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的色散”教學設計談對教材資源的整合
由“光的色散”--談對教材資源的整合浙江省紹興縣魯迅中學 趙永才“課程資源包括教科書、科技圖書、錄像帶、視聽光盤、計算機教學軟件、報刊、互聯網、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實踐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公共圖書館、電視節目、工廠、農村、科研院所等。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達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課程標準凸現了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優化了課程資源的結構,打破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局限。課程資源的多樣化,使教材的作用呈相對降低的趨勢。但教材仍是教育學生、發展學生的一種重要載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絕不能否認教材的重要性和嚴肅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心理特征、課堂反應等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增減、改編、重組,深度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資源,個性化、創新化地使用教材,從教材內容加工的層面來改進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功能。
一、教學案例
【課題】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三冊(必加選)第十九章第四節“光的色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棱鏡的概念;
(2)掌握棱鏡對光線的偏折作用;
(3)了解光的色散及物體的顏色等常識;
(4)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棱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過程,獲得科學探究的體驗;
(2)領悟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探究欲望;
(2)體驗探究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3)學會合作與分享。
【教學用具】
1.實驗器材:分光鏡片、三棱鏡若干個、透射式投影儀、光屏。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設疑激趣
1.介紹攝影技術中的一種多重影像效果
多媒體投影常運用此種特殊效果的攝影作品,如圖1所示。拍攝時,在鏡頭前加裝分光鏡片,即可產生這種效果。
2.展示分光鏡鏡片
分光鏡片如圖2所示。投影展示分光鏡的結構模擬圖,如圖3所示。
【問題】分光鏡片是如何產生多重影像效果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去繁化簡,抽象模型
分析分光鏡片的結構特點,以面為單位分解鏡片,抽象出棱鏡概念。
棱鏡定義:透明材料做成的多面體叫做棱鏡。常用的是橫截面為三角形的棱鏡叫三棱鏡,簡稱棱鏡。
2.聯想類比,設計方案
【誘導】從分光鏡片的結構可知:分光鏡片可看作由多個棱鏡組合而成。透徹地分析單個棱鏡的成像規律,即能揭示分光鏡片產生攝影特效的秘密。
【要求】研究三棱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方案。
【自主探究、匯報結果】學生自主思考,然后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實驗方案。
【評估】受初中學習透鏡成像規律的影響,學生設計的方案中最常見的是光源(如蠟燭)通過三棱鏡在光屏上成像。此方案并不可行,因為三棱鏡成的是虛像,在光屏上無法成像。
【誘導】聯想測玻璃折射率的實驗中,在玻璃磚的一側看到另一側的大頭針的像是位置發生平移的虛像。通過方法類比、思維遷移,得出實驗方案:通過人眼直接觀察,研究棱鏡的成像規律。
3.分組實驗,操作觀察
學生分組,每組一只教學用的三棱鏡。
【學生活動】①觀察三棱鏡的結構,深化棱鏡的概念;②透過三棱鏡觀察書本上的字或其他物體;③透過三棱鏡觀察光源,如日光燈。
在實驗中為了避免反射成像的干擾,可引導學生把三棱鏡的一個面用黑布包住或用黑墨水涂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