勢”字的詞語的討論,使學生理解“勢”的一般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電勢概念。
類比是人類研究、理解未知事物的一種有效而常用的方法。學生對重力場中“地勢”的概念。水流從“地勢”高處流到“地勢”低處的現象及重力做功跟始末位置的“地勢差”有關的規律有直觀的印象。所以從“地勢”概念出發,通過類比建立電勢概念,是一種易于理解而直觀的方法。
教材中把電勢差和電勢能編排在同一節,這兩個概念都很抽象難懂,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并且很容易混淆。根據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有意義學習,就是在新概念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概念(固定點)之間建立起本質的、非人為的聯系,原有認知結構中有可利用的、穩定而清晰的固定概念,是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前提條件。據此,對于電勢與電勢能,應該先牢固地掌握其中的一個,使之成為另一個的固定概念。電勢能比電勢差更復雜,它的變化不但與電場有關,還與電荷和電荷在電場中的移動方向有關;而電勢差則只與電場本身有關,在知識體系中,它比電勢能處于更基本的地位。基于上述原因,本節課只學習電勢差、電勢的概念,電勢能的概念在學習了等勢面、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后再學習。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與重力場類比,理解電場中電勢和電勢差的概念;理解電場中的電勢分布規律:沿電場線方向電勢降低。
2.理解電勢差的定義式uab=wab/q,會根據電荷q在電場中移動時電場力所做的功wab,計算電勢差uab。
3.理解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uab=ua-ub,知道電勢的本質是電勢差,某點的電勢等于該點與參考點之間的電勢差。
4.培養學生的類比分析能力以及從廣闊的文化背景知識理解物理概念的思維習慣。
三、教學過程
1.“勢”的含義的討論
“勢”是一個很抽象但很常用的概念。請大家回憶出一些包含“勢”字的詞語,并從中歸納出“勢”這一概念的含義。
詞語:“形勢”“姿勢”“情勢”,“蓄勢待發”“權勢”“勢如破竹”“仗勢欺人”,“優勢”“劣勢”等等。
分析:前面這組詞語說明了“勢”是與位置、姿態有關的東西;中間這組詞語說明了“勢”是一種潛在的力量、趨向、能力;后面這組詞語說明了“勢”是一種相對性的東西。
總結(板書):
勢是一個位置(或姿態)相對與另一個位置(或姿態)所具有的潛在的力量、趨向、能力或本領。
2.重力場中的地勢
在重力場中,物體會自動地從高處落到低處,水會自動地從高處流到低處。如圖1,物體在a點,如果沒有阻礙作用,它就會自動地運動到b點。a、b這兩位置之間潛在著一種做功的能力,使物體在a點,具有向b點運動的趨勢。物體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重力就會對物體做功使物體獲得動能。a點對干b點存在著一種優勢。相反,b點相對于a點處于劣勢。要使物體從b點運動到a點,就需要輸入能量,使物體克服重力做功。
由此可見重力場中存在著一種勢,我們不妨把它叫做地勢。水會自動地從“地勢”高處流到“地勢”低處,這是大家熟知的說法。
物體從高地勢處運動到低地勢處,重力會做正功,重力做功為wab=m(gha-ghb)我們可以把(gha-ghb)叫地勢差。gh中,h代表位置,g代表重力場的作用。如果沒有重力場g的作用,空間各點也就不存在這點“地勢”高那點“地勢”低的區別了。有了地勢的概念,重力做功就可以表示為:重力做的功=物體的質量×重力場中兩點的地勢差。
3.電勢概念
與物體在重力場中移動重力做功類似,電荷在電場中移動電場力也要做功。例如,把一個正電荷q在圖2(a)所示的電場中從a點靜止釋放,它會在電場力作用下自動地向b處移動,在此過程中電場力做功使電荷獲得動能。可見電場中a點相對于b點存在一種優勢,a、b這兩位置之間潛在著一種對電荷做功的能力。這就是說,電場中存在著一種與位置有關的勢,我們把它叫做電勢。
更具體地,把用電場線描述的電場與水在重力場中的流動相類比。沿水流方向地勢從高到低,則在電場中沿電場線方向電勢從高到低,如圖2(a)和(b)。
4.電勢差的定義
再來研究一下電場力做功的情況。電荷在確定的a、b兩點之間移動,電荷量大,受的電場力也大,電場力做功就越大,電場力做功與電荷量成正比。在電荷量一定的情況下,電場力做功與始末位置有關,例如在圖2(a)情況中,電荷從a點移到c點,電場力做的功比電荷從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的功大。從電勢角度講a、c間的電勢差值大于a、b間的電勢差值。所以電場力做功還與始末位置的電勢差有關。與重力做功相似,電場力做功可以表示為:電場力做的功=電荷的電荷量×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即wab=quab。
從上式可得到電場中兩點間電勢差的定義:電場中a、b兩點之間的電勢差uab,等于電荷q從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的功wab與電荷量q的比值。即uab=wab/q
通常所說的電壓,其本質含義就是這里的電勢差。
5.電勢的定義
顧名思義,電勢差應該是電勢之差。電勢是這樣定義的:確定參考點o,并規定o點的電勢為零,電場中任一點a的電勢ua等于a點到o點之間的電勢差uao,即ua=uao
通過一些例題求解,使學生獲得沿電場線電勢降低的直觀印象,明確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得出關系式uab=ua-ub
四、小結
歷屆學生普遍反映電勢和電勢能難學難懂。本--,由于把電勢聯結在文化背景中勢的一般含義和地勢的直觀概念這兩個穩固的生長點上,克服了電勢的抽象性;同時把電勢和電勢能分開教學,減小了它們的相互干擾,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難度。實際教學表明,反映本章難學的學生人數大大減少了。
