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
歐陽修寫作這篇賦,是內心情感的真實再現,因此要理解這份真實的情感,就要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作者。第一、二個問題旨在引起學生的興趣;第三個問題則通過對重點語句的品讀領悟來深化對文本意義的理解。1從這些秋聲的“形象”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秋聲的什么特點?(“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2、作者為什么沒有直接寫秋之聲,而運用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秋之狀呢,是否離題了?(不是離題 a.為寫秋聲做一個鋪墊, 使寫秋聲的筆觸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聲”更為形象而有聲勢,是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秋聲的悲,是烘托的寫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3、作者用刑官、兵象、陰陽五行、五聲六律等事物突出秋天的什么特點?( 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說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4、作者通過描寫秋之狀與秋之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氛圍?1. 學生散讀第二段,劃出突出秋聲特點的語句,注意關鍵詞語“故”的作用。2. 要求學生從分析表達方式上來解析本段文字,作者是如何描寫秋之狀與秋之義的?同時塑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本段對下文抒情做了鋪墊,所以對重點語句分析闡釋,由對作品氛圍的分析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1、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又會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篩選重要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a.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c.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所說的“這是一篇以悲秋為主題的賦體散文,抒發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的郁悶心情。”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從歐陽修的曲折生平和本文來看,我們從這篇文章中讀到的是歐陽修的一種超然情懷,但這種超然不同于那種從容地面對現實,襟懷曠達的人生態度,而是歷盡滄桑之后的一種透悟一種淡泊的心境。同時,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采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3、童子這個人物是否可有可無?1. 齊讀第三段,在準確翻譯的基礎上,探討文章的主旨。(在理解上學生可能有不同的見解,老師可做引導)2. 結合歐陽修的身世,恰當理解文章的要義。(歐陽修為人剛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歷盡艱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歲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張被貶夷陵;39歲再度因參與“慶歷新政”被貶滁州;48歲那一年,又被宦官誣陷,幾乎出知同州。他本來體弱多病,40歲就白發蕭疏了。雖然自至和元年開始結束貶謫外放的生活,重新獲得朝廷重用,官職也一路升遷,但長年的政治斗爭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這篇53歲時寫成的《秋聲賦》流露出了這種希望與世無爭,修身養性的思想。引入對作者的介紹,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他的這種超然的思想。)3、學生結合第一自然段童子的表現,體會他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