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發展的趨勢
教學目標
關于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為什么新事物必定能夠戰勝舊事物,新事物的成長壯大為什么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并能運用這一原理并結合具體事例論證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及兩者的分歧,并能結合典型事例,對兩者在實際生活中的不同表現做出判斷;了解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基本要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框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以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為指導去觀察、把握事物全局,預見事物發展前途的辯證思維能力,從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戰勝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在當前和今后的改革事業中,提高理解、適應和參與的能力。
由于本框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進行概括和總結,與形而上學的觀點進行對比和分析,并進而對學生提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基本觀點進行概括、綜合、分析、比較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耐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各項改革措施,對我國的改革事業抱有正確的態度。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和表現;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性及堅持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義,并初步學會運用這一方法去分析、解決一些思想認識問題。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本節結構:
本節共兩框。既是對二、三、四課所學的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對方法論要求的系統和升華,因此,本節特別是第二框題的教學對于學生初步形成唯物辯證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框,在論述了新事物必定能夠戰勝舊事物和新事物的成長壯大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之后,指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在闡述原理的基礎上,教材又從“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兩個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方法論要求,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統一。
第二框《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首先運用中外哲學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典型觀點,對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觀點進行比較,進而歸納出兩者的分歧,并強調了它們之間最根本的分歧。在綜述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之后,對青年學生提出了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并從個人成長過程和聯系當前社會實際兩方面舉例分析。最后,從總體上概括指出堅持唯物辯證法的意義和要求。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是本框教學的重點。
[原因剖析]
掌握這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方法論意義:
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對社會主義事業和共產主義前途充滿信心,要準備走曲折的路,滿腔熱情地支持社會主義事業,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支持新事物,培養創新精神。
2、“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問題,是本框教學的重點。
[原因剖析]
①從知識要求來說,這一問題是對第二、三、四課所學原理的概括和總結,學好這個問題,可以使有關唯物辯證法的知識更加系統,得到升華。
②從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來說,只有首先劃清兩者的界限,才有可能在實踐中逐步學會應用。
它們的分歧是:聯系的觀點與孤立的觀點的對立、發展的觀點與靜止的觀點的對立、全面的觀點與片面的觀點的對立。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
方法論意義: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才能真正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唯物辯證法為我們正確地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總的指導方法,不能把它看作是可以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須把它同實踐、同調查研究緊密結合,加以靈活運用。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懂得一些唯物辯證法的道理,自覺地按唯物辯證法辦事,就可以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思想、學習和工作就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3、“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即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是本框教學的難點。
[原因剖析]
①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及其方法論意義,在前面已經分別論述過了,而本框的方法論要求更具有綜合性,需要緊密聯系以上幾課的內容,與形而上學的觀點加以對照,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講解。怎樣恰當地處理這些觀點和材料,具有一定的難度。
②這一問題是唯物辯證法教學的最終目的,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有意識地去運用唯物辯證法,更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各方面付出創造性的勞動。
4、“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是本框教學,也是全課教學中的難點。
[原因剖析]
①這一問題作為本課思想教育的“熱點”問題之一,要想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得到較好的解決,本身就有很大的難度。
②由于中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思想方法上容易犯片面性、絕對化的毛病,再加上黨內和社會上不正之風的影響,使這一問題的教學更增加了難度。
教法建議
一、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突出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這一教學重點,應當注意:
①重視運用已知的道理。本框是在第二課學習了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以及發展的實質等問題之后,進一步回答發展的方向、道路和趨勢問題的。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把前后知識銜接起來,才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教學中一定要使學生明白,我們所說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是指它的“總方向”,而不是指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所謂總方向,是指事物發展全過程的方向,事物發展的總體方向和總的趨勢。至于事物發展中各個具體階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則既可能是前進的,也可能是停滯的,甚至是倒退的,但這只是暫時的,它終究改變不了事物向前發展的總趨勢和總方向。
②以基本事實說明道理。教材從中學生的實際出發,主要是以基本事實來證明基本觀點的。如說明新事物必然能夠戰勝舊事物,就舉了一個自然界和兩個社會領域的事例;講曲折性原理,列舉的基本上都是社會領域的事例。為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信服,教學中還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具體而又生動的事例。
