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量定理》教案(精選2篇)
《動量定理》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并結合牛頓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恒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沖量》的延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于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于探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
(2)了解并體會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并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補充錄像資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實驗、模擬建筑工人安全帶的演示實驗
錄像:排球擊球動作要快、鑄鐵打磨時速度要快;籃球接球手臂后縮、跳高運動員落地墊厚墊子、體操運動員落地都要屈膝,
圖片:“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易碎品運輸過程。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導入法、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為四個環節,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為了保證建筑工人高空作業時人身安全,我們選用什么樣的安全帶比較好。結實的鋼繩還是結實的彈性繩?
演示實驗:模擬建筑工人從高空墜落分別系彈性繩和無彈性繩的對比演示實驗(要挑選軟度合適的橡皮泥做實驗)
(兩次物體都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兩次繩長相同)
實驗現象:用彈性繩的那次橡皮泥完好無損,另一次橡皮泥被鐵絲切成兩半,斷面非常整齊,
學生嘗試解釋現象。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推導動量定理
此時,學生有了對力、時間、動量、沖量的初步感性認識,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到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物體的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體自由下落同樣的高度,獲得同樣的動量,第二階段,經過一定的時間動量減為零
討論第二階段過程中,力的沖量和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結論: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長,力小
推廣,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從高處落地都要屈膝;跳遠前要松沙坑......
這些說明動量和沖量之間一定是有聯系的,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么?
設一個物體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運動,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經過時間t,速度變為v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還成立嗎?
利用傳感力和速度傳感器當場測數據,
\
讓小車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向固定的力傳感器運動,測出小車撞擊傳感過程中小車受到外力-時間圖像,速度傳感器測出次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圖像。
分析數據發現:碰撞過程中外力的總沖量與碰撞前后動量的變化幾乎一樣。
所以,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為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系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我們經常用雞蛋碰石頭來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沒有辦法讓雞蛋不碎嗎?
演示實驗:瓦碎蛋全(也可以放錄像)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短,力大;時間長,力小。
如:圖片(圖5)中的現象
鐵錘釘釘子,沖床沖壓鋼板
第四環節:定量應用
例:一高空作業的工人體重600N,系一條長為L=5m的安全帶,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時安全帶的緩沖時間t=1s,則安全帶的受的沖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與解答】依題意作圖,如圖所示,人跌落時為自由下落,設剛要拉緊安全帶時的速度為v1,則v12=2gL,即v1=\
經緩沖時間t=1s后速度變為0,取向下為正方向,對人由動量定理知,人受兩個力作用,即拉力廠和重力mg,所以(mg-F)t=0-mv1,
將數值代人得:F=(600+600)N=1200N
所以,人給安全帶的沖力F′為1200N,方向豎直向下。
《動量定理》教案 篇2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42中學 陳敬欣
摘要:從說教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動量定理這節課的地位、作用、重點、難點,分析了學生的實際知識情況,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的三個環節。
關鍵詞:動量定理 沖量 動量的變化
本節課的內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物理第二冊(人教版)第一章第二節《動量定理》。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引入動量這個新概念并結合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動量定理》側重于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沖量》的繼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礎。所以《動量定理》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也就是如何正確理解“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動量的變化”。尤其是方向的一致性,即合外力的沖量的方向和動量變化量的方向一致。
4.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大綱和學生情況,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
●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于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動量定理的探究過程,嘗試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認識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學的作用。
(2)能夠應用動量定理處理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交流、合作能力。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生活的意識。
(2)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團隊意識。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學生有根據加速度來分析力和運動的知識準備,利用XX年1月4日美國航天局的“勇氣號”探測器著陸火星的圖片,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把物理現象自然過渡到新知識點上,從而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撞擊、打擊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充分發揮圖片、錄像和演示實驗的作用,符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導入法、分組實驗法,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為三個環節,圖片新聞創設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通過圖片新聞的方式,應用多媒體展示“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讓同學們產生感性認識。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大部分同學會意識到有一系列措施減小撞地速度,安全氣囊的作用是延長作用時間。為了使思路明朗化,提出三個簡單問題:
(1)摩擦降(圖1)、降落傘(圖2)和反向發動機(圖3)的作用是什么?
(2)安全氣囊(圖4)的作用是什么?
(3)采取這些措施最終的目的是什么?
