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戲劇知識短文兩篇
十四 戲劇知識短文兩篇教學目標1、 了解戲劇文學的基礎知識及中國話劇的現當代發展脈絡。2、 在閱讀訓練中提升對文本主要信息的篩選、提取、歸納、整合、表述的能力。說明:本課包括譚霈生教授的《戲劇文學》和黃會林、陳剛教授的《中國現代和當代話劇》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均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分別是對戲劇文學基礎知識的介紹和中國話劇現當代歷史的梳理。相比較而言,后一篇文章的脈絡較為清晰,術語較少。前一篇內容復雜,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兩篇文章既能為學生建構出戲劇文學及中國話劇史的總體框架,又是訓練學生篩選、提取、歸納、整合、表述文本信息能力的極好素材,所以,教學時可從此入手,在解讀文本,了解關于戲劇文學和中國現當代話劇的情況的同時,著力訓練學生把握此類社會科學說明文的方法,提升解讀文本的能力,從而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通過圈劃、列表、列小標題等各種方法,篩選、提取、歸納文本重要信息。2、 難點:《戲劇文學》的信息提取與歸納。說明:對于高三學生而言,文本信息的篩選、提取、歸納與表達是其閱讀能力的具體體現,也是高考現代文閱讀的重要考點,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非常重要。訓練時要給出具體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主動使用這些方法讀懂課文,獲得閱讀的成就感。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預習作業
閱讀“熱身”預習作業要求: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詳細解讀《中國現代和當代話劇》,篩選、提取、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以“時間(時期)”、“特點”、“代表作家作品”、“共同追求”四個欄目編制表格。要求表格能夠全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語言精練。學生閱讀課文,完成預習作業。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期延伸,也是教學的必要鋪墊。高三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敢于和善于放手、壓擔。學生在課前以預習作業的形式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課堂教學以預習后的狀態為起點,攀登更高的山峰,跨越更大的障礙,這既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又能更有效的激發高三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之所以選擇第二篇文章作為預習作業,是因為此文相對脈絡清晰、閱讀障礙較小。以此為切入口,起到“熱身”的作用。交流預習作業1、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中國現代和當代話劇》這篇文章的信息整理成了表格,選擇有代表性的幾位同學的作業,一同來討論交流。2、利用ppt展示學生作業,由學生講解自己的表格內容和表格內容安排的理由。請其他同學對表格內容是否全面扼要、表格內的語言是否精煉進行評價交流。學生作業展示交流表格的形式是為了讓學生有條理的歸納文本信息,教師給出表格的欄目,使學生能夠有的放矢,為學生的閱讀理解鋪設一定的臺階,同時也是隱性的傳遞閱讀方法。展示交流作業,提升學生的自信力,口頭表達能力,鑒別比較能力、吸收借鑒能力。
總結社科類說明文的閱讀方法請同學們反思一下:在你完成預習作業時,用了哪些有效的閱讀方法?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點評。1、 逐段圈劃重點詞句。如第一段只需圈劃出“話劇 20世紀初 傳入中國”。(信息篩選與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