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語文提分策略:熟語
類似的還有“受賄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幾何時將大展宏圖”“問題未發現前就應防微杜漸”等。 詞語的復習是一個鞏固積累的過程,在識記時可以把讀音、字形和意義的理解應用結合起來,盡量把這個考點放到大語文環境中去復習。要按照語文的學習規律,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篇不離生活實際。
某些成語意義比較接近,考試中有些題目就是要求我們辨析其意義或用法上的差異。如果不能明辨其差異,自然就難以選出正確答案,備考時必須注意。
常見易混成語辨析 【安之若素/隨遇而安】均能表示對任何遭遇都能安然處之的意思。前者多指處于困境,仍能跟往常一樣(素:平日、往常);后者強調能適應任何環境。 【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都有主次關系處理不當的意思。但前者強調把主次關系弄顛倒了;后者重在強調舍棄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形容輕重倒置。 【病入膏肓/不可救藥】都表示病情嚴重,無法醫治。前者偏重于“病”,比喻事情嚴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于“救”,比喻人或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刊之論/不易之論】都有不能改變之意。前者強調言論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刊:古代指削除刻錯了的字);后者重在強調言論內容正確、不可改變。 【不脛而走/不翼而飛】均可形容消息、言論等傳布迅速。但后者還多用于形容東西突然消失。 【飽經滄桑/飽經風霜】都指閱歷深。前者側重于經歷過很多世事變遷;后者則側重于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不堪設想/不可思議】都有不能想像之意。但前者適用于嚴重的、不良的后果;后者一般適用于奇妙深奧的、不能理解的事情或道理。 【參差不齊/良莠不齊】都指不整齊。用于人,前者指水平不一致,后者指好人壞人都有;用于物,前者指高低、長短、大小不齊,后者指好的壞的混在一起。 【如虎添翼/為虎添翼】前者比喻強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強大,也比喻惡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兇惡;后者則比喻幫助惡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都有特別看待之意。但前者作橫向比較,表示對某個人或某種人的看法不同于一般;后者作縱向比較,表示用新的眼光來看待。 【風言風語/流言蜚語】都表示沒有根據的話。前者還指私下里議論或暗中散布某種傳聞;后者多指背后議論、誣蔑或挑撥的話。 【聳人聽聞/駭人聽聞】都含有使人吃驚的意思。其區別在于,用“聳人聽聞”時,所說的是故意夸大了的事,甚至未必是事實,說者的目的就是要使人震驚;用“駭人聽聞”時,說明發生的事是事實,多指社會上發生的壞事。 【揮金如土/一擲千金】都形容極度揮霍。前者偏重于對錢財的輕視、毫不在乎;后者偏重于一次花費過多。 【戀戀不舍/流連忘返】都有舍不得離開的意思。前者適用范圍廣,可指一切所留戀的人、事、景等;后者則側重于對景物的留戀。 【安分守己/循規蹈矩】都有規矩老實的意思。前者指守本分,不做違法亂紀的事;后者則多指拘泥于舊的準則,不敢稍作變通。 【標新立異/獨樹一幟】都有自成一套,提出的主張與眾不同的意思。前者偏重于顯示差異,與一般不同;后者偏重于創造出獨特的風格,自成一家。 【博聞強識/見多識廣】都含有見識廣的意思。前者偏重于見聞廣博,記憶力強,多用于書面語;后者偏重于閱歷深,經驗多,多用于口語。 【大公無私/鐵面無私】都表示沒有私心。前者表示一心為公或處理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后者指公正嚴明,不講情面。 【得寸進尺/得隴望蜀】都比喻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前者側重逐步緊逼,要求越來越高;后者強調的是得到這個,還想那個。 【阿諛逢迎/趨炎附勢】都有巴結奉承之意。前者指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后者指奉承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耳聞目睹/耳濡目染】都有耳朵聽到、眼睛看到的意思。前者強調親耳聽見,親眼看見,受沒受到影響則不管;后者強調見得多聽得多了之后,無形之中受到影響。 【防患未然/未雨綢繆】都表示事前做好準備。前者強調在事故或災害尚未發生之前采取預防措施;后者重在做好準備。 【孤注一擲/破釜沉舟】都有最后拼一下以求勝利的意思。前者比喻在危急時把全部力量拿出來冒一次險(注:賭注,賭博時押上的錢),多含貶義;后者則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干到底,多含褒義。 【固執己見/一意孤行】都有不聽勸告的意思。前者的側重點在于頑固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后者的側重點在于固執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