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項復習教案
d.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
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之所以要緝拿季布,是因為在項氏手下為將時,屢次使高祖身陷絕境。
b.朱家不僅冒險收留了季布,而是為他奔走,辨說道理,當季布最終被赦免后,朱家也名聞天下。
c.丁公當年遇到身處危難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話所打動,不僅沒有將高祖殺掉,還主動撤回了軍隊。
d.當年的仇敵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卻被找了個借口處死,高祖這樣做,是從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的角度考慮的。
5.下列對司馬光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光不僅認為高祖處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當的,而且對處置的深遠意義評價很高。
b.司馬光認為高祖之所以這樣做不是恩將仇報,而是由于“進取”與“守成”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c.司馬光認為,高祖將丁公處死的目的是要讓天下千千萬萬的人明白禮儀并引以為戒。
d.司馬光寫這段話的目的是贊揚高祖富有遠見、與時俱進的政治才能。
6.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畫線的句子
景公問于晏子曰:“為政何患?”晏子對曰:“患善惡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對曰:“審擇左右。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
孔子聞之曰:“此言也信矣!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
(1)何以察之?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言也信矣!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徇:示眾)
2.d(a“之”,到;b“以”:因為;c“其”,怎么;d“為”:上句的意思是“作為,身為”,下句的意思是“彈奏”)
3.b(a上句是寫高祖起初對季布的態度,下句是司馬光對“來者”的看法;c上句寫高祖臨危求丁公,下句寫司馬光對“貳心”人的看法;d上句言司馬光對高祖對殺丁公的評價,下句寫高祖“鄙棄貳心”的話語,非“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