1.5電勢差 篇5
電勢差 電勢
各位評委,上午好!我叫,來自,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電勢差 電勢》,下面我將圍繞本節課“教什么”、“怎樣教”以及“為什么這樣教”三個問題,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社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4、5節的內容,本節處在電場強度之后,位于靜電現象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電場對電荷做功的角度出發,推知在勻強電場中電場力做功與移動電荷的路徑無關。利用定義法給出電勢的定義,并通過電勢描述等勢面,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對知識的遷移、靈活運用給予了思維上的指導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電荷及庫侖定律、電場強度的知識,對本節的學習已具備基礎知識,但不夠深入,仍需要通過本節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三)、教學內容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為概念的引入和對其物理含義的理解。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本節教材的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和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解電勢的概念,知道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理解電勢差與零點電勢面位置的選取無關,熟練應用其概念及定義式UAB?WAB進行相關計q
算。明確電勢差、電勢、靜電力的功、電勢能的關系。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UABAB,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與前面知識的結合,理解電勢能與靜電力做的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電勢差和電勢的概念。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增強科學探究的價值觀。
三、 重難點分析
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電勢差、電勢、等勢面的概念及意義。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因此本節教學的難點為把電勢、電勢面與前后知識區別、聯系,并能用此解決相關問題。
四、 教學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
生學習。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對于簡諧運動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收集一些簡諧運動實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簡諧運動,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系,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本節課采用“誘思引探教學法”。使用投影儀,形象、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現簡諧運動的規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五、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是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1、 知識回顧。首先展示圖片,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此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
電勢、電勢差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有助于學生理解。因此接下來,復習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系:WGEp;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
進一步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回顧所學知識,對新知識產生興趣。例如,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么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2、 引入新課。
指出上圖:在某一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將同一電荷放入電場的不同位置A、B兩點,所受到的電場力是不同的,這是因為A、B兩點的電場強度不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以勻強電場為例,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的大小F?
