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備課筆記
夏雷震 王少敏
一、課文悟讀
《<魯迅詩稿>序》
魯迅先生在文學上是以小說和雜文著稱于世的,我們一般不大去專門閱讀他的詩歌,雖然也知道幾首,甚至熟記其中的幾句。魯迅先生的詩歌,或見之于雜文中,或見之于散文里,或見之于有關介紹中,雖然很少,可是“偶有所作,每臻絕唱”。之所以能夠成為“絕唱”,是因為“犀角燭怪”“肝膽照人”。這樣的詩歌不管是內(nèi)容形式,還是風格特點,只要一讀,就會覺得眼前突然一亮,似見金礦中的寶石,有的和文章相輔相成,渾然一體;有的就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奪目耀眼。怪不得“前無古人,后啟來者”。在現(xiàn)代書法史上,實事求是地講,魯迅先生還不是第一流的大家,可是在文人書法的行列中,魯迅先生確是獨樹一幟的。從散見于報刊畫冊的魯迅先生手跡,到集魯迅先生手跡而成的報頭校牌,只要是以前見過魯迅先生書法的人,都會有眼熟能詳?shù)母杏X,即使是第一次看到,以后也是印象深刻難以忘記。這些都是源于魯迅先生深厚的摹學功力和獨到的悟化水平。沒有“遠逾宋唐,直攀魏晉”的摹學功力,沒有“熔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的悟化水平,就不可能達到“樸質(zhì)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的境界。
魯迅先生的詩歌藝術(shù)和書法藝術(shù)與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相比,確實還不相提并論。不過,這個不能相提并論的前提是魯迅先生“無心作詩人”“無心作書家”。即使這樣,如果我們“好其詩,好其書,而日益近之”,潛移默化,就能夠“身心獲益靡涯,文章增華有望”。魯迅先生一生的主要心思是在憂國憂民、喚醒民眾、與敵人作毫不留情的斗爭和推動發(fā)展新文化上面,如果魯迅先生在這兩個方面也下大功夫的話,我們?nèi)魏稳硕疾粫岩伤軌蛉〉每赡鼙绕渌矫娓叩某删偷摹_@,就是一個大家。大家缺少的不是才華,而是時間。
對魯迅先生在這兩個方面的成就的評價,讓我們普通人來作,沒有個幾千字是說不明白的,但是郭沫若先生僅僅用了246個字,就把魯迅先生的詩品、書品以及人品的關系評價得淋漓盡致。只有郭沫若先生這樣一位在詩欹和書法兩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大家,才能夠用如椽之筆舉重若輕地來評價魯迅先生這樣一位同樣是詩歌和書法兩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大家。惺惺惜惺惺,寥寥數(shù)語,形象生動,概括明了,干脆利落,讓我們了解了魯迅先生在藝術(shù)上的另一面,也使讀者在閱讀欣賞《魯迅詩稿》前就受到了額外的藝術(shù)享受。
《我為何而生》
“我為何而生?”古往今來,人類何止千百次地這樣追問過自己。我們究竟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問題太簡單又太復雜。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經(jīng)成為人間的匆匆過客;有人皓首窮經(jīng),苦思冥想,終其一生也未能參透其中玄機。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羅素以其獨特的感悟,對這個人類永恒的哲學命題作出了響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動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隋。”
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羅素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一生中,他愛過不止一個女性,經(jīng)歷過幾次婚姻的變故,但他珍視他的所愛,他說:“在我所愛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們,我的心地將褊狹得多。”在1929年到1930年間,羅素在有關社會道德的兩本書中,甚至以一個叛逆者的姿態(tài),指出清教徒式的性觀念是人類不幸的一大原因,這種觀點不僅引起虔誠的歐洲人的強烈反對,也遭到美國圣公會主教為首的一批人的責難。然而羅素卻義無反顧地享受著愛情給他帶來的狂喜,進入他自己所追尋的人生境界。
