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核反應 核能
師;投影練習題組<二>。請同學們指出下列核反應方程的真偽,錯誤的加以糾正。
a. n + α→ o +質子
b. c + he → o + h
c. be + he → c + γ(光子)
d. h + n → h +γ(光子)
學生觀察,相互討論,指出真偽及錯誤所在。同時,請四位不同能力的學生上講臺改正并講述理由。
師: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是判斷核反應方程正確與否的必要條件。但是,人們是否可以用這兩個條件來編寫核反應方程呢?如果不可以的話,應該采用什么辦法來確定核反應的產物,檢驗核反應的真偽呢?下面我們一起體驗查德威克(英)在1832年是如何發現并確定“中子”的。(學生激起懸念,試目以待。)
師:投影幻燈片——中子是怎樣發現的?
天然放射性元素po放出α粒子,轟擊鈹(be)原子核時,發出了一種未知射線,這種未知射線可以從石蠟(含碳)中打出質子( h)。那么我們如何確定這種未知射線的本質特征呢?即確定它是否帶電?如果帶電的話,帶的是正電還是負電?電荷數如何?質量數如何?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初步的設想及根據,然后全班同學共同交流和比較,形成一個或幾個科學而又可行的方案。最后,教師評價,肯定、鼓勵同學們表現出的熱情和智慧。對不足之處加以引導、點撥、糾正。
教師歸納同學的設計并板書如下內容:
這種未知射線:
① 在空氣中的速度小于光速c的1/10 不是光子;
② 在電場或磁場中不會偏轉 不帶電;
③ 與碳核和氫核(或其它核)發生彈性正碰,一定符合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最終結論:未知射線是質量近似等于質子質量但不帶電的基本粒子——“中子”。
剛才我們研究了核反應中生成新元素和粒子的確定方法及表達形式,下面,我們從能量的角度來分析核反應現象。教師板書:
<二>核能的釋放及計算
師:朗讀教材,板書:
1. 核能——核反應中釋放的能量。核能是從哪里來的?
學生閱讀教材后,獨立思考上述問題,教師傾聽、詢問、了解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然后啟發講解,投影如下內容: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中,e表示物體的能量,m表示物體的質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
① 物體具有的能量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物體的能量增大了,質量也增大;能量減小了,質量也減小。
② 任何質量為m的物體都具有大小相當于mc2的能量。由于c2非常大(9×1016m2/s2),所以對質量很小的物體所包含(或具有)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對此,愛因斯坦說過:“把任何慣性質量理解為能量的一種貯藏,看來要自然得多。”所以質量于能量實質上是相象的,它們只不過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示。
③ 在國際單位制中,e、m、c的單位分別取j、kg和m/s。
④ 由e=mc2得△e=△m•c2,其蘊含著怎樣的意義?△m表示物體的質量虧損,△e表示與△m相當的能量。如果物體的能量減小了△e,即向外釋放△e的能量,它的質量就會虧損△m = 。理論和實驗都表明,只有在核反應中,才可能發生質量虧損,因而伴隨著巨大的能量向外輻射。例如,在中子和質子結合成氘核的過程中,由于發生了質量虧損,從而釋放出了2.2mev的核能。
生:仔細閱讀教材及旁批內容。師生共同歸納計算核能的思路和步驟。
教師板書如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