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鑒賞表達技巧
第二編 第二部分 第十一章 第三節
1.(XX年濟南統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望江南超然臺①作
□ 蘇 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注】、俪慌_: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后舉火稱新火。
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闋寫登上超然臺所見到的城中的景色。頭兩句點明季節特色,春雖已到,但尚未老。三、四兩句直敘登臺遠眺所見。最后一句以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作結。這五句全是寫景,描寫的是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下闋作者因景生情。先是點明了作者登超然臺的具體時間,那就是寒食清明時節。清明節又是中國傳統的一個重要節日。作者從登超然臺望見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發了思鄉之愁,尤其是在清明節前后這樣的日子。但他無法回家鄉,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澀地“咨嗟”嘆息一番,無奈地說:不要對老朋友說什么思鄉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來聊以自慰吧!“休對”“且將”,這是無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實際的一種解脫辦法。最后詩人發出了“詩酒趁年華”的呼聲,認為還是抓緊時間,借詩酒來自娛,度過這美好的時光。這里“年華”與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應。作者政治上屢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驁不馴,所以只好用曠達超然的態度來對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悶!這首詞上闋寫作者登上超然臺所見臺下“春未老”之景,下闋因景生情,抒發的是春雖未老,人卻在無奈之中的鄉思之情,情景交融為一體。
【答案】 上片描寫的是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發的是春雖未老,人卻在無奈之中的思鄉之情。這首詞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2.(XX年銀川一中測試)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①
□ 杜 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龠@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首詩寫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說茅齋的低矮狹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連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這茅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著說“故來頻”。三、四兩句就細致地描寫了燕子在室內的活動:筑巢銜泥點污了琴書不算,還要追捕飛蟲甚至碰著了人。詩人以明白如話的口語,作了細膩生動的刻畫,給人以逼真的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