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教案
綜觀瑪蒂爾德性格形成過程,也正是她的心理變化過程。可以說,丟失項鏈作為她命運的轉折點,完成了她性格的漸變過程,也是她返璞歸真,戰勝和超越“原我”的過程。雖然這過程對她有點兒殘酷,有點兒不情愿。莫泊桑在小說的最后寫道:“生活多么古怪!多么變化莫測!只需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就能把你斷送或者把你拯救出來!”那么,丟失項鏈這件“小事”,對瑪蒂爾德到底是斷送還是拯救呢?我們的結論顯然是拯救!當我們看到她XX年后重又見到女友時,完全沒有了當初的自悲自怨、自慚形穢和低聲下氣,有的是自在和從容:“去跟她說話嗎?當然要去,既然債務已經還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訴她,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過去。”多么達觀和坦然,多么平和的心態啊!當陳述完了自己XX年的艱辛后,“她臉上顯出了微笑,因為她感到了一種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樂。”這就是最后的瑪蒂爾德,她已經拋棄了嬌氣和任性,遠離了虛幻的遐想,而成了為明確生活目標而一步步攀登的奮斗女性。就在漫長的XX年還債歲月里,她獲得了心靈上的平靜和安寧,對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體驗。XX年艱辛挖掘出了瑪蒂爾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煉了她全新的人生態度,這時的瑪蒂爾德是一個由外在形象美到內在精神美的女性,一個由錯位到復位并最終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變得很美好很可愛的女性形象。
作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項鏈》在藝術上也是韻味無窮的。首先他采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在小說中,項鏈與瑪蒂爾德的關系分為“強烈地被項鏈吸引”“戴上項鏈的風采”“丟失項鏈的恐慌”“賠償項鏈的代價”“得知是假項鏈的真相”等環節,一環扣一環,從不游移,從不松動,用項鏈這一物品刻畫出了瑪蒂爾德動態的變化過程。其次,莫泊桑巧妙地處理了幾組對應的關系,使多種關系在相輔相成中既是真實可信的情理之中,又是突如其來的意料之外,給讀者以思考的空間。例如偶然與必然的關系,項鏈對改變瑪蒂爾德生活的作用,就在種種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因舞會而借項鏈、用項鏈和丟項鏈是偶然,但實質上正是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會上忘乎所以,為不使別人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會結束時她倉皇逃離,才忽略了項鏈而丟失,而這一切都恰恰來自于她性格的必然。在處理虛幻與現實的關系上,小說也自然妥帖,將瑪蒂爾德舞會前對物質生活的向往虛寫,將項鏈丟失后她生活的窘況實寫,一虛一實恰到好處。小說中真與假的關系也轉換得很微妙:瑪蒂爾德參加舞會戴的是別人的項鏈,作為項鏈的主人她是假的;項鏈丟了她當做真的賠上,而XX年后才得知原來那項鏈根本就是假的。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對普遍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和欺騙的最好諷刺。小說結尾處,作者以隱喻的方式對全篇作了總結:瑪蒂爾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東西,就如同那掛項鏈,原來每一顆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XX年艱辛換來的這一掛,就像她真真切切領悟到的人生一樣,每一顆粒都是真實的,只不過她付出的代價多了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