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四首 教案
寫得淋漓酣暢、引人遐想的是述夢部分。一入夢,便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詩人竟然在鏡湖上空飛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飛過鏡湖,月兒依舊伴著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點“謝公宿處”。接著寫登山。本來是險峻的山路,但詩人卻毫不費力,他“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飛升一樣到了山巔。這時已是黎明,眼前出現了一幅雄奇的畫面:東方的海中涌出一輪紅日,四周是莽蒼的群山。他又聽到了桃都山頂天雞的啼叫。這當然還不能說是仙境,但已經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說它意味著仙境即將出現。果然,在詩人“迷花倚石”之際,暮色驟然降臨,熊在咆哮,龍在吟嘯,巨大的聲音震得巖石、泉水、深林、峰巒抖動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詩人卻忽然將視線轉向天上的云、山間的流水及水上的煙霧,出現了瞬間的寧靜。這是為下文蓄勢。接著便是雷電大作,地裂山崩,只聽轟隆一聲,神仙洞府的石門大開,青色的天空一望無際,日、月、金臺、銀臺交互輝映,是真正的仙境。這一部分寫夢境的進一步展開,時徐時疾,波瀾橫生,使讀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鄉。夢境的高潮是仙人盛會。因為仙人們是從天而降的,所以先寫他們的衣裳和坐騎。“云之君”即楚辭中的云中君,由于來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們都聚集到那金銀臺上來做什么呢?詩人只寫了“虎鼓瑟”這樣一個細節,其余一切讓讀者自己去聯想,這是一次幸福、歡樂的盛會,所有的與會者都在那里親切地交談,興高采烈地舉杯痛飲,像人世間的朋友們歡聚在一起。這樣的“夢游”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但是,好夢不常:“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毙捏@夢醒,一聲長嘆,枕席依舊,剛才的煙霧云霞哪里去了?詩在夢境的最高點忽然收住,急轉直下,由幻想轉到現實,仿佛音樂由響徹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轉入低音,使讀者心情也隨著沉靜下來。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世間行樂之事,實在如同夢幻,萬事從古都像東去流水一般。]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我與諸君離別,不知何時回還?暫且在那青崖之間,放養白鹿,要走隨即騎去,訪問名川大山。白鹿:傳說中仙人的坐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豈能低頭彎腰,屈身事奉權貴,使我心中郁郁寡歡,極不舒坦!摧眉折腰:低肩彎腰。事:侍奉。開心顏:心情愉快,笑逐顏開。這是全詩的主旨。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詩人由夢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最后一部分。這一部分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這首詩是用來留別的,要告訴留在魯東的朋友,自己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訪道。這一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幾句詩里,表現了詩人的內心矛盾,迸發出詩人強烈的感情。他認為,如同這場夢游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悲來,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著白鹿到名山去尋仙訪道的好。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表現了李白思想當中消極的一面。封建社會里屬于封建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況下,對人生抱消極態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評價這首詩里所表現的李白的思想,決不能只看到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更強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當中,和“人生無!毕喟槎鴣淼,不是對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權臣貴戚同流合污,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他的求仙訪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為了滿足無窮的貪欲,而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臣貴戚的鄙棄和不妥協,正像詩的結句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