Eq為恒力,則電
場力做功大小為:W?EqScos?。在這里,W
類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將W?EScos?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hcos?,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 這一比值叫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UAB來表示。
繼續聯系重力勢能提出問題: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移動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勢能的變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電勢差也就是電勢的差值,那么如何定義電場中各點的電勢?給一分鐘同學思考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定義,UAB?WAB,若將B點的電勢定義為零電q
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時所做的功。因此,老師強調,電勢通常用?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3、 強化和延伸知識點。
引導學生思考,指出電勢差與零點電勢的選取無關,但電勢是相對零點電勢而言的,與零點電勢的選取有關。然后課堂給出幾分鐘時間,由學生獨立完成一道例題:設電場中AB
2兩點的電勢差U?2.0?10V,帶電粒子的電量q?1.2?10?8C,把q從A點移動到B點,
電場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還是負功?設UA?UB。
4、 知識小結。(1)、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類似重力場中兩點的高度差,電勢差UAB?WAB,q
U與W、q無關。(2)、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并且注意電勢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3)、UB?B,A?A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5、 布置作業。布置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課后獨立完成。
6、 版書設計。
第四節 電勢差 電勢
1、電勢差:在勻強電場中,把電荷從A移動到B,電場力做功W?EqScos?,把W這一比值叫A、B兩點的電勢差,用UAB表示。
2、電勢?: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3、UABAB,沿電場線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1.5電勢差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電勢差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理解電勢差與零點電勢面位置的選取無關,熟練應用其概念及定義式進行相關的計算.
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在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3.知道電勢能,知道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改變的關系.
能力目標
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原有知識的加工,對新舊知識的類比、概括,培養學生知識自我更新的能力.
教學建議
在本節內容中,涉及到電勢的講解,與前面所學的重力勢能有相似的規律和原理,因此講解時可以采取類比、概括這一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教材中首先導出電場力做功的特點,對比重力做功引起勢能的變化,得到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的概念,并指出電勢能與電場力做功之間的關系.
教法建議
在講解中,知識點上需要明確的是:
(1)除了需要說明電勢的單位以及標量性,還需要強調電勢公式是定義式,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與電荷在電場中的電勢能無關,與電荷的多寡無關;而電場中某點的電勢與產生電場的源電荷有關,與該點在電場中的位置有關.
(2)關于電勢公式的應用時,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正負,理解正負只是表示電勢的高低而不是方向.
(3)關于電勢的講解:一是需要注意的是零電勢的選取(理論上以距離電場無限遠處為零電勢,實際上以大地的電勢為零電勢);二是電勢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逐漸降低.
(4)電荷在電場中兩點之間的電勢能之差是確定的.
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電勢差的概念以及定義式的應用,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改變的關系;
2.本節的難點是電勢差的定義以及電勢能與電場力做功的關系.
關于講解──整體思路的建議
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這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還需要注意的是,在講解中不僅要掌握好教學的深度,同時要加強學生從不同的知識角度──能的角度、功能關系的角度學習本節知識,從一個更高的全面的基準點對已學知識進行綜合,加強學生自身知識的再更新能力,這也是教師急需要注意的問題.
電勢差、電勢--示例
一 復習引入
教師講解(出示圖片):
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對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下面我們從能量角度研究電場性質.
首先,我們先復習一下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如圖)
一 功的量度:
二 重力做功:
1.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
2.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系:
3.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人為選定)
4.重力勢能的正負是相對于零勢面而言的,不代表方向。數值上等于把物體從該點移到零勢能面處時,重力所做的功
同樣,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么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又是怎樣來研究呢?
二 新授課
1 電勢差
教師出示上圖:在某一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將同一電荷放入電場的不同位置a、b兩點,所受到的電場力是不同的,這是因為a、b兩點的電場強度是不同的.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我們以勻強電場為例,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的大小 為恒力,則電場力做功大小為: ( 為eq與s之間的夾角)
在這里: 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
類似如重力做功 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
因此我們將這一比值叫做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來表示電勢差,單位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電勢差又叫電壓.
