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7
a.現代“革命文學”以文學為宣傳工具,這是從道德的觀點來談藝術,不明白藝術和實際人生是有一定距離的。
b.只有藝術上出現的諸如波斯畫中人物肢體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彌補實際人生與自然的缺陷。
c.蔡琰之所以能寫出《悲憤詩》,是因為她能把切身的悲憤之情放在一定距離之外,對自身的經歷加以反省。
d.藝術都是作者主觀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觀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創造藝術。
答案 b
解析 這些形式化的手法確實彌補了實際人生與自然的缺陷,但不是必要條件。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藝術如果達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著藝術和實際人生沒有距離,便走向了寫實主義。
b.在古代中國與西方的藝術實踐中,許多藝術形式表明人們都能在適當的距離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寫成小說,實際是他們不懂得自己只是嘗受者,而沒有換位為觀賞者。
d.說話不押韻,做詩卻要押韻,這表明人生與藝術是有距離的,詩歌能彌補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答案 b
解析 “人們都能在適當的距離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中的“人們都”以全賅偏。
三、(淮南市XX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動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的理念也逐漸趨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標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和”與“同”兩個范疇的對舉,二是“和實生物”與“和而不同”這兩個重要命題的提出。
“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對舉,是由西周末年鄭國的史官史伯提出來的。據《國語•鄭語》載,鄭桓公問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說,恐怕要必然走向衰敗。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統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沒有處理好“和”與“同”的關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拋棄“和”。在史伯看來,“和”與“同”是內涵不同的兩個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而“同”則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無論加多少,最后還是絕對的單一體。因此,“和”體現的是由不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一,而“同”則是由相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多樣性的統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豐長而物歸之”,即豐富、發展并生成新東西。而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則只能是“同則不繼”。《說文》:“繼者,續也,從從系。”因此,“不繼”則為“絕”,即不能產生任何新東西,從而使單一的同一體走向衰亡和滅絕。
可見,“和”與“同”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一對范疇,只有在兩者對舉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內涵,這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和”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據,也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這一命題的確切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