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教學指導
4.本文基礎知識點:①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第五自然段對比分析處應認真理解。其幾項力量的對比是:陳勝<九國<秦國<秦朝。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強秦亡于陳涉,其結論推出中心論點。這種順理成章,極有說服力的寫法應仔細體會。②注意到一詞多義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亡、制、兵、策。③掌握以下詞類活用的詞:席、囊、弱等。
教學建議
本文的教學重點及建議
本文是賈誼的一篇政論文,是一篇史論,學習本文,學生首先應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文中所論之“政”是什么,要抓住文體特點,即觀點和材料的統一,了解作者在文中表現的觀點是什么,是用哪些材料來證明這一觀點的,從而整體上把握文意。此外,還應根據本文的文體特點,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要求學生對重要的語段加以揣摩,反復誦讀,進而體味文章的藝術特色。
從文字上說,指導學生繼續整理、歸納文言實詞,其中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成語等,以及詞的活用現象,特別是本文中的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等語法現象。
本文的研讀步驟
讀。本文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層次先后的,氣勢充沛,一氣呵成。初讀時不要中斷,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體感。
理。在讀的基礎上劃分結構,理出頭緒。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興亡過程。如:
。1)孝公:崛起
(2)“五王”:強大 興(攻)
(3)始皇:統一
。4)二世:滅亡 亡(守)
。5)亡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析。分析課文的段落層次。第一段,要抓住客觀條件、主觀因素、施政方針三方面進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領會作者極寫諸侯約從反秦的強大陣容和不可抗衡的聲勢的意圖(用以反襯秦之強大,為下段寫秦統一全國已成定局蓄勢);第三段,分析秦創建大帝國之后怎樣轉入守勢,從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確作者寫陳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貶的寫法的用意(秦民心喪盡,自取其禍);第五段,分析內部層次以及與全篇的關系(①從不同的角度將陳涉之眾與九國之師進行對比,提出問題。②歸納中心論點,解決問題。在第二層次中,均有與上文相照應的句子:前4句照應一、二段,中間5句照應三、四段,最后照應“成敗異變”二句,順勢回答了第一層留待解決的問題)。
誦。即是深入領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驟。誦讀時一定要注意語氣。文中的鋪排,要讀出氣勢,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對比,要讀出情感,抑揚有別,褒貶分明;深責時,要義正詞嚴;惋惜處,要讓人警醒。本文雖為史論,但語言上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誦讀時要細加品味。
本文題解
本文選自《新書》,個別字句依從《史記》和蕭統《文選》!哆^秦論》是賈誼的議論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斑^秦”即“言秦之過”,指出秦亡國的過失。論,是一種文體。古文中的所謂“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等內容。
本文的思路分析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這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本文選的是上篇,先講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代人的苦心經營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極盡夸張和渲染,造成一種語言上的生動氣勢,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勢來統一六國一樣不可阻擋。接著筆鋒陡轉,運用對比的方法,寫秦始皇自以為這個有“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可為子孫“萬世之業”的帝國,竟然會在轉眼之間,被陳涉這個“甕牖繩樞之子”,“才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勢輕而易舉地滅亡,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從而總結出秦亡的教訓:此乃“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由此,我們不僅能見到作為漢初思想家賈誼關注國家政治的熱情和深刻的思想,還能見出他的才思、智慧和人格風采。此文雖為說理,有濃厚的戰國縱橫家遺風,但是在遣詞造句中又處處流露出詩人的氣質,詞語講究,多用修飾,感情充沛,行文流暢,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