(1v=1j/c)
電荷在場強為e的勻強場中,令電荷q由一點a移至另一點b時(如圖)電場力所做的功 ,同樣點電荷由a沿著某一曲線移至另一點c(ac在場強e的投影與ab相等)時電場力所做的功,與相等(具體證明可以類比重力做功,采用無限分割法進行證明),也就是說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僅與電荷運動的起末位置有關.此結論不僅適用于勻強電場而且適用于任何電場(在高中階段不做具體證明).
這樣電場力所做的功可以是正值或負值,所以兩點間的電勢差也可以是正值或負值.
教師總結:
(1)a、b兩點之間的電勢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數值上等于單位正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2)電勢差的單位──伏特(v),當q電量為1c時在某兩點間做功為1j,則這兩點之間的電勢差為1v;
(3)不論電場如何分布,電場力是恒力還是變力,電場力做功的大小都可以用計算得到;
2.電勢
教師提出問題: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移動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勢能的變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電勢差也就是電勢的差值,那么如何定義電場中各點的電勢?
分析:,若將b點的電勢定義為零電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參考點)時所做的功.
教師強調:電勢通常用來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點電勢)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電勢差與零點電勢的選取無關,但電勢是相對零點電勢而言的,與零點電勢的選取有關.
提出問題:在電場中沿著場強方向移動電荷,電場力做功,電勢將如何變化?
分析:沿著電場線的方向將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做正功,電勢差大于零 ,即 , .
總結: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3.電勢能
物體在重力場中具有重力勢能,而電荷在電場中也具有能──電勢能.
重力做功使物體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勢能就減少多少,減少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那么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呢?
類似的:
(1)電場力做功使電荷的電勢能減少;
(2)電場力做多少功,電勢能就減少多少;
(3)減少的電勢能轉化為電荷的動能或其它形式的能.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例題并歸納總結判斷做功為正或負的方法.
方法(1)可以在計算時將q、u的正負關系直接代入;
方法(2)在代入數值時以絕對值代入,再判斷電場力做功的正負.
4.總結:
(1)電場中兩點間電勢差,類同重力場中兩點的高度差.
電勢差: (1v=1j/c)
u與w、q無關
(2)設定零電勢點,由電勢差定義各個點的電勢: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 ,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點電勢)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注意:電勢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
電勢差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
(3)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4)電勢能是電荷在電場中具有的能:
電場力做功,電勢能減少;做多少功,電勢能就減少多少.
1.5電勢差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定性、定量關系.對于公式 要知道推導過程.
2、能夠熟練應用 解決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對勻強電場中電勢差和電場強度的定性、定量關系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從不同角度認識電場、分析尋找物理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究精神,體會自然科學探究中的邏輯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前面幾節的內容是研究描述電場的各個物理量,本節內容是研究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注意電場強度是描述電場力的性質,電勢是描述電場能的性質、電勢差是跟電場力移動電荷做功相互聯系(如下圖),電場強度與電勢差的關系、電場力與電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這兩個關系之間的內部邏輯.教師在講解時需要把握其內部聯系.
教法建議
本節課是通過分析推理得出勻強電場的電勢差與電場強度之間的關系的,教學中重視啟發學生聯想,分析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要使學生不僅知道結論,并會推導得出結論,在一定的條件下正確應用結論.
教學設計示例
電勢差與電場強度關系
一、課題引入:
教師出示圖片:
講解:場強是跟電場對電荷的作用力相聯系的,電勢差是跟電場力移動電荷做功相聯系的.那么場強與電勢差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以勻強電場場為例來研究.
問題1:如圖所示勻強電場E中,正電荷q在電場力作用下從A點沿電場方向移動到B點,已知A B兩點之間的距離為d,分析電場強度E與電勢差 之間有什么關系?