羅素一生追求知識。由于父母英年早逝,羅素的童年是孤獨的,他經(jīng)常在祖父的荒涼官邸花園里散步冥想,書本和數(shù)學把他從孤獨與絕望中拯救出來,他迷上了數(shù)學,11歲時就學習歐幾里得幾何學,并很快掌握幾何學定理。羅素18歲考人劍橋大學,大學前三年,他攻讀數(shù)學,第四年轉(zhuǎn)攻哲學。羅素一生著書71種,論文幾千篇,涉及哲學、數(shù)學、科學、社會學、政治、歷史、宗教等諸方面,享有“百科全書”式思想家之稱。作為哲學家,他的主要貢獻是在數(shù)理邏輯方面。他從數(shù)理邏輯出發(fā),建立邏輯原子論與新實在論,成為現(xiàn)代分析哲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作為數(shù)學家,他在巨著《數(shù)學原理》中提出了“數(shù)學與邏輯是同一的”命題,認為數(shù)學為邏輯的一個分支,以此為前提構(gòu)筑了龐大的符號公式體系。這具有劃時代意義,因為它用新的觀點看待數(shù)學知識的地位,推動了數(shù)理邏輯的發(fā)展。羅素從80歲起寫小說,他的散文在英國文學中也享譽甚高。1950年,羅素因為能“把精湛的哲學思想成功地介紹給大眾并用來關心大眾”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羅素“一生的事業(yè)皆在于熱誠地為公眾的良知辯護”。“對人類苦難的同情”使得他堅決反對導致人類災難的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羅素因反對英國參戰(zhàn),被控反戰(zhàn)宣傳罪而判刑6個月;1961年,因反戰(zhàn)靜坐示威,89歲的羅素與他的妻子被判兩個月監(jiān)禁。他支持希臘與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運動,反動美國侵略越南的戰(zhàn)爭,發(fā)表聲明抗議蘇聯(lián)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初逝世前還抗議以色列發(fā)動的中東戰(zhàn)爭。
“我為何而生”,羅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實踐對這一問題作出了最單純而又最強烈的回答。
二、亮點探究
1.閱讀文章后,你覺得《<魯迅詩稿>序》語言有什么特點?
探究學習:散文能給讀者感覺強烈、印象深刻的東西,除了內(nèi)容主旨之外,就要數(shù)語言了。“古雅凝練”,這是本文在語言表達上的一大特點。古雅,主要體現(xiàn)在大量使用了文言語匯和大量的駢偶句子,引用了古人名言和典故,還巧妙地化用了魯迅先生的詩歌。文言語匯本身具有簡練的特點,加上作者在使用的時候字斟句酌,就凸現(xiàn)了凝練之特點。比如“每臻絕唱”“犀角燭怪”“聽任心腕之交應”“薈而萃之,其人宛在”等把魯迅先生詩歌的特點、遣筆的特點、人品及詩品書品的特點都表達出來了。駢偶句自身具有獨特的形式特點、節(jié)奏特點,作者是一位大詩人,在驅(qū)遣這類句子的時候,自然是得心應手,使駢偶句子的形式美和節(jié)奏美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從評價詩歌的“或則犀角燭怪,或則肝膽照人”到評價書法的“樸質(zhì)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從追溯其書法淵源的“遠逾宋唐,直攀魏晉”到分析常讀先生詩稿好處的“身心獲益靡涯,文章增華有望”,這類句子可以說在文章中是俯拾皆是,短的,四字一句,兩兩相對;長的,長短結(jié)合,綿延數(shù)句,又工整自然。這樣就使讀者在閱讀文章時,瑯瑯上口,具有了既抑揚起伏,又生動自然的音樂美感。作者如此使用語言,充分體現(xiàn)了自身的國學修養(yǎng),和所序之文稿在作品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上也是相得益彰的。
2.請你說說《(魯迅詩稿>序》是如何在短小的篇幅中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的。
探究學習:作為序文,本文的篇幅可以說是非常短小的。一個大詩人、大書法家給魯迅先生的詩歌書法作品寫序文,就是這么寥寥幾句話?一開始,讀者可能會有意外之感,但是讀了以后,就會對兩位大家肅然起敬,不得不佩服郭沫若先生的大手筆。
文章看似篇幅短小,其實內(nèi)容“豐富含蓄”。作者沒有簡單地就事論事式地評價魯迅先生的詩歌藝術(shù)和書法藝術(shù),雖然每段文字都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是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第1段把魯迅先生的作品和“魯學”結(jié)合起來,使讀者能夠在閱讀魯迅先生的詩歌時,把詩歌和魯迅先生的思想及魯迅先生的整個創(chuàng)作特征結(jié)合起來,豐富了讀者的閱讀背景,擴大了讀者的思考范圍。第2段在追溯魯迅先生作品形式上的淵源濫觴時,再分析其作品的能夠“樸質(zhì)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的原因,雖然沒有具體說魯迅先生是怎樣下功夫的,但是“熔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和“遠逾宋唐,直攀魏晉”幾句,就可以讓人體會到魯迅先生在書法上下的功夫和達到的境界了。第3段進一步分析詩品、書晶和人品的關系,鼓吹賞讀《魯迅詩稿》的好處,一句“詩如其人,書如其人,薈而萃之,其人宛在”,引導讀者領略偉人的風采。
3.和一般的序文相比較,《<魯迅詩稿>序》的結(jié)構(gòu)有什么特點?
