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劇概述
《荊釵記》中的王十朋與歷史人物王十朋生平不符。一說錢玉蓮原是妓女,因遭他的遺棄而投江自盡。但舞臺上的《荊釵記》,是一個寫盡夫妻之間忠貞的愛情故事。王十朋是一位受到稱許的人物。這個故事的曲折發展,肯定了一種不隨升沉榮辱而轉移的婚姻觀念;同時,又是對上層社會流行的“富易交、貴易妻”的批判。戲劇以對愛情的堅貞和對富貴權位的傲視,贏得了平民觀眾的喜愛。
歷史人物劉知遠以破落戶起家,從軍卒升為將帥,最后當上皇帝。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生平事跡,自是民間文藝創作擷取的絕好題材。《白兔記》以劉知遠魚龍變化的故事作為全劇骨架,流露出封建時代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他們渴望改變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又苦于上天無路,不免艷慕或幻想能通過某種機遇而出人頭地。劇中贊揚李三娘不以貧賤論人,識劉知遠于草莽之中,也是從這點出發。但是《白兔記》所產生強烈審美效果的,不是這些思想,而是李三娘所受的非人苦難,“日間挑水三千擔,夜間推磨到天明”,幾近家奴。這種苦難,控訴了那個妻離子散,民不聊生,幾人升遷,萬眾受虐的年月。質樸自然的藝術特色,卻濃重地傳遞出由動亂釀成災難的氛圍。
《拜月亭記》是在一幅兵荒馬亂的畫面里,講述一個顛沛流離的故事。男女主人公踏上逃避戰火的風雨旅途,在患難相扶之中,他們萌發了愛情。離亂中的結合,既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不門當戶對,自然有悖于封建倫理,但作品肯定了它。充滿干戈的人生遭際,是極其痛苦的,舞臺上著意渲染的是關切他人的美好情操。溫和的關系與嚴峻背景的對比,人物亮麗的情感色彩和非常巧合的情節的融合,是它的重要藝術特點。
《殺狗記》寫富家子弟孫華結交市井無賴,反視胞弟為仇敵,使之淪為乞丐。孫妻屢勸不聽,便殺狗偽裝成死尸放在家門口。孫華見后十分驚懼,找酒肉朋友幫忙,均被托辭拒絕。只有弟弟不記前恨,將“尸首”背到城外掩埋,并向官府自首,說人是自己殺的,與兄弟無關。孫華頓然悔悟,兄弟和好,共受官府旌表。這是一出勸誡劇,通過一個生硬設計的事件,讓那些違背封建行為規范的人改邪歸正。觀眾能接受《殺狗記》并非由于這個主旨,而是在表現孫華的遭遇時,展示了市井無賴的無信、無聊、無行,讓人們看到了一幅可憎的世態圖畫。
南戲絕唱《琵琶記》
在南宋民間文藝和早期南戲中,蔡伯喈是個“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的壞人。高明改寫了他,不再是個負心男子。他本無心功名,因嚴父催逼,才不得已進京赴考;高中以后,屈于皇帝和牛丞相的炎威,被迫入贅相府,不能歸家。只因他辭試、辭婚、辭官的請求都被拒絕,終于釀成了父母饑餓而死,妻子趙五娘賣發葬公婆,沿途彈唱行乞,千里尋夫的悲劇。作品的最后,以一夫二婦守孝三年一門旌表作結。劇作家把功名利祿與家庭幸福對立起來,表明對皇帝的效忠義務原來是以剝奪人的贍養權利為前提的。戲劇的結構極富特色,依據男女主人公的兩地處境,分成兩條線索交錯遞進。一面是蔡伯喈一步步陷入功名富貴的羅網;一面是趙五娘獨自支撐門戶,苦苦掙扎。將統治者的飛揚跋扈、安富尊榮和農村災年一派殘破的生活情景同時寫入戲中。鮮明的對比折射出社會的深刻矛盾。尤其是趙五娘這個人間苦難負荷者的形象,更具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