AB間距離為d,電勢差為 ,場強為E.把正電荷q從A點移到B時,電場力 所做的功為 .利用電勢差和功的關系,這個功又可求得為 ,比較這兩個式子,可得 ,即:
這就是說,在勻強電場中,沿場強方向的兩點間的電勢場等于場強和這兩點間距離的乘積.如果不是沿場強方向的呢?(學生可以進行討論分析)
如圖所示(教師出示圖片)并講解AD兩點間電勢差仍為 U,設AD間距離s,與AB夾角 ,將正電荷從A移動到D,受電場力方向水平向右,與位移夾角 ,故電場力做功為 , ,所以 .利用電勢差和功的關系, ,比較這兩個式子可得 .d為AB兩點間距離,也是AB所在等勢面間距離或者可以說是AD兩點間距離s在場強方向的投影.
關于公式 ,需要說明的是:
1、U為兩點間電壓,E為場強,d為兩點間距離在場強方向的投影.
2、由 ,得 ,可得場強的另一個單位:
.
所以場強的兩個單位伏/米,牛/庫是相等的.注:此公式只適用于勻強場.
二、例題講解(具體內容參考典型例題資料)
三、教師總結:
場強表示單位電量的電荷所受的電場力,而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表示單位電量的電荷在這兩點間移動時電場力所做功的大小,由于力和功是互相聯系的,所以場強與電勢差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在非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與場強的關系要復雜的多,但是電場中兩點間距離越小時的電勢差越大,則該處場強就越大.只能是定性判斷
1.5電勢差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電勢差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理解電勢差與零點電勢面位置的選取無關,熟練應用其概念及定義式 進行相關的計算.
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 ,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在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3、知道電勢能,知道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改變的關系.
能力目標
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原有知識的加工,對新舊知識的類比、概括,培養學生知識自我更新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在本節內容中,涉及到電勢的講解,與前面所學的重力勢能有相似的規律和原理,因此講解時可以采取類比、概括這一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教材中首先導出電場力做功的特點,對比重力做功引起勢能的變化,得到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的概念,并指出電勢能與電場力做功之間的關系:電勢能的改變==電場力做的功.
教法建議
在講解中,知識點上需要明確的是:
(1)除了需要說明電勢的單位以及標量性,還需要強調電勢公式是定義式,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與電荷在電場中的電勢能無關,與電荷的多寡無關;而電場中某點的電勢與產生電場的源電荷有關,與該點在電場中的位置有關.
(2)關于電勢公式的應用時,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正負,理解正負只是表示電勢的高低而不是方向.
(3)關于電勢的講解:一是需要注意的是零電勢的選取(理論上以距離電場無限遠處為零電勢,實際上以大地的電勢為零電勢);二是電勢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逐漸降低.
(4)電荷在電場中兩點之間的電勢能之差是確定的.
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電勢差的概念以及定義式的應用,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改變的關系;
2、本節的難點是電勢差的定義以及電勢能與電場力做功的關系.
關于講解——整體思路的建議
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這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還需要注意的是,在講解中不僅要掌握好教學的深度,同時要加強學生從不同的知識角度——能的角度、功能關系的角度學習本節知識,從一個更高的全面的基準點對已學知識進行綜合,加強學生自身知識的再更新能力,這也是教師急需要注意的問題.
電勢差、電勢教學設計示例
一、復習引入
教師講解(出示圖片):
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對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下面我們從能量角度研究電場性質.
首先,我們先復習一下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如圖)
一、功的量度:
二、重力做功:
1、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
2、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系:
3、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人為選定)
4、重力勢能的正負是相對于零勢面而言的,不代表方向。數值上等于把物體從該點移到零勢能面處時,重力所做的功
同樣,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么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又是怎樣來研究呢?
二、新授課
1、電勢差
教師出示上圖:在某一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將同一電荷放入電場的不同位置A、B兩點,所受到的電場力是不同的,這是因為A、B兩點的電場強度是不同的.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我們以勻強電場為例,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的大小 為恒力,則電場力做功大小為: (為Eq與S之間的夾角)
在這里: 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
類似如重力做功 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
因此我們將 這一比值叫做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 來表示電勢差,單位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電勢差又叫電壓.
