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4
c.關于“變形”,藝術美學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態在藝術表現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美學意義。
d.藝術上所說的“變形”往往是指狹義的“變形”,即指在藝術表現中客觀物象的幾何圖形所發生的改變。
答案 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杜甫詩“黛色參天二千尺”、李白詩“白發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張手法,不見得是自覺的“變形”觀念。
b.相對于現實生活,明清戲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臉譜是一種典型的“變形”,這種“變形”有利于戲曲的發展。
c.藝術上的“變形”是創作者主觀感受的強化,藝術家們只有采用這種辦法,才能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魚鴨圖卷》表現了一種蔑視情緒,反映了他對于傳統道德,特別是對 于理學的反叛意識。
答案 c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藝術上的“變形”是相對于客觀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說“變形”來源于“常形”,有時甚至“變形”就是“常形”。
b.在藝術上,廣義層面上的“變形”是藝術反映生活的普遍現象,而狹義層面上的“變形”只是前者的一種特殊現象。
c.王觀國認為沈括對于杜甫詩的批評是“拘拘然以尺寸較之,則過矣”,看來王觀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變形”美學觀念。
d.大致上,中國古代的“變形”美學觀念在宋元時代受到人們注意,而到明清時候這種觀念在實踐中得到了大量的運用。
答案 a
~XX年高考題
一、(07全國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下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被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強調兩個重要的條件:一是“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二是“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所有這些形式都與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長在一起,構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