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文化經典閱讀
3.(XX年福建三明期末測試)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1)對上面選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孔子認為對物質生活不能太講究,有飯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斷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為人處世方面,孔子認為做人要腳踏實地,做事要勤快機敏,說話要謹慎。莫輕率,要經過思考。
c.孔子認為在人際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斷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為正人君子,獲得生活的滿足和精神快樂。
d.孔子說的這段話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概括了對君子各方面的要求,這些都學到就能達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結合上面選段,聯系實際,談談你對“飯疏食飲水,曲肱(彎著胳膊)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這句話所表現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孔子認為要接近仁道”有誤,應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②“獲得生活的滿足”有誤,獲得的應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答案】 (1)c
(2)示例: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君子不應總是為自己的物質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這在當前還有教育意義,現在物質比古人豐富了,但也不能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4.(XX年福建廈門六中高三12月月考)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①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有子曰:“禮①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②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 ①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1)翻譯上面選段中畫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具有哪些品格?為什么孔子認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者”“知和而和”“以”“節”等。
(2)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結合孔子的主張分析作答。
【答案】 (1)①(做人)要以忠和信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②但是,若有行不通的地方,還一味地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2)君子應當具有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的品格。因為孔子以為“和”是有原則的,凡事都講“和”,不用一定的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