(1V=1J/C)
電荷在場強為E的勻強場中,令電荷q由一點A移至另一點B時(如圖)電場力所做的功 ,同樣點電荷由A沿著某一曲線移至另一點C(AC在場強E的投影與AB相等)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 與 相等(具體證明可以類比重力做功,采用無限分割法進行證明),也就是說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僅與電荷運動的起末位置有關.此結論不僅適用于勻強電場而且適用于任何電場(在高中階段不做具體證明).
這樣電場力所做的功可以是正值或負值,所以兩點間的電勢差也可以是正值或負值.
教師總結:
(1)A、B兩點之間的電勢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數值上等于單位正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
(2)電勢差的單位——伏特(V),當q電量為1C時在某兩點間做功為1J,則這兩點之間的電勢差為1V;
(3)不論電場如何分布,電場力是恒力還是變力,電場力做功的大小都可以用 計算得到;
2、電勢
教師提出問題: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移動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勢能的變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電勢差也就是電勢的差值,那么如何定義電場中各點的電勢?
分析: ,若將B點的電勢定義為零電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參考點)時所做的功.
教師強調:電勢通常用 來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點電勢)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電勢差與零點電勢的選取無關,但電勢是相對零點電勢而言的,與零點電勢的選取有關.
分析書中圖14-24:
提出問題:在電場中沿著場強方向移動電荷,電場力做功,電勢將如何變化?
分析:沿著電場線的方向將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做正功,電勢差大于零 ,即 , .
總結: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3、電勢能
物體在重力場中具有重力勢能,而電荷在電場中也具有能——電勢能.
重力做功使物體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勢能就減少多少,減少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那么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呢?
類似的:
(1)電場力做功使電荷的電勢能減少;
(2)電場力做多少功,電勢能就減少多少;
(3)減少的電勢能轉化為電荷的動能或其它形式的能.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104頁例題2歸納總結判斷做功為正或負的方法.
方法(1)可以在計算時將q、U的正負關系直接代入;
方法(2)在代入數值時以絕對值代入,再判斷電場力做功的正負.
4、總結:
(1)電場中兩點間電勢差,類同重力場中兩點的高度差.
電勢差: (1V=1J/C)
U與W、q無關
(2)設定零電勢點,由電勢差定義各個點的電勢: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 ,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點電勢)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注意:電勢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
電勢差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
(3)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4)電勢能是電荷在電場中具有的能:
電場力做功,電勢能減少;做多少功,電勢能就減少多少.
1.5電勢差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電勢差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理解電勢差與零點電勢面位置的選取無關,熟練應用其概念及定義式 進行相關的計算.
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 ,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在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3、知道電勢能,知道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改變的關系.
能力目標
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原有知識的加工,對新舊知識的類比、概括,培養學生知識自我更新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在本節內容中,涉及到電勢的講解,與前面所學的重力勢能有相似的規律和原理,因此講解時可以采取類比、概括這一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教材中首先導出電場力做功的特點,對比重力做功引起勢能的變化,得到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的概念,并指出電勢能與電場力做功之間的關系:電勢能的改變==電場力做的功.
教法建議
在講解中,知識點上需要明確的是:
(1)除了需要說明電勢的單位以及標量性,還需要強調電勢公式是定義式,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與電荷在電場中的電勢能無關,與電荷的多寡無關;而電場中某點的電勢與產生電場的源電荷有關,與該點在電場中的位置有關.
(2)關于電勢公式的應用時,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正負,理解正負只是表示電勢的高低而不是方向.
(3)關于電勢的講解:一是需要注意的是零電勢的選取(理論上以距離電場無限遠處為零電勢,實際上以大地的電勢為零電勢);二是電勢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逐漸降低.
