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 考場散文的寫作(一)
從自然之中尋求深沉的情韻,采取自然的語言來表達和增強散文的抒情色彩,散文大師還采用“談話風”的語言。所謂談話風的語言,就是如平常聊天、談家常般的話語,他明白如話、平易、樸實。用這樣的語言寫散文可以縮短作者和讀者的距離,自由地抒發情感,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真摯。
現代散文史上,朱自清和豐子愷的散文,有許多采用了“談話風”的語言來寫的。朱自清的就說過,“這種談話風的文章,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彼摹督o亡婦》可以算他“談話風”文章的代表作。
當然這種“談話風”的語言絕非照錄口語,而是對口語的藝術加工,是一種反樸歸真的藝術語言,需要很高功力才能達到。
(3)從流暢中尋求抒情的旋律——音樂美。散文的語言流暢,正如冰心所說的“行云流水”。
語言的流暢是語言的音樂性要求的。音樂性就是講音調、節奏。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都具有音樂性。蘇愛倫堡說:“旋律這是散文的基礎,每個散文家總是有自己的獨特的不因襲的音樂的調子。”
節奏是構成旋律的重要因素。漢語的節奏是由漢語言的單音詞、雙音詞、長短句、快與慢,抑與揚,疾與徐而構成的,切當地選用語句,造成行云流水般的音樂節奏,使文章顯出一種語言的氣勢,更便于抒發作者情感,也便于讀者感受領悟情感。魯迅的散文《風箏》寫幼時破壞了弟弟的風箏,后來痛悔之極,便這樣寫道:“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呵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這種補過的方法,是一種輕快、活潑的節奏,表達出童心的跳蕩。這其實又是一種無法補過的方法,這是逆轉,大幅度的跌宕,由活潑輕快的節奏,變為凝重滯緩。用這種語言的跌宕變化,表現了哥哥的悔過與自責。這里用的實際上是京劇里“緊拉慢唱”的手法。
再如劉成章《轉九曲》(《散文》1982年第10期)中間有一段關于“轉九曲”的場景描寫(散文教程129頁中部)要想使自己的散文流暢自然有氣勢,首先當然要有激情,這是造成“差壓”的動力,同時語言也要易讀,動聽。為此,我們在散文寫好后,可以自己先讀幾遍,看看順不順,暢不暢,把拗口的,疙里疙瘩的字詞,毫不可惜地刪除,盡量使語言暢達一些,自然一些。
(4)從樸實中去尋求華美的色彩——風格美。這是從風格方面來講語言的。最美的散文風格是樸實。茅盾、老舍的語言就是追求這種風格。更多的作家是經歷了一個由華麗到樸素的過程,青年作家尤為這樣。對于作家的這種變化,用四個字來概括字叫“歸樸返真”。叫“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散文寫作要寓華美于樸實。好比一塊玉,在室內瞧平淡無光,到陽光下看則光彩奪目,好的散文也是這樣,初讀平淡無奇,細品則華美淳香。文化革命中人們極盡華麗之詞匯,大談高呼領袖的大號,祈禱般地頌福,結果事過境遷,一切成為笑柄,毫無流傳。而方紀寫的《揮手之間》,文字樸素無華,卻打動人心,令人百讀不厭,毛澤東那緩慢而有力的揮手一瞬,好似一個塑像,永遠存入人民心間。
楊朔的語言尤如一種淡墨,繪畫著祖國的錦秀山河。他的散文字字斟酌,拿來當詩一樣去寫,語言卻樸實無華,句句凝練很難改寫,這種語言其實是最具色彩最美的語言。(《荔枝蜜》沒有鋪張抒寫荔枝的甘美,樸實的文字卻抒發了作者的真情;《香山紅葉》沒有夸張描繪紅葉及香山美景,但讀后,你不感覺散文很美嗎,樸素的語言恰切地塑造了普通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