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科普科幻作品復習
c科學家對于自然規律的對稱性有一種癡迷,原因或許就在于人類生活在個近似對稱的世界之中.我們處處遭遇對稱。
d現實中的驢子即使身處兩堆同等距離的干草之間也決不會餓死,因為它會憑借其大腦的不對稱性,打破邏輯上的對稱。
【答案】c
【解析】a.文章第一段明確指出的是:要區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賴于某種不對稱的基準。b原文為“這一設想最初由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提出,如今已有實驗證明,馬赫的洞見是正確的。” c原文為“自然,現實中的驢子決不會餓死,由于某種細微差剮的影響,它會以不可預測的行動去打破這種邏輯上的對稱.”
9.根據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左右大腦的不對稱是我們區別于動物特征之一
b人類區別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結果
c人類所有的創造和活力,都來源于所處世界的對稱性。
d我們之所以充滿希望,就是因為未來必定比過去美好。
【答案】a
【解析】b原文已指出“人類能夠區別左右,奧秘就在于人類的左右大腦是不對稱的”跟教育沒有關系。c原文指出“就此而言,隨著不對稱性而來的,就是創造和活力。”推斷明顯不對。d不一定,原文指出“未來和過去的不對稱,才讓我們的生活始終都充滿希望”。
5.(08•湖北高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12分,每小題3分)
根據《國際濕地公約》,濕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長久的或暫時的沼澤地、濕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擁有靜止或流動的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濱海水域。濕地通常具備三個要素:水成土、臨時或長期的水淹條件、耐濕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這就將人們慣常理解的,僅指水域與陸地之間過渡地帶的濕地概念,擴大至在空間上與之緊密相連的河流、湖泊等水體,使其形成整體,這有利于濕地生態的綜合保護。濱海濕地和由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構成的內陸濕地,屬于自然濕地;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建成的水庫、渠道、水田、塘堰等,屬于人工濕地。我國濕地資源豐富,占世界濕地資源的十分之一。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與人類生存發展休戚相關。濕地是許多野生動植物(包括許多瀕危物種)的“家園”,是全球生態系統中的巨大基因庫。濕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質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時間內蓄積洪水,然后慢慢將水排出。濕地還是有毒物質的降解容器。當人類活動造成的各種有毒物質進入濕地時,許多濕地植物和濕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對其進行降解和轉化,凈化環境。這是濕地享有“地球之腎”美譽的重要原因。
濕地資源豐富,是人類的“衣食父母”。濕地提供的動物產品,如魚蝦等,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產自濕地的谷物養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濕地的蘆葦是重要的造紙原料。濕地的水資源不僅為人類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濕地資源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換能量,如水力或泥炭發電。另外,濕地景觀獨特,是人們理想的旅游、休閑場所。
但長期以來,人類對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多功能性認識不足,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濕地資源。例如,將大量濕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導致濕地面積銳減;過度捕撈、采挖濕地動植物,破壞了濕地生態平衡;上游濕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積,濕地蓄洪功能下降;工農業和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嚴重污染濕地水體。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保護濕地的緊迫性,并積極探索科學的方法。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農業帶產生的大量硝酸鹽和其他化學物質,不僅導致流域水質惡化,刺激藻類泛濫,還在入海處的墨西哥灣形成一個面積XX0平方千米的無氧區。專家們認為,流域內濕地的大量喪失導致入海徑流氮負荷過重,是造成無氧區的主要原因。有專家提出,解決問題的根辦法是在全流域進行大規模濕地生態重建,全面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這個建議已得到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