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3
(3)昆曲那些戲本子雖然也有幽期密約,盜劫篡奪,但是總要歸結到教忠教孝,勸貞勸節,神佛有靈,人力微薄。就文詞而言,據內行家說,多用詞藻故實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樣亦文亦話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嘗能夠句句像口語一樣聽進耳朵就明白?再說,昆曲的調子有非常迂緩的,一個字延長到了十幾拍,那就無論如何講究辨音,講究發聲跟收聲,聽的人總之難以聽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聽昆曲先得記熟曲文;自然,能夠通曉曲文里的故實跟詞藻那就尤其有味。
(4)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體的各種動作跟姿勢,唱到哪個字,眼睛應該看哪里,手應該怎樣,腳應該怎樣,都由老師傅傳授下來,世代遵守著。動作跟姿勢大概重在對稱,向左方做了這么一個舞態,接下來就向右方也做這么一個舞態,意思是使臺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觀賞。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園》一出,杜麗娘小姐跟春香丫頭就是一對舞伴,自從閨中曉妝起,直到游罷回家止,沒有一刻不是帶唱帶舞的,而且沒有一刻不是兩人互相對稱的。這一點似乎比較平劇與漢調來得高明。前年看見過一本《國劇身段譜》,詳記平劇里各種角色的各種姿勢,實在繁復非凡;可是我們去看平劇,就覺得演員很少有動作,如《李陵碑》里的楊老令公,直站在臺邊盡唱,兩手插在袍甲里,偶爾伸出來揮動一下罷了。昆曲雖然注重動作跟姿勢,也要演員能夠體會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著祖傳表演,也就跟木偶戲差不多。
(取材于葉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刪改)
【注】 ①平劇:即京劇,當時亦稱國劇。②故實:以往的有歷史意義的事實;典故
14.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昆曲的內容有的誨淫誨盜,有的也教盅教孝,勸貞勸節。
b.昆曲里好的戲文詞藻故實頗豐,而且文言白話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腳之間的協調,是為了準確地表現唱詞。
d.昆曲人物舞臺站位互相對稱,因其舞臺布景講究對稱性。
答案 b
解析 a項信息源在第三段:“昆曲那些戲本子雖然也有幽期密約,盜劫篡奪,但是總要歸結到教忠教孝,勸貞勸節。”原文沒有“誨淫誨盜”的字樣,.無中生有。c項是對第四段開頭幾句的概括,原文是“舞的部分就是身體的各種動作跟姿勢,唱到哪個字,眼睛應該看哪里,手應該怎樣,腳應該怎樣,都由老師傅傳授下來,世代遵守著”。這里絲毫看不出有“為了準確地表現唱詞”的目的,也是無中生有。d項:據末段“沒有一刻不是兩人互相對稱的。這一點似乎比較平劇與漢調來得高明”,不能推出“舞臺布景講究對稱性”的原因,故為強化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