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量定理”探究式教學設計
“動量定理”探究式--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洛陽中學 耿宜宏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引導→探究”模式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在教師合理、有效的引導下進行高效率學習,以充分體現探究的過程和實現對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進行了嘗試。
1.變演示實驗為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演示實驗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材上“雞蛋落地不破”為課堂演示實驗,本人在教學中將其改為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在課前設計各種不同的方法舉行“雞蛋落地不破,看誰舉得高”設計比賽,在課堂上演示。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
2.設計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中在講完“動量定理”時,讓學生動手做這樣一個小實驗,如:課本上提到的“緩沖裝置的模擬”,以加深對動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學過程的一開始就讓同學兩人一組做實驗:“在課桌邊上放一張紙,再在紙上放一塊橡皮(或鋼筆套),請同學做一個實驗,把紙從橡皮(或鋼筆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鋼筆套)拉落下。邊做邊思考,怎樣做才能完成這個實驗,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實踐,充分體驗紙對橡皮(或鋼筆套)摩擦力的作用時間對其運動狀態改變的影響。
3.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感受和體驗動量定理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要求。
二、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思考題:一個質量為60g的雞蛋,從3m高處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著地后完整無損。請你設計一種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論依據是什么?能否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加以論證呢?
三、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知道動量定理適用于變力;
會用動量定理解釋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2)思想教育: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
(3)能力培養: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
四、重點與難點
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動量、沖量的方向問題,是使用動量定理的難點。
五、教具
雞蛋,沙,橡膠錘,鐵錘,細線,橡皮筋,小鐵球,鐵架臺,寬約2cm,長約20cm的紙條,橡皮一塊和投影片等。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題。
以10m/s的速度運動的球,能不能用頭去頂?(足球,就能去頂;鉛球,則不能。)
質量為20g的小物體運動過來,能不能用手去接?
(速度小,就能去接。速度大,如子彈,就不能。)
動量決定于物體質量m與速度v的乘積。
板書:p=mv
有人說動量大的不能接,動量小的能接。還有人說如果是質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體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雞蛋以5m/s的進度向你飛來,你敢接嗎?
(頭接雞蛋時要用力,作用力大時,頭對雞蛋有作用沖量作用,雞蛋會破的。)
板書:i=ft
對于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討論沖量與動量的關系,進一步探索其答案。
(二)做中學探究物理規律。
師:請同學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投影片1】
一個質量為60g的雞蛋,從3m高處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著地后完整無損。請你設計一種可行的方案。理論依據是什么?能否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加以論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