(4)電荷在電場中兩點之間的電勢能之差是確定的.
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電勢差的概念以及定義式的應用,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改變的關系;
2、本節的難點是電勢差的定義以及電勢能與電場力做功的關系.
關于講解——整體思路的建議
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這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還需要注意的是,在講解中不僅要掌握好教學的深度,同時要加強學生從不同的知識角度——能的角度、功能關系的角度學習本節知識,從一個更高的全面的基準點對已學知識進行綜合,加強學生自身知識的再更新能力,這也是教師急需要注意的問題.
電勢差、電勢教學設計示例
一、復習引入
教師講解(出示圖片):
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對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下面我們從能量角度研究電場性質.
首先,我們先復習一下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如圖)
一、功的量度:
二、重力做功:
1、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
2、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系:
3、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人為選定)
4、重力勢能的正負是相對于零勢面而言的,不代表方向。數值上等于把物體從該點移到零勢能面處時,重力所做的功
同樣,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么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又是怎樣來研究呢?
二、新授課
1、電勢差
教師出示上圖:在某一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將同一電荷放入電場的不同位置A、B兩點,所受到的電場力是不同的,這是因為A、B兩點的電場強度是不同的.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我們以勻強電場為例,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的大小 為恒力,則電場力做功大小為: (為Eq與S之間的夾角)
在這里: 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
類似如重力做功 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
因此我們將 這一比值叫做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 來表示電勢差,單位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電勢差又叫電壓.
(1V=1J/C)
電荷在場強為E的勻強場中,令電荷q由一點A移至另一點B時(如圖)電場力所做的功 ,同樣點電荷由A沿著某一曲線移至另一點C(AC在場強E的投影與AB相等)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 與 相等(具體證明可以類比重力做功,采用無限分割法進行證明),也就是說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僅與電荷運動的起末位置有關.此結論不僅適用于勻強電場而且適用于任何電場(在高中階段不做具體證明).
這樣電場力所做的功可以是正值或負值,所以兩點間的電勢差也可以是正值或負值.
教師總結:
(1)A、B兩點之間的電勢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數值上等于單位正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
(2)電勢差的單位——伏特(V),當q電量為1C時在某兩點間做功為1J,則這兩點之間的電勢差為1V;
(3)不論電場如何分布,電場力是恒力還是變力,電場力做功的大小都可以用 計算得到;
2、電勢
教師提出問題: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移動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勢能的變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電勢差也就是電勢的差值,那么如何定義電場中各點的電勢?
分析: ,若將B點的電勢定義為零電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參考點)時所做的功.
教師強調:電勢通常用 來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點電勢)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電勢差與零點電勢的選取無關,但電勢是相對零點電勢而言的,與零點電勢的選取有關.
分析書中圖14-24:
提出問題:在電場中沿著場強方向移動電荷,電場力做功,電勢將如何變化?
分析:沿著電場線的方向將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做正功,電勢差大于零 ,即 , .
總結: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3、電勢能
物體在重力場中具有重力勢能,而電荷在電場中也具有能——電勢能.
重力做功使物體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勢能就減少多少,減少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那么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呢?
類似的:
(1)電場力做功使電荷的電勢能減少;
(2)電場力做多少功,電勢能就減少多少;
(3)減少的電勢能轉化為電荷的動能或其它形式的能.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104頁例題2歸納總結判斷做功為正或負的方法.
方法(1)可以在計算時將q、U的正負關系直接代入;
方法(2)在代入數值時以絕對值代入,再判斷電場力做功的正負.
4、總結:
(1)電場中兩點間電勢差,類同重力場中兩點的高度差.
電勢差: (1V=1J/C)
U與W、q無關
(2)設定零電勢點,由電勢差定義各個點的電勢: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 ,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點電勢)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注意:電勢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
電勢差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
(3)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4)電勢能是電荷在電場中具有的能:
電場力做功,電勢能減少;做多少功,電勢能就減少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