③搞好綜述,教材第16段,是對原理的綜述,既是對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新事物的成長壯大都要經歷艱難曲折兩個觀點的概括總結,又是理論上的綜合、提高。限于《課程標準》的規定和教材的要求,雖然不能在理論上擴充,但卻可以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理解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可以采用圖示法,告訴學生事物的前進性不能用直線表示,因為其中不包含曲折性(其中就蘊含著要和形而上學的“直線論”,即否認曲折性的觀點劃清界限的思想);也不能用圓來表示,因為圓雖然包含了曲折,卻又否認了前進性,事物從起點開始又回到起點,只是舊事物的重復,實際上是否認了發展(其中又蘊含著要和形而上學的“循環論”劃清界限的思想)。那么,用什么樣的圖示表示才比較準確呢?一種是上下波動的曲線,另一種是螺旋式的上升的曲線,都可以表示事物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運動,即前進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進。
為了使學生理解“任何事物”和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還可以舉出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如一出好戲的劇情發展,總是有序幕、有中場和尾聲,有高潮,也有過場;一部文藝作品,必須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瀾起伏,才能引人入勝,如此等等。
(2)在講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時,要結合教材中“議一議”的內容,搞好討論。如前所述,通過本框教學,加強對中學生的耐挫折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是很有必要的。許多事實說明,當前不少學生缺乏經受挫折的思想準備和承受能力。
當然,能夠遇挫愈奮,鍥而不舍的典型事例,更是不乏其人,對學生也更具啟迪、教育意義。本框和第一節第一框(事物發展的原因)中的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的問題,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類似的方法論要求,教學中應注意前后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防止簡單重復。
(3)對本課難點“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的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把握好這一難點(同時也是“熱點”)問題的角度,是以關于和道路的原理為指導,學會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因此,一方面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另一方面要準備走曲折的路,而核心問題是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來對待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特別是正確對待我國的改革事業。
二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堅持以理服人。教材上的理論分析并不難理解,其中有些內容是學生早已耳熟能詳的。這里,是否能突破難點、取得良好效果的標準是學生是否信服。為此,必須破除“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如:
舉例法。針對有些同學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光明前途信心不足等,教學中可精選一二個典型事例來證明,許多在當地過去認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已變為現實。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電視片、圖表等輔助教學。如,只要把20年前的紀錄片和今天的電視片各播放一段,然后讓學生自己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去進行對比,就可以生動地說明問題。
類比法。教材以火車的發展歷程來說明應當怎樣正確對待新事物,并配有插圖,生動而貼切。現《火車和馬車的比賽》火車的不平常的經歷,充分地說明了一個哲理: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談話法。為了使教學真正收到實效,教給學生看問題的正確方法,還可以根據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加以分析議論。例如,對于“發牢騷”這種“流行病”,就可以加以分析和引導。
牢騷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應當說,出于對自身和國家集體利益的關切,或是純粹對于社會某種不合理行為、現象的不滿,發發牢騷自有其合理及符合實際的一面,倒也情有可原。如對通貨膨脹、分配不公、假冒偽劣及各種腐敗現象的不滿等等。但是,也有許多牢騷是由于人們的人生閱歷、社會經驗、知識水平、認識角度等的局限而產生的較偏激的認識。中學生中的許多牢騷和不滿大都屬于這一類。應當指出,發牢騷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如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大發牢騷,對種種困難和問題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去評頭品足,抱怨挖苦,就會渙散人心,泄了民氣,丟了精神,消磨和瓦解人的意志,是逃避社會責任的表現。減少牢騷的關鍵是以主人翁的姿態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斷,盡可能辯證地去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這樣,就不至于感情沖動,以偏概全,一次受騙,就認為世上沒有好人,一說腐敗就感嘆社會“暗無天日”,如此等等。
由于本課容量較大,可分為原理和方法論兩大部分進行教學。前者采用講授法,后者采取談話法。
二、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本框教學的重點,在于使學生理解“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初步劃清兩者的界限;而難點則在于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比較自覺地、有意識地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在具體教學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不能截然分開。
1、由淺入深,歸納比較
第一層意思(第1~8段)即列舉哲學史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觀點的對立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并由此歸納出兩者的分歧:
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分歧之一 | 分歧之二 | 分歧之三 | 根本分歧 | |
唯物辯證法 | ||||
形而上學 |
可以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再加以簡要的啟發、點撥,這一內容就能被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
2、抓住關鍵,重點講授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劃清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界限,掌握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可以抓住兩者的根本分歧,重點進行講授。即綜合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講清為什么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最根本的分歧。
3、聯系實際,追求實效
本節的第二層意思(11~17段),即對學生提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方法論要求,主要是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努力追求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突破這一難點,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①重視搞好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對比。教材列舉哲學史上的典型觀點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本身就體現了這種對比。盡管這些問題理論上的難度并不大,但教學中如何做到生動活潑,有的放矢,引起學生的共鳴與思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議按照“議一議”的要求,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使學生打開思路,進行廣泛的分析與思考。
②引導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正確分析和認識加強廉政建設、開展反腐敗斗爭的問題,要防止面面俱到。可以選擇學生中疑問最多、最為關心的問題,如關于腐敗現象在黨和國家生活中到底是主流還是支流的問題,關于反腐敗斗爭的發展趨勢問題等,結合當前反腐倡廉的形勢,引導學生既要清醒地看到腐敗現象的嚴重性和反腐敗斗爭的緊迫性,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腐敗分子在我們黨的干部隊伍中是少數,絕大多數干部是好的,堅定戰勝各種腐敗現象的信心。
4、教學方法:建議采用“講讀”和“談話”相結合的方法。具體地說,原理部分先讀后講,以講授為主;方法論部分讀議和講解穿插進行,即先讀、議,后講解。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