通過上述問題,大部分同學應該想到是為了減小撞擊力,還會粗淺地認為,對于同一個物體,撞前速度越小,撞擊力越小;撞擊時間越長,撞擊力越小。
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體驗力,為師生共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打下了基礎。把高科技的情景引入課堂,體現時代性,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論。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
這時候速度、時間、動量、沖量、力等幾個物理量在學生的頭腦中還需要整合,從感性認識進一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師生共同建立物理模型,這個模型為水平面上的物體,在合力f的作用下,經過一段時間t,動量由mv0變為mvt。引導同學們根據所學到的牛頓運動定律的知識,去整理這幾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探索動量變化跟所受合力的沖量之間的關系。這與新課程標準中提倡的鼓勵學生體驗自然規律發現的過程,從而建立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和掌握研究科學的方法是一致的。
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通過推導,大部分同學會得到一個表達式:
ft=mvt-mv0 或 ft=△p
這時不要急于歸納它的物理意義,而是給出學生想像和討論的時間,讓同學們試著解釋它,剛開始可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結論,比如“沖量等于動量之差”或“沖量等于動量相減”,或“沖量引起動量發生變化”。隨著討論的深入,引導同學們回憶動量的變化這個概念。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探究出合沖量和動量變化量的關系,比如數量關系,因果關系會逐漸清晰,但方向關系還沒有特別明朗化。在同學們基本理解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并板書動量定理的內容。在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學習中,通過原有知識的激活,然后再通過順應過程重建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進入另一個更高的發展平衡狀態,這一點符合學生的學習建構理論。
當同學們基本能運用動量定理初步解決恒力的問題時,可引伸到動量定理也適用于隨時間變化的力,比如打擊力或撞擊力,但這個力f應取作用時間內的平均力。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便于他們自覺的運用所學知識來處理問題。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為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系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首先設置一個問題:如果把雞蛋從一米高的地方釋放,摔到水泥地上,碎了,采取什么措施可保證雞蛋不摔碎?讓同學們設計多種方案,他們會猜測在地上鋪上沙子,或放一盆水,或海綿等一些彈性好的物質,接著利用有代表性的彈性好的海綿加以驗證,把同學們的設計留成興趣作業。對那些有創造力的設計,給予充分的欣賞和肯定。
減小力的作用。繼續和同學們一塊分析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展示圖片(圖5),引導同學自己找出生產、生活中的更多例子。
為了引導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繼續通過播放錄像創設了下列的物理情景:鐵錘釘釘子,沖床沖壓鋼板并提出問題。讓同學們繼續歸納出共性規律:作用時間短,作用力大。引導學生自己找出生產、生活中的更多例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知識遷移的能力。
通過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上述兩類問題深入分析,使學生對動量定理加深了理解。實現了“學中做”和“做中學”的結合。促使學生從理性認識再到感性認識,符合認識論。
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再次舉出第一節的例題,給出這個例題有三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在上一節分析碰撞過程中動量變化量的基礎上,這節課給出撞擊的時間,同學們可以應用動量定理來計算撞擊力的大小。
在師生共同分析的過程中,第二個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探索出了怎樣應用動量定理解題的關鍵步驟,比如必須首先規定正方向,求動量的變化,再應用動量定理列方程求未知量。
第三個目的:突破難點,也就是動量定理的矢量性,設計兩個有梯度的問題來降低難度。
例1:質量為0.1kg的鋼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運動,碰到一個堅硬的障礙物后被彈回,沿著同一直線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運動,接觸時間為0.02秒,小球受到的彈力的平均值有多大?
問題(1):物體動量變化量是什么方向?
問題(2):聯系你學過的彈力產生的條件,從形變的角度分析彈力的方向,合力沖量的方向應該是什么方向?
通過這樣的比較,同學們將發現:合力沖量的方向與動量變化量的方向相同,使動量定理的矢量性這個難點具體化和逐漸明朗化。
為了進一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繼續研究第一節中“思考與討論”題。
思考與討論:
例2:一個質量為0.2kg的鋼球,以2m/s的速度斜射到堅硬的大理石板上,入射的角度為45°,碰撞后被斜著彈出,彈出的角度也是45°,速度仍為2m/s。
問題:除了能應用平行四邊形分析撞擊過程中的動量的變化的方向,能否根據動量定理來分析小球動量的變化?
有上節課的基礎,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能夠判斷動量變化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根據彈力方向的判斷,合沖量的方向也在這個方向上。為了使問題形象化,準備了一個小動畫,以顯示撞擊的過程中小球的形變,以明確小球受到的彈力的方向,進而顯示合沖量的方向。以此深入地體會動量定理的表達式是一個矢量式。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避免了老師的“一言堂”,做到了“老師搭臺,學生唱戲”,在課堂上增強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氛圍。
神州5號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是中國航天技術的又一個里程碑。通過錄像和圖片,讓同學們圍繞動量定理,來分析神州五號如何采取一系列措施實現軟著陸的。當同學們發現自己能夠用新知識解決如此驚天動地的偉大創舉時,必然熱血沸騰,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培養他們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至此,這一節課的學習基本結束,老師根據板書小結本節課的重點-動量定理的內容,留作業:
1.p123.3,4。
2.科技小論文:圍繞XX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的主題“道路安全”觀察在汽車和摩托車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什么樣的安全措施,應用你學習的知識,尤其是動量定理加以分析。實現從物理到生活,從理論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