探究學習:結(jié)構(gòu)“簡練嚴謹”是這篇序文的又一特點。一般的序文都有從介紹一下作者的情況開始,接著再介紹作品的習慣。但是郭沫若先生文不落俗套,平中出奇,每一段都是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沒有一個字的贅言:第1段評價其詩歌特點,第2段評價其書法特點,第3段評價其詩品、書品和人品的關系以及對讀者的教養(yǎng)作用。短短三段文字,把文稿的內(nèi)容和特點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結(jié)構(gòu)雖然簡練,卻又不失內(nèi)部的嚴謹巧妙。一句“前無古人,后啟來者”,既可以看作是對詩歌特點評價的小結(jié),也可以看作是對書法評價的開始;而一句“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更是巧妙地使文章內(nèi)容過渡到了對文品、書品與人品關系的評價上。沒有對文章驅(qū)遣已經(jīng)得心應手的大手筆,是不敢如此安排結(jié)構(gòu)的。
4.如何理解體會“詩如其人,書如其人”?
探究學習:先說“詩如其人”。一般讀者都知道“文如其人”“詩言志”這個道理,在平時的閱讀中也能夠體會認識到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與作者品德、性格之間的關系。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總是和他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和品德性格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詩歌作為文學的最高形式,當然更加強烈地體現(xiàn)這個關系。我們在閱讀魯迅先生的詩歌時,只要這樣去做,就能夠逐漸懂得什么是“詩如其人”。
再說“書如其人”。我們平時都說“字如其人”,宋朝四大家之一的蘇軾認為,書法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展示人的道德境界,一個人的道德境界如何,能夠在書法中找到微妙的痕跡。古人還認為,一般人學習書法很難擺脫自己性格的影響,不同的性格就會導致書法風格和境界的差異。古人因此就形成了以書觀人,以書觀德的書法鑒賞模式。忠、善的品格往往與溫、厚聯(lián)系在一起,而兇殘往往和刻薄、粗悍連在一起。古人在書法實踐中也一直強調(diào)不管是模仿還是創(chuàng)作,都要重視表現(xiàn)個性,提倡書法作品有“真我面目”“露己意”。在鑒賞魯迅先生的書法作品時,就要聯(lián)系魯迅先生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點,這樣才能夠比較好地把握魯迅先生書法作品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內(nèi)涵。
5.試比較下面兩種不同版本的譯文,說說它們在句式特點和詞語運用方面的不同,你更喜歡其中的哪一種譯文,為什么?
譯文一: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
(選自課本)
譯文二:三種單純?nèi)欢鴺O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于愛情的渴望,對于知識的尋求,以及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
(選自《世界散文寶庫》,長春出版社1994年版)
探究學習:在句式方面,“譯文一”以一個單句的形式呈現(xiàn),句式簡短,強調(diào)了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三種單純而強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而“譯文二”以一個復句的形式出現(xiàn),屬于平鋪直敘,沒有更多的強調(diào)意味。
在詞語的運用方面,兩種譯文主要有兩處不同。一是“譯文一”中“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在“譯文二”中表述為“單純?nèi)欢鴺O其強烈的激情”,“譯文二”強調(diào)了感情的強烈程度,而“譯文一”則顯得簡潔而且前后音節(jié)和諧;二是“譯文一”中“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在“譯文二”被翻譯為“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譯文一”中著力強調(diào)“同情”的“不可遏制”,而“譯文二”更著重強調(diào)“憐憫”之“痛徹肺腑”。
6.閱讀《我》文第2段,試概括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
探究學習: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有三個方面:愛情能帶來狂喜;愛情能使人擺脫孤寂;在愛的結(jié)合中能見到天堂的縮影。
7.試分析作者追求知識和同情人類苦難的內(nèi)涵。
探究學習:作者追求知識,他一生著書71種,論文幾千篇,涉及哲學、數(shù)學、科學、社會學、政治、歷史、宗教等諸方面,享有“百科全書”式思想家之稱。他之所以這樣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一方面是知識能引領他進入美好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是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給人類,可以幫助人類擺脫苦難。
作者同情人類的苦難。他從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始終關愛人類。他反對戰(zhàn)爭,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直到逝世的當天,還在為中東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于他對人類苦難的同情。
8.談談你對下列句子的理解。
(1)這些感情如陣陣巨風,吹拂在我動蕩不定的生涯中,有時甚至吹過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絕望的邊緣。
(2)愛情可以擺脫孤寂——身歷那種可怕孤寂的人的戰(zhàn)栗意識,有時會由世界的邊緣,觀察到冷酷無生命的無底深淵。
(3)在愛的結(jié)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賢以及詩人們所夢想的天堂的縮影,這正是我所追尋的人生境界。
(4)愛情與知識的可能領域,總是引領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對人類苦難的同情經(jīng)常把我?guī)Щ噩F(xiàn)實世界。
探究學習:(1)實際上告訴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三種感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2)在于強調(diào)愛情給予人類的巨大安慰和力量。(3)告訴我們愛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美好體驗。從(4)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愛情和知識把羅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對于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現(xiàn)實世界,這體現(xiàn)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
9.愛因斯坦說過:“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閱讀羅素的這篇隨筆,是否也讓你感到愉快,試談談你的閱讀感受。
探究學習:這篇隨筆短小精悍,層次分明,既充滿理性的力量,又飽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間透露出羅素作為思想家的博大情懷和崇高人格,尤其是他對人類的關愛之情,特別令人感動。
三、選題設計
1.魯迅詩歌研讀。
魯迅先生一生所寫的詩歌不是很多,目前共收集到近80首。這些詩歌從體裁看,有四言、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等舊體詩和新體詩、民歌體諷刺詩等。魯迅先生的詩歌一部分單獨發(fā)表在報刊上,一部分是發(fā)表文章中的有機部分,一部分是贈送給國內(nèi)外友人的。這些詩歌后來收入《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等書中。
研究方法:
(1)確定研究內(nèi)容。如“魯迅詩歌的內(nèi)容”,可以作歸類研讀、單篇研讀,也可以尋找和作者在同時代的內(nèi)容相關的文章進行對比研讀。如魯迅“詩歌的形式”,可以作形式的歸類、同類型藝術(shù)特點的對比研讀、不同時期同類型藝術(shù)特點的對比研讀,還可以研究“魯迅詩歌和魯迅其他文學樣式的聯(lián)系”等。
(2)查閱資料。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料和家庭的藏書,還可以上網(wǎng)瀏覽。
(3)閱讀思考,分析對比。這是做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沒有一定量的閱讀和思考,就不可能作正確的對比和分析,就沒有好的研究成果。
(4)交流小結(jié)。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還可以討論自己的疑難問題。
參讀書目:
(1)《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2)《詩刊》2001年第10期“魯迅詩歌專輯”。
(3)周振甫《魯迅詩歌注》。
(4)《魯迅詩歌選講》,江蘇人民出版社。
2.魯迅書法賞析。
魯迅先生的書法作品主要就是他的各種手跡,包括小說、散文、日記等手稿,詩歌條幅手稿等。
研究方法:
(1)確定研究內(nèi)容。賞析魯迅先生的書法,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人手:①一般性的欣賞,單獨看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筆畫枯潤;整體看字的布局安排,疏密凝疾。②根據(jù)郭沫若先生的評價分析,找到魏晉宋唐的代表性碑帖,比如魏碑、二王的書法、宋四家的作品和唐朝顏真卿等人的作品,研究魯迅先生的書法和這些不同時代的大家之間的傳承關系,從中辨認出魯迅先生當年摹學的影子和神韻。③進一步賞析,體會“聽任心腕之交應,樸質(zhì)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書如其人”的評價。不同情況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作不同層次的選擇。
(2)查閱資料。
(3)了解一點書法理論。
(4)比較賞析。
(5)交流討論。
參讀書目:
(1)《魯迅詩稿》,文物出版社。
(2)《魯迅名篇手跡書法藝術(shù)》。
(3)新浪“魯迅先生誕辰120紀念專題”。
(4)翰逸神飛——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歷史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人應該為何而生——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同題材散文閱讀和感悟。
研究方法:
(1)資料查閱。可以在圖書館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閱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以人生為寫作題材的散文作品。
(2)閱讀積累。選擇相關作品進行閱讀和積累,積累的主要方式是做讀書卡片,將同題材作品的作者、國籍(或時代)、作品標題、作者在文中所闡明的觀點或見解、精彩的語句摘錄下來。
(3)分析思考。在閱讀積累的基礎上,撰寫出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對于人生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自己從中所獲得的感悟。
(4)交流總結(jié)。同學把各自的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班上進行交流,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是讀書報告會的形式。
參讀書目:
(1)《世界散文隨筆精品文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2)《世界文豪同題散文經(jīng)典·人生之旅》,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世界散文寶庫·人生感悟錄》,長春出版社1994年版。
(4)《外國人生小品》,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版。
(5)《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精華集成》,文匯出版社1993年版。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