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文化經典閱讀
(2)此題考查對經典文化的理解能力。注意要結合自己的理解回答,有觀點,有見解。
【答案】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的“忠恕觀”,意味著交往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首先要以對他人的關心友好、仁愛和善為前提,以寬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開放的襟懷接納對方,盡心竭力,與人為善。
7.(XX年福州期末測試)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鄒與魯①。穆公②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③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殘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梁惠王下》)
【注】 ①:交戰。②穆公:即鄒穆公。③轉:棄尸的意思。④慢:輕慢。⑤殘:殘害。⑥尤:責備、歸罪。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報效國家的忠臣,為什么百姓不愿意為國家赴死盡節。孟子認為這根子上還是君與民、官與民的關系問題。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達,必須以官員為橋梁,因而問題的癥結,就在于有司與百姓這層關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讓官員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為他赴難。
c.孟子指出當老百姓災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國家明明是倉廩充實,而官吏卻乘機巧取豪奪。這種毫不體恤百姓的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就是要讓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話,那么棄百姓于不顧的官員,才是造成惡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離婁下》),孟子說的也是投桃報李的道理,結合上面的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出乎爾者,反乎爾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原文沒有“乘機巧取豪奪”的意思,而是強調官吏在災年毫不體恤百姓,見死不救。
【答案】 (1)c
(2)賢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這種情況在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也同樣存在。 “你不仁,我不義”和“你仁我義”情況的產生,都是原先善惡的回報。
8.(XX年福建廈門12月月考)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①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